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吹雪级驱逐舰

2017-11-05 17:15:02 百科
吹雪级驱逐舰

吹雪级驱逐舰

本词条所述吹雪级驱逐舰指全部特型驱逐舰建造计画三部分所建的24艘驱逐舰。

吹雪级特型驱逐舰(日文:ふぶきがたくちくかん,英文:Fubuki-class destroyer)是日本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盛顿海军条约时代建造的重武装舰队型驱逐舰。

本级舰拥有二段式甲板及追求凌波性能的船形并具良好的航海性能、并将以往常用的露天式的舰桥更改为密闭式从而改善了居住性,更拥有相对于排水量的重武装(炮塔式127mm联装炮3座、于舰中心搭载9射线的610mm鱼雷并配备预备鱼雷),所以吹雪型出现后,对当时各海军列强的驱逐舰带来了很大冲击。

本级舰共24艘,建造编号“第三十五号驱逐舰”至“第五十八号驱逐舰”,首舰吹雪号于1928年8月10日在舞鹤造船厂竣工,末舰电号于1932年在藤永田造船所竣工。本级舰除深雪号(战前沉没)、潮号(战后解体)和响号(战后赔偿)三舰外其余二十一舰均战沉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吹雪级驱逐舰
  • 英文名称:Fubuki-class destroyer
  • 前型/级:睦月型驱逐舰
  • 次型/级:初春型驱逐舰
  • 研製时间:1924年
  • 服役时间:1928年
  • 定型时间:1932年
  • 国家:日本

发展沿革

建造缘由

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根据条约的规定,日美主力舰的比例是3:5,而此时,日本的假想敌就是美国。如果两国开战,日本海军主力舰数量上的处于劣势是肯定的事实。根据兰切斯特方程,要以战舰数量上6:10取得胜利,首先要在决战之前出动轻型水面舰艇将美国舰队实力大大削弱。作战方式上如果是美方处于进攻势态,那幺在双方主力舰队交战之前有必要使用小型舰艇对其进行逐次削弱,有较大的航程、较好的适航性以及强大的鱼雷攻击能力的舰队驱逐舰很适合担当此任务。
峰风级驱逐舰峰风级驱逐舰
日本海军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结论是一战结束后建造的峰风级和其改进型的神风级驱逐舰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这两型驱逐舰在1922年-1925年间陆续服役,设计思想仍未脱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驱逐舰影响,因此日本海军十分重视新型舰队型驱逐舰的建造工作,并且採用质量上的优势政策,力图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1922年,日本海军军令部举行了关于华盛顿海军条约下的驱逐舰舰型规格会议,并且对于即将定购的新型驱逐舰很快有了如下结论:有强力的鱼雷攻击能力,最高航速能达到40节。有良好的适航性。在上述前提下减少吨位、体积。
睦月级驱逐舰睦月级驱逐舰

建造列表

本级舰共24艘,分别是吹雪,白雪,初雪,深雪,丛云,东云,薄云,白云,矶波,浦波,绫波,敷波,朝雾,夕雾,天雾,狭雾,胧,曙,涟,潮,晓,响,雷,电。

时间表

舰名罗马音建造开工下水服役
吹雪
Fubuki
舞鹤造船厂
1926年6月19日
1927年11月15日
1928年8月10日
白雪
shirayuki
横滨造船厂
1927年3月19日
1928年3月20日
1928年12月18日
初雪
Hatsuyuki
舞鹤造船厂
1927年4月12日
1928年9月29日
1929年3月30日
深雪
Miyuki
浦贺船渠
1927年4月30日
1928年6月29日
1929年6月29日
丛云
Murakumo
藤永田造船所
1927年4月25日
1928年9月27日
1929年5月10日
东云
Shinonome
佐世保海军工厂
1926年8月12日
1927年11月26日
1928年7月25日
薄云
Usugumo
石川岛造船所
1926年10月21日
1927年12月26日
1928年7月26日
白云
Shirakumo
藤永田造船所
1926年10月27日
1927年12月27日
1928年7月28日
矶波
Isonami
浦贺船渠
1926年10月18日
1927年11月24日
1928年6月30日
浦波
Uranami
佐世保海军工厂
1927年4月28日
1928年11月29日
1929年6月30日
舰名罗马音建造开工下水服役
绫波
Ayanami
藤永田造船所
1928年1月20日
1929年10月5日
1930年4月30日
敷波
Shikinami
舞鹤造船厂
1928年7月6日
1929年6月22日
1929年12月24日
朝雾
asagiri
佐世保海军工厂
1928年12月12日
1929年11月18日
1930年6月30日
夕雾
Yūgiri
舞鹤造船厂
1929年4月1日
1930年5月12日
1930年12月3日
天雾
Amagiri
石川岛造船所
1928年11月28日
1930年2月27日
1930年11月10
狭雾
Sagiri
浦贺船渠
1929年3月28日
1929年12月23日
1931年1月30日
Oboro
佐世保海军工厂
1929年11月29日
1930年11月8日
1931年10月31日
Akebono
藤永田造船所
1929年10月25日
1930年11月7日
1931年7月31日
Sazanami
舞鹤造船厂
1930年2月21日
1931年6月6日
1932年5月19日
Ushio
浦贺船渠
1929年12月24日
1930年11月17日
1931年11月14日
舰名罗马音建造开工下水服役
akatsuki
佐世保海军工厂
1930年2月17日
1932年5月7日
1932年11月30日
Hibiki
舞鹤造船厂
1930年2月21日
1932年6月16日
1933年3月31日
Ikazuchi
浦贺船渠
1930年3月7日
1931年10月22日
1932年8月15日
inazuma
藤永田造船所
1930年3月7日
1932年2月25日
1932年11月15日

