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2018-05-04 14:04:48 百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6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下设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第一大学英语教学部、第二大学英语教学部、第三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培训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中心及学院办公室10个部门。

外国语学院现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设有语言与文化研究所和加拿大研究所。学院开设英语、俄语和日语3个本科专业,拥有外国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研究条件。

学院坚持把“培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複合型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 建立时间:2006年6月
  • 拥有学科: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
  • 目标:培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人才

学院条件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至新中国成立,曾先后採用俄语和日语作为授课语言,因此俄语教育成为哈工大最早的外语教育。1952年,俄语教研室正式成立,承担全校的俄语教学工作,下设英语教研组,承担全校的英语教学工作。60年代至70年代,日语、德语和法语先后成立教研组。1982年,学校批准组建哈工大外语部。1986年,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俄语)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外语部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1996年,获得外国语言及套用语言学(英语)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原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合併,合併组成了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2005年,学院新设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两个硕士点。2006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拥有一批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教授、副教授,拥有一支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套用语言学研究的科研队伍。经过不懈努力,学院各学科积澱了浓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外国语学院现有教师185人,其中,教学带头人6人,教授23人,副教授87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28人,硕士学位教师135人。
学院坚持把“培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语言技能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複合型外语人才。本科毕业生具备在外事、外贸、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部门独立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致力于学生的国际交流工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係,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创造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经教育部批准,自2008年开始开展俄语、日语专业提前单独考试招生工作。

历史沿革

◆195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教研室成立。
◆60年代初,开始日语教学工作。
◆50年代后期,哈尔滨工业大学英语教研组成立,附属于俄语教研室。
◆196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第二教研室(英语)成立。
◆70年代中期,日德法教研室成立。
◆198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部成立,统管全校的外语教学工作。
◆198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部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
◆1995年6月,与社科系合併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1998年7月,外语系从人文学院独立。
◆2001年6月,因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两校合校,原两校外语系组成了新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
◆2006年7月,学校正式批准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师资队伍

外国语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素质过硬,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并有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相关的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的学术带头人。
教师学源结构多样,职称、学历结构相对合理。他们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範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北京师範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範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等十几所国内高等院校;部分教师曾留学国外深造。外国语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个,硕士点3个,专任教师193 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84人,讲师71人,助教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136人,在读博士有23人。有教学带头人5人,硕士生导师38人。

学科设定

本科专业设定

学科门类 所属一级学科 本科专业 开始招生时间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 1988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俄语 1989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日语 2001

硕士点设定

学科门类 所属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硕士点 设立年份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俄语、英语) 1986、1996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2005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俄语语言文学 2005

