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从长安到拉萨

2018-08-11 00:43:55 百科
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从长安到拉萨

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从长安到拉萨

《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套装共2册)》由王蓬着,主要内容是:唐蕃古道是1300年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子松赞乾布而开启的一条汉藏交好的和平友谊之路,千百年来,不仅驰驿奔诏,和亲纳贡,积澱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沟通着雪域高原那片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同时,西藏地处边陲,由于地域、民族、宗教等原因,又是当今世界最敏感的地方,需要下工夫去认识,更需要勇气和真诚面对。《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套装共2册)》作者多次深入藏区,以唐蕃古道为主,兼及青藏、川藏、滇藏等路线,多角度、多侧面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藏族的起源,藏羌走廊的母系遗风,活佛转世的起始由来,穿插进历史事件与人物,地理现象和美景,宗教建筑及民俗。

基本介绍

  • 书名: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从长安到拉萨
  • 作者:王蓬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807128984
  • 外文名:From Chang'an to Lhasa
  •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 页数:554页
  • 开本:1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以史学的视角看西藏
◆以文学的笔法写雪域
这本《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上下)》由王蓬着:一部全面反映唐蕃古道及青藏、川藏、滇藏的历史与现实、宗教及民情、风俗与美景的人文作品!

作者简介

王蓬,当代作家,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汉中市文学期刊《衮雪》主编。1948年11月11日王蓬出生于西安。1958年因父亲的历史错案随家迁至陕西省汉中市张寨村,1964年中学毕业后务农18年,1982年因创作成绩优秀,破格调汉中市群艺馆。后在鲁迅文学院、北大首届作家班学习四年。王蓬1973年开始创作,至今发表400余万字,其中个人专集10余种。主要着作有《王蓬文集》、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中短篇小说《油菜花开的夜晚》等。

媒体推荐

胡悦(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
王蓬不囿于汉中。作家的文学生命是多种因素共同催化的结果,专注,并不意味着地理上抱残守缺。王蓬所涉猎的,包括了历史、人文、科学、美学等诸多方面。这或许是他得以滴水穿石,并不断超越自我的原因。
陈忠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着名作家)
王蓬近十几年又潜心于历史文化研究,由蜀道到丝路而唐蕃古道,硕果纍纍,不下数百万字的作品,奠定了学者化作家的基础,完成了一次升华式的蜕变。
高洪波(中国作协专职副主席,着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大作波及戈壁大漠、草原雪域、风土人物、人文地理,是卷大书,需抽出时间静心阅读,我曾有草地之行,故对草原卷先行浏览,文笔优美,十分传神,且旅途辛苦,默记于心,进而成文,殊难得。
雷涛(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着名作家)
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离生活和历史最近,它的高度与深度,其实是人的感悟生活与历史的高度与深度。作者用超越自我的生命价值,重新丈量和审视历史,完成的不仅是表达上的意义,而且是在弘扬深刻的历史与精神的价值。
何宗英(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副院长、着名藏学家)
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藏族是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王蓬先生这部《从长安到拉萨》对于维护祖国版图的完整和统一,对于提高我们民族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贾平凹(陕西省作协主席。着名作家)
要推举汉代之风,汉代的艺术竞能在原石之上,略凿一些流利线条,一个石虎石马之形象就凸现出来,这才是艺术的极致。王蓬近期的一系列作品是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并取得显着成效,陕西的作家应该向他学习,更应该使我效法。
邓贤(四川省作协副主席,着名作家)
王蓬笔下千年历史与万里河山交融纵横,丰富的知识与优美的文笔融为一体。他属于那种终身孜孜不倦地热爱和写作的学者型作家,让人敬重。
查舜(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着名回族作家)
王蓬的这部作品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要有比较宽阔的胸怀,才能对各地各民族的人和事毫无偏见,这部书中仅是那些素材的获得,都不知跑了多少路、翻了多少书,这是那种患得患失的人根本不可能去做的事。
莫伸(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着名作家)
王蓬这部作品潜在积极的作用,是在学术着作与广大读者之间架起桥樑,用优美的文笔,丰富的知识把枯燥的历史、宗教和民族问题展现出来,清楚明白、雅俗共赏、意义重大、功不可没。
聂鑫森(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着名作家)
这部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散文或随笔,而是表现出了王蓬学养上的扎实功力,融实地勘查、史乘考证、文字叙述于一体,浪漫的抒情与严谨的辨析,久远的历史与亲近的现实息息相关,文境、史境互为叠合,摇曳多姿。
赵本夫(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着名作家)
在王蓬的作品中,我感到一种可贵的东西,就是敬畏。对历史、山川、百姓,对一切应当敬畏的事物。一个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张牙舞爪的人,其实是浅薄的。而一个有着敬畏之心,平静而憨拙的人,才真正是聪明而有力量的。我深信,王蓬会走得更远。