技术特点

特Ⅰ型薄云号特Ⅰ型薄云号
日本海军一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造的两型驱逐舰使用的533mm口径鱼雷攻击能力并不满意,在1923年(大正12年)开工建造的睦月级驱逐舰上装备了当时最大的610mm口径鱼雷。1924年,军令部正式提出理想型驱逐舰的具体标準,此项标準下达给舰政本部探讨其可行性,要求攻击能力倍于刚刚建造的睦月级,同时为了兼顾日本海军喜欢夜战的一贯思想,舰体要儘量小型化。舰政本部立即设立了专门的“特型驱逐舰对策委员会”,有日本造船界鬼才之称的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技术军官)担任计画主任负责设计。为了表示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驱逐舰更强,被称为“特型驱逐舰”。
吹雪级驱逐舰吹雪级驱逐舰
  • 舰炮:使用127mm口径主炮×6(仰角45度),76mm口径高射炮×1;鱼雷:三联装610mm口径鱼雷发射管3座,备雷18条;配备有1号水雷、深弹投射器、声纳、扫雷具。
  • 排水量:1900吨左右;最高航速:保有2/3燃料时39节;续航力:14节/4500海里(满载,必要时添加后备燃料能达到5000海里)。
  • 1923年,日本海军订购了5艘全新特型驱逐舰,这就是着名的特型模式Ⅰ,它的体型高大,採用齿轮传动的蒸汽轮机动力装置,功率强劲,静水航速可达38节。“吹雪”级装备了全封闭式的A型双联5英寸主炮3座(比其他国家早好几年),使其火力比一些轻巡洋舰还要强。舰上还装备了当时直径最大的9具(三联装)24英寸鱼雷发射管。“吹雪”级造了10艘后,又建造了第二批(模式Ⅱ6艘和模式Ⅱ改4艘)10艘,它们的主炮改为B型双联5英寸高平两用炮,这种炮的仰角达70度,大大超过了A型的40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高平两用炮。1933年,“吹雪”级经过进一步改进,原来的九○式压缩空气鱼雷被强有力的九三式“长矛”鱼雷替代,这种大型鱼雷由液态氧来驱动,航速与续航力均相当惊人,一枚“长矛”鱼雷就可击沉一艘巡洋舰。更可怕的是,由于推进剂与纯氧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可在水中溶解,这种鱼雷在航行时几乎没有尾迹,使敌舰难以规避鱼雷攻击。
  • 1935年几艘特型驱逐舰遭颱风袭击,损坏严重。日本海军于是对特型驱逐舰的舰体和上层建筑进行补强,改装完成后标準排水量增加到2090吨,航速降为34节。
  • 1942—43年,大部分特型驱逐舰拆除X主炮塔并改为6座25毫米防空炮,另加装25毫米防空炮8座和12.7毫米高射炮2座,模式Ⅰ的A型炮塔改换为高平两用炮塔,舰尾的布雷与扫雷具被移除,改为4座深水炸弹投掷器。1944年25毫米防空炮增至22座,12.7毫米高射炮增至6—10座。
吹雪级驱逐舰特Ⅰ型採用了高干舷,长首楼船型,飞剪式舰首。採用封闭式舰桥,吹雪级的居住性比之前的驱逐舰大幅度提高。特Ⅰ型的设计作了部分改进,其中锅炉的进气道改为雁首状,以防海水渗入,在一号、二号烟囱基座附近还有碗状的吸气口,提高锅炉的燃烧效能,以后的日本驱逐舰全部都以此为标準。日本海军首次在驱逐舰上採用A型单装127mm口径主炮3座,舰首一座,舰尾呈背负式两座,全封闭式炮塔化有利于恶劣海况下的作战行动,炮塔外壳是3.2mm厚的钢板,能防御破片杀伤炮组成员。其炮架被称为A型炮架,最大仰角40度,2门连动方式,依靠人力供弹。
装备与睦月级相同的八年式610mm口径鱼雷,三联装十二年式(1935年后为九〇式)610毫米发射器×3,配八年式(1935年后为九三式)鱼雷9条,备雷18条。动力装置採用齿轮传动的蒸汽轮机。在1925年最高速度的要求降到38节,该级各舰在海试的时候都达到了38节以上甚至就是39节。之前建造的的睦月级驱逐舰适航性不好,吹雪级适航性与作为水雷战队旗舰的5500吨级轻巡洋舰大致相当。航程方面在海试的时候没有达到军方5000海里的期望值,如果速度从14节增加到18节,航程进一步下降到了3000海里。军方对该级唯一的不满就是航程,而且动力部分超重100吨,对此负责的舰政本部第五分部部长为此还挨了处分。
睦月级望月号睦月级望月号
本型舰127mm口径主炮改用B型双联装炮架,最大仰角达70度(A型为40度),并且有自动扬弹机,射击速度平射时11发/分,高射时4发/分。是世界上第一种高平两用炮。罗经舰桥上加装鱼雷射击指挥所。试验鱼雷发射管加装铝合金护盾,由于性能不佳而取消,后来重新开发了钢製护盾。特2型后4艘与前6艘在舰体上还有些细微变化,被称为后期2型或特Ⅱ改型,其他被称为前期2型。然而因为航程不足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军方没有就此罢休。来自于舞鹤的开发部门搞出新型锅炉,立即用在特2型涟号上试验,性能提高10%,重量下降了10%。
特Ⅱ型天雾号特Ⅱ型天雾号
特Ⅱ型完成后,为解决本级舰航程不足的问题,日本军方继续对特型驱逐舰进行改进,转机来自舞鹤的的开发部门,他们高搞出了新型锅炉,立即在涟6号上实验,结果发现新锅炉性能提高一成,重量也下降了一成,在此基础上研製的特Ⅲ型舰,节省下来的重量必要时可以载入燃料或者是武装,鱼雷发射管上也正式加装了了钢製护盾,该级舰的已完成舰也陆续开始加装工作,但由于初雪级本来就是在小舰体搞重装备,其重心比较高所以稳定性有限,而该级舰陆续服役以后又不断加强武备,改良轮机,其上部重量更重,稳定性也更加恶化。
特Ⅲ型驱逐舰响号特Ⅲ型驱逐舰响号

