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勇是吉林大学文学院广告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行销传播、媒介素养教育、公共关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周大勇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职业: 教师
- 毕业院校:吉林师範大学
- 主要成就:吉林省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 性别:男
- 所在系别:广告学系
- 最高学历:研究生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94-1998吉林师範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3—2006吉林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8—2012吉林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3—2006吉林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8—2012吉林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8.7—2003.9 吉林省实验中学 高中英语教研室;
2006.7—2013.9 吉林大学文学院 广告学系 助教、讲师;
2013.9—2014.6 吉林大学文学院 传播学系 副教授;
2014.6—现在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6.7—2013.9 吉林大学文学院 广告学系 助教、讲师;
2013.9—2014.6 吉林大学文学院 传播学系 副教授;
2014.6—现在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委员会理事;
吉林省社科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长春旅游文化研究会理事;
长春博士联合会理事;
《优游者》杂誌副主编。
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委员会理事;
吉林省社科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长春旅游文化研究会理事;
长春博士联合会理事;
《优游者》杂誌副主编。
主讲课程
在本部与珠海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共讲授过“公共关係学”、“行销传播学”、“危机传播与公关管理”、“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管理学”、“市场行销学”、“中国广告史”、“外国广告史”、“广告心理学”、“广告赏析”、“广告媒体学”、“广告法规与职业道德”、“广告学概论”、“整合行销学”等课程。
研究方向
广告理论、新闻传播理论、市场行销、媒介素养教育。
主要贡献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1]2015年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项目名称:“‘超传播’背景下中国新闻文学化现象研究”,项目编号:2015QY031 ;
[2]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青少年的网路行为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H14003;
[3]2014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自选项目,项目名称:“‘超传播’视域下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B27;
[4]2013年吉林大学“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究”专项课题,项目名称:“吉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东北地域文化传播”,项目编号:2013QY015(已结项);
[5]2011年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画项目,项目名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分层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1jlqn-zb03(已结项);
[6]2011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专项)项目,项目名称:“媒介素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1M01(已结项)。
[1]2015年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项目名称:“‘超传播’背景下中国新闻文学化现象研究”,项目编号:2015QY031 ;
[2]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青少年的网路行为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H14003;
[3]2014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自选项目,项目名称:“‘超传播’视域下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B27;
[4]2013年吉林大学“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究”专项课题,项目名称:“吉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东北地域文化传播”,项目编号:2013QY015(已结项);
[5]2011年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画项目,项目名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分层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1jlqn-zb03(已结项);
[6]2011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专项)项目,项目名称:“媒介素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1M01(已结项)。
参与项目:
[1]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名称:“《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研究”,编号16BZW164;
[2]2015年吉林省社科基金博士扶持项目,项目名称:“《盛京时报》小说研究”,编号:2015BS10;
[3]2013年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自选项目“广告传播引导下的中国社会消费转型——新世纪“由俭入奢”消费现象发生问题研究 ”,编号:2013B60 ;
[4]2010年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评价理论视域下商业广告语篇的态度资源研究”;
[5]2008年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自选项目“网路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研究”;
[1]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名称:“《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研究”,编号16BZW164;
[2]2015年吉林省社科基金博士扶持项目,项目名称:“《盛京时报》小说研究”,编号:2015BS10;
[3]2013年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自选项目“广告传播引导下的中国社会消费转型——新世纪“由俭入奢”消费现象发生问题研究 ”,编号:2013B60 ;
[4]2010年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评价理论视域下商业广告语篇的态度资源研究”;
[5]2008年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自选项目“网路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研究”;
学术论文
1.《“人-媒”过度互动与新媒体“绑架”——兼论“众媒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第二作者),《吉林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11期;
2.《公益广告之“笑”及其传播机制分析》(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16年10期;
3.《网际网路信息背景下经典传播理论的弱化与新变》(第一作者),《图书馆学研究》(CSSCI),2016年18期;
4.《“需求”导向与“素养”引领的融合——吉林大学“信息素养教育课堂”的启示》(第一作者),《白城师範学院学报》,2016年9期;
5.《求“笑”失“艺”:影视艺术的蜕变与异化》(独撰),《笑与生活艺术化》论文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11月;
6.《罪证公之天下 历史需要铭记——<铁证如山:吉林省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研究>读后》(独撰),《优游者》第4辑“长春的殖民遗蹟”,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
7.《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城市形象传播》(独撰),《“城市文化与长春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
8.《“软传播”更有效》(独撰),《吉林日报》(学习实践版),2014年10月7日;
