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会公司博雅委员会主席詹姆斯·埃尔斯沃思(James Ellsworth)购买了洛伦佐·洛托(Lorenzo Lotto)的一幅16世纪画作,据说画上的博学之士正是哥伦布。埃尔斯沃斯非常希望能推出纪念币来为博览会作宣传,在他的极力推动下,这一工作于1892年1月开始。在另一位博览会官员、作家兼记者威廉·埃利罗伊·柯蒂斯(William Eleroy Curtis)的建议下,埃尔斯沃斯打算在硬币正面刻上画作上的哥伦布肖像。1892年4月,他们得到美国铸币局局长爱德华·利奇(Edward O. Leech)的支持,后者打算在一面刻上哥伦布的肖像,另一面则附上适当的铭文。1891年,铸币局在铸造新银币的竞争中落败,首席雕刻师查尔斯·爱德华·巴伯设计的巴伯造币就是由此诞生。这几种新硬币饱受指责,所以铸币局受到了很大压力。对此事非常了解的柯蒂斯与埃尔斯沃思商谈后决定,由埃尔斯沃思主控新纪念币的设计过程,以期在确保採用洛托所绘画像作为硬币主题的同时,也能令硬币的设计更加出彩。此前的美国硬币上经常会刻上自由女神,但还从未以真实人物为主题。
到1892年5月时,博览会的预算已出现明显不足,还需要更多资金才能让各项建筑工程完工。博览会公司已经发售了股票,芝加哥市也发行了债务来为博览会集资,但由于之前大幅低估了施工预算,因此资金仍是捉襟见肘。博览会公司希望联邦政府再资助500万美元来完成建设工作,但国会中有许多议员反对直接拨款。为此,一些支持者提议,这500万美元可以通过销售特别发行的半美元硬币纪念品筹集。美国此前还从来没有铸造过纪念币,博览会的组织者预计,这些硬币可以直接以其面值的两倍价格向公众销售。铸造硬币所需的贵金属可以就地取材,将联邦财政部已有的过时或重量不足的银币熔融获得,这样政府除硬币铸造工程的开销外,无需承担其它任何费用。联邦参议院就法案展开辩论期间,来自爱荷华州的参议员威廉·B·阿利森(William B. Allison)预见:这些硬币“不但可以作为这一天和这一代人的纪念品,还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孩子们会哭闹着想要它们,老人们也一心要得到它们”。但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约翰·舍曼则告诫道:这种“半美元的庞大数量将摧毁它们的纪念价值”。哥伦比亚特区即将迎来炎热的盛夏,国会议员一心要赶快解决已有议题,以便离开首都避暑,为此双方达成妥协,将纪念币的总铸造金额减半为250万美元,即500万枚半美元硬币。1892年8月5日,联邦国会通过立法,授权铸造哥伦布半美元。
查尔斯·爱德华·巴伯于1892年8月设计的半美元设计草图原稿
1892年7月,柯蒂斯给利奇寄去一张洛托画作的照片,利奇与巴伯经过商议后回复称,硬币雕刻无法刻出人物正脸。由于巴伯只能刻出哥伦布的侧脸,因此柯蒂斯安排由博览会公司出资聘请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哥伦比亚特区雕塑家乌尔里克·斯通沃尔·杰克逊·邓巴(Ulric Stonewall Jackson Dunbar),由他根据画作製作出哥伦布的半身像,再将完成的半身像转交远在费城的巴伯。巴伯根据半身像準备了多份草图,再于8月15日交给铸币局代理局长罗伯特·普雷斯顿(Robert E. Preston,利奇这时正在休假),普雷斯顿再将之转交芝加哥负责博览会事务的官员。埃尔斯沃思向为博览会工作的艺术家展示这些草图,还向新闻界发布。草图艺术反响欠佳,许多报纸称其上的人物与其说是哥伦布,倒不如说更像是位长头髮的教授。埃尔斯沃斯曾多次就洛托画作上是否真是哥伦布一事展开辩论,对他人的怀疑深感愤怒,结果硬币草图的反响又是如此不堪,为此他拒绝再把自己买下的画作拿出来供设计者参考。
纪念币上需要铭文,但徽章上没有这样的内容,为此巴伯将原图案缩小,在其周围以字母环绕。沃纳的设计稿上没有为硬币反面的船只提供丰富细节,巴伯于是请埃尔斯沃斯给博览会上展出的“圣玛利亚号”拍张照片,再把硬币反面的设计工作交给助理雕刻师乔治·T·摩根(George T. Morgan)负责。巴伯意识到,埃尔斯沃斯非常希望能让洛托的画作在硬币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在1892年10月多次给埃尔斯沃斯发去措辞热烈的信件,告知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到1892年10月17日,巴伯已经完成模具设计,铸币局到1892年10月31日时已经制出多枚样币,巴伯在信中告知埃尔斯沃斯,称利奇对纪念币有高度评价,称讚这是铸币局所铸造最漂亮的硬币。利奇曾在1891年对多种巴伯造币的设计方案加以微调,但这次他没有插手半美元的设计,而是于1892年11月9日离开美国,前往布鲁塞尔参加货币会议。
世界博览会委员会的詹姆斯·埃尔斯沃思代表(博览会公司)……今天铸造了超过2000枚纪念币,并且这一工作会一直持续到国会捐赠的全部500万枚完成为止……令人遗憾的是,(今天)铸出的第一枚硬币就因存在一点小瑕疵而报废……接下来,硬币还在继续从钢製模具表面压製出来,并接受(费城铸币局首席)铸币员(威廉·S·)施特尔(William S. Steel)、雕刻师巴伯、以及费城铸币局局长(奥利弗·)波斯比谢尔的严格检阅。每条线都显得轮廓分明,硬币上那位新大陆的发现者,似乎也满意地看着这件作品。