性能数据

标準排水量
1680吨
航速
38节
主火力
3座127毫米双联装炮塔
鱼雷发射管
3座三联装610毫米

服役事件

吹雪

作为本级舰的首制舰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主要在中国海域执行任务。于1941年12月,曾联同狭雾号驱逐舰、铃谷号重巡洋舰及熊野号重巡洋舰前往美里,为马来半岛陆上攻略部队提供掩护、又参与婆罗洲攻略作战及作为古晋攻略作战的船团的护卫舰。于1942年1月参与兴楼海战,协助击沉珊奈特号驱逐舰。于同年2月13日至18日参与苏门答腊攻略作战,负责攻击来自新加坡的盟军战舰,并于2月27日掩护西爪哇的登入作战。
吹雪·1931-1936吹雪·1931-1936
1942年3月参与巽他海峡作战,并为苏门答腊北部扫蕩作战及安达曼群岛入侵战提供支援。于4月参加孟加拉湾机动战后,回到广岛县吴港补给和维修。于同年6月作为主力部队之一参加了中途岛海战,之后在8月至9月期间,多次协助运送部队到瓜达尔卡纳尔岛并参与岛上多场战役。于1942年10月11日,在埃斯佩兰斯角海战(日军称为萨沃岛海战)中被美军舰队击沉,舰长山下镇雄少佐战死,舰上109名乘员被美军救起,8名轻伤乘员被日军救起。于1942年11月15日除籍。、
吹雪,摄于1928年夏在宫津湾全速试航时吹雪,摄于1928年夏在宫津湾全速试航时
由于命名舰“吹雪”沉没,“特型驱逐舰”——“吹雪型驱逐舰”被日本海军更名为“白雪型驱逐舰”。“白雪”沉没后,又更名为“初雪型驱逐舰”。

