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唐海萍

2019-12-03 02:37:28 百科
唐海萍

唐海萍

唐海萍,北京师範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博士、博导;主要研究领域是植被与环境的关係;资源最佳化利用与评价。近期研究兴趣着重在生态-生产双赢的範式探索,以及绿色奥运与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唐海萍
  • 国籍:中国
  • 职业:北京师範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博士、博导
  • 主要成就:植被与环境的关係;资源最佳化利用与评价

工作经历

1988年8月至1992年7月 兰州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2年8月至1995年7月 兰州大学数学系套用数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5年8月至1998年7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 北京师範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2000年7月至今 北京师範大学资源学院,副教授。

学术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是植被与环境的关係;资源最佳化利用与评价。近期研究兴趣着重在生态-生产双赢的範式探索,以及绿色奥运与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出版专着2部,发表SCI论文5篇,SCI-E论文3篇,EI论文2篇,China-A类论文30余篇,撰写规划类报告8份。

教学管理

自2000年9月开设硕士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系统工程》,包括教材的选择,课程体系的设定以及讲义的编写,调整讲授内容以适合资源环境生态类学生学习;2003年承担了硕士研究生学位专业课《高等自然地理》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部分的授课;2004年开设硕士研究生学位专业课《植被生态学》。
于2000年9-11月参加了北京师範大学第一届教师资格培训班,学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技术学》,并通过考试,获得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书
自2001.8.-2005.8任博士研究生班主任。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机理及在碳贸易中的价值评估”(2006.1-2008.12)(批准号:40571057)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天山北坡山盆系统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範式研究”之课题“山盆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生态系统管理”(2005-2008)(项目编号:40435014)
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最佳化生态-生产範式”之课题:最佳化生态-生产範式与新产业带形成的理论基础(G2000018607)(2000~2005)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西部典型区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之课题“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与生态环境安全格局”(2002CB111507)之专题“基于多源数据的潜在植被分布和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分析”(2003-2007)
主持北京师範大学教改项目(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适应资源科学发展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2005.1-2006.12))
主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国家级生态示範区、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项目之“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部分(2005年)

参与项目

2004-2005参加北京三元集团委託项目“承德市御道口牧场草地资源开发预评估”
2004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监测研究”(批准号:30370274)
2001~2002年主持北京师範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东北样带植物功能型的分布规律”
2000~200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青年项目“区域尺度上气候-植被-NDVI-土地利用关係研究”(批准号:39900021)
1998~2000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变化的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研究
1998~2000年参加“九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预选项目之专题:NECT样带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研究
1996~1998年参加“九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预选项目“我国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研究”之课题:中国东北陆地生态系统样带(NECT)对全球变化的回响和反馈的研究
1995~1997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
1994~1995年参加 “八×五”攻关项目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子课题,研究沙坡头半乾旱地区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
1992~1995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位适宜度方法最佳化农作物群落的研究”
2004年参加《西双版纳傣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负责资源和GAP种植基地部分
2003年参加《吉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负责"生态旅游开发专题研究"部分
2003年参加云南省发展计画委员会委託项目"云南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
2002年参加云南省省委委託项目“云南省‘云药’产业发展实施行动规划”之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部分
1999年参加北京大学城环系“伊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森林生态旅游专题研究以及五营原始红松国家级森林公园概念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研究之部分
1999年参加北京大学城环系“大别山生态旅游区规划”之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森林公园植物解说系统部分
1998年参加广厦公司横向项目:“宁夏麻黄资源科研与技术开发”

国际交流项目

2000年9月6-12日获瑞方全额资助赴瑞士参加第一届全球山地生物多样性评价国际会议。并将会议期间国外同行们研究得到的一些主要结论作为研究简讯翻译发表在生物多样性杂誌上,供国内同行参阅。
第一届国际山地生物多样性会议简讯。生物多样性,9(2):121,2001
2002年8月11-18日赴韩国汉城参加第八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主题是:“Ecology in a Changing World”
2005年7月16-23日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17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论文着作

