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9-10-31 12:34:50 百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黑龙江哈尔滨,为国家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省部共建大学、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院校,黑龙江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基地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是1949年4月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2015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哈尔滨医科大学。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校园总面积164.1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57.8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48586万元;下设5所直属附属医院,校本部普通高等教育设17个专业;有在编教职工8855人,在校学生21022人,其中,研究生5370人,普通本科生11367人(校本部7592人、大庆校区3775人)。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哈尔滨医科大学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哈尔滨医科大学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合作举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基本介绍

  • 硕士点:82(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66个)
  • 博士点: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263个
  • 所属地区:中国 黑龙江 哈尔滨
  • 主管部门:黑龙江省
  • 学校官网:http://www.hrbmu.edu.cn
  • 中文名:哈尔滨医科大学
  • 英文名: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 简称:哈医大(HMU)
  • 创办时间:1926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医药类
  • 属性: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3年5月)
    省部共建大学(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
    中俄医科大学联盟(2014年)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2012年11月)
  • 现任校长:张学
  • 知名校友:巴德年、朱晓东、韩雅玲、李天天
  • 博士后流动站:5个
  • 校训:木直中绳、博学载医
  • 校歌:《托起人类健康的太阳》
  • 专职院士:1(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主要院系:基础医学院、第一至第五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院、药学院、研究生学院等
  • 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 学校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
  • 学校代码:10226

办学历史

学校溯源

  • 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1926年9月,伍连德博士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1927年,更名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1938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中国医科大学分校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中国工农军卫生学校创建。
1932年2月,学校更名为江西雩都红军军医学校。
哈尔滨医科大学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到达陕北。
1940年9月,1940年,学校迁至延安后得到迅速发展,经毛泽东同志提议,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1945年11月18日,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
1946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合併了东北军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
194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合併东北大学医学院和原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部分。
1947年10月,组建龙井以内科为主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
1948年3月,组建哈尔滨以五官科为主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分校。