白雪

1929年5月11日停泊于吴港,隶属于第十一驱逐队1929年5月11日停泊于吴港,隶属于第十一驱逐队
竣工后编入第2舰队第2水雷战队第11驱逐队,吴镇守府籍。在日本侵华期间参与了上海、杭州湾登入、法属印度支那进攻等作战。于1942年1月参与兴楼海战,协助击沉珊奈特号驱逐舰。于1942年3月,参与巽他海峡作战,协助击沉两艘盟军巡洋舰,“白雪”号在作战中被击中舰桥,造成1名船员死亡及11名船员受伤。于1942年11月14日,“白雪”号参与了“第二次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成功击沉两艘美军驱逐舰、另重创两艘美军驱逐舰。
白雪·1931白雪·1931
于1943年2月,作为舰队旗舰撤离瓜达尔卡纳尔岛,2月25日加入第8舰队。于1943年3月3日,“白雪”号奉命为前往莱城第51师团护航。在木村昌福少将指挥下,“白雪”号作为舰队旗舰,率领7艘驱逐舰及8艘运输舰出发前往莱城。舰队在俾斯麦海海战中被盟军轰炸机攻击,日军舰队接近全灭,旗舰“白雪”号沉没,倖存者包括司令官木村及舰长平山敏夫少佐被“敷波” 号救起。于1943年4月1日除籍。
俾斯麦海海战俾斯麦海海战
由于“吹雪”“白雪”相继沉没,“特型驱逐舰”此后又由“白雪型驱逐舰”更名为“初雪型驱逐舰”。

初雪

初雪初雪
1927年4月12日在舞鹤工作部动工,1927年9月29日下水,1929年3月30日竣工。
此舰最初命名为第三十七号驱逐舰。
1935年9月26日的第四舰队事件中,此舰和夕雾号舰首部位断裂,次日此舰由羽黑号重巡洋舰拖回青森县大凑港,紧急修理后返回舞鹤进一步修理。
此舰断裂的舰首部位被那珂号巡洋舰发现,却没有办法拖回,为了防止资料外泄,将其击沉。
侵华战争爆发后,此舰加入成立不久的第四水雷战队,奉命出动至华北,华中地区。而后参加了吴淞登入作战,杭州湾登入作战,1940年的法属中南半岛示威作战,以及1941年2月至3月的华南战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隶属于第三水雷战队第十一驱逐队,参加了马来半岛攻击作战及爪哇攻击战。1942年2月的新加坡封锁作战中,此舰和白雪一同击沉一艘英国商船,并独自击伤一艘英国鱼雷艇。
1942年3月1日的巴达维亚海战中,此舰与友舰一同击沉英国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参加了孟加拉湾北部机动作战。6月,在中途岛海战中则担任主力部队的护卫舰队。8月下旬转战所罗门海域,10月12日在萨沃岛海战中受轻伤,但仍然救援被击沉的古鹰号巡洋舰倖存者返回布因基地,之后护航受损的青叶号返回特鲁克。11月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时,担任比睿,雾岛号的护航任务,12月,护航飞鹰返回吴港基地。
1943年1月,此舰再次护送运输船队进入所罗门海域。1月末开始从事瓜岛撤退作战。2月17日,在卡维恩触礁,在吴港修理后,护航大鹰到新加坡,再返回拉包尔。7月5日,初雪号和友舰运输部队到科隆班加拉岛途中,与美军舰队交战(库拉湾夜战),此舰遭到炮弹攻击而受损。
1943年7月17日在布乾维尔岛被美岸基飞机炸沉。

深雪

1931年9月5日驶离横滨港的深雪1931年9月5日驶离横滨港的深雪
1927年4月30日在浦贺船渠动工,1928年6月26日下水,1929年6月29日竣工。
最初命名为第三十八号驱逐舰。
竣工后,吹雪,白雪,初雪,深雪组成第十一驱逐队,编入联合舰队。1931年12月1日,吹雪级驱逐舰改为3艘组成一个驱逐队,吹雪转至新成立的第二十驱逐队。
1934年6月29日下午6时,在济州岛南方海面的联合舰队演习中,第二水雷战队各驱逐队在烟雾掩护下发起进攻。第十一驱逐队的深雪想要转舵避开烟幕时,被突然出现的第六驱逐队的“电”号驱逐舰猛烈撞击·舰体中部。电号前部断裂,深雪号舰体从舰桥下方开始断裂,舰上乘员全力进行损管作业,但由于当时海上浓雾瀰漫,且有大浪,浸水情况渐渐严重,最后后半截舰体沉没。前半截舰体本打算由那珂拖曳回佐世保,但中途放弃。电号由白雪拖曳回航。最终深雪1名士官,2名士兵死亡,2名士兵失蹤,4名士兵负伤,电号则有1名士官死亡。
日本海军各种演习事故,从1927年8月24日深夜的“美保关事件”开始(驱逐舰“蕨”和轻巡洋舰“神通”相撞,“蕨”沉没,“苇”和“那珂”相撞,“苇”舰尾断裂)。1932年12月5日,早蕨在中国台湾海峡被大浪打翻沉没,3月12日在佐世保发生友鹤事件。1935年9月26日在三陆海峡发生第四舰队事件。

