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竺古道是唐蕃古道、蕃尼古道两条古代商道的总称,主体位于西藏境内,是古代沟通汉藏友谊,连线商贸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唐竺古道
- 地理位置:中国西藏自治区
古道概述
唐竺古道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西藏拉萨(即逻些)、吉隆,至新德里,全长五六千公里,由唐竺古道和蕃尼古道两条线路经拉萨组合而成,整条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一路冰川、峡谷、湖泊、草原尽览,既有动人的传说故事,也有瑰丽的自然美景,是西藏旅行线路中常规线路之外重新认识西藏的经典线路。
线路途径(西藏境内):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那曲→当雄→堆龙德庆→拉萨→浪卡子→江孜→白朗→日喀则→萨迦→拉孜→定日→聂拉木→吉隆(→加德满都→新德里)
线路构成
唐蕃古道段

起点是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和西藏5个省区,全长约3000公里,西藏境内跨越昌都(类乌齐、丁青)、那曲(巴青、索县、那曲)、拉萨(当雄、堆龙德庆)地区,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乾布时所走的大道。时至今日人们仍能在途中看到磅礴建筑、听到动人传说,犹见当年情景,是西藏名副其实的人文之路。2016年,荣获中国最受欢迎的自驾线路称号。
蕃尼古道段
蕃尼古道为唐蕃古道的延伸,出现于公元7世纪,是吐蕃王朝与尼婆罗(今尼泊尔)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纽带,在尼泊尔赤尊公主入藏时就已成型,中尼公路的开通就是在原古道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成。

知名景点
1.昌都地区
类乌齐:伊日峡谷、伊日温泉、德青颇章神山、查杰玛大殿、卡玛多林塔
丁青:金卡寺、乃查莫玛尼堆、绒通寺、孜珠寺、布托湖、苏毗人遗址
2.那曲地区
巴青:布加雪山、德错宗神湖、沖仓寺、巴仓寺、高口温泉、鲁布寺、阿秀温泉、麦莫溶洞
索县:穹雄沟、绿玉湖、亚安岩洞温泉、邦纳寺、忠曲神泉、赞丹寺
那曲:孝登寺、卓玛峡谷、桑丹康桑雪山
3.拉萨地区
当雄: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峰、羊八井温泉
堆龙德庆:乃朗寺、楚布寺
4.山南地区
浪卡子:羊卓雍错、桑顶寺、雍布多寺、普莫雍错
5.日喀则地区
江孜:卡若拉冰川、满拉水库、宗山古堡、白居寺、帕拉庄园
白朗:颇罗鼐故居遗址、朗袈泉、参卓林寺
日喀则:夏鲁寺、帕索寺、桑珠孜宗堡、德庆格桑颇章、扎什伦布寺、俄尔寺
萨迦:萨迦寺、吉列寺、卡吾法王温泉
拉孜:查木钦古墓群、拉孜曲德寺、达尔昌木钦寺、锡钦温泉、芒普温泉、拉轨岗日雪山
定日:协嘎尔曲德寺、孜布日神山、嘎玛沟、珠穆朗玛峰、绒布寺、马卡鲁峰、洛子峰、卓奥友峰、绒辖沟
聂拉木:希夏邦马峰、岗彭庆峰、浪强错
吉隆:佩枯错、大唐天竺使出铭、拉玛曲丹塔群、曲德寺、卓玛拉康、贡唐王朝遗址、米拉日巴出生地、查嘎寺、擦木卡古战场、招提壁垒、强準寺、开热瀑布、帕巴寺、吉浦峡谷、乃村、日吾班巴神山、曲姆古拉雪山、朗吉错神湖
历史事件
- 隋亡唐蕃状况
隋末大乱,隋朝已经统治崩溃、名存实亡之后,李渊起兵。李渊起兵时只有太原一地,经过数年苦战,李渊李世民击败众多强敌,攻灭众多割据势力,扩张统一,李渊父子终于在长安(今西安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大唐帝国。李世民登基后,便开始向周边进行扩张,先后击败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诸国,将漠南、漠北、西域等地纳入唐朝的统治。
贞观九年(634年),唐太宗派李靖、李道宗、李大亮、侯君集、等将领攻打吐谷浑。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李靖的部下萨孤吴仁战于曼都山,斩杀吐谷浑名王。诸位唐朝将领在牛心堆、赤水源击败吐谷浑,俘获吐谷浑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隽,缴获杂畜数万。侯君集、李道宗在乌海击败吐谷浑,俘获名王梁屈葱。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李大亮又俘获吐谷浑名王20,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吐谷浑伏允逃跑,薛万均指挥骑兵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吐谷浑王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伏顺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年仅13岁的藏人松赞乾布(公元617至650年)挑起吐蕃赞普的重任。他徵集了万余人,组成一支精锐之师,经过3年征战,平定了内乱,完成了对青藏高原诸多小国的兼併,成了一个最受吐蕃臣民拥戴的国王。公元632年,松赞乾布率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国度山当泽迁到逻些(今拉萨),无论从自然、地理、气候、军事、政治诸方面衡量,都为后人选定了一个发展基业的好地方。