俄语学科介绍

一、俄语专业及专业方向
1.俄语学科历史沿革
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系(前身为俄语教研室)始建于1952年,是我国高等理工科院校中最早建立的俄语教研室之一,也是哈工大外国语学院成立最早的外语教研室。由于建校之初积累的深厚俄语教学经验和基础,哈工大的俄语教学水平一直名扬全国。经过几代教师的努力,哈工大的俄语教学在全国公共俄语教学界始终保持着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赢得了“工科有(哈)工大,文科有人大”的美誉。1986年俄语系获準招收科技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是全国理工院校中第一个俄语硕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2005年俄语系获得“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翻译”硕士学位授予权。俄语系自1989年俄语系开始招收俄语专业本科生。“科技俄语”是哈工大俄语系与其他外语类院校和文科院校的俄语专业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由于始终固守“科技俄语”的办学方向,哈工大俄语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2008年俄语专业开始招收文、理科两个班,文科班学制4年,按原俄语专业培养模式培养。理科班由俄语系与航天学院合作,实行“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五年制双学位联合培养,并选拔优秀学生赴俄罗斯着名高校学习航天领域的相关专业课程。此外,俄语系每年均选派学业优秀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赴俄罗斯高校留学半年或一年(学生赴俄留学免学费与住宿费)。俄语系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在全校和外国语学院始终居于前列。迄今为止,俄语系共培养本科生近400人、硕士生100余人。他们遍布祖国各地,在国际交流、经贸管理、高等学校以及专业技术等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目前俄语系在校本科生179人,硕士研究生18人。
2.俄语专业课程设定
1)文科班学制4年,按原俄语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本专业文科班培养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思维的高素质俄语人才。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毕业后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俄语专业主干课程有:俄语实践课、中级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视听说、俄语口语强化、口译、俄语实践语法、翻译实践、俄罗斯概况、经贸俄语、科技俄语阅读、俄语写作、俄罗斯文学概论、报刊选读和电视新闻等。此外,学生还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知识。
本专业注重第二外语教育,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第二外语交际能力。同时,还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辅修其他专业各种课程的条件和机会。学ai业优秀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均有赴俄罗斯高校留学半年或一年的机会。
2)理科班学制5年,实行“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位培养方案。本专业理科班培养精通俄语的航空航天专门人才或具有航空航天知识背景的紧缺型科技俄语专门人才。根据自愿,学生可选择以下两种培养模式:
(一)按照“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位培养方案赴俄罗斯修读航空航天类专业学分。在哈工大学习4个学期后,俄语语言实际套用能力达到交流自如的水平,自然科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成绩满足要求,且有意赴俄罗斯高校修读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学生,学校择优推荐,经考核合格后赴俄罗斯高校学习。学生在俄罗斯高校学习2年,学业要求按照哈工大和俄罗斯高校签署的协定执行,学业优秀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获得俄罗斯高校的工学学士学位。学校承认学生在俄罗斯高校学习获得的学分。学生在俄罗斯完成工科专业学习后,回国继续完成俄语专业、航天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和考核以及毕业论文工作,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双学位学业者,获得哈工大文学及工学学士学位。
(二)按照“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位培养方案在哈工大进行双学位学习。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双学位学业者,获得哈工大文学及工学学士学位。学业优秀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均有赴俄罗斯高校留学半年或一年的机会。
俄语系设有“外国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俄语语言文学”和“翻译”三个硕士点,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俄语学科师资情况
俄语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青年学术带头人比例较高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后2人,博士4人。12名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教师中有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黑龙江省俄语学会副会长1人,国内学术团体理事3人。哈工大教学带头人1人。俄语系常年聘请2名具有副博士学位的俄罗斯着名高校俄语语言文学专家任教。
三、俄语学科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
1.刘颖, 外国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硕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带头人,国家及黑龙江省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理事。自1989年工作以来,先后讲授过《俄语实践课》、《经贸俄语》、《俄语报刊选读》、《俄语电视新闻》、《俄语理论语法》、《套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媒体新闻》、《俄语修辞学》等12门课程。因工作业绩突出于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2002年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俄语语法学、对比语言学、修辞学和外语教学法。先后在《外语学刊》、《中国俄语教学》等杂誌上发表了20余篇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论文。主编教材7本,其中,4本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主持完成哈工大本科建设项目1项,哈工大文科科研创新基金1项,参加省级科研项目4项。曾先后荣获“哈工大校级优秀教师”、“哈工大青年优秀教学成果奖”、“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哈工大校级SMC奖教金”、“哈工大优秀教学二等奖”、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2.谢春艳,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俄语系主任。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着有《美拯救世界: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外国文学》、《俄罗斯文艺》、《中国俄语教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6部。译着2部。讲授《俄罗斯文论》、《俄罗斯文学专题研究》、《20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俄罗斯文学概论》等多门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主干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哲社研究资助项目、校文科创新科研基金项目、校“985工程”建设学科(学术)后备带头人培育项目和校人文社科研究资助项目等。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哈尔滨工业大学SMC奖教金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优秀奖等。
