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国 1985年北京化工大学机械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北京化工大学固体力学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1988至1996在首钢工学院实验中心和力学教研室工作,历任实验室主任、教师、教研室主任。1996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力学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1997年晋升副教授,1998至2002任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力学教研室主任,2002年起任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兼力学教研室主任,主管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工作。2002博士研究生入学,2004年晋升教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吕建国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毕业院校:北京化工大学
- 性别:男
生平简介
姓名: 吕建国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年8月16日
民族: 汉族
籍贯: 内蒙古
文化程度: 研究生
所学专业: 机械
现从事专业: 力学
技术职务: 教授
所在院系: 工程技术学院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领域:地质工程
科研论文
1.付志强,孙键,王成彪,吕建国,唐春和,梁彤祥,Jean-Charles Robin Stability analysis of SiO2/SiC coatings on matrix graphite for HTR-10 fuel elements.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11,241,6
2.黄峰,吕建国,朱祝兵,代泽兵.基于ANSYS的GW7-252隔离开关抗震减震性能分析.科技导报,2010,28(20):52-57
3.吕建国,王志乔.模组化结构的分层次力学课程体系构建.中国校外教育,2010,8:121- 122
4.郑秀华,刘莎,吕建国,杨浩. 浅谈国际型人才培养——参加欧盟Erasmus Mundus国际合作项目的一点体会. 中国地质教育,2010,73:116-120
5.王贵和,吕建国,贾苍琴,汪勉涛.锚管複合土钉支护技术在砂卵石地层深大基坑中的套用. 施工技术,2010,39(1):90-93
6.乾增珍,吕建国,张彬,刘红岩.提高地质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效果方法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09,32:166
7.王贵和,贾苍琴,季荣生,吕建国,唐红霞. 深大基坑两级複合土钉支护现场测试研究. 岩土力学, 2008, 29( 10 ): 2823-2828.
8.吕建国,刘宝林,杜建生,李清涛.指向式旋转导向系统旋转轴弯曲旋转试验研究,探矿工程(2009北京钻探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增刊:108-114
9.吕建国,刘宝林,李清涛.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旋转轴力学模型.《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9,12:29-32
10.王贵和,吕建国,贾苍琴,郭溥海,李国民.构建新型工程实践平台,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中国地质教育,2009,1:69-72
11.周琴,王成彪,吕建国,李伟青.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机械专业课程设定及教学特点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9,1:61-64
12.徐雷,苗志岭,付宝久,付志强,吕建国.矿用高强度圆环链失效分析.技创新导报,2009,08:52-53
13.吕建国,夏华宗,王贵和.複合土钉墙模型试验设计与实施.《土工基础》,2008,22(4):80-83
14.王颖星,吕建国,刘志强.柱锤沖扩灰土挤密桩法在处理杂填土地基中的套用.《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5(2):41-43
15.周家斌,付志强,王成彪,吕建国,唐春和,梁彤祥,赵宏生.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基体石墨的SiC/SiO_2抗氧化涂层研究.《金属热处理》,2008,33(4):27-30
16.吕建国,王成彪,于翔,付志强.薄膜的晶格失配应力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08,(20):14-15
17.吕建国,夏华宗,王贵和.複合土钉墙模型试验测试系统的研究.《铁道建筑》,2008,(2):61-64
18.黄新武,吕建国.提高“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8.(2):92-95
19.徐能雄,吕建国.适应土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方案改革.《中国地质教育》2008.(2):49-51
20.王贵和,吕建国,贾仓琴,赵付朝.压力分散型抗浮锚桿承载特性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07,28(增刊):252-256
21.吕建国.非平衡沉积薄膜的本徵应力分析.《理论创新》,2007(5):90-92
22.夏华宗,吕建国.微型钢管桩超前支护複合土钉墙研究现状.《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4(2):41-43
23.张有,吕建国,赵付朝.压力型和压力分散型抗浮锚桿的现场试验研究.《中国煤田地质》,2007.19(4): 54-56
24.任毅,周家斌,付志强,王成彪,吕建国,于翔,彭志坚.纳米多层超硬膜力学性能研究进展.《金属热处理》,2007.32(5):6-9
25.苗晋琦,王成彪,吕建国,张玉英,唐伟忠,吕反修.渗硼+两步处理硬质合金微米-纳米金刚石複合涂层工具研究.《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7(1):1-6
26.陈敏,吕建国,刘宝林等.直井牙轮钻头碎岩功率研究.《石油钻探技术》,2006.34(2):48-50
27.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中国地质教育》,2006.4
28.夏华宗,吕建国,刘会星.微型钢管桩超前支护複合土钉墙模型试验初步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12(19):112-113
29.苗晋琦,王成彪,张鬲君,吕建国,唐伟忠,吕反修.渗硼并两步处理硬质合金微晶金刚石涂层工具研究.《人工晶体学报》,2006.35(3):518-524