合併组建

1949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与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分校合併,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医科大学。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
1954年,学校归卫生部领导。
1956年6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医学院。
1955年7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併入哈尔滨医学院,哈尔滨医学院儿科学系併入中国医科大学。
1958年4月,卫生部将哈尔滨医学院移交黑龙江省领导。11月,学校恢复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名。
1962年,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重新併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1978年4月,黑龙江省肿瘤医院划归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点医学院校。
2000年5月26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併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但保留了鸡西医专的建制。
2001年,学校顺利通过省政府“211工程” “九五”期间建设项目检查验收,“211工程”“十五”期间建设项目得到批准,二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2002年5月13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撤销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建制,实质性併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评估,并获得优异成绩。
2004年,学校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建立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接收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组建附属第四医院并挂牌成立;学校接收哈尔滨铁路肿瘤医院併入附属第三医院。
2005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优秀成绩。
2012年11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卓 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项目试点高校,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2013年5月22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名单,学校入选。
2014年,学校作为牵头方成立中俄医科大学联盟。
2015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8年2月,学校入选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下设5所直属附属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院、药学院、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口腔医学院、眼科医学院、护理学院、麻醉学系、重症医学系、医学影像学系、病理学系、体育学部、第一至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庆校区等附属单位等校部院系,开设17个本科专业。
组织机构
类别名称
校部院系
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哈尔滨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国小
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
附属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资料来源:
普通教育本科专业设定
专业名称学制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5+2”本硕,与临床医学院连续培养)
7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与临床医学院连续培养)
5+3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硕士儿科学,与临床医学院连续培养)
5+3
临床医学
5
临床医学(俄语班)
5
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
5
生物信息学
5
生物医学工程
4
---
麻醉学
5
医学影像学
5
儿科学
5
口腔学医院
口腔医学
5
药学院
临床药学
5
药学
4
护理学院
护理学
4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
4
市场行销
4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4
预防医学
5
卫生监督
5
资料来源:备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专业设定及招生专业信息以学校招生网站信息为準。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工885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委员1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杰青”1人,“千人计画”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万人计画”领军人才2人、“万人计画”青年拔尖人才1人,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3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2人。有博士生导师215人,硕士生导师1205人。
    专职院士:杨宝峰(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于波
    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焦晓辉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连新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孙殿军、赵世光、张凤民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连新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潘振伟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李秋洁
    国家教学名师:李璞、姜洪池、吴坤
    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金连弘、周晋、倪江、谷鸿喜、王滨有、李文志、樊立华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带头人获批时间
    药理学教学团队
    杨宝峰
    2008
    医学遗传学教学团队
    傅松滨
    2009
    外科学教学团队
    姜洪池
    2010
    社会医学教学团队
    吴群红
    2010
    资料来源: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10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卓 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黑龙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黑龙江省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範中心4个;国家虚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2门,国家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範课程2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第二类特色专业)、预防医学(第一类特色专业)、麻醉学(第一类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第一类特色专业)、药学(第一类特色专业)
    国家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临床医学专业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公共卫生实践教育基地、药学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
    黑龙江省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麻醉学
    黑龙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精品课程
    类别课程名称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範课程
    药理学
    社会医学
    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
    医患沟通学
    与危机共舞--卫生应急管理方略
    心理健康管理
    脾功能与脾脏外科相关进展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
    神经病学
    医学遗传学
    卫生法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医学微生物学
    内科学
    外科学
    社会医学
    危重病医学
    药理学
    流行病学
    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
    人体解剖学
    眼科学
    基础化学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麻醉学
    社区护理学
    生理学
    医学影像学
    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学)
    护理学基础
    医学免疫学
    护理人际沟通
    医学心理学
    内科护理学
    资料来源:
    • 教学成果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获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全国医学院校国家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项目名称获奖类别时间
    临床医学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
    七年制临床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
    套用模拟教学系统培养医学本科生临床技能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以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準为参照的试点性认证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资料来源: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个,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群)21个,其中黑龙江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0个,黑龙江省级重点二级学科10个,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群1个。
    • 学科目录
    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药学、护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理学、遗传学、法医学、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药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群)
    序号学科(群)名称类型学科带头人
    1
    药理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
    杨宝峰
    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
    孙长颢
    3
    外科学(普外)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姜洪池
    资料来源:
    省级重点学科(群)
    类别学科(群)名称
    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群
    心血管药物研究与新药开发
    ---
    黑龙江省级重点一级学科
    生物学
    药学
    生物医学工程
    口腔医学
    基础医学
    护理学
    临床医学
    公共管理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西医结合
    黑龙江省级重点二级学科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内科学
    肿瘤学
    神经病学
    眼科学
    麻醉学
    急诊医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耳鼻咽喉科学
    资料来源:
    • 学科评估
    2017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学科评估结果为:
    序号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评选结果
    1
    0710
    生物学
    B
    2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B-
    3
    1001
    基础医学
    B-
    4
    1002
    临床医学
    B+
    5
    1003
    口腔医学
    B-
    6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A-
    7
    1007
    药学
    B+
    8
    1011
    护理学
    B
    9
    1204
    公共管理
    B
    资料来源: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2个。
    2016年,学校与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达成联合培养中医药专业和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协定;与圣彼得堡大学联合成立生物医学中心和结核病研究中心。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哈尔滨医科大学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哈尔滨医科大学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合作举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黑龙江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黑龙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黑龙江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科研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卫计委俄语培训中心、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中俄医学研究中心等设在校内。
    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寒地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眼科新型医疗设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人体自身免疫病诊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肝脾外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心肌缺血机理与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肌缺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黑龙江省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实体肿瘤双微体基因组与遗传资源教育部创新团队、医学遗传学创新团队
    黑龙江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黑龙江省分子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麻醉与危重病学重点实验室(与牡丹江医学院协作)、黑龙江省分子影像省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外科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麻醉基础理论与套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病原学(BSL-3)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肝脾外科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移植免疫基础与套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生物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物与内源性物质代谢实验室