3.王利众,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俄语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黑龙江省俄语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俄语语法学、修辞学、对比语言学、俄罗斯问题。为俄语专业本科生讲授《俄语实践语法》、《科技俄语阅读》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俄汉对比语言学》、《高级科技俄语阅读》等课程。主讲课程《科技俄语阅读》(负责人)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在《外语学刊》、《中国俄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完成专着2部(《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Современная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合着),译着1部(《生活的故事》(合译)),主编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0部(《新编科技俄语教程》、《俄语计算机实用教程》等)。先后参加或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重大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文科创新研究基金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等。曾获哈尔滨工业大学SMC奖教金、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优秀奖、哈工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等荣誉及奖励。
四、俄语学科教学、科研成就
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系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教学科研单位。科技俄语教学与研究一直是俄语系的特色与优势。20世纪80年代至今,俄语系在科技俄语教学与研究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俄语系主持编写的《新俄汉综合科技辞彙》(1986)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俄汉科技词典之一,也是至今为止收录辞彙最全、释义最準确和最实用的俄汉科技词典之一。《科技俄语语法新编》(1989)和《科技俄语阅读手册》(1989)在全国科技俄语教学界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多年来,俄语系在全国大学俄语教材的建设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编写了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统编教材《理工俄语》(第5、6册)(1985、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编大学俄语基础教程》(第1册及教参)(1998、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大学俄语综合教程》(第2册及教参)(2005、高等教育出版社)及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新大学俄语综合教程》(第2册及教参)(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俄语专业自办学以来一直开设《科技俄语阅读》课,是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惟一系统地开设该课程的专业。经过几代教师的不懈努力,2009年《科技俄语阅读》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
目前,俄语专业拥有5个主要研究方向:俄语语法学、俄汉对比语言学、俄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学和俄语教学法。教师们在以上各领域进行了较深入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5年来,俄语系共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和校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外语学刊》、《中国俄语教学》、《中国科技翻译》、《俄罗斯文艺》等学术期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近百篇,出版专着4部,教材、教学参考书数十种。
五、俄语学科学生教学与培养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哈工大俄语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科技俄语”的教学与研究特色。自2008年开始哈工大俄语专业招收文、理科两个班。与其他高校俄语专业招生有所不同的是,哈工大对俄语专业所招收的理科考生,入学后实行“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五年制双学位培养方案,并选拔优秀学生赴俄罗斯着名高校学习航天领域的相关专业课程。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输送既懂俄语又懂技术的紧缺人才,即获得“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位的毕业生将不仅仅是翻译,而是懂俄语的专业人才。同时,哈工大俄语系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同样秉承了科技俄语研究与教学的特色。
六、俄语学科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俄语专业学生勤奋好学,求实创新。在历次全国俄语专业四、八级测试中考试成绩均高于全国平均成绩。其中2005级20名学生在全国俄语专业四级测试中3人成绩优秀,2人分数为191分(满分200分)。俄语系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国际、国内俄语大赛,并在比赛中屡创佳绩。在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太阳杯”全国俄语比赛中2005级硕士生李清华荣获第二名。2009年4月在由俄罗斯文化传播中心、国际俄语教师协会亚太分会、远东国立大学国际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俄语—我的成功之路”外国留学生国际俄语大赛中2005级学生刘溪摘得桂冠。2009年7月在“中国俄语年”国家级文化项目“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型活动中2008级学生的女声小合唱在东北赛区总决赛上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代表东北赛区赴京参加全国总决赛。2009年2008级硕士生井陈玺在第一届“全球俄汉翻译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10年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中2009级“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位班张骁同学获得演讲比赛的第一名,并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赢得低年级组二等奖,荣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俄留学的奖励。迄今为止,俄语系已有多名在全国各类俄语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由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俄罗斯知名大学留学深造。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俄语学习氛围,俄语系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定期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种别开生面的俄语晚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俄语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学生们展示学习成果和才华的舞台,不仅使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使俄语系学生开阔了眼界,更加领略到俄罗斯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际套用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俄语学科读研及就业情况
到目前为止,哈工大俄语系(教研室)共培养本科生近400人、硕士生100余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创办俄语专业以来,为全国航空、航天等科技领域及外贸、新闻、教育等部门输送了大量科技俄语人才。
1.本科生就业
哈工大俄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如深圳、北京、大连、上海、武汉等地工作,他们一部分就业于公司企业,如深圳华为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海尔公司;一部分考取公务员,如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上海海关、满洲裏海关等;一部分到航空、航天系统工作。哈工大俄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科技俄语特色鲜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另一部分本科生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俄语,如在莫斯科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俄语系、首都师範大学俄语系、哈工大俄语系攻读硕士学位;一部分本科生毕业生跨专业考取了(北京)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黑龙江大学法律硕士、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哈工大经济系、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还有一部分本科生考取了哈工大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这对他们已经很难得了,因为入学考试要考数学;值得一提的是俄语系2000级一名学生考取到哈工大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