丛云

推测1930年左右摄于佐伯湾的丛云推测1930年左右摄于佐伯湾的丛云
1927年4月25日在藤永田造船厂动工,1927年9月27日下水,1929年5月10日竣工。
最初命名为第三十九号驱逐舰。
1935年发生了第四舰队事件,丛云号在事件中受损,舰尾部位船体歪斜,龟裂。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此舰参与了大亚湾登入作战,进驻法属中南半岛,参与了华南战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编入南方部队第三水雷战队第十二驱逐队,支援马来半岛攻击作战,婆罗洲攻击作战。,接着参与了爪哇攻击战,担任船队护航任务。
第十二驱逐队最初为东云,丛云,白云三艘驱逐舰,东云沉没后1942年3月10日解散,丛云编入第十一驱逐队,白云编入第二十驱逐队。
1942年3月1日参与了巴达维亚海战。之后出动至缅甸,孟加拉湾,6月参加中途岛海战,编入主力部队。8月以后,参与了7次瓜岛增援运输作战。期间的10月5日在瓜岛附近被三发炮弹击中而受损。紧急修理后,10月12日参加萨沃岛夜战,此次海战损失吹雪号驱逐舰。
1942年10月11日在埃斯帕恩斯角海战中被美舰重创,1942年11月12日遭到美舰载机轰炸,被凿沉。

东云

1928年5月15日在佐世保海域试航的东云1928年5月15日在佐世保海域试航的东云
1926年8月12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动工,1927年11月26日下水,1928年7月25日竣工。
最初命名为第四十号驱逐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隶属于南方部队,1941年12月8日,此舰援助马来半岛哥打巴鲁登入作战,13日出击卡姆蓝湾护航婆罗洲攻击作战部队。
1930年停泊于佐世保军港的东云1930年停泊于佐世保军港的东云
1941年12月18日在婆罗洲的美里触荷兰海军水雷沉没(也有资料记载是遭到荷兰海上飞机X33号攻击而沉没),此为开战后的第十天。12月18日大本营发布公告宣称“日本帝国海军16日在某方面作战时损失一艘驱逐舰”。

薄云

下水仪式上的薄云下水仪式上的薄云
1926年10月21日在石川岛造船厂动工,1927年12月26日下水,1928年7月26日竣工。
1935年9月26日,日本海军在三陆海面实施军事演习中发生了第四舰队事件,薄云号船体也轻微受损。
1938年10月12日,此舰参加了大亚湾登入作战,1940年7月至8月间参加了中国华南地区沿岸封锁作战。8月15日此舰在南日水道触雷,舰艇中央部位严重受损,这是日军舰艇在侵华战争中最严重的,也是最后的损失事件。
此舰返回舞鹤修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成为唯一未在前线的战斗舰艇。1942年3月31日归队,编入北方部队。
1928年6月馆山海域试航的薄云1928年6月馆山海域试航的薄云
此舰虽未参加中途岛海战,阿留申攻击作战,但参与了阿留申运输作战,1943年3月27日参加了阿图岛海战。
1943年4月1日回归第九驱逐队,同年7月参与了基斯卡岛撤退作战,之后在千岛方面待命。1944年2月以后以大凑为基地,从事千岛,北海道方面船队护航任务。
1928年8月停泊于东京湾的薄云1928年8月停泊于东京湾的薄云
1944年7月7日从小樽护航船队到北千岛,在鄂霍次克海航行时被美潜艇“鳐鱼”号(USS Skate SS-305)击沉

白云

1931年9月5日摄于横滨港的白云1931年9月5日摄于横滨港的白云
1926年10月27日在藤永田造船厂动工,1927年12月27日下水,1928年7月28日竣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隶属于南方部队,参加了马来攻击作战,婆罗洲攻击作战,之后参加爪哇攻击战,从事运输船队护航任务。1942年3月编入第三水雷战队,参加巴达维亚海战。之后又参加苏门答腊,缅甸战役,6月的中途岛海战时担任主力部队护航任务。
1942年8月下旬,此舰往返于拉包尔,8月28日往瓜岛运输途中遭到美军舰载机轰炸而受损,接着9月至10月瓜岛增援运输作战再次受损,被友舰拖曳回吴港修理,1943年3月底返回前线。
1943年4月1日编入第九驱逐队,转至北方海域从事阿图岛运输作战,6月6日与沼风发生冲撞,舰首部位受损,一直到9月下旬均在大凑修理,结束后从事护航任务。
1944年3月16日在从钏路护卫船队到千岛途中在北海道海域襟裳岬海面被美潜艇“南欧鲭鱼”号(USS Tautog SS-199)击沉。