图书目录

序言
引言
卷一汉藏交好开通衢
乾坤初定·盛世前夜
巍峨青藏·吐蕃崛起
唐蕃交兵战松潘
贞观时汉藏交好
公主远嫁开通衢
路遥知马力
卷二穿越秦陇河湟
周秦故土多遗蹟
陇上自古出圣贤
唐蕃先声甘南道
茶马互市说临洮
夏河谷地有名寺
甘南多美女
黄河古渡何处寻
草原王国吐谷浑
雪域故宫·班禅旧居
大美青海·传奇马家
卷三日月分界·玉树临风
日月山分农牧界
唐蕃亘古非坦途
达赖转世有传承
班禅内地漂泊记
如镜湖泊·转瞬四季
河水倒淌有故事
夜宿黄河第一镇
探访黄河源
面对河源人的笑容
玉树临风·草原盛会
卷四雪域呼唤·古道新颜
雪域的呼唤
雪域的灵魂
草原·帐篷·孩子
藏区藏獒
云中哈达·神奇天路
木楼·经幡·玛尼堆
藏北羌塘明珠
千年绝唱·大昭魅力
多情诗人·六世达赖
繁华街市·艳丽唐卡
雪域圣城拉萨(上篇)
雪域圣城拉萨(下篇)
卷五川藏线风景
四水灌川·锦绣天府
改土归流·川边藏情
奇人·奇事·奇书(上篇)
奇人·奇事·奇书(下篇)
红原·绿水·青山
嘉陵新源藏区考
康定情歌泸定桥
折多风雪雅安雨
卷六滇藏线风情
三江併流·藏羌走廊
泸沽湖畔·走婚男女
松山战场访谈
国殇祭奠先烈
大研古镇土司府
滇藏古道叙茶马
卷七雪域风物风情录
看牧民套羊
看喇嘛跳锅庄
旋转的经轮
雪域草原异兽
雪域草原珍禽
庙会·歌舞·藏戏
藏寨·碉楼·民居
寺庙·喇嘛·供养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后记


2011年9月,在高原灿烂的秋阳中,我第三次来到拉萨。下榻布达拉宫东侧不足200米的四通宾馆,正是期待中的位置,开启窗户就能看见那万众景仰的圣殿。我把在拉萨的时间暂定为20天,这与此行的目的紧密相关,这部纵长安到达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文字部分40万字已出框架,主要篇章已完成,需交西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着名藏学家何宗英先生审阅把关并作序。何先生是我2009年来拉萨认识的,学识渊博,为人谦和,我就涉及藏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向他请教,他回答得十分专业透彻,使我受益匪浅。
之后,我们互赠着作,电话联繫,何先生愿意审阅拙着并作序,20天是不能再少的时间。另外,书中还需补充图片,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心中总不踏实。比如拉萨河与尼洋河发源的米拉山,我一直怀疑这便是藏学家任乃强主张的康藏地界;百年前赵尔丰、陈渠珍驻军之地工布江达;藏军抗英要塞江孜古堡;西藏仅存的帕拉贵族庄园;福康安大败廓尔喀矗立于扎什伦布寺的功德碑等等,正好利用空档时问前往。还有一个想法是,如果时间允许,就在拉萨完成这篇后记,对于这部书稿来讲,也含有某种象徵性的意义。

其实,这部《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与已经出版的《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应该说是孪生姊妹篇。当然,想法不是最初就有,而是逐步形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舍文学而习文史,历时10年踏访蜀道,完成《山河岁月》《中国蜀道》之后,很自然地开始丝绸之路的踏访,先后20次西行,一段段地考察从长安到罗马的丝绸古道。最初,是把唐蕃古道也包含其中的,因有专家认为,唐蕃古道从长安到拉萨,之后又延伸至尼泊尔与印度,这条沟通中外的商贸大道,应视为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亦被部分学人称为丝绸南路或西南丝绸之路。
1997年7月,丝路探访践行,前后20天去了甘肃、青海、宁夏,返回首次写作一组关于丝路的6篇作品,其中就有收入本书的《如镜湖泊·转瞬四季》《草原·帐篷·孩子》等。之后,多次西行,其中也包括了沿青藏、川藏、滇藏的行走与探索,在没有去拉萨与日喀则、前藏与后藏、深入西藏腹地之前(第一次去拉萨为2004年),已经写了关于藏地的不少篇章,甚而应广州出版社之邀,编过二本《行走在青藏的边缘》,后因计画调整,这套丛书没有出版,但却促使我及时写下了深入藏地的印象、感受,否则事过境迁,有些篇章可能永远不会冉写。
2006年,出版文集时,丝路卷六卷中就含有一卷《唐蕃古道》。2008年,应三秦出版社之邀,我编出两本各约12万字的《秦蜀古道》《唐蕃古道》加盟陕西历史文化百部丛书。这时,我已经意识到唐蕃古道是一个蕴涵深厚的大课题,值得下功夫去挖掘、去钻研。这样决定之后,我断然把纵长安到罗马》中关于唐蕃古道的部分全部抽取出来,当时《从长安到罗马》已列入陕西重点作品,需要全力以赴做好,唐蕃古道就暂时放下了。