2.研究生就业
哈工大俄语系在培养科技俄语人才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一部分研究生考取公务员,如在国务院对外办公室、商务部、黑龙省外事办公室等单位工作;一部分在高校从事俄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如在哈工大、吉林师範大学、新疆大学、东北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天津师範大学俄语系工作;还有一部分研究生考取黑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师範大学、华东师範大学俄语及相关院系攻读博士学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俄语专业一名硕士研究生考到哈工大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其他毕业生在各个领域也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八、俄语学科学生国际交流及派出留学项目
俄语系始终注重在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近年来与俄罗斯着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有俄罗斯专家来我校访学和合作进行科学研究。目前,俄语系已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莫斯科管理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远东联邦大学、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和乌拉尔联邦大学等多所俄罗斯着名学府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联繫。俄语系每年均选派学业优秀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赴上述俄罗斯高校留学半年或一年(学生赴俄留学免学费与住宿费)。
俄语系在与俄罗斯着名高校合作开展国际化办学方面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俄语系的国际化办学特色愈加凸显。2010年9月2008级“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位班22名学生分赴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和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学习,为中俄两国高校进行“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位学生的联合培养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2011年9月2009级“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位班26名学生分赴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和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学习。2012年9月2010级“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位班9名学生赴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学习。通过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俄罗斯政府奖学金项目、校际交流项目和校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资助,2012年俄语系派往俄罗斯短期留学或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生总数为74人,达到历年最高。
国际化办学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俄语学科专业建设、保障和提高俄语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
俄语语言文学是新建学科,是重点建设的学科。本学科有一批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博士学位(博士3人,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4人)青年教师较多的梯队。学科带头人在国家大学俄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任职,有的方向带头人是国家考试设计组成员。学科研究取得较好成果,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9项,校级项目11项,发表论文近200篇,教材/参考资料等20余部。
◆俄语语法学
此方向是我国和我该专业此学科的传统研究方向,也是国际和俄罗斯重点研究方向。有较雄厚的基础和潜能,在国内理工俄语院系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但如何突破传统研究架构,使其有新的内涵并充满活力是今后努力方向。
1. 实力较强,有数十篇有关论文发表,其中三篇发表在一级学刊;出版有影响教材和教参20余部,教师多次参加重要的国际和国内举办的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
2. 是此学科的重点和强势方向,国内有较好影响;
3. 有年富力强,科研能力较强的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队伍;
4. 多次多项获得省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
5. 这是传统的优势学术方向,也意味着需要历史性的突破,如何在这一个老的领域开闢新的研究途径,新视觉,或新的观点和理论就顺理成章成为非常现实的任务。
◆俄汉对比研究
这是新形势下的新兴方向研究,其研究涵盖辞彙,语法,语用,篇章等方面。科技对比研究是有相当高水平,是有特色的研究,有较多的有一定影响编着和论文发表。
◆俄罗斯文学
这是该专业学科建设的新兴学术方向,也是重点扶持的建设的方向。要根据目前俄罗斯及国内该方向研究的急剧发展和变化,进行调研和考察,规划建设课程,明确方向,合理安排教师,使该方向形成规模。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
英语语言文学虽然是一个新的硕士点, 但就其实力和水平来看,是一个理论基础雄厚,队伍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较为成熟的硕士点,其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在国内领先,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及国外有较大影响。基础理论方向(二语习得等)有很好的向上发展态势,英美文学有一定基础,新兴的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和发展, 发展前景看好。
优势学术方向
◆跨文化交际研究
我们的优势学科是跨文化交际研究。这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 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 作为时代的产物的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于80年代传入我国并从此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大多数外语院校都在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都在从事这一方向的研究。但是,我院是我国外语院系最早开设这门课程的两所院校之一(另外的学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我院此学科带头人贾玉新教授是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我院也是这一领域出专着最早而且影响最大的院系之一,这个方向研究有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一批年轻教师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我院在该领域研究处在国内领先地位,其领先地位在国内(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得到广泛承认,有丰硕的标誌性成果,而且在国际学术界上有很大影响。
1. 此研究方向已形成了以老中青结合的学术队伍;有一大青年批教师正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
2. 此方向研究已是此学科在国际学术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学会(美国)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尤其在国际学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有的论文成为国外大学有关领域的重要文献。出版了国内外有很大影响专着和编着,有的专着在美国出版,被认为是此领域的权威之作,因而,国内外很多高校将其作为教材使用;
3. 较高的学术地位:该学科带头人贾玉新教授是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重要领导人,是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主席,曾任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美国)副主席和主席;是国内外几个学术刊物的编委;是此领域重要丛书(国际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主编;曾获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颁发的成就奖;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特出专刊表彰其在此领域的贡献。