1994-2000
唐海萍.李自珍.王刚. 生态位适宜度在绿洲人口问题上的套用.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4, 22 (3):145~148.
唐海萍.唐少卿. 既发展旅游又保护资源-第一届全国生态旅游研讨会侧记.甘肃旅游,1995, (3): 18~19.
唐海萍,张新时. 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见:李承森主编. 植物科学进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57~269.
唐海萍.人地关係论与可持续发展-以NECT土地利用为例.见:地学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158~165.
唐海萍,陈旭东,张新时.中国东北样带生物群区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回响的初步探讨.植物生态学报, 1998,22(5): 428~433.
唐海萍,刘书润,张新时.内蒙古地区的C4植物及其生态地理特性的研究.植物学报,1999, 41(4): 420~424.
唐海萍.中国东北样带(NECT)的C4植物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科学通报, 1999, 44(4): 416~420.
Tang H.P. Distribution of C4 plants along the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and its correla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Chin.Sci.Bull.1999, 44 (14): 1316~1320.
唐海萍,蒋高明,张新时.判别分析在鉴别植物光合功能型中的套用.植物学报,1999, 41(10): 1132~1138.
Tang H.P, Zhang X.S. A new method to distinguish photosynthetic types of plants. Case study in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platform. Photosynthetica, 1999, 37:97~106.
唐海萍,张新时. 中国东北样带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梯度研究. 第四纪研究, 1999, 5: 479.
唐海萍,蒋高明. 植物功能型及其生态学意义.套用生态学报, 2000,11 (3):461~464.
唐海萍,唐少卿. 甘肃水资源的特点与保护利用. 中国沙漠, 2000, 20 (2):213~216.
唐海萍. 中国东北样带的土地持续利用模式初探. 博士后, 2000, (3): 35~37.
Tang H.P. & Wu Y.Q. Comparative study on diversities of the forest communities of mountain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GlobalMountain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GMBA):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untain Biodiversity, 7.-10. Sept. 2000 in Rigi-Kaltbad, Switzerland.
唐海萍,孙林,李薇,陈玉福,张新时. 河北省御道口牧场气候生产潜力估算. 北京师範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2)
唐少卿,唐海萍. 西北的自然资源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兰州学刊. 1996,88 (1): 18~22.
李自珍,黄子琛,唐海萍. 沙区植物种的生态位适宜度过程数值模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 (2):108~114.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 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係研究. 地学前缘,1997, 4(2):137~144.
张新时, 周广胜, 高琼, 杨奠安, 倪健, 王权, 唐海萍.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 地学前缘,1997, 4 (1~2): 145~151.
Zhang X.S, Gao Q., Yang D.A., Zhou G.S., Ni J., Wang Q. & Tang H.P. A gradient analysis & Modeling of the NECT for global change study. Bulletin of the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1998,12 (1):15~21.
Jiang G.M., Tang H.P., Yu M., Dong M. & Zhang X.S. Response of photosynthesis of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type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long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Trees, 1999,14: 72~82.
唐少卿,唐海萍.甘肃的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9,4: 1~22.
伍永秋,唐海萍,王平. 环境演变信息系统的管理与套用.第四纪研究,2000,20(3): 282~294.
2001-2002
唐海萍,史培军,李自珍. 沙坡头地区不同配置格局油蒿和柠条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01,25 (1): 6~10.
唐海萍,刘书润. 内蒙古地区的C4植物名录.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32 (4): 431~438.
唐海萍,唐少卿. 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生态经济, 2001, (11): 78~80.
唐海萍,唐少卿.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荒漠化态势及其防治问题. 北京师範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 (3): 411~416.
Tang H.P., Li X.Y. & Zhao Y.L. Analysis of driving mechanisms of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 a case study in Zhalute Banner,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In:Cho Do-Soon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VI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cology (INTECOL), Seoul, Korea, 2002,265.
唐海萍,高清竹.基于土地覆被变化的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以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为例.见: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北京: 星球地图出版社, 2002,334~339.
唐海萍,吴必虎. 黑龙江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研究. 资源科学,2002, 24(5):81~87.
唐少卿,唐海萍. 探索我国西北矿业的生态型开发.中国地质教育, 2001, (1):8~10.
李自珍,施维林,唐海萍,王新平. 乾旱区植物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模型及其过程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中国沙漠, 2001,21(3):281~285.
Wang R.Z., Gao Q. & Tang H.P. Variations of plant life form diversity along the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and its direct gradient 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2, 14 (4): 547~551.
2003-2004
唐海萍,唐少卿.甘肃退耕还林还草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入侵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1 (1):92~97.
唐海萍,陈玉福.中国东北样带NDVI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係.第四纪研究, 2003, 23 (3):318~325.
Tang H.P. & Zhang X.S. Establishment of Optimized Eco-Productive Paradigm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Acta Bot Sin2003,45(10): 1166~1173.
唐海萍,唐少卿.试论西部大开发中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生态经济, 2003, (10): 85~88.
唐海萍,王颖,李新宇.水分利用状况试验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12):100~110.
唐海萍,王颖,赵云龙.云南省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专刊):27~29.
唐海萍,王颖.云南省畜牧产业发展中关于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西南农业学报,2004,17 (增刊) : 145-147.
李新宇,唐海萍*,黄正文. 农牧交错带降水与温度的功率谱分析——以科尔沁沙地为例.北京师範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 (12):823~828.
Chen Y.F., Cai Q.G. & Tang H.P*.Dust Storms as an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North China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3,32(4):413~417.
赵云龙,唐海萍*,李新宇,张新时. 河北怀来县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128~135.
洪世奇,李晓兵,刘学敏,张宏,唐海萍,杜群,史培军. 云南省生态建设与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的建设. 资源科学,2004,26 (3): 35~43.
李新宇,朴顺姬,唐海萍等.大籽蒿花中生物硷类化感物质对羊草根茎节器官分化的影响.生态学杂誌,2004,23(2):50-54
赵云龙,唐海萍,李新宇.近40年来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的气候背景分析.乾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8-14.
李新宇,唐海萍*,赵云龙,张新时. 怀来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水土保持学报, 2004,18(6):103-107.
李新宇,唐海萍*,赵云龙. 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动态与展望. 生态环境, 2004, 13 (4):685-688.
赵云龙,唐海萍*,陈海,秦向阳,李新宇.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与套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 94-98.
2005
Tang, H.P. The process of plant community degradation of two communities-Leynus chinensis and Stipa grandis grassland, Inner Mongolia, China. pp225. XVII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Vienna, Austria, Europe.17-23 July, 2005.
赵云龙,唐海萍*,孙林,张新时.河北怀来县农业生态经济分区研究. 北京师範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5):526-530.
Chen Y.F. & Tang H.P.Desertification in north China: background, anthropogenic impacts and failures in combating it.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05,16: 367-376.
陈玉福,唐海萍. 近50年首都圈沙尘暴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温、降水和风的关係. 环境科学,2005, 26 (1):32-37.
2006
李新宇,唐海萍*.陆地植被的固碳功能与适用于碳贸易的生物固碳方式.植物生态学报2006, 30 (2): 200-209.
赵云龙,唐海萍,李新宇,张新时.怀来山盆系统最佳化生态_生产範式.生态学报.2006,26(12):4234-4239.
李薇, 唐海萍*.準噶尔盆地荒漠区短命植物光合蒸腾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 (12):2517-2522.
2007
李薇,潘祺志,唐海萍*.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资源市场与开发,2007,23 (1): 81-83.
常瑞英,唐海萍*. 碳贸易中碳价格计算的土地机会成本模型评述及实例分析. 资源科学,2007,(2):.
闫玉春,唐海萍,张新时.草地退化程度诊断系列问题探讨及研究展望.中国草地学报,2007,29(3):90-97.
闫玉春,唐海萍.围栏禁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特徵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2007,27(6):1225-1232.
唐海萍,李新宇,高吉喜.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经济地理,2007,
唐海萍,陈海滨,李传哲,徐广才,陈玉福.基于KJ法的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乾旱区地理,2007, (3):
2008
Haiping TANG,Yufu CHEN,Xinyu LI.Driving mechanisms of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A case study in Zhalute Banner, Inner Mongolia.Front. Environ. Sci. Engin. China.2008.
闫玉春,唐海萍.草地退化相关概念辨析.草业学报.2008,17(1):93-99.
常瑞英,唐海萍.草原固碳量估算方法及其敏感性分析.植物生态学报.2008, 32(4):810-814.
闫玉春,唐海萍,常瑞英,刘亮.长期开垦与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下碳截存的影响.2008,29(5):1388-1393.
李新宇,唐海萍,张新时,孙林.内蒙古林西县生态经济分区与发展对策研究.2008,24(1):78-92.
闫玉春,唐海萍,常瑞英,刘亮.典型草原群落不同围封时间下植被、土壤差异研究.2008,22(2):145-151.
闫玉春,唐海萍.围封下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退化草原群落的恢复及其对碳截存的贡献.2008,18(5):546-551.
着作
张新时,唐海萍等着. 200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最佳化生态-生产範式集成.北京:科学出版社.
唐海萍着. 2003. 陆地生态系统样带研究的方法与实践---中国东北样带植被-环境关係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唐少卿, 唐海萍着.2003.生态文明建设与西北的持续发展.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唐海萍参编.2004. 第二章农牧交错带的地位与功能. 见:陈建华等主编, 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35~61.