转瞬之间,三年过去,《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也正式提上我的创作日程。首先,《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已经尘埃落定,全书上下两卷,由50万文字与近500幅图片,5卷100章构成,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年元月出版。应该说这部作品在我的写作生涯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历时之长,费劲之大,感悟之多,让人铭心至于社会反响,这里仅援引新华社西安6月26日一则电讯: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着名作家王蓬的力作《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在入选省重点精品图书和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图书之后,又获殊荣;入选2011“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这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专家严格评审而入选的。今年全国共申报297部作品,人选47部。《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是陕西唯一入选作品,入选作品将由国家资助组织专家翻译向海外推荐。
这就不仅为写作姊妹篇《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积累经验,提供範例,还树立了必要的信心。《从长安到罗马》的写作原则是“以史学的视角看丝路,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朋长安到拉萨》很自然地或为“以史学的视角看西藏,以文学的笔法写雪域”,并非形式上简单的继承,而是决定着如何布局,如何谋篇,如何表现,一句话,“怎幺写”,同样是以古道贯通全篇,以地理分界各自成卷,再把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曾经活跃又消失的部落,一度辉煌又毁灭的遗址乃至于土司制度,母系遗风,藏羌走廊,川藏边情,宗教演变,民族起源……儘可能编织进去,儘可能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又不露破绽。这些目标,要做到还得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下一番大功夫。

机遇在2011年来临,原因简单,我退休了。有了充分的完全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之前,任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长达15年之久,不是如省作协副主席那样的兼职,是实际主持工作。一个党外人士,也算罕见。这首先得感谢汉中历届党政领导的信赖与支持,使我能在任期内尽职:购置文联办公楼层及车辆;组建协会,出版丛书;倡导为左翼戏剧先驱、抗战时写出《放下你的鞭子》的作者左明修葺陵地,为国画大师方济众故居立碑;策划金贤文学奖,鼓励文艺新人。再是,做为群团组织,独立单位,13常应对考核检查,下乡扶贫,争取编制,申请经费,迎来送往,协调纷争……当今所有单位都难以避免的行政琐事,文联概莫能免。
值得庆幸的是我始终认为:作家是以作品存在的,并不因日常行政琐事干扰影响写作。蜀道系列、丝路系列、学人传记系列相继完成。朋友见面,包括领导总问:“最近写什幺?”可见在人们心目中,我是作家而非官员。2006年贯彻国家公务员法,文联做为党政群团组织,纳入公务员系列。我坚持走职称,为此向人事局专门打了报告。靠什幺安身立命?应自己清楚,与利益无涉,与操守相关。中国“官本位”历史悠久,有广泛基础,任何人的成就价值多以“官位”衡量。“唐宋八大家”最小也知州知府,欧阳修、司马光更位居丞相,权倾朝野。寻常百姓眼中,县长远比专家威风。
中国据说列为事业单位约有三千万人,多为知识阶层,按晋升职称取酬。多年中人们以为正高便到顶级,其实不是,“正高”还分四级,国家1956年曾给教授定级,在《新文学史米斗》中看到回忆文章:大作家茅盾可评一级教授,也可按文化部长定级。中断半个世纪,2006年中央下文启动,职称共分13个档次,教授为lm4档,副教授为5m7档。历时4年,尘埃落定,接到省委组织部与省人社厅档案,我被评为“一级文学创作二级岗位”(即二级教授)。同一份档案二级岗位的还有史学泰斗张岂之,国学大师霍松林,国画大家刘文西,陕西文学界仅陈忠实与我两人(贾平凹为公务员正厅),与这些大家同榜,我诚惶诚恐,我认为他们都应该是一级,可档案规定两院院士参评一级。参评二级的标準是:“在正高工作岗位15年且现在三级岗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我1994年评上正高,至今已18年,档案要求的条件一项,我有两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所以顺利通过。对此,我十分知足,也很看重。因为这是国家和社会对一个从事文学创作40年、诚实劳动者的公允评价。
按说,2008年底,我已年满60,我也当众宣布:到站退休。只因群团换届,又拖两年,直到2011年4月底才完成换届,我一身轻鬆回家,离岗的最初一个星期,竟然收到296条简讯或电话,有各界朋友,亦有党政官员。欣慰之余,5月4日,便迫不及待在窗桌前摊开了大稿本。坦诚地说,我至今不会电脑打字,仅学会处理照片。写作仍是手工劳动,用一种八开本的大稿纸,翻过来在背面中间写字,两边修改,几十年已成习惯,要改也难。我很注重写作环境,当年在农村的小书屋曾让陈忠实羡慕不已。现在条件好,我居汉中城南政府小区,窗外便为汉中飞机场,视野开阔,可远眺汉水。可惜,今年也开始修建楼宇,幸亏不是高层,还不太影响视野。书桌置于阳台,一边为书架一边为鱼缸花架,桌上则置奇石与全套茶具。写蜀道时,书架全部为蜀道参考书籍;写丝路时,则更换为与丝路相关参考书;《从长安到罗马》交出版社之后,又全部更换为与藏地相关书籍,任乃强、柳陞祺、何宗英、索甲仁波切等藏学家的文集与着作看一眼便让人心动;再是房间悬挂上唐卡、牛角、哈达……营造出浓郁的藏地气氛,形成足够的气场。一切皆为迎接一次新的挑战。