◆英美文学
英美加文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傅利教授,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名师,基础学科带头人,加拿大研究会理事。该方向有一个长期合作、凝聚力很强的学术梯队。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硕士导师5人,设有加拿大研究所。为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当代英国文学、当代美国文学、加拿大文学等10余门课程,另外还为全校学生开设不同国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媒体形式的20余门文学选修课。我们在加拿大文学、女性作家作品、浪漫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后殖民主义文学、少数裔文学等方面研究比较深入。
1. 此方向的研究队伍年轻有为,基础扎实,功底深厚,有很大发展潜力;
2. 近年来有较丰富的科研成果,论文200余篇,编着和译着十余本;
3. 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研究生;
4. 此方向在加拿大研究方面,有自己特色,曾做出过突出贡献;
5. 建设目标是加速导师队伍培养,合理引进人才,科学规划课程设定和合理学术方向的师资布局,进一步提高总体学术、科研水平。
新兴学术方向: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的交叉学科,此学科的诞生标誌着人类在认知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此项研究90年代传入我国,目前呈现出上升发展趋势。我系近年来有的教师开始着手此领域研究,李洁红教授首先为研究生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她已发表了几篇较有分量的文章。贾玉新教授也正在写有关专着,计画在美国出版。此方向研究正处在初创阶段,要抓住时机,加大培育力度,建设好师资梯队,出有代表性成果,在“十一五”期间使其成为一门重要研究方向。
1. 此方向研究是前沿性研究,导师基础理论雄厚,而且发表过高质量论文;
2. 此方向研究集中在国际流行的“隐喻”方面,这是当前认知研究发展的突破口,是国际上认知哲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3. 带头人有深厚的辞彙学理论基础,给有关方面的认知研究提供有利条件。
4. 已开始发表有水平较高的论文。
◆跨文化交际学
为适应国内外交往日益发展的形势,配合外语教学的需要,投入力量扶
持和发展此方向研究。藉助英语此方向研究的优势,发展有自己特色研究。
外国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硕士点
这是我院早期的硕士点,有较扎实基础理论基础的套用性研究方向。此硕士点主要围绕套用语言学方向开设课程及确立研究方向,教材设计和教师安排系统合理,为我院培养高质量人才和教师,以及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础套用理论研究:
◆套用语言学
这是结合我国外语教育实际,全国大专院校外语院系普遍研究的方向,也是
我院的重点方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探讨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套用语言及其相关的理论。由于语言及其使用的理论不断更新,该方向研究也就变成了一种动态研究。外语教学方法理所当然地成为套用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目前日益普及的定性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在我系已经施行,促进该方向研究的发展, 使套用语言学的方向更加深化和更加科学。此方向研究与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的第二语言研究相交叉,有利于促进此方向的跨学科研究。此学科马林教授、赵毓琴、崔洪国教授均从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有很新的研究视角。
1. 二语习得理论逐渐在此方向研究中站有一定地位,这就使语言学习的研究与教学理论相结合,使外语教学方法研究更加深入;
2. 外语教学方法研究一直是我系研究的重点,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几百篇论文,编写和出版了几十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对外语教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 多次举办大型(包括国际)研讨会, 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
4. 多名教师多次荣获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奖励。
◆翻译理论与实践
此方向研究有较丰富的基础和自身特色,是我国该领域研究中较早地把跨文化比较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相结合,把最新的功能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相结合,把翻译理论与前沿语言学理论相融合的院系之一。本方向研究还重视翻译实践,为翻译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带头人陆乾教授有很高的造诣,在国内翻译界,尤其科技翻译界有较大影响。
1. 此方向研究带头人理论和实践水平高,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2. 翻译理论基础雄厚,接触交叉学科前沿成果;
3. 翻译实践能力强,在科技翻译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4. 梯队建设迫在眉睫, 应儘快培养接班人,培养第二梯队。
其它发展中的学术方向
语用学方向:是研究语言环境与意义的学科,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目前国内较为普及的一个研究方向。此方向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相交叉,处在发展中,并呈上升的发展趋势。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係的方向研究,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是跨学科的研究,处在发展之中。
心理语言学:是语言与心理之关係研究,近几年在国内外得到迅猛发展。此方向尤其与外语习得和外语教学密切相关,对外语教学实践有理论指导意义。
对比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和对比语言学的发展,促使修辞对比研究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独立或从属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此方向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对比语言学:此学科对不同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无论是作为一个独立方向或从属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方向,都是不可或缺的。
语言测试: 这是专门检测外语学习和教学成果的套用方向研究,有开发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文体学:这是语言学和文学接壤的学术方向。目前,它既是跨文化交际,也是语用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重点,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术研究方向;
文学批评理论:在提高文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发展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使文学研究更加深化, 更加宽泛;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理论语言学,交际学,语义学,网上教育,音系学,语言哲学,语言逻辑学,等等。
日语专业
日语专业成立于2000年,2001年开始招生,每年招收一个班,20人。文理科兼招,2008年开始,实行提前招生计画。每年向日本佐贺大学,山形大学,新泻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派送8-9名留学生学习1年。
日语专业课程设定科学合理。制定了《日语+英语+辅修专业》的培养方向。
充分利用我校在理工科方面的优势和外语系多年办专业的经验,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为根本,着重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专业套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突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日语专业共有教师11名。职称结构为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学位结构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2人,36—45岁6人,46—55岁2人,56岁以上1人。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8人。
本专业计画在2-3年内申请硕士点。

