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哲罗鲑

2019-12-15 20:33:07 百科
哲罗鲑

哲罗鲑

哲罗鲑(学名:Hucho taimen),是一种冷水性的淡水食肉鱼,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地区,西至伏尔加河流域、东至伯朝拉河流域、南至黑龙江流域,北至勒拿河流域均有发现。哲罗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水中,冬季在较深的水体如大江干流、湖泊中越冬,春季向溪流洄游产卵。性兇猛,体型大,身长在1米以上,但曾经有发现长达4米,重达90公斤的个体,捕食鱼类及在依水生活的蛙类、蛇类、鼠类、鸟类等。哲罗鲑肉味鲜美,为珍贵鱼类。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哲罗鲑
  • 别称:Huchen、者罗鱼、折罗鱼、哲绿鱼(东北),大红鱼(新疆)
  • 二名法:Hucho taimen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辐鳍鱼纲
  • :骨鳔总目;鲑形目
  • :鲑科
  • :哲罗鱼属
  • :哲罗鲑
  • 分布区域:亚洲北部地区
  • 濒危等级:易危

外形特徵

体长,略侧扁,呈圆筒形。头部平扁,吻尖,口裂大,端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延伸达眼后缘之后。上下颌、犁骨和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锐齿。鳞极细小,椭圆形,鳞上环片排列极为清晰,无辐射沟,侧线鳞193-242枚,侧线完全。
哲罗鱼哲罗鱼
脂鳍较发达。背部青褐色,腹部银白。头部、体侧有多数密集如粟粒状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点。产卵期雌雄体全显示出青铜色,腹鳍及尾鳍下叶为橙红色,雄鱼更加明显。幽门盲囊205-219。

生活习性

哲罗鲑为冷水性的纯淡水兇猛食肉性鱼类。终年绝大部分时间栖息在低温(15℃以下)、水流湍急的溪流里。冬季因受水位的影响,在结冰前逐渐向大江或附近较深的水体里移动,寻找适于越冬的场所。春季开江后,即溯河向溪流作生殖洄游,8月以后向干流移动。黑龙江沿江一带渔民有“细鳞、哲罗,七上八下”的谚语,这是指细鳞鱼和哲罗鱼的洄游规律。性成熟需5龄,体长达40-50厘米。生殖期于5月中旬开始,水温在5-10℃左右,亲鱼集群于水流湍急、底质为砂砾的小河川里产卵,亲鱼的产卵方式与大麻哈鱼相同。亲鱼有埋卵和护巢的习性。产卵后大量死亡,尤以雄鱼为更多。仔鱼喜潜伏在砂砾空隙之间,不常游动。哲罗鱼非常贪食,是淡水鱼中最兇猛的鱼种之一。觅食时间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由深水游至浅水岸边捕食其它鱼类和水中活动的蛇、蛙、鼠类和水鸟等,其它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一年四季均索食,夏季水温稍高时,食慾差些,甚至有停食现象;冬季不停止摄食,仅生殖期停止摄食。
哲罗鲑(图3)哲罗鲑(图3)

分布範围

哲罗鲑多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黑龙江、图们江、额尔齐斯河等水系。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勒拿河到伯朝拉河,东欧的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上游等河流。
哲罗鲑(图4)哲罗鲑(图4)
哲罗鲑的资源量无详细报导,但据《黑龙江省渔业资源》(1985)记载,在黑龙江,哲罗鲑的数量较过去显着减少,全省渔获物中几乎不占比重。主要由于繁殖期过度捕捞,使补充群体大为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破坏生存的环境条件等造成资源量显着下降。目前尚未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哲罗鲑的生长环境对其身长及大小影响较大,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其身长甚至可以达到3米以上。

人工养殖

引用档案

下列档案中的条款通过本标準的引用而成为本标準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档案,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準,然而,鼓励根据本标準达成协定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档案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档案,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準。
GB 11067 渔业水质标準
GB 1078 饲料卫生标準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準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T 1030.5 划鳟养殖技术规範 池塘饲养食用鱼技术
SC/T 1030.7 划鳟养殖技术规範 配合颗粒饲料