矶波

矶波矶波
1926年10月18日动工,1927年11月24日下水,1928年6月30日竣工。
竣工时命名为第四十三号驱逐舰,竣工一个月后的8月1日继承矶波之名。
此舰最初和浦波,敷波,绫波编成第十九驱逐队,自1931年12月1日,日本海军规定3艘特型驱逐舰为一队,故此舰和东云,吹雪编成第二十驱逐队,直至1936年12月1日。之后日本海军又恢复了4艘驱逐舰编成一个驱逐队的规定,此舰于是回归第十九驱逐队。
一二八事变时,矶波所在的第二十驱逐队参加了上海登入作战,5年后侵华战争爆发,矶波又回归第十九驱逐队,奉命在中国大陆方面行动。1937年8月19日,矶波与友舰浦波发生冲撞事件而受损,两舰均在横须贺进行修理工作,5个月后结束修理。矶波并未参与吴淞登入作战,杭州湾登入作战,其主要参与了1941年2月至3月的华南封锁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隶属于南方部队的马来部队。第三水雷战队14艘驱逐舰在旗舰川内号率领下,担任主力舰队护航任务。1942年2月以后,其参加了荷属东印度群岛攻击作战,6月中途岛海战爆发,此舰担任主力舰队警戒舰。
当时,第十九驱逐队担任由大和,长门,陆奥组成的第一战队护航任务时,矶波,浦波相撞,矶波舰首断裂约一米,航速降低至11节,浦波烟囱附近受损。时为6月9日,5年前两舰也曾发生相撞事件,此次为第二次。
由于碰撞事故发生在停止作战返航途中,故算不上大事件。矶波在本土修理到9月末,10月4日,护航第二航空战队进出特鲁克,从事拉包尔至吴港护航任务及韦瓦克运输作战。
1943年4月9日在从泗水护航船队到安汶途中,在西里伯斯海域伯顿水道被美潜艇“南欧鲭鱼”号(USS Tautog SS-199)击沉。

浦波

1931年9月驶离横须贺港1931年9月驶离横须贺港
1927年4月28日在浦贺船渠动工,1928年11年29日下水,1929年6月30日竣工。
此舰最初命名为第四十四号驱逐舰。
服役后,编入了第十九驱逐队,之后15年间,直至战殁均在该队。1932年一二八事变,参加了上海登入作战,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其奉命出击,返航途中与矶波相撞,修复耗费5个月时间。
1941年2月至3月在华南作战时,从事沿岸封锁作战,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此舰编入第二舰队第三水雷战队第十九驱逐队,进出吴港至海南岛,护航载有去参加马来登入作战的山下奉文中将的18艘运输船队,以及担任第二次马来登入作战部队,婆罗洲登入作战部队的运输船队护航任务。1942年2月参加了荷属东印度群岛作战。6月中途岛海战爆发,其隶属于主力部队,担任山本五十六司令率领的第一战队护航任务。期间和矶波发生冲撞事故,矶波舰首右舷冲撞到此舰左舷中部,造成此舰航速降低至24节。
1942年8月,此舰参加了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以及瓜岛增援运输作战。10月19日,在瓜岛附近遭遇空袭而轻微受损。11月14日,参加了第三次所罗门海战,协同友舰击沉了美军3艘驱逐舰,但绫波号战沉,此舰救起了绫波号倖存者。
1943年4月1日,此舰编入西南方面舰队,次日在望加锡附近触礁,舰底浸水,21日由秋津洲号救助离礁。8月13日在泗水完成修理工作,直到1944年4月,在西南海域从事护航任务。1944年6月3日,和战列舰大和,武藏共同出击比亚克岛争夺战。此舰和敷波所在的第十九驱逐队还有白露,时雨,五月雨,春雨所在的第二十七驱逐队运输陆军部队600人前往比亚克岛(纽几内亚西北附属岛屿)途中和美军舰队交战,即浑作战。
1944年10月24日,此舰在马尼拉湾遭到美机攻击而受损。1944年10月26日从事运输部队任务,在运输2000名士兵登入奥尔莫克湾后,此舰在圣伯纳蒂诺海峡班乃岛西方被美舰载机炸沉。

绫波

绫波,摄于1930年4月30日绫波,摄于1930年4月30日
1928年1月20日动工,1929年10月5日下水,1930年4月30日竣工。
最初命名为第四十五号驱逐舰。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绫波参加了上海登入作战,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其参加了8月的吴淞登入作战,11月的杭州湾登入作战,1941年2月至3月从事华南沿岸封锁作战。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隶属于第二舰队,,参加了马来攻击作战,担任了山下奉文中将率领的第一次马来登入部队护航,12月中旬马来部队第二次登入以及英属婆罗洲的登入部队护航,1941年末至1942年初马来支援部队护航任务。4艘波字号吹雪级驱逐舰编成的第十九驱逐队护航的运输船次共120艘。
在此期间的1941年12月19日,此舰在哥打巴鲁海面和川内,天雾,夕雾,浦波一同击沉荷兰新型潜艇“O-20”号。
绫波绫波
1942年2月17日,此舰在新加坡和苏门答腊方面作战中触礁导致推进器受损,无法参加荷属东印度群岛作战而留在马来部队。6月的中途岛海战时此舰担任主力部队的巡逻舰,8月以后,转战所罗门海域,从事瓜岛运输增援作战。
1942年11月14日,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第三天,瓜岛争夺战紧要关头,日军企图以雾岛号战列舰,爱宕,高雄号重巡洋舰为主的舰队炮击美军亨德森机场,绫波,敷波,浦波担任先头巡逻任务。
1942年11月15日在瓜岛海战中作为近藤信竹海军中将麾下舰艇和美国学习战列舰“华盛顿”“南达科他”(South Dakota,BB-57)遭遇展开激战,结果“南达科他”被击伤,4艘美军驱逐舰3艘战殁,一艘遭到重创,绫波被美战列舰“华盛顿”号击沉,另外日军损失雾岛号战列舰。当时击沉或击伤美军4艘驱逐舰的战果大部分是由绫波取得。

