此展品为商代晚期文物。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这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铜鼓,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铜鼓的结构与木腔皮面鼓非常相似,除鼓面外,鼓身、鼓足刻满云雷纹,犹如许多生动的面孔,伴随着鼓声,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多重体验。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汪家嘴。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商代晚期崇阳铜鼓
- 出土地点: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汪家嘴
- 馆藏地点: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56号
- 所属年代:商
- 所属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
- 所属地区:湖北武汉
文物介绍
此展品为商代晚期文物。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出土时间:1977年,出土地点: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汪家嘴。尺寸: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
在远古时代,鼓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击鼓时发出的隆隆声响与天上的雷电轰鸣十分相似,演奏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象徵大地震动,万物复甦,因而成为人神沟通、人与自然交流的媒介。作为人类最古老并使用至今的乐器,鼓的使用被渗透到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中,用于官方祭祀、宴乐、仪征和军事等仪式场合,也出现在民间戏曲、舞蹈、音乐和宗教活动中。铜鼓的演奏方法有很多种,平放、悬挂、抬着横击等,可用手拍打也可执锤敲击。不同类型铜鼓的音色都很纯和,单面鼓振幅大余音较长,双面鼓振幅小共鸣声闷,余音较短。
这件铜鼓是1977年湖北省崇阳县的一位村民在被河水沖刷的岸壁上发现的,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铜鼓,考古学家认为它属于商代晚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崇阳铜鼓由鼓冠、鼓身和鼓座三部分组成。它的鼓冠好似一座屋檐高耸的庙宇,又像是一个圆形嘴巴的小动物面孔。鼓面呈椭圆形,仿牛皮鼓面,光素无饰。鼓座呈长方体中空,圆形的孔可能作为悬挂的穿孔,沿鼓腔两端边缘各有三排细密的乳钉,这是模仿木鼓蒙鼓面所用的钉。除了鼓面之外,整个鼓身及鼓足刻满云雷纹,结构上与木腔的皮面鼓非常相似。当我们从正面观赏这件铜鼓,会发现很多表情生动的面孔,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或是在凝思,或是在发獃,伴随纯和的鼓声,带给我们视觉和听觉的多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