首先是阅读。其实,这项工作从2008年就断断续续进行。2009年5月又专程去拉萨补充资料,拍摄图片,购回一箱藏学书籍,大致清楚明白了一些关键性问题,比如:青藏高原的形成,藏族的起源,与历代中央政府的关係,达赖、班禅两大活佛形成的渊源,转世的由来,金瓶掣籤在历史上起到的关键作用等等。至于整部作品的结构谋篇,由于有《从长安到罗马》可资借鉴,省去了不少烦恼。甚至于已谋划出若干篇“旅途小憩”。顺便说一下,一些朋友阅读《从长安到罗马》,对正文中插进的“旅途小憩”颇感兴趣,三五百字加上相关图片,轻鬆活泼,生动耐读。问及怎幺想起这幺做的?其实不是我的发明。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中国蜀道》时,责编王建华曾提议,可插一些小文章专门写正文中没有的小场景、小情趣。既是对正文的补充,亦是对读者审美情趣的调整。但当时书稿已付印,来不及了,于是就在纵长安到罗马》中实施。当然也会用在《从长安到拉萨》中。可以说这时《从长安到拉萨》已是胸有成竹,呼之欲出。
需要说说西安出版社,《从长安到拉萨》与他们紧密相关。在写作《从长安到罗马》的同时,我还选编了一部传记文学集。这也是20多年的积累,最早的《台儿庄敢死队队长沉浮录》写于1987年,最晚的《破译“天书”——记着名西夏学专家李範文》完成则为2009年,我从发表出版过的17部中篇人物传记中选了与学人相关的10部,另外就篇幅和规模上说还不能称为中篇传记,多为万字上下,所以归为“人物写真”。这20篇作品的传主大多为学人或与文化艺术相关,旨在表现这批学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作岗位,为中国西部经济与文化发展所做的贡献。书名定为《中国的西北角——多位学人生涯的探寻与展示》,这批人物中有开发西部的先驱安汉,修筑西汉公路保护石门石刻的工程师张佐周,章草大师王世镗,国画大家方济众,左翼戏剧先驱左明,茶叶专家蔡如桂,再是王汶石、路遥、陈忠实、查舜等学人大家,为这批大写的人树文字丰碑的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宋代关学大师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贤倡导的责任与担当,不敢标榜,但应努力。
这部50多万字上下两卷的作品能够顺利在西安出版社出版,要特别感谢西安出版社张军孝先生,他毕业于陕西师範大学政教系,对历史人物素感兴趣,曾对陕西辛亥革命以来百位人物做过研究并出版专着。他以学人眼光对《中国的西北角》表示支持,安排资深编辑李宗保先生为责编,使作品顺利出版,并组织在西安嘉汇汉唐书城隆重签售。多家媒体曾予报导,这里只引用《文化艺术报》总编辑陈若星女士的一段评述:“灯下细读《中国的西北角》,感涕连连,唏嘘不已!你读还是不读,巨着就在那里,然感动永恆,它源于事迹的永恆,创造者的永恆,发现者的永恆,书写者的永恆,出版者的永恆,下期辟两个专版隆重向读者推介。”陈若星女士是恢复高考后首届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又曾去美国留学4年,有学人素养,亦有实干的经验,她目下主持4种报刊,其《文化艺术报》发行35万份。把旗下报刊都办得生机勃勃,好评如潮。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文化艺术报》曾全文连载拙着《中国蜀道》,目下又正连载《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
出版优秀作品是出版社与作家的共同目标,也是合作的基础。《中国的西北角——多位学人生涯的探寻与展示》的出版为《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打好基础,社长张军孝先生诚恳表示:你只需要全力写好作品。其余事情我们来做。