敷波

1929年11月在宫津湾全速试航的敷波1929年11月在宫津湾全速试航的敷波
年7月6日在舞鹤工作部动工,1929年6月22日下水,1929年12月24日竣工。
一二八事变,侵华战争时均和绫波一同行动,从事中国沿海各地登入作战,封锁作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敷波所在的第十九驱逐队编配南方部队的马来部队,从事马来半岛方面攻击作战,接着转战荷属东印度群岛。1942年2月,和初雪号等参加巴达维亚海战,敷波当时被鱼雷击中使得推进器故障。
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敷波配合南云中将率领的机动部队压制印度洋盟军,其被编入马来部队的机动部队,和航空母舰龙骧,重巡洋舰鸟海,第三水雷战队等在孟加拉湾北部开展作战。
6月中途岛海战爆发,敷波担任主力部队的巡逻舰,8月以后转战所罗门海域。曾6次参与瓜岛增援运输作战,又参加了8月24日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及11月12日至15日的第三次所罗门海战。
1931年9月摄于横滨港,绫波(左),敷波(右)1931年9月摄于横滨港,绫波(左),敷波(右)
1943年1月7日以后,在釜山至韦瓦克之间从事陆军部队运输任务。3月参加了俾斯麦海海战,敷波在“丹皮尔海峡的悲剧”中倖存。
1944年6月8日,此舰参加了比亚克海战,轻微受损。8月1日,在新加坡附近触礁,再次受伤,修理后返回战场。
1944年9月12日在香港以南海南岛东方被美潜艇“黑鲈”号(USS Growler SS-215)击沉。

朝雾

1928年12月12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动工,1929年11月18日下水,1930年6月30日竣工。
1932年2月一二八事变时,此舰与夕雾,天雾组成第八驱逐队编入第二水雷战队,进行上海登入作战,派遣陆战队进入上海。侵华战争爆发后,从1937年8月23日的吴淞登入作战到杭州湾登入作战,大陆沿岸封锁作战,法属中南半岛示威作战,华南作战等均有参与。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与3艘姊妹舰组成第二十驱逐队,编入南方部队第三水雷战队,参加了马来半岛攻击作战。1942年1月27日,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与英国的兴楼海战中,此舰与友舰一同击沉了“塞尼特”号(HMS Thanet),重创了“吸血鬼”号(HMAS Vampire)。之后从2月1日到17日期间又参加了苏门答腊攻击作战,新加坡攻击作战,并和吹雪一同击沉想要从新加坡撤退的3艘英国军舰,并俘获一艘。从4月3日开始,此舰参加孟加拉湾机动作战,后被编入主力部队,加入了6月的中途岛海战。8月22日进驻特鲁克岛。
1942年8月24日,其护航前往瓜岛的川口陆军少将麾下的部队离港后,1942年8月28日在萨沃岛东北被美舰载飞机炸沉。

夕雾

1929年4月1日在舞鹤工作部动工,1930年5月12日下水,1930年12月3日竣工(由于军备条约签署,自1923年4月1日至1936年7月1日,舞鹤海军工厂改为舞鹤工作部)。
1935年9月26日傍晚时分,在三陆东方约250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战斗演习中的第四舰队(在大规模演习中扮演敌方舰队),遭受风力达35米的大暴风雨侵袭,2艘驱逐舰船体断裂,4艘驱逐舰舰桥和两艘航母甲板受损,此外还有多艘军舰出现裂纹。这就是第四舰队事件。再加上1934年发生的友鹤事件,暴露了日本海军舰艇在舰体强度和复原能力上有很大的缺陷。之后日本海军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工程,对所有舰艇加强舰体强度和复原性,并对之后的舰船设计带来巨大影响。这次事件最大的受害者是夕雾和初雪,两舰的舰桥前方舰体断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19日在攻打哥打巴鲁港(Kota Bharu)外,夕雾和友舰浦波,绫波一同将荷兰潜艇“O-20”号击沉。1942年1月此舰活跃于马来半岛,之后与朝雾,天雾一同行动,在194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孟加拉湾作战中和由良合力击沉3艘商船。1942年8月下旬,此舰进出特鲁克,在出动瓜岛第一次增援运输作战时,在圣伊莎贝尔岛海岸遭受十余架美军俯冲轰炸机攻击而受损,友舰朝雾号被击沉,天雾号受轻伤。1943年2月2日此舰在所罗门海域肖特兰群岛触礁受损,返回吴海军工厂修理两个多月后又再度返回南方作战。5月16日在卡维尔附近遭到美军潜艇“鲱鱼”号(Grayback ,SS-208)鱼雷攻击,导致舰首部位断裂。因此在实施紧急修理后被天雾拖曳回拉包尔,之后返回日本本土作进一步修理。
1943年11月24至25日在新爱尔兰岛圣乔治角海战中,日本美国各5艘驱逐舰展开夜战,此舰被美驱逐舰队击沉,另外卷波,大波被击沉。