环境条件

水量充足。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1 的规定。

饲养条件

(1) 养殖池构造
哲罗鱼食用鱼养殖宜採用有流水条件的水泥池,以长方形为宜,长宽比为8:1~10:1。每个池塘面积不宜超过200㎡,水深0.6m~0.8m。池塘以并联排列为宜。养殖池上方应搭设棚架。
(2) 水温要求
适宜水温13℃~20℃,最适水温13℃~16℃,最高水温不得超过23℃。
(3) 池水调节
池水交换率应在2次/h以上,流速保持0.02m/s~0.16m/s。

放养準备

按SC/T 1030.5 的规定执行。

鱼种放养

(1) 鱼种质量
放养鱼种的质量和规格按SC/T 1030.5执行。
(2) 鱼种放养
放养量应根据注水量、池水交换率和饲养面积确定。放养量为:规格20g~50g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80尾/㎡~100尾/㎡;规格100g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40尾/㎡~50尾/㎡;规格150g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20尾/㎡~30尾/㎡;规格200g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15尾/㎡~25尾/㎡。

饲养管理

1、饲料
(1)饮料质量
应符合SC/T 1030.7 和GB13078的规定。
(2)饮料安全限量的规定。
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
(3)不同饲料对哲罗鲑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实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分别投餵野生鲫鱼和人工饲料对哲罗鲑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每组养殖实验鱼50尾,每个实验组设3个重複,试验水温 10.8~16.5,pH 值 7.2~7.5,溶氧>6.0mg/L,试验共进行 56d。试验结果:野生鲫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水分均显着高于人工饲料组(P<0.05) 野生鲫组粗脂肪显着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 两试验组鱼体粗蛋白、粗灰分、肌肉胺基酸含量及组成差异均不显着(P>0.05) 野生鲫组与人工饲料组相比,野生鲫组哲罗鲑生长性能较好,鱼体成分发生改变,而肌肉胺基酸营养价值未发生变化。
2、投饲
採取驯化投饲法,投餵应防止饱食或过量,投餵方法可参照SC/T 1030.5的规定。
3、 水的调控
(1)水温的调控
在养殖期内,採用两种方法调控不温:在冬季、早春和晚秋气温较低时,在棚架上加盖塑胶棚布来提高池水的温度;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撤掉棚布,用增加池水的交换量来降低池水的温度。
温度对哲罗鲑幼鱼的影响:温度对哲罗鲑幼鱼体长生长率、体重增长率和存活率存在显着差异。哲罗鲑幼鱼生长的最适温度範围为 15 ~ 18℃, 上限温度为24℃。Quadratic 和 Boltzmann 模型能很好估计不同温度下的哲罗鲑幼鱼的体长和体重生长过程,可以用来估计哲罗鲑的养殖产量。
(2)水质的调控
养殖用水溶解氧应保持在4.5mg/L以上,氨氮应控制在0.075mg/L以下。可套用罗茨鼓风机向池中供氧,并通过曝气降低氨氮含量。一般情况下,鼓风机每kw可满足向300㎡养殖水面供氧。及时排污,保持池水环境卫生。此条件鱼生长较快,不易发病。
4、日常管理
按SC/T 1030.5的规定执行。

鱼病防治

1、预防
(1)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2)池塘和工具应严格消毒。
(3) 根据哲罗鱼的生活习性,创造良好的养殖条件。
2、治疗
(1)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见附录A。
(2)渔药的使用和休药期按照NY 5071的有关规定。

相关故事

入选“湖怪”