    科研成果

    • 项目承担
    2011年-2015年,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287项,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计画)1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画(“863”计画)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画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6项。
    2016年,学校获各类科研课题千余项,总资助经费2.22亿元。科研立项总数、资助经费总额再次位居省内高校前列。以首席科学家身份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画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画项目1项、重大科研仪器研製项目1项。
    • 论文发表
    2011年-2015年,学校共发表论文15494篇,其中,SCI收录5334篇。编写出版着作492部。获得专利授权292项,发明专利授权104件,有效专利拥有264件,软体及着作权10件。
    2016年,学校共发表论文2520篇,其中SCI论文1038篇,国家级学术刊物论文1269篇,撰写科技论着35部。
    • 科研获奖
    2011年-2015年,学校获得各种奖励65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研究)一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
    2016年,学校共获各类科技奖励89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
    学校获国家奖项
    项目名称获奖者获奖类别
    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姜洪池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李璞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功能分子成像肿瘤诊疗关键技术及套用
    申宝忠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套用研究
    哈尔滨医科大学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张亭栋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
    杨宝峰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的建立和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傅松滨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资料来源: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57.80万册,电子图书总量385454册;有纸质期刊1425种,电子期刊资料库33个。图书馆馆藏资源以生物医学文献为主体,辅之以人文社会科学书刊和各类语言工具书。馆内俄文医学书刊收藏较为丰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学科的馆藏文献较为齐全。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图书馆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图书馆
    • 学术期刊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主办《中国地方病学杂誌》、《国际遗传学杂誌》、《国际免疫学杂誌》、《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等6种专业杂誌。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学报2001年成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该刊被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精品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资料库、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中国医学文摘(7个分册)等收录。
    《中国地方病学杂誌》
    《中国地方病学杂誌》原刊名为《中国地方病学杂誌》,2012年经中华医学会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誌》。《中华地方病学杂誌》被北大2014版核心期刊,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资料库收录,获得2000年获黑龙江优秀科技期刊奖。
    《国际遗传学杂誌》
    《国际遗传学杂誌》1978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本刊前身是《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是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国际免疫学杂誌》
    《国际免疫学杂誌》1978年创刊,原名《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画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和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主办,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 校标
    校标的设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英文起始字母为基本构成元素,标誌的样式庄重、典雅,象徵学校的悠久历史以及严谨作风。悠久的年代、古朴的学校字型与现代的设计形式有机的构成,象徵学校的现代化、国际化与民族特色的结合。整个标誌既现代又不失庄重,力求通过标誌的造型传达学校的时代特徵与精神。
    标誌的圆形构成象徵:团结的精神、求实的作风。象徵医学的符号表述了学校的学科特徵,其中“剑”的两翼抽象的变化成“翅膀”与“打开的书”则象徵学校对医学教育、对学子寄予的美好愿望。穿越的斜线象徵学校在医学研究、学校发展等方面继往开来、不断开拓向前的精神。
    标誌的色彩以蓝色、绿色构成,蓝色代表医学研究的严谨性、绿色则象徵生命的健康、活力与希望,二者的融合则代表学校科学研究、临床治疗、教育教学的相互关係。
    哈尔滨医科大学

    精神文化

    • 校训
    木直中绳,博学载医
    校训校训
    释义:“木直中绳”含义为各种可用的木料经木师测量加工成材;意寓学生经培养后成材。
    “博学载医”含义为渊博的知识,承载博大精深的医学。
    • 校歌
    《托起人类健康的太阳》
    饱经风雨、历经沧桑,
    传医授道、奋斗自强,
    春光无限、桃李芬芳。
    医大精神代代传扬,
    医大精神代代传扬。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大爱无疆。
    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播种理想,
    播种理想收穫希望,收货希望。
    扬起生命科学的风帆,
    载满真理与圣洁远航,
    同舟共济,再创辉煌,
    托起人类健康的太阳,
    托起人类健康的太阳,太阳。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
    张斌
    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学
    副校长
    傅松滨、刘文川、孙长颢、方传龙
    党委副书记
    赵炜明、袁重胜
    纪委书记
    孙同波
    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历任校党委书记(建国后)历任校长(建国后
    韩靖(1949年)
    李鄂(1949年)
    季钟朴(1951年)
    季钟朴(1951年)
    黄耕夫(1958年)
    李亭植(1955)
    周 旋(1972年)
    张一民(1967年)
    王禹明(1974年)
    周 旋(1972年)
    刘守忠(1981年
    王禹明(1974年)
    程锡绎(1985年)
    李亚非(1978年)
    李士杰(1997年)
    刘守忠(1981年)
    金连弘(2000年)
    于维汉(1983年)
    姜洪池(2001年)
    隋永起(1984年)
    田文媛(2010年
    金 铮(1989年)
    王永清(2016年)
    金连弘(1997年)
    ---
    杨宝峰(2001年)
    张学(2018年)
    资料来源:
    2018年5月7日,免去曹德品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职务。

    知名校友

    姓名备注
    刘兴汉
    黑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
    倪江
    哈医大生理学教研室生殖内分泌研究室主任。
    王维治
    哈医大生理学教研室生殖内分泌研究室主任。
    李文志
    中华麻醉学会委员、临床麻醉学杂誌编委、全国高等医学教育麻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谷鸿喜
    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孙殿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副主任。
    朱大岭
    原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客座教授,黑龙江省特殊津贴专家。
    傅松滨
    着名医学遗传学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
    杨建伯
    中国着名地方病学家。
    金连弘
    中国着名基础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夏求明
    日本国际胸心外科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 委员。
    何韶衡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李璞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基础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议委员。
    姜洪池
    中国着名肝脾外科专家,北美外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杨宝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着名药理学家,2004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于维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着名克山病学家。
    巴德年
    免疫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晓东
    心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雅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天天
    丁香园网站创始人。
    高孝湛
    香港中华书局原董事总经理兼总编辑。
    徐东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外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赵忠厚
    原黑龙江省卫生和计画生育委员会主任。
    申宝忠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安沂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赵克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医学专业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
    贾司光
    中国高空生理专业创始人之一。
    资料来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