研究机构

外国语学院设有“语言与文化研究所”、“加拿大研究所”和“现代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几年来,在跨文化交际研究、加拿大研究、外语语言教学与研究、英语文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正在开展工作和筹建的研究机构有:“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所”、“ 科技俄语研究所”和“日本文化研究所”。

国际交流

外国语学院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学院曾成功举办过多次大型国际会议,2004年1月,外国语学院成功地主办了第一届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当今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交际以及外语教学等不同领域的热点论题。会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和高度讚扬。2007年6月,外国语学院又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三届国际跨文化交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学术研讨会。本届国际学术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和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多元化、和谐和跨文化交际”。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热点问题。这些会议在国内外产生很好的影响,更进一步扩大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外语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院每年邀请国际和国内知名大学教授来校讲学或讲座。近年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分别涉及语言、文学、文化、教育哲学、测试、科研方法、网路教学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到国外及其他院校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最新发展,讲学讲座收到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都有近20名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讲学活动,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也十分活跃。
学生培养方面,学院与加拿大、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学院建立了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培养项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韩国高丽大学签订的校际国际合作框架下,学院每年向高丽大学派遣留学生1人,迄今为止已有三名学生赴韩国高丽大学英语专业学习。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莫斯科大学合作交流的框架下,外国语学院已经与莫斯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签署了合作研究、互派教师、学生进修学习的协定。与温尼伯大学、高丽大学、莫斯科大学的合作项目有助于英语专业与国外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以及开展后续的国际合作,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