“由于水质能见度问题,这次探险并没有什幺突破性的收穫,明年6月喀纳斯湖最清澈的时候,我们将再去一探究竟。”昨天,记者见到了22日返京的喀纳斯湖“水怪”探险队队长鬍京玉。刚刚结束21天的探险之旅,胡队长稍显疲惫,但脑子里已经开始盘算着下一次的出征计画了。胡京玉队长向记者透露,据一些一直在当地考察的科学家判断,哲罗鲑“摘取”“喀纳斯湖水怪”“头衔”的可能性最大。胡队长介绍,一般的潜水项目只有20-30米,可是喀纳斯湖平均深度为90米,最深地方达到188米,而且喀纳斯湖又处于空气比平原稀薄的高原上,水质密度很大,每下潜一米都会感到比平原湖泊压强更大,更加困难。“让人心理压力最大的一点,则是喀纳斯湖的极低的能见度,这些正是我们决定明年6月继续探险的重要原因。”胡队长说。
由于喀纳斯湖上游的白湖是个碳酸盐湖泊,每年冰冻开封后,便会向喀纳斯湖倾入大量白色碳酸盐物质,使得喀纳斯湖浑浊起来。“在这次探险中,有时只有等着鱼撞到你的脸上,你才能看到它们,对于寻找水下不明生物,基本不可能。”
“虽然这次没有看见水怪,但经过在当地的了解,一种名为哲罗鲑的肉食性大红鱼已经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另外可能性较小的一种猜测认为水怪可能是“蛇颈龙”。
据了解,哲罗鲑俗称大红鱼,属鱼纲、鲱形目、鲑科,是北方一种珍稀的冷水型食肉鱼类,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黑龙江、鸭绿江和新疆的额尔齐斯河等地区。这种鱼生性兇猛、机警,长年隐没在水中,繁殖季节鱼体呈红褐色。哲罗鲑成年体最大的重量在50公斤左右,长达2米左右,口腔内上、下颌均排列有尖锐的利齿,背部生有肉鳍。幼鱼以小鱼为食,大鱼常吞食浮游水面的野鸭等野生水禽,也吃湖中的水獭、大水鼠。胡京玉告诉记者,在当地的博物馆里就有一条长近两米的哲罗鲑标本。但据当地百姓讲,这条根本不算大,他们还见过更大的红鱼。

新闻连结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喀纳斯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是有名的“变色湖”,湖面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晴天深蓝绿色;阴雨天暗灰绿色;夏季炎热的天气里湖水会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喀纳斯湖有几大奇观,一是千米枯木长堤,这是喀纳斯湖中的浮木被强劲谷风吹着逆水上漂,在湖上游堆聚而成的;二是据说湖中有巨型“湖怪”,常常将在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三是雨过天晴时才有的奇景———喀纳斯云海佛光。
6月7日下午(台北时间19时50分左右),在喀纳斯湖景区旅游观光的7名北京游客乘坐游艇行至三道湾附近停船拍照的时候,当时水面平静,正在拍照的游客们突然发现离游船200米左右的水面激起1米多高的浪花,两个不明黑色大物跃出水面,一前一后,鱼跃前行……

社会猜测

猜测因质疑而生:
1.专家:喀纳斯“湖怪”可能是哲罗鲑
新疆生态学会理事长、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国映认为,“湖怪”可能是哲罗鲑。这一说法他在20年前亲眼目睹“湖怪”现身时就已认定。
他分析认为,在喀纳斯湖中生活的只有8种鱼,而其中只有江鳕鱼和哲罗鲑可能长到1米以上,但江鳕鱼一般生活在水底,而哲罗鲑会浮出水面。(这是一条从喀纳斯湖中捕到的哲罗鲑标本,它长约1米45,体重40公斤左右。这种鱼的体形狭长,头部扁平,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即使在上下齶和舌头上也布满倒刺,咬住食物,很难逃脱。)
2.尼斯湖水怪是百岁鳗鱼?
专门进行此类研究的科学家弗利曼说,根据现有拍摄到的水怪照片判断,尼斯湖水怪实际上是好几条七八米长的老鳗鱼。他认为,尼斯湖的几条鳗鱼大概已活了100岁左右。
3.新疆喀纳斯湖真有怪兽吗,“湖怪”到底是什幺?
最近,“湖怪”频现新疆喀纳斯湖,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个高山湖存在“湖怪”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湖怪”怎样才能确认?为此,记者採访了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
“我个人认为喀纳斯湖里不太可能有‘湖怪’,因为湖水的温度非常低,湖里鱼类的生长速度很慢,要长到一丈多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探访”过喀纳斯湖的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王洪道斩钉截铁地说。
(在中国传说有水怪的地方很多,除了新疆的喀纳斯湖之外,在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吉林长白山的天池、河南泌阳的铜山湖、以及湖北洪湖市的一个水潭里都传说有水怪,但这些传闻没有一个变成惊天动地的事实。)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