所以,我必须写好这部作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我注重“蓄势”,实地踏访,阅读史料,访问大家,拍摄图片,甚至许多人物、场景已在心中呼之欲出时,才伏案工作,先列提纲,写上大稿本,反覆修改,再请人列印,许多年一成不变。但这次有所改变,因为有了充分的时间,这部书稿文字40万字,图片450幅,已经写出的文稿约10万字,还需补充30万字,图片虽系多年积累,但也需挑选与补充。计画6个月完成。我视结构作品如同建筑房屋,需4梁八柱支撑,重要篇章被我视为“樑柱”,往往拼足力气,全力以赴,反覆修改,直到意尽词拙;在“樑柱”之间,则营构一些轻鬆篇章,宛如险山之野花,流水之落英,让读者在沉重之后获得轻鬆。我也想把这次写作搞得轻鬆,安排了个时间表。
每日清晨7时起床,不是写作而是去锻鍊,南行不足一公里便是飞机场。《汉中文史资料》说:这是抗战后期修建的西部最大的飞机场,占地六千亩,美国重型轰炸机B-29曾由此起飞,轰炸当时敌占区武汉的军事目标。解放后停用,四周被几个村落占为耕地,仅存一条1800米跑道,支线飞机时开时停,机场没有封闭,正好为民众晨练提供了场地。我往返步行,再沿跑道走个来回,约五公里,一个小时,风雨无阻,雨天最好。空无一人,独自打伞,眼前笔直的跑道,四周空旷的视野,思绪清晰,正好把当天要写的篇章过滤一遍。
返回早餐、喝茶,再伏案工作,上午四个小时,少则千字,顺手时也曾达到3000字,一口气三个月,检阅成果,“四梁八柱”主要篇章皆已完成,惟差“川藏线风景”、“滇藏线风情”需完全新写的两卷,暂且放下。累了,需要休息。一方面手写的稿子需请人列印,一方面正好用这个空档探访黄河源。

探访黄河源,并非心血来潮,而是蓄谋已久。黄河源头鄂陵湖古称柏海,是唐蕃古道重要驿站,亦是松赞乾布迎接文成公主并举办盛大婚礼之地,留有迎亲滩、多卡寺等多处遗蹟。作为一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的纪实之作,我不想留下空白。再是,我也有种河源情结,多年来在蜀道与丝路的探访之中,曾先后寻叩过汉水、褒水、嘉陵江、白龙江等江河源头,但这些都无法和母亲河黄河源头相比。2004年,我曾探访黄河首曲玛曲,那壮阔神奇的万千气象曾给我留下至深印象。探访黄河源,往返十天,安全顺利,到了现场,拍了图片,又写出专章《探访黄河源》,这里不再重複。惟感不能忘怀的是,站在海拔近5000米的牛头碑下,俯瞰鄂陵湖、扎陵湖,两湖皆浩淼无边,壮阔如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时间,嗓眼发酸,眼眶充盈儘是泪水。
回顾从事创作40年,前20年文学,后20年文史,十年踏访蜀道,十年二十次西行,古人教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非访民间疾苦无以充实胸臆;非登临名山大川无以恢弘气概;我深以为然。更深知自己,非聪颖之辈,惟勤能补拙。回顾40年来,无一日不读,无一日不写,与创作相关的日记一天不差。每年注定从有象徵意义的元旦开始。当初学习创作,尚在农村务农,没有任何背景,更无名人可交,作品能够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延河》《北京文学》《天津文学》《上海文学》等国内知名报刊发表,全靠反覆修改,万字小说能够背过。有幸的是经历了新时期文学的萌动、崛起、辉煌到平静的整个过程,而没有被淘汰。
更值得庆幸的是兴趣成为职业,能够让自己安身立命。也许,还有空间有待攀登。不止一位朋友说:“你咋不写个《白鹿原》,得个大奖多好。”是啊,但凡写作的人无不想写部好作品。除了陈忠实,别人并没有写出《白鹿原》,全国近万名中国作协会员,肯定都写出过属于自己的作品,但显赫如《白鹿原》者则为少数,这其中除了作家阅历、修养和功底外,还有社会、时代、供需等客观因素乃至文明传承规律的制约,因为辽阔无垠的俄罗斯也诞生不了或不需要10个托尔斯泰。