12月15日,铸币局将5桶新硬币运到芝加哥,每桶盛有1万枚半美元。每个桶内装有5个袋子,每袋盛有2000枚金币,但有一个桶的一个袋子里有意少放了4枚硬币,分别是铸币局在首日铸造的第1、第400、第1492和第1892枚硬币,每枚放入1只信封,4只信封再一起放入桶里所装的一个雪茄盒子。5个桶被送到芝加哥财政分署,再于12月19日下午13点移交博览会总部,兰德·麦克纳利大厦(Rand McNally Building)404房。博览会公司主席哈洛·希金博桑(Harlow N. Higinbotham)手持木槌和凿子打开盛有雪茄盒的小桶,并取出盒子,将其中3个信封装进口袋。希金博桑向围观民众展示了第一枚硬币,然后再用这枚硬币换来威科夫、西曼斯和本尼迪克特公司(之后更名雷明顿打字机公司,博览会官方使用的打字机就是由该公司生产)的一纸支票,数额高达1万美元,该公司以此作为噱头来作宣传。之后,这枚硬币被捐给新成立的哥伦布博物馆(如今的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博览会公司马上为半美元定价1美元开售,第一批硬币很快就销售一空,许多买家排队购买,还有人通过邮购,或是购买地方银行分配到的硬币。哥伦布半美元没有正式包装,各银行会向买主提供各种样式的资料夹盛放。
硬币发售后,大部分新闻报导主要关注的都是半美元面值却以一美元价格销售。科罗拉多《太阳报》在评论中写道:“世界博览会的主办者们打的一手好算盘,要把500万枚半美元纪念币高价出售。芝加哥的期货投机意识看来是无法阻止的。”费城《呼叫报》也有同样看法:“或许世界博览会上把50美分的纪念品以1美元价格出售可以成为一种参照,让前往芝加哥的游客对物价的普遍上涨程度有一点感性认识。”硬币的设计也成为谈资,费城《记事报》声称:“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纪念哥伦布的半美元硬币,那幺一般人恐怕会拿不定主意,不知其上所刻人物到底是丹尼尔·韦伯斯特还是亨利·沃德·比彻”(Henry Ward Beecher)。《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的措辞更为尖刻:“一看到新的哥伦布纪念品硬币,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叹,这哥伦布干嘛不长得帅一点呢。”《加尔维斯顿每日新闻》(Galveston Daily News)在报导中这样写道:
根据巴伯和波斯比谢尔的建议,铸币局製作了多枚精製币。埃尔斯沃斯对此反应热烈,打算将这些精製币包装成礼物,但令他不满的是,自己必须同博览会公司主席希金博桑分享这些硬币。1892年的精製币包括最先铸造的100枚硬币,以及第400、第1492和第1892枚。1893年铸造的精製币数量尚无定论:理察·约曼(Richard S. Yeoman)的《美国钱币指南手册》(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ins)估计这年铸币局一共铸造了约100枚精製币,货币学家艾拉·戈德堡(Ira Goldberg)2011年发表的文章中则认为这个数字应该会小于10。1893年铸造的首枚精製币现存放在芝加哥历史协会。铸币局曾考虑将哥伦布半美元收入精製币套装,但当时精製币的售价只比面值高几美分,为避免不流通的纪念币贬值,精製哥伦布半美元的售价必须超过1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铸币局官员决定不公开发售精製哥伦布半美元。
博览会结束后,还有约460万枚半美元硬币未能售出。会议组织方希望这些硬币不予发行,以期为那些已经支付高价的买家提供价格保护。博览会公司持有的硬币经铸币局收回予以融毁,由此产生的处理费用经国会法案免除。1894年10月,之前被财政部扣押的一部分硬币开始以面值发售,但愿意购买的民众仍然寥寥无几,这些硬币接下来开始进入流通。芝加哥的多家银行一共拥有约100万枚哥伦布半美元,这些硬币也都进入市场流通。铸币局融毁的半美元有250万1700枚,但公众手中仍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纪念币。硬币经销商兼钱币历史学家昆汀·戴维·鲍尔斯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就开始收集硬币,那时他还是个孩子,根据他的回忆,哥伦布半美元是当时仍在流通的19世纪美国硬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直到20世纪30年代,那些成色上还能达到尚未经市场流通级别的硬币才能卖到1美元的原价。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银币开始由贱金属硬币取代,贵金属硬币价格也随之上涨。根据理察·约曼(Richard S. Yeoman)2012年版的《美国钱币指南手册》(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ins),几乎未经流通过,谢尔顿硬币分级标準有AU-50的这种硬币售价尚不足20美元,但要是几乎保持着原始状态的MS-66级别,则可以达到上千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