谘询报告

  • 1998年《极端环境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前景分析》
  • 1999年《五营原始红松林国家级森林公园概念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中两章
  • 1999年《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规划专题研究》
  • 2000年《“大别山生态旅游区规划”之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和《森林公园植物解说系统》。
  • 2002年《云南省“云药”产业发展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规划》
  • 2003年《云南省畜牧产业发展规划》中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和政策保障措施中一部分以及骨干工程中的人才工程和网路信息工程。
  • 2004年《吉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吉安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专题”
  • 2004年《西双版纳傣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中资源现状和GAP种植基地工程部分
  • 2004年作为主要撰写者之一,参与院士谘询项目报告“关于我国天然草地全面保育与建立六亿亩高产优质人工饲草基地的谘询报告”,负责其中牧草与家畜品种培育、选种和改良,草地工程和政策保障部分。
  • 2005年《承德市御道口牧场草地资源开发预评估》中“御道口牧场气候生产力”部分
  • 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生态示範区、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之“生态旅游规划”和“生态农业规划”部分

讲授课程

  • 2000年9月开设硕士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系统工程》;
  • 2003年承担了硕士研究生学位专业课《高等自然地理》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部分;
  • 2004年开设硕士研究生学位专业课《植被生态学》;
  • 2005年开设本科生基础课程《系统工程》。
  • 自2001.8.-2005.8任博士研究生班主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