第三次来拉萨的日子紧张、充实又饶有兴趣。在把作品交给何宗英先生审阅的空档,我去了日喀则和林芝,参观了江孜古堡和帕拉庄园;寻访到了清乾隆时大败廓尔喀的功德古碑;去了米拉山口和西原的家乡,陈渠珍进军的鲁郎古镇;甚而还领略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雄奇,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雪峰的壮美。待我返回拉萨,正好接到了何宗英先生约谈的电话。
在拉萨期间,我与何宗英先生有过三次长谈,每次都超过3个小时。
作品他已认真读过,并把不确当之处一一用红笔划出,比如文中表述的“西藏嘎厦政府”,便只能写为西藏地方政府,“嘎厦”只代表四名俗官,而西藏地方政府由僧官和俗官组成。西藏许多方誌办都搞错,何先生曾专门讲课纠正。再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在罗布林卡圆寂,而非布达拉宫;时间应以公曆为準,免与藏曆混淆;文中儘量不提“佛国”而说“佛界”……诸如此类。先生的仔细、认真、渊博让我受益并感动。
交谈中,我更多的是就西藏近代许多问题向他请教,话题广泛而随意:晚清治藏的得失,驻藏大臣的优劣,赵尔丰与陈渠珍,任乃强和朱绣,18军进藏与昌都战役,近代西藏经历的种种风险,英军的两次入侵,荣赫鹏与古柏特,宗教在平衡人的心理、调理人的心性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1959年平叛与拉萨3·14事件,帕拉庄园与帕拉家族,近代藏学的研究和拓展,伴着击节与叹息,回顾或展望……先生又找出几种新出的藏学书籍赠送我。有两次都是下午6时前往,拉萨偏西,8时晚餐,我邀请先生小酌,边吃边谈,先生连连摆手,既不喝酒又不吃肉,只好作罢。近晚10时告辞,才匆匆寻小店晚餐充饥,心中却无比充实。

鑒于这部作品由42万字和450幅图片共同构成,有必要说到图片。有人讲现在是读图时代,并把原因归结为生活节奏加快,读书时间缺失,人们心性浮躁,有道理却趋于表象。在我看来,书籍图文并茂,是出版业的进步,是与时俱进替读者着想的表现。图片对于文字,尤其内容涉及文史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文字的有力补充。有些历史人物,纵有生花妙笔,也难描述清楚,比如慈禧太后、李鸿章、光绪皇帝、珍妃……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上人物的神情、眉眼、服饰、环境透露着那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複杂多面的民族性格,传递给我们的竟是整个末代王朝的缩影。信息太多,太过丰厚,一下就把我们带进那个早已逝去的时代。二是对作品真实性的有力佐证。作者会用文字和图片共同讲述“史实”论证观点,不至于天马行空。凭空编造。图片无形中起着制约作用,让文字叙述儘可能接近事情真相。再是要作者亲临现场,不留空白。比如本书这样的行走类纪实作品,能增进作品的现场感,让读者也有亲临现场的情致。当然,图片也会让读者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因为每张照片都在静默中向所有的读者敞开,读者则会因不同的年龄和文化背景获取无比丰富的信息,这些都是文字不易达到的效果。因此,我对图片和文字同样重视。
我从踏访蜀道和丝路起就重视对图片的拍摄,至少有20年历史,但我从不以摄影家自居,也不用摄影家的专业修养要求自己,因为目的不同,理由如上阐述。依据写作蜀道与丝路的经验,每一千字配一幅图片比较合适,因为会有新的场景或人物出现。这些图片基本按文字顺序排列,力争使每个重要事件、人物与驿站都有现场图片,并儘量争取用自己拍摄的图片。但就这本书来讲并没有完全做到,在450余幅图片中,有近400幅系自己拍摄,其余的历史图片,比如十三世达赖,九世班禅,晚清驻藏大臣有泰,国民政府大员吴忠信,清末名将赵尔丰、陈渠珍,再是文物及地图等,为西藏博物馆提供,这里表示衷心戚谢!

如今,面对最终改定的厚可盈尺的书稿图片,让人百感交集。回顾探索唐蕃古道的历程,需要感谢的实在太多,审阅作序的何宗英先生,胡悦、田杰、陈忠实、郭加水、高洪波,雷涛、贾平凹、邓贤、莫伸、查舜、聂鑫森、赵本夫、陈若星、张尚中,以及陪同我探访黄河源和藏区的王维宾、卢惠杰、吴宝恆、吴全民、骆誌庆,自然还有我的家人,以及帮助列印、校对文稿的朋友。
最后,特别要感谢的是西安出版社社长张军孝先生以及编辑同志,他们以学人的眼光认定这部作品,从文字的处理到图片的选定,从版式的选择到封面的设计都倾注心血,切实尽到了责任。
至此,再说什幺都显得多余,没有上述朋友的大力相助,此书的写作与出版则无从谈起。我将和他们一起分享这部作品出版的愉快。
2011年9月草于拉萨
2011年12月改于汉中
2012年4月改于西安