30.吕建国,陈敏,刘宝林等.深直井旋转钻柱空转功率消耗的数学建模.《探矿工程》,2005,32(10):42-44
31.吕建国,王生辉,王成彪.注重实效 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地质教育》,2005.2
32.吕建国,王成彪,张野等.突出工程特色,培养套用型人才.《改革与探索》,地大(北京)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2005
33.陈敏,吕建国,刘宝林等.钻柱螺旋屈曲时钻速与轴向力的关係.《石油钻采工艺》,2005,27(6):24-26
34.张宇星,吕建国.工程力学考试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05.4
35.陈敏,吕建国,刘宝林,肖天鹏.用能量法研究深直井管柱最大转速与正弦屈曲时临界轴向力间的关係.《探矿工程》,2005,32(12):40-42
36.季荣生,陈庆寿,王贵和,李金锁,周辉峰,吕建国.断层裂隙较发育地段硐室爆破.《爆破》,2005.22(2):41-43
37.顾艳红,田斌,岳文,吕建国,王成彪,郭凤炜.金属陶瓷润滑油添加剂对钢-钢摩擦副磨损行为的影响及其铁谱验证.中国表面工程,2005(1):16-19
38.苗晋琦,张鬲君,王成彪,吕建国,唐伟忠,吕反修.酸浸+电浆刻蚀YG6微米-纳米金刚石複合涂层工具研究.《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5.(5):18-23
39.王贵和,夏柏如,刘宝林,王成彪,吕建国,周辉峰,郑秀华.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及专业发展方向.《中国地质教育》,2005(2):38-41
40.吕建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材.《中国现代教育与教学研究》2004.7
41.吕建国、王贵和.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力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高等理论教育》,2003专辑
42.吕建国.工程力学方法论研究.《中国当代教育》,2003.11
43.吕建国.谈谈工程力学课堂教学的準备.《中国地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2003
44.王生辉,吕建国等.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地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2003
45.吕建国.工程力学课题引入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当代教育》,2002,2。
46.吕建国.工程力学全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当代教育文献》,2002,6
47.吕建国,桂暖银等.钻桿失效理论分析方法初探.《探矿工程》,2001,5
48.季荣生,陈庆寿,吕建国等.石材爆破劈裂的力学特性分析.《探矿工程》,2001增刊
49.Lv Jianguo, Zhou Zhiqu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Reformation of Mechanical Series’ Course 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ROL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S》(R-EMTE’98),BEIJING,CHINA ,1998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50.Zhou Zhique, Lv Jianguo. The Pedagogy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nnecting Practice.《PROCEEDINGS OF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ROL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S》,(R-EMTE’98),BEIJING,CHINA ,1998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51.吕建国等.材料力学网路教学研究.《力学与工程套用》,(第七卷),1998
52.樊运晓、吕建国.岩石单轴压缩试验Kaiser效应记忆内容的研究.《现代力学测试技术》,1998
53.吕建国.理论力学精讲精练教学法.《中国地质教育》,1997,2
54.吕建国等.力学系列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北京高教研究》,1997,2
55.吕建国等.新形势下工科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1997中国教育论坛大会论文
56.周志全,吕建国.材料力学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初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文选》,1997
57.吕建国等.改革测试技术实验,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北京高教研究》,1996,3。
58.周志全,吕建国.强化机械原理实验,培养理论联繫实际的人才.《中国冶金教育》,1995,2
59.周志全,吕建国.加强机械原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首钢工学院学报》,1994,1
60.严文贤,吕建国.挤压成型过程中製品内动态应力测定方法研究.《第七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92。
61.吕建国等.六面顶压力机金刚石钢环应力分析方法.《第二届全国青年计算力学会议论文集》,1990
62.严文贤,吕建国.动态平面粘弹塑性体任意点应力测定方法.《第六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89。
63.吕建国,付保卫,吴健.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钢大学学术动态,1989
2.黄峰,吕建国,朱祝兵,代泽兵.基于ANSYS的GW7-252隔离开关抗震减震性能分析.科技导报,2010,28(20):52-57
3.吕建国,王志乔.模组化结构的分层次力学课程体系构建.中国校外教育,2010,8:121- 122
4.郑秀华,刘莎,吕建国,杨浩. 浅谈国际型人才培养——参加欧盟Erasmus Mundus国际合作项目的一点体会. 中国地质教育,2010,73:116-120
5.王贵和,吕建国,贾苍琴,汪勉涛.锚管複合土钉支护技术在砂卵石地层深大基坑中的套用. 施工技术,2010,39(1):90-93
6.乾增珍,吕建国,张彬,刘红岩.提高地质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效果方法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09,32:166
7.王贵和,贾苍琴,季荣生,吕建国,唐红霞. 深大基坑两级複合土钉支护现场测试研究. 岩土力学, 2008, 29( 10 ): 2823-2828.