9.《吉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东北地域文化传播》(独撰),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结项成果,《吉林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系列学术活动论文选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10.《<盛京时报>近代小说刊载特点考证》(通讯作者),《华夏文化论坛》(第十辑),CSSCI集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12月;
11.《再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基于信息鼎沸的羁绊与人的全面发展之思考》(独撰),《现代传播与中国社会发展》国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吕钦文主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10月;
12.《“前新闻时代”与“前新闻现象”——对现有新闻史完整性的质疑》(第一作者),《学术交流》(CSSCI),2013年8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期论点摘编;
13.《官员的媒介素养与政府形象传播》(第一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学报》(CSSCI),2013年第17卷第4期,该文被《中国媒介素养研究年度报告2013》全文收录,彭少健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年2月;
14.《新闻文学的历史嬗变——基于“新闻文学化”与“文学新闻化”之思考》(第一作者),《作家》(北大核心期刊)2013年14期;
15.《动画艺术的构建与传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第一作者),《戏剧文学》(北大核心期刊)2013年5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6期全文转载。
16.《历史传播细节化与大众化的嬗变——<长春,伪满洲国那些事>读后》(第一作者)《社会科学战线》(CSSCI)2013年1期;《优游者》第4辑“长春的殖民遗蹟”全文转载,2014年12月;
17.《从“媒介短缺时代”到“超传播时代”——关于新闻文体“文学演变”的历史质询》(第一作者),《华夏文化论坛》(第八辑)CSSCI收录集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12月。
18.《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独撰),《东北民俗文化的当代形体及其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吕钦文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7月;该文于2012年8月被《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第13辑(韩国详明大学、韩中文化信息研究所主办刊物)全文转载;该文于2013年12月被长春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文集《研究与实践》全文转载,姜家懋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19.《“超媒介传播时代”与正在“走回文学的新闻”——一个关于新闻命运的“盛世危言”》(除导师外第一作者),《文艺评论》(CSSCI扩展)2012年7期;
20.《 “超媒介传播”视阈下青少年成长问题透视 —— 兼论实行媒介素养教育》(第一作者),《吉林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
21.《“新新闻”之回归与启示》(第一作者),《文艺争鸣》(CSSCI)2012年5期;
22.《“媒体泛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分层探究》(独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5期;
23.《新闻文学化:从历史到当下传播走向的审视》(第一作者),《吉林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
24.《媒介素养相关概念及内涵》(独撰),《吉林日报》(理论版)2010年12月3日;
25.《新媒体发展对广告业的消解与重构》(独撰),《现代广告》(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22期;
26.《地狱之城受难者灵魂的吶喊与人性光辉的映照》(独撰),《电影文学》(北大核心期刊)2009年19期;
27.《谁是媒介素养的缺失者?——解读“媒体失语症”背后的舆论监督》(独撰),《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28.《什幺是素质、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独撰),《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29.《在信息“解读”中实现心理“解毒”——象牙塔内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分析》(独撰),《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30.《发轫于精英阶层的“素养行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独撰),《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31.《媒介素养:泛媒体时代必备的一种能力 ——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独撰),《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32.《在信息解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独撰),《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三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3.《从“e”、“e家”到“我的e家”》(第二作者),《广告人》2008年03期;
34.《试论广告画面与广告语的传播关係》(独撰),《吉林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5.《劝服的艺术表征——透视广告美学要求与目的之间的关係》(独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36.《创设媒介互动情境、确立儿童批判意识——浅谈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独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7.《试论名人广告“意见领袖”作用的缺失 》(独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8.《目标管理与激励教育》(第一作者),《人民教育》(CSSCI)1999年11期。
2.《公益广告之“笑”及其传播机制分析》(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16年10期;
3.《网际网路信息背景下经典传播理论的弱化与新变》(第一作者),《图书馆学研究》(CSSCI),2016年18期;
4.《“需求”导向与“素养”引领的融合——吉林大学“信息素养教育课堂”的启示》(第一作者),《白城师範学院学报》,2016年9期;
5.《求“笑”失“艺”:影视艺术的蜕变与异化》(独撰),《笑与生活艺术化》论文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11月;
6.《罪证公之天下 历史需要铭记——<铁证如山:吉林省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研究>读后》(独撰),《优游者》第4辑“长春的殖民遗蹟”,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
7.《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城市形象传播》(独撰),《“城市文化与长春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
8.《“软传播”更有效》(独撰),《吉林日报》(学习实践版),2014年10月7日;
9.《吉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东北地域文化传播》(独撰),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结项成果,《吉林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系列学术活动论文选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10.《<盛京时报>近代小说刊载特点考证》(通讯作者),《华夏文化论坛》(第十辑),CSSCI集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12月;
11.《再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基于信息鼎沸的羁绊与人的全面发展之思考》(独撰),《现代传播与中国社会发展》国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吕钦文主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10月;
12.《“前新闻时代”与“前新闻现象”——对现有新闻史完整性的质疑》(第一作者),《学术交流》(CSSCI),2013年8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期论点摘编;
13.《官员的媒介素养与政府形象传播》(第一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学报》(CSSCI),2013年第17卷第4期,该文被《中国媒介素养研究年度报告2013》全文收录,彭少健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年2月;
14.《新闻文学的历史嬗变——基于“新闻文学化”与“文学新闻化”之思考》(第一作者),《作家》(北大核心期刊)2013年14期;
15.《动画艺术的构建与传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第一作者),《戏剧文学》(北大核心期刊)2013年5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6期全文转载。