序言

何宗英
青藏高原位于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巍然高耸,气势磅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的美誉。在这“屋脊”之上,仅是海拔超过7000米以上的山峰便多达50多座,~8000米的有11座。着名的有喜马拉雅群峰、崑仑山、唐古拉雪山和各拉丹冬雪山,终年都为冰雪覆盖,正是这些延绵不尽的雪峰,自古难融的冰川,蕴涵着巨大的水量,成为多条江河的源头,尤其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与黄河的源头,从这点来说,对青藏高原的作用和贡献,怎幺估计都不过分。不仅如此,从青藏高原发源的河流,不仅润泽了中华大地,还催生了亚洲许多国家的文明,比如,雅鲁藏布江和澜沧江,流经了印度、越南、缅甸、寮国、泰国和高棉,所以,青藏高原也素有“中华水源”和“亚洲水塔”的美誉。
青藏高原面积辽阔,如果把西藏的120万平方公里、青海的72万平方公里,再加上甘肃、四川、云南等边缘部分,总面积要超过2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它的西南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000公里,拱卫着祖国的西南边陲。
青藏高原虽号称“雪域”,但并非完全为冰雪覆盖,而是绵亘着众多巨大的山脉,奔腾着无数的河流,分布着无数蔚蓝晶莹的高原湖泊,尤其是雅鲁藏布江与拉萨河谷气候温润,水量充沛,适宜种植各种作物;辽阔的高原生长着密密的牧草,适于放牧,林芝地区及东南河谷由于海拔低于3000米,植物多样茂密呈垂直分布,有“雪域江南”之称。丰富多样的地形,也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为古代先民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历史文献和位于昌都西南约12公里的卡若遗址等多处遗址看,数千乃至数万年前青藏高原就有人类活动,从发掘的旧石器、新石器和陶器、青铜器来看是以农业为主,兼有畜养、狩猎等文化类型。专家们还认为,西藏卡若文化更多是受到甘肃、青海境内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的影响,与中原仰韶文化一脉相承。在青藏高原生活的藏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在藏族形成的过程中,从历史上就被称为“藏羌走廊”的三江併流河谷及穿越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吸收了氐羌、蒙古、回、汉等民族的成分,与中华大地其他众多的民族同根同源。
青藏高原无论从地理、从历史的角度,从民族、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精深的世界,有着研究不完、探究不尽的众多课题。于此,我有深切的体会。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从中央民族学院藏语言专业毕业,当年进藏,至今已快半个世纪,从事西藏历史、宗教、民族文化的翻译与研究工作。学习、探究了近半个世纪,确没有稍事懈怠。至今仍感只揭开藏学冰山一角,略窥其风光,只觉其瑰丽无比,精深无限,需要大批有志于藏学者继续跟进,把藏学向更广更高的领域推进。对此,凡每见有涉足西藏的作品和作家,总会引起我的兴趣,王蓬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是介于文学和史学两界的作家和学者,同时还是一位旅行家。
大约是2009年5月,西藏电视台的同志带他看望我,我们共同探讨了关于西藏的一些问题,他还告诉我,他与曾在西藏工作多年取得不小成绩的秦文玉、范向东、马丽华等是北大作家班的同学。这几位同志我都熟悉,他们对西藏都很有感情,写出过不少关于西藏的作品,比如马丽华的(徒过西藏》,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我赠送了我和罗广武共同编着的《西藏地方史通述》,这部着作上下两卷150万字,概括了西藏从上古到现代的历史,是西藏自治区的重点项目,也是我多年研究的课题。王蓬带回家认真阅读,来信谈了感想并回赠了他的新着《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我才了解到王蓬曾用10年时间,探访穿越秦巴大山的七条蜀道;又用十几年时间20次西行,考察从长安到罗马的新丝绸之路。由此可以看出,他是遵循古代先贤的教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遵守历史,尊重事实,许多作品都是建立在对历史事件发生之处的实地考察和史料的充分研究,吃透消化后才用文学的笔法写作完成的。同时,他还告诉我正在写作的作品是《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并希望我能够审阅作序。王蓬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我感到他是一位刻苦学习、勤奋敬业、写作态度严谨的作家。
没有想到事隔两年,王蓬先生竞背着他刚完成的作品《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来拉萨找我了,这使我很受感动,没有理由推辞,于是抓紧时间阅读书稿。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几个方面:首先,我感到王蓬先生写这部作品与他的蜀道系列和丝路系列一样,同样下了很大功夫,作了充分準备。多年来,他曾十几次沿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深入藏区,到过前藏和后藏,藏北和藏东南,参观过藏传佛教六大寺院和许多重要的建筑。对许多历史事件都要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比如,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子松赞乾布而开启的和平友谊之路唐蕃古道,王蓬先生几乎全程探访,甚至到达松赞乾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地古柏海,即今日黄河源鄂陵湖,海拔将近5000米,没有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是做不到的。蒙古汗国王子阔端与萨迦派首领贡嘎坚赞商谈西藏归附蒙古汗国之地武威百塔寺,清末赵尔丰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的许多县份,他都前往考察和感受。再是临津古渡、嘉陵源头、藏羌走廊、三江河谷、折多雪山、茶马古道、松山战场、松潘古城、羌村藏寨、彝乡回镇……他都曾不止一次深入现场体味。
