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周陵祭祀礼仪

2017-08-01 18:58:00 百科

周陵祭祀礼仪

周陵祭祀一般为春秋两祭,清明节、中秋节时由皇帝或派朝廷命官、当地的地方官员代祭,凡遇国家有大事时另有祭祀,未有定数,或一年一祭,或一年数祭,总之,凡有重大事情或盛大庆典时都要遣官致祭文王武王陵寝。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周陵祭祀礼仪
鹹阳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自古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历史人文深远宏阔,是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被称为“中国第一帝都”。
中国封建历史上140位皇帝,有28位长眠于此。数以千计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陪葬墓,庄严雄伟,神气飘袅,使鹹阳又被称为“中国金字塔之都”。
“江南才子北方将,鹹阳原上埋皇上”,周文、武二王陵寝就在鹹阳市北原之上,属渭城区周陵街道办事处所辖。
周文、武二王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他们同三皇五帝并称为缔造中华文明有卓越功德的明君圣主。周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源头,对后世几千年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素有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真正意义上是从周开始,周礼制度的出现,标誌着一个完善的政治、文化体系的建立。圣人孔子更是十分推崇周礼文化,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自古就有“曲阜祭孔,鹹阳祭周”的说法。周陵同轩辕黄帝陵一样,受到后世尊崇和重视,被历代作为祭祀的帝王陵墓,从西汉年间建祠奉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祭祀历史,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独特的周陵祭祀文化,在中华祭祖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古代周陵祭祀一般为春、秋两祭,清明、中秋时由皇帝或指派朝廷命官、当地官员代祭,凡遇国家大事时另有祭祀。
周陵祭祀最早的文字记载于北魏。祭祀大殿两边碑廊中陈列的40余块石碑,是历代周陵祭祀时所立的祭碑,其年代之连贯、数量之众多,在陕西省内乃至国内都甚为少见,现存最早的碑石是宋太祖时所立。1934年10月,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杨虎城等在周陵祭祀,成为近代周陵最后一次祭祀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因种种原因周陵祭祀活动几经中断,上世纪80年代,经由当地政府、文管会等相关部门论证、挖掘、整理周陵祭祀流程,使得祭祀活动又重新兴起。
每年清明节前三个月,由周陵街道办事处、周陵文管所、周陵旅游景区管委会联合成立祭祀组委会,制定祭祀方案、营造祭祀氛围、发布祭祀讯息。整个祭祀活动历时三天,三天之内除清明当天上午举行祭祀大典外,主办方还会举办秦腔、文艺专场演出、书画义卖、燃放烟花等丰富多彩、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届时附近村庄的民众还会自发进行锣鼓、秧歌等助兴演出。
清明节当天上午举行周陵祭祀大典主要议程分为:
一、主持人介绍与祭嘉宾。主持人一般为当地政要,嘉宾主要为知名人士、姬氏后裔、政客、乡绅等。
二、致欢迎词。致辞者一般由主办方选一名代表。
三、宣布祭祀大典开始。9时50分祭祀大典正式开始,祭祀的流程分为七项:第一项主祭人就位,全体肃立。主祭人为大家公认的德高望重人士或是比主持人更高级别的政客;第二项击鼓、鸣钟、奏乐。击鼓13通,代表华夏13亿子孙,钟鸣九响,代表九州华人,奏乐一般为民乐十三弦;第三项敬献花篮。所到的部分嘉宾两人一组依次敬献;第四项由周文王代后人敬献祭品。从古至今每次周陵祭祀,文王后人都会参与,壬辰年周陵祭祀参与者姬军已是文王第84代后人;第五项主祭人宣读祭文。每年祭祀的祭文都由精通历史、文学的专家、学者撰写,内容主要概括颂扬文王、武王的历史功绩、西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对文武二王的缅怀、现今社会的国泰民安等;第六项集体向文武成康行三鞠躬礼;第七项谒拜文、武王陵。所有参加祭祀的人员绕文、武二王陵园各一周。
四、致答谢词。致辞者一般为主办方另选一名代表。最后说明下一年祭祀的具体时间。
文武圣地、礼易之根,四海一脉,公祭亲灵,祭祀吸引了各地游客,人数约达数万。进香朝拜、上布施处者还会领取一条红布,说是可避邪祛病,保健康平安。
周礼文化传遍天下,举行周陵祭祀活动既是缅怀先祖圣灵,又是传承中华文明;既是再现传统礼仪,又是弘扬古老文明。由于每次祭祀活动规模宏大,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商贾也藉机来做生意,给周陵提供了发展旅游文化的契机,进一步加速了周陵发展的步伐。
周陵祭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一次盛会。在周文化“包容、开放、执善、尊重”的理念指导下,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学问大家,形成了鹹阳人明理、诚信、敦厚的性格,开创了鹹阳乡阜民丰、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的新局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