8.吕建国,刘宝林,杜建生,李清涛.指向式旋转导向系统旋转轴弯曲旋转试验研究,探矿工程(2009北京钻探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增刊:108-114
9.吕建国,刘宝林,李清涛.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旋转轴力学模型.《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9,12:29-32
10.王贵和,吕建国,贾苍琴,郭溥海,李国民.构建新型工程实践平台,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中国地质教育,2009,1:69-72
11.周琴,王成彪,吕建国,李伟青.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机械专业课程设定及教学特点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9,1:61-64
12.徐雷,苗志岭,付宝久,付志强,吕建国.矿用高强度圆环链失效分析.技创新导报,2009,08:52-53
13.吕建国,夏华宗,王贵和.複合土钉墙模型试验设计与实施.《土工基础》,2008,22(4):80-83
14.王颖星,吕建国,刘志强.柱锤沖扩灰土挤密桩法在处理杂填土地基中的套用.《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5(2):41-43
15.周家斌,付志强,王成彪,吕建国,唐春和,梁彤祥,赵宏生.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基体石墨的SiC/SiO_2抗氧化涂层研究.《金属热处理》,2008,33(4):27-30
16.吕建国,王成彪,于翔,付志强.薄膜的晶格失配应力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08,(20):14-15
17.吕建国,夏华宗,王贵和.複合土钉墙模型试验测试系统的研究.《铁道建筑》,2008,(2):61-64
18.黄新武,吕建国.提高“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8.(2):92-95
19.徐能雄,吕建国.适应土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方案改革.《中国地质教育》2008.(2):49-51
20.王贵和,吕建国,贾仓琴,赵付朝.压力分散型抗浮锚桿承载特性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07,28(增刊):252-256
21.吕建国.非平衡沉积薄膜的本徵应力分析.《理论创新》,2007(5):90-92
22.夏华宗,吕建国.微型钢管桩超前支护複合土钉墙研究现状.《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4(2):41-43
23.张有,吕建国,赵付朝.压力型和压力分散型抗浮锚桿的现场试验研究.《中国煤田地质》,2007.19(4): 54-56
24.任毅,周家斌,付志强,王成彪,吕建国,于翔,彭志坚.纳米多层超硬膜力学性能研究进展.《金属热处理》,2007.32(5):6-9
25.苗晋琦,王成彪,吕建国,张玉英,唐伟忠,吕反修.渗硼+两步处理硬质合金微米-纳米金刚石複合涂层工具研究.《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7(1):1-6
26.陈敏,吕建国,刘宝林等.直井牙轮钻头碎岩功率研究.《石油钻探技术》,2006.34(2):48-50
27.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中国地质教育》,2006.4
28.夏华宗,吕建国,刘会星.微型钢管桩超前支护複合土钉墙模型试验初步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12(19):112-113
29.苗晋琦,王成彪,张鬲君,吕建国,唐伟忠,吕反修.渗硼并两步处理硬质合金微晶金刚石涂层工具研究.《人工晶体学报》,2006.35(3):518-524
30.吕建国,陈敏,刘宝林等.深直井旋转钻柱空转功率消耗的数学建模.《探矿工程》,2005,32(10):42-44
31.吕建国,王生辉,王成彪.注重实效 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地质教育》,2005.2
32.吕建国,王成彪,张野等.突出工程特色,培养套用型人才.《改革与探索》,地大(北京)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2005
33.陈敏,吕建国,刘宝林等.钻柱螺旋屈曲时钻速与轴向力的关係.《石油钻采工艺》,2005,27(6):24-26
34.张宇星,吕建国.工程力学考试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05.4
35.陈敏,吕建国,刘宝林,肖天鹏.用能量法研究深直井管柱最大转速与正弦屈曲时临界轴向力间的关係.《探矿工程》,2005,32(12):40-42
36.季荣生,陈庆寿,王贵和,李金锁,周辉峰,吕建国.断层裂隙较发育地段硐室爆破.《爆破》,2005.22(2):41-43
37.顾艳红,田斌,岳文,吕建国,王成彪,郭凤炜.金属陶瓷润滑油添加剂对钢-钢摩擦副磨损行为的影响及其铁谱验证.中国表面工程,2005(1):16-19
38.苗晋琦,张鬲君,王成彪,吕建国,唐伟忠,吕反修.酸浸+电浆刻蚀YG6微米-纳米金刚石複合涂层工具研究.《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5.(5):18-23
39.王贵和,夏柏如,刘宝林,王成彪,吕建国,周辉峰,郑秀华.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及专业发展方向.《中国地质教育》,2005(2):38-41
40.吕建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材.《中国现代教育与教学研究》2004.7
41.吕建国、王贵和.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力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高等理论教育》,2003专辑
42.吕建国.工程力学方法论研究.《中国当代教育》,2003.11
43.吕建国.谈谈工程力学课堂教学的準备.《中国地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2003
44.王生辉,吕建国等.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地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2003
45.吕建国.工程力学课题引入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当代教育》,2002,2。
46.吕建国.工程力学全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当代教育文献》,2002,6
47.吕建国,桂暖银等.钻桿失效理论分析方法初探.《探矿工程》,2001,5
48.季荣生,陈庆寿,吕建国等.石材爆破劈裂的力学特性分析.《探矿工程》,2001增刊