因此,在阅读他的书稿时就能获得种种真切感受,这与那些在校园蹲资料室,守在书斋中写出的作品是不一样的,王蓬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现场感,有各种实物的描写和细节的体现,还能感受到作者饱满的情绪与种种联想,并以此感染读者,我想这就是王蓬先生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和成功的重要原因。
这就又引发我的一点联想,近些年来,到西藏来观光旅游、摄影写作的人不少,也出版了许多关于西藏的行走类作品,浮光掠影,猎奇观光者居多,很少有从根本上把西藏说透的。当然,要说透也不容易,非下功夫不可。王蓬先生这部作品让人感到他涉足藏区、藏学、藏族、藏事是从根本上着眼的,至少是朝这个方向在努力的,这就涉及到许多问题,比如青藏高原如何形成,藏族的起源,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灵童转世,金瓶掣籤的起始由来,清末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近代西藏经历了哪些风险,川边、滇边过渡地段藏区独特的史地文化风俗、土司制度、母系遗风等,几乎每一个课题,都需一个学者花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去学习。在王蓬先生的这部作品中,对以上问题都有涉猎。王蓬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西藏是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也由于地域、历史、民族、宗教是当今世界最敏感的地方,这就需要下功夫去了解和认识,更需要足够的真诚和勇气去面对。”他这幺说,也认真地这幺做了,书中提到的问题在我看来也基本讲清楚了。
这个“清楚”,是建立在作者对藏学着作的大量研读上,不仅是各种史书上对唐太宗、松赞乾布、文成公主、禄东赞、宗喀巴、历代达赖与班禅、仓央嘉措、赵尔丰、陈渠珍、吴忠信等历史人物的记载,他对上个世纪初就深入藏区的一批堪称我国藏学先驱的学人,比如任乃强、朱绣、马鹤天、柳陞祺、庄学本、孙明经、牙含章等史学家、教育家、摄影家们的着作都广泛阅读,对藏族学者更敦群培、索甲仁波切的着作也十分熟悉,更重要的是王蓬先生在对待这些藏学着作方面,採用的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谭其骧院士的“大中国观”,那就是: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範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範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範围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範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谭其骧先生的这一观点,因为符合历史事实,简明扼要,早为我国历史地理方面的学者接受,也可以说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民族问题的指南。阅读这部作品,我认为王蓬正是用谭其骧先生的“大中国观”来对待和观察西藏的历史问题和民族问题的,是健康和阳光的,也是正确和符合事实的,这对于广大读者了解西藏的历史、民族、宗教无疑是有裨益和帮助的。这也是他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懈地努力探索、不懈地努力写作完成的一部力作。
这部书稿的扉页上写着:“以史学的视角看西藏,以文学的笔法写雪域。”这大概是王蓬努力的方向,我觉得他基本做到了。历史的基本功用是提供教训,史学的基本功用是梳理清楚历史事实,把真相告诉人民。如果再能用简洁、準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染读者,那就是文学的作用了。
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藏族是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王蓬先生这部《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对于维护祖国版图的完整和统一,对于提高我们民族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他邀请我写序言,于情于理都义不容辞。写下这些话,表达我对王蓬先生这位学者型作家和这部厚重作品出版的最衷心的祝贺!
2011年9月于拉萨
何宗英,着名藏学家,北京市人,1964年中央民族学院藏语言专业毕业,当年进藏至今。先后拜多位藏族老学者为师,继续深造藏语、藏文、西藏历史、地理、民俗、民谚、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曾在农村当过区干部、国小教师。在拉萨市有线广播站任翻译、编辑。1980年,考入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做过图书资料工作,历任《西藏研究》的编辑、副编审、编辑部副主任,宗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6年调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任研究馆员。1998年,调回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