16.《历史传播细节化与大众化的嬗变——<长春,伪满洲国那些事>读后》(第一作者)《社会科学战线》(CSSCI)2013年1期;《优游者》第4辑“长春的殖民遗蹟”全文转载,2014年12月;
17.《从“媒介短缺时代”到“超传播时代”——关于新闻文体“文学演变”的历史质询》(第一作者),《华夏文化论坛》(第八辑)CSSCI收录集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12月。
18.《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独撰),《东北民俗文化的当代形体及其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吕钦文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7月;该文于2012年8月被《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第13辑(韩国详明大学、韩中文化信息研究所主办刊物)全文转载;该文于2013年12月被长春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文集《研究与实践》全文转载,姜家懋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19.《“超媒介传播时代”与正在“走回文学的新闻”——一个关于新闻命运的“盛世危言”》(除导师外第一作者),《文艺评论》(CSSCI扩展)2012年7期;
20.《 “超媒介传播”视阈下青少年成长问题透视 —— 兼论实行媒介素养教育》(第一作者),《吉林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
21.《“新新闻”之回归与启示》(第一作者),《文艺争鸣》(CSSCI)2012年5期;
22.《“媒体泛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分层探究》(独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5期;
23.《新闻文学化:从历史到当下传播走向的审视》(第一作者),《吉林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
24.《媒介素养相关概念及内涵》(独撰),《吉林日报》(理论版)2010年12月3日;
25.《新媒体发展对广告业的消解与重构》(独撰),《现代广告》(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22期;
26.《地狱之城受难者灵魂的吶喊与人性光辉的映照》(独撰),《电影文学》(北大核心期刊)2009年19期;
27.《谁是媒介素养的缺失者?——解读“媒体失语症”背后的舆论监督》(独撰),《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28.《什幺是素质、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独撰),《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29.《在信息“解读”中实现心理“解毒”——象牙塔内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分析》(独撰),《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30.《发轫于精英阶层的“素养行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独撰),《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31.《媒介素养:泛媒体时代必备的一种能力 ——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独撰),《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32.《在信息解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独撰),《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三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3.《从“e”、“e家”到“我的e家”》(第二作者),《广告人》2008年03期;
34.《试论广告画面与广告语的传播关係》(独撰),《吉林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5.《劝服的艺术表征——透视广告美学要求与目的之间的关係》(独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36.《创设媒介互动情境、确立儿童批判意识——浅谈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独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7.《试论名人广告“意见领袖”作用的缺失 》(独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8.《目标管理与激励教育》(第一作者),《人民教育》(CSSCI)1999年11期。
着作教材
1.《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长春新民大街》,副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6年5月;
2.《笑与生活艺术化》,副主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11月;
3.《长春的殖民遗蹟》,副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
4.《城市文化与长春旅游发展》,副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
5.《长春新十五景》,副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9月;
6.《东北民俗文化的当代形态及其传承》,副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7月;
7.《媒介素养教育》,副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2.《笑与生活艺术化》,副主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11月;
3.《长春的殖民遗蹟》,副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
4.《城市文化与长春旅游发展》,副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
5.《长春新十五景》,副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9月;
6.《东北民俗文化的当代形态及其传承》,副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7月;
7.《媒介素养教育》,副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获奖记录
[1]2015年12月,论文《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城市形象传播》荣获吉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2014年6月,论文《动画艺术的构建与传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荣获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2013年12月,论文《动画艺术的构建与传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荣获吉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4]2013年7月,论文《“超媒介传播”视阈下青少年成长问题透视——兼论实行媒介素养教育》荣获吉林省第八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2012年12月,论文《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荣获吉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2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6]2010年12月,论文《创设媒介互动情境、确立儿童批判意识——浅谈家庭媒介素养教育 》荣获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7]2009年12月,论文《在信息解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荣获吉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2014年6月,论文《动画艺术的构建与传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荣获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2013年12月,论文《动画艺术的构建与传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荣获吉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4]2013年7月,论文《“超媒介传播”视阈下青少年成长问题透视——兼论实行媒介素养教育》荣获吉林省第八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2012年12月,论文《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荣获吉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2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6]2010年12月,论文《创设媒介互动情境、确立儿童批判意识——浅谈家庭媒介素养教育 》荣获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7]2009年12月,论文《在信息解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荣获吉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