- 唐文成公主入藏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乾布派使者远赴长安与唐朝通聘结好。之后唐太宗遣使到吐蕃回访。据《册府元龟》载,当松赞乾布听说突厥与吐谷浑国王向唐王求亲该尚公主时,也不甘落后,乃遣使赴长安请婚,但未得太宗允许。公元638年,松赞乾布击败了青海东部吐谷浑,进军到唐朝羁縻少数民族的松州。韩威率轻骑侦查吐蕃军,反为所败。唐朝派出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等将领与吐蕃交战,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击败吐蕃军,松赞乾布大惧,退兵谢罪,退出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等地,唐朝恢复了对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的控制。松赞乾布派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其他宝物数百,前来求婚。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将一个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乾布。唐太宗李世民招25岁的松赞乾布为驸马爷,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唐、蕃成了翁婿亲家。 唐太宗征高句丽返回,松赞乾布献金鹅并派使者上书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 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 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从此200多年间,两国使臣和商人往来不断,终于在长安与拉萨之间,踏出了一条3000多公里的“黄金路”——唐蕃古道。
文成公主入藏9年,松赞乾布去世(享年34岁)。其时,她才25岁,可以回长安,但她依旧生活在吐蕃直至公元680年逝世,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可见她和西藏土地、人民感情之深。文成公主也葬于琼结,和丈夫松赞乾布灵归一处。
- 赤尊公主入藏
赤尊公主入藏是西藏与尼泊尔的政治关係蜜月期的开始,许多学者认为此事件是蕃尼古道开通的缘起。根据尼泊尔史考定,雷未格诸人认为在吐蕃王朝时期,尼王光胄(号鸯输伐摩)为加强与吐蕃王室的关係,以其女毗俱胝妻之藏王松赞乾布,藏籍称之为赤尊公主。
随着吐蕃的兴起,统一青藏高原的松赞乾布不满于吐蕃的领域範围,开始武力扩张和加强对外交流。一日早朝时,松赞乾布把自己娶尼婆罗公主和大唐公主的意愿巧妙地告诉了自己的大臣。大臣们领会了赞普的想法,于是禄东赞和吞米桑布扎统率的五百臣僕骑士(《西藏通史》中亦有“一百骑士”之说),携带多种黄金珠宝和镶嵌着无价之宝红宝石的特殊玻璃宝铠等聘礼,以及松赞乾布的亲笔书信三封,从拉萨出发,浩浩蕩蕩地奔赴尼泊尔。从此开启了两国近200年友好和平交往时期。迎亲队伍途经吉隆前往尼泊尔,吉隆沟从此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 王玄策出使印度
王玄策,唐太宗当政时任大唐右卫长史,出使当时的印度,印度人正好在闹政变,也想藉机杀唐朝使节,夺取财富。该使节和几个副手脱逃后,以松赞乾布--中国皇帝女婿的名义,向尼泊尔国王借兵,借兵一万人,进攻印度的首都,以少胜多,打败了五六万的天竺军队,并且向中印度进军,将印度国王活捉,送到长安关押起来。并且立了新的印度国王,此后他还多次出使印度,都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
1990年大唐天竺使出铭的发现为此路线提供了可靠的珍贵材料。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第一小组在吉隆县宗喀山口发现的《大唐天竺使出铭》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物(当地人称为阿瓦呷英摩崖题铭),题铭文字因多年风化,侵蚀严重,有许多已模糊不清,但从题铭及文中“大唐显庆三年”的年号来看,系唐显庆三年(658)一方题铭,文中记述了唐代使节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途中经过吉隆的过程。它是今天西藏自治区内所见最早的汉文碑铭,甚至比长庆会盟碑都要早出许多年。这一珍贵题铭对进一步研究古代唐蕃、中外关係等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2001年0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铭作为公元658年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