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钵:又称为佛音碗或转经碗,藏传佛教中有很多形态各异的法器,其中一种称为铜磬,也叫做佛音或者佛音碗.由一个紫铜钵及一个手工桃木的柄组成。拥有衣钵,代表自己拥有了禅门正宗地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唱歌碗;喜马拉雅碗;唱歌钵;喜马拉雅钵;唱碗;佛音钵;转经碗;修行钵
- 外文名:singing bowl
- 起源地:西藏
古代用途
1)伴奏採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磬”是我国古老的敲击体鸣乐器。坐磬为佛寺所用法器,铜质、磬体多为素麵,古代印度只洹寺精舍院置有铜磬。唐宋以后,磬被用于禅林中早晚课诵、法会读经或作法时不可或缺的法器。
2)师承的信证,"衣钵相传”是一个成语,最初来源于禅宗,禅门中指为了续佛慧命,把正眼法藏和衣钵以单传的方式授予弟子,这就是“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予衣钵的仪式。如中国禅宗初祖至六祖师徒间传授道法,常付衣钵为信物,称为“衣钵相传”。后来“衣钵相传”作为一个固定成语,泛指一般师徒间学艺上的继承,也比喻思想、学问、技能等方面的师徒相传。
历史意义
由于衣钵是确立禅宗学徒正宗地位的信物,因此,衣钵在传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谁有了衣钵,就代表自己拥有了禅门正宗地位。衣钵也因此成为禅宗学徒争夺的对象。
使用方法
左手伸平,将碗放于手掌中心,手指平伸展开勿接触碗沿,右手执桃木柄,然后以柄的下端顺着碗的外沿圆周轻擦碗边,顺时针也好逆时针也罢,如此绕着碗边慢慢擦起,由快而慢渐渐地,佛音碗便会随着木柄擦动碗边,而引起的轻微振动发出悦耳的共振之声,声音越来越大,绕樑不绝,其声空灵而深远,有人以为其声如佛音,故佛音之碗因此而得名,此碗多被人用与参佛冥想时使用,使人心宁静而至远,空灵而感悟,其神奇的功效因人而异,见仁见智。
“嗡嗡”声渐渐响起后,随着转动圈数增加,因共振而产生的“嗡”声越来越响。这时在操作中,应儘量调幅心情,勿急勿躁,音律以纯清“嗡”省为佳,避免产生碰撞音、滑音。
操作临近完毕时,转碗速度缓缓慢下来,音声会慢慢淡去,化无。操作时以“轻起轻落”为佳。
佛音钵採用特种响铜製作而成,在藏传佛教里盛行。佛音钵的钵体周围刻有阿拉伯文字,钵底花纹是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的意思。
操作临近完毕时,转碗速度缓缓慢下来,音声会慢慢淡去,化无。操作时以“轻起轻落”为佳。
佛音钵採用特种响铜製作而成,在藏传佛教里盛行。佛音钵的钵体周围刻有阿拉伯文字,钵底花纹是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的意思。
配有一根刻有图案的桃木棒,用它围着钵边转动,可以发出天籁般的“嗡——嗡——”的音响,声音大小可以根据自己的手感自由掌握,转得越持久,佛音越响、越宏亮,非常美妙神奇!藏地佛教信众认为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佛音,每天转动一次就能保全家的平安。
若盛半碗水于佛音钵内,则声响更大,钵内的水也开始沸腾,形成细密的水花,像跳芭蕾舞一样跳起来,十分精採好看,却丝毫不会影响佛音钵的音质。在几百平方的空间内,即使有上千人,每个人都能够听到它的乐声。
因佛音钵发出的声音空灵而深远,使人心宁静而至远,空灵而感悟,被认为其声如佛音,用于参佛冥想时使用。静心聆听或敲持时,能够帮助使用者的思想回到清新与平静的本然状态。在净化心境与外在环境空间的过程中,协助聆听者启动自我觉知及自我观照的能力,让心境更容易进入修持的空无境界。
在敲持佛音钵时,沿着钵边圆周环绕移动佛音棒,可提高音波的振动,让沁入心境的佛音,引领我们的肉体与心灵感受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共鸣与共振。把身边每一个人的感受,都当成自己的感受一般对待,传递着我们与佛生生世世的约定。天生万物以养人,我行至善以报天;唤醒心中的佛性,让我们时时刻刻与佛同在。
如今,佛音钵已不再是修行人的专用物,许多人也会因为喜爱而请一个摆放在家里。无事时,就盘膝而坐,放在手掌上,用木槌转响。在嗡嗡中听,有时超越自在,有时迷茫苍凉,有时只是匠人的铁锤,有时却是天籁梵音。在听的时候,是和内在的自己对话的时候,你知道她,欢喜和烦恼,宣洩和调服。那是一种觉察,一种观照。不需刻意,只需随心。

发声原理
西藏的神奇铜碗从公元五世纪起流传至今,是一种有宗教意义的器皿。它由青铜合金製成,含有铜、锡、锌、铁、金、银和镍。当人们使用木槌(有时外面包有兽皮)摩擦或碰击碗的边缘时,会使整个碗发出各种各样的乐音,如果碗中盛有液体,水面便会呈现出小水滴组成的花纹。现在,科学家们揭开了这一宗教器具的物理学原理,相关研究已发表在《非线性科学》(Nonlinearity)上。
“唱歌的铜碗”是液体与固体材料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现象常被套用在建筑学上,例如桥樑或楼宇的风压荷重(wind-loading)等。当人们摩擦盛满水的碗,碗受到压力而产生十分细微的形变,这会使水和铜碗的界面受到影响,产生波纹。当摩擦力度足够大时,波纹便会分开成一个个的小水滴。
比利时列日大学(Universitéde Liège)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通过高速摄影,观察到了涓滴的形成、激发、加速和跳跃的过程。当摩擦高脚玻璃杯时,也有相似的现象发生。这一现象启发了富兰克林发明玻璃口琴。当然,西藏铜碗比玻璃杯容易发出乐音,因为它的共振频率比玻璃小得多。
为了激发波纹和水滴,研究者们在碗的旁边放了一个扩音器,可发出一定频率的声音。当发出的频率和碗的共振频率相合时,碗就会自然振动发出乐音,碗中的水会呈现波纹。高速摄像机将这一切尽收眼底,研究者们便能藉助它保存的图像进行测量研究。
研究者之一J.Bush说:“我们这项工作的动机主要是好奇心和兴趣,并非追求实用性。当然我们提供了液体和固体互相作用的例证,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能阐明神奇的西藏铜碗之中蕴含的物理原理,我们已经十分满意。不过我想,如果试着改变一下碗中液体的性质,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发现。”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