49.Lv Jianguo, Zhou Zhiqu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Reformation of Mechanical Series’ Course 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ROL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S》(R-EMTE’98),BEIJING,CHINA ,1998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50.Zhou Zhique, Lv Jianguo. The Pedagogy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nnecting Practice.《PROCEEDINGS OF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ROL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S》,(R-EMTE’98),BEIJING,CHINA ,1998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51.吕建国等.材料力学网路教学研究.《力学与工程套用》,(第七卷),1998
52.樊运晓、吕建国.岩石单轴压缩试验Kaiser效应记忆内容的研究.《现代力学测试技术》,1998
53.吕建国.理论力学精讲精练教学法.《中国地质教育》,1997,2
54.吕建国等.力学系列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北京高教研究》,1997,2
55.吕建国等.新形势下工科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1997中国教育论坛大会论文
56.周志全,吕建国.材料力学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初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文选》,1997
57.吕建国等.改革测试技术实验,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北京高教研究》,1996,3。
58.周志全,吕建国.强化机械原理实验,培养理论联繫实际的人才.《中国冶金教育》,1995,2
59.周志全,吕建国.加强机械原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首钢工学院学报》,1994,1
60.严文贤,吕建国.挤压成型过程中製品内动态应力测定方法研究.《第七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92。
61.吕建国等.六面顶压力机金刚石钢环应力分析方法.《第二届全国青年计算力学会议论文集》,1990
62.严文贤,吕建国.动态平面粘弹塑性体任意点应力测定方法.《第六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89。
63.吕建国,付保卫,吴健.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钢大学学术动态,1989
学术专着
1.1999《岩石断裂力学》硕士研究生教材。
2.2000《工程力学实验》本科生实验教材。
3.2005《材料力学实验》本科生实验教材。
科研项目
?1.科学钻探施工钻柱损伤状况检测技术实验研究(2000年,主要参加人,原地矿部九五科技发展项目,编号:9505514)
2.石油工业安全多媒体辅助培训系统研究与开发(参加,建库、编程)。
3.石油勘探开发事故预测分析及安全管理辅助决策方法的研究(参加,信息化处理)。
4.基体与薄膜应力分析研究(主持,校2004基金项目)。
5.複杂条件下钻井关键技术研究(参加,在研)。
6.特殊工艺井防卡技术研究(参加,在研)。
7.履带式湖泊钻探平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持,科学钻探国家专业实验室2004开放基金项目)。
教学与招生
讲授课程:
本科: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研究生:弹塑性力学、岩石断裂力学。
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在工程力学教学中採用“精讲精练教学法”、和“网路辅助教学法”,并对力学系列课程的改革进行了研究,有关论文在国际工程力学学术会议上交流并收入论文集。发表教学论文共十余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2000年获中国地质大学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北京市重点高校三等奖。2004年,注重教学效果的力学课程改革获中国地质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主持的材料力学课程被评为校精品课程。连续四次获学生最喜欢的教师。
教研课题:
1.2001:工程力学多媒体课件,验收为合格。
2.2002:结构力学电子教案,验收被评为优秀。
3.2003:工程力学方法论研究,验收为合格。
4.2004:材料力学课程建设,验收被评为精品课程。
5.2004:工程力学一页纸考试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验收为合格。
研究生招生情况:
2000年1人(已毕业),2001年3人(已毕业),2002年1人(已毕业),2003年1人,2004年3人,2005年2人。工程硕士毕业1人。
获奖情况
?1.2000:中国地质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2.2000:北京市高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A组(重点高校)理科三等奖。
3.2000:中国地质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工科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2001: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5.2001: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6.2002: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度教学优秀二等奖
7.2001:地大第一届“我爱我师”活动中被评为“回报圆丁――我最喜的老师”
8.2002:地大第二届“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优秀教师
9.2002:《工程力学全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奖活动中获一等奖
10.2002:结构力学电子教案获中国地质大学优秀教研项目
11.2003:工程力学被评为学校优质课程
12.2003:地大第三届“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优秀教师
13.2004:中国地质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注重教学效果的力学课程改革)
14.2004:工程技术学院获得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15.2005:材料力学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