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区是中国国务院于2015年12月16日批覆同意设立。包括哈尔滨市松北区、呼兰区、平房区三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493平方公里。哈尔滨新区区位条件优越、科技和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生态环境优良、对俄合作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哈尔滨新区也是中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和最北部的国家级新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哈尔滨新区
- 行政区类别:国家级新区
- 所属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电话区号:0451
- 邮政区码:150000
- 地理位置:哈尔滨市松北区、呼兰区、平房区的部分区域
- 面积:493平方公里
- 方言:东北官话-哈阜片-哈尔滨话
- 气候条件: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太阳岛,东北虎林园
- 车牌代码:黑A、黑L
成立背景
2015年上半年,黑龙江的GDP增速在31个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三,仅略略好于辽宁、山西。振兴东北也因此被屡次写入国家重大规划。中国自1992年10月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以来,到2012年10月之前的20年之内,一共批覆了6个国家级新区。各地掀起申报国家级新区的热潮。除了目前已经正式获批的16个国家级新区,还有不少城市提出要打造国家级新区,包括江西昌九新区、武汉新区、郑州郑东新区、乌鲁木齐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瀋阳瀋北新区等。
2015年12月16日,国务院批覆同意设立哈尔滨新区。
2015年12月22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哈尔滨新区的批覆》。
2018年6月7日,哈尔滨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
行政区域
哈尔滨新区包括哈尔滨市松北区、呼兰区、平房区三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493平方公里。
政策要求
国务院在《批覆》指出,哈尔滨新区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开放动力,激发创新活力,畅通对外贸易通道,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努力把哈尔滨新区建设成为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成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範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要把建设好哈尔滨新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积极扩大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为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和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国务院的批覆指出,哈尔滨新区建设,要畅通对外贸易通道,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努力把哈尔滨新区建设成为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成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範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
设立意义
哈尔滨新区区位条件优越、科技和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生态环境优良、对俄合作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要把建设好哈尔滨新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积极扩大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为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和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发展计画
哈尔滨新区是中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和最北部的国家级新区,是中国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战略支点。
哈尔滨新区将按照“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总体布局,以哈尔滨松花江北部地区为核心区,以哈尔滨哈南工业新城平房区部分为产业支撑区,以综合保税区、内陆港为联动发展区。
哈尔滨新区建设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对俄、蒙、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加快构建以对俄合作为重点、联通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造科技、信息、金融、国际贸易、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和要素集聚平台,形成推进“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支撑。
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为中国老工业基地推进自主创新、转型发展提供经验。
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区——发挥冰雪旅游的独特优势,依託太阳岛等景观、设施和生态湿地资源,建设融合冰雪文化、湿地生态文化、中国北方民俗文化、俄罗斯文化的国际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和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争取到2020年,哈尔滨新区对俄产业、经贸、科技合作层次全面升级;到2030年,哈尔滨新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合作和自主创新发展环境基本形成;常住人口超过200万人,成为国际化、现代化、智慧化和生态化发展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