天雾

1928年11月28日在石川岛造船厂动工,1930年2月27日下水,1930年11月10日竣工。
此舰参加了一二八事变,又在1935年的第四舰队事件中,船体受轻伤。侵华战争时此舰参加了1937年8月的吴淞登入作战,11月的杭州湾登入作战。当时隶属第二水雷战队第八驱逐队,从1940年5月1日改为第一舰队所属的第三水雷战队第二十驱逐队。
1940年7月8日以后,此舰临时编入中国方面舰队,从7月16日开始到9月一直从事浙江,福建两省沿岸封锁作战,此后活跃于9月的法属中南半岛北部作战和1941年2月24日至3月3日的华南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隶属于南方部队,参加了马来半岛攻击作战,。1941年12月19日,在哥打巴鲁海面与友舰一同击沉荷兰潜艇“0-20”号击沉。1942年3月末至4月上旬在孟加拉湾北部作战,和三隈,铃谷合力击沉5艘商船。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此舰属主力舰队一员,此后活跃于所罗门海域。1942年9月至10月三次参加瓜岛运输作战,10月17日炮击瓜岛,接着又从事雷卡达,科隆班加拉岛运输作战。1943年7月参加了库拉湾夜战,11月参加了布乾维尔海战和圣乔治亚海峡海战。
1943年8月2日在所罗门海域维拉湾与美国鱼雷艇“PT-109”发生冲撞,导致鱼雷艇沉没。该艇艇长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约翰.甘迺迪。
期间,此舰1942年8月28日参加了第一次瓜岛增援运输作战,遭受美军轰炸炮击,友舰朝雾被击沉,此舰受轻伤。库拉湾夜战时,此舰受美军炮击而受损,但仅在拉包尔实施紧急处理后回归战斗行列。1943年12月7日,在卡维恩附近和秋风号互相撞击,舰首受损,当即返回日本本土修理。1944年3月1日,此舰完成修理后,编入西南方面舰队第十六战队第十九驱逐队。
1944年4月23日和青叶,大井从新加坡前往达沃途中,在望加锡海峡触雷沉没。

狭雾

1929年3月28日在浦贺船渠动工,1929年12月23日下水,1931年1月31日竣工。
竣工后朝雾,天雾,夕雾,狭雾4舰组成第八驱逐队,,但从1932年起日本海军规定一个驱逐队由3艘驱逐舰组成,狭雾和涟,晓编为第十驱逐队。1940年8月1日,日本海军又恢复了一个驱逐队4艘驱逐舰的规定,于是四艘雾字驱逐舰编为第二十驱逐队。
侵华战争爆发后,此舰参加了上海登入作战,杭州湾登入作战,大亚湾登入作战,1940年8月10日在浙江,福建沿岸封锁作战时受伤,回到吴港接受一星期的修理。之后又参加了9月的法属中南半岛北部进驻作战和1941年2月至3月的华南作战,并迎来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隶属第三水雷战队(由旗舰川内以及四个驱逐队-雪字号,云字号,波字号,雾字号)和南方部队参加马来半岛攻击作战。接着此舰两次成功护航马来部队的运输船队。
1941年12月24日在婆罗洲的古晋港外被荷兰潜艇K-16击中引发搭载的深水炸弹爆炸,并波及舰上弹药库,大爆炸后15分钟即沉没。

1929年11月29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动工,1930年11月8日 下水,1931年10月31日竣工。
竣工后不久一二八事变爆发,胧号奉命参加上海登入作战。
1935年9月26日发生了第四舰队事件,胧号在此次事件中舰桥前部船体变形扭曲。
1937年7月侵华战争爆发,胧号参加了吴淞登入作战,杭州湾登入作战,1941年1月至3月参加了法属中南半岛方面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以驱逐舰身份单独配给南洋部队,为关岛攻击作战部队提供掩护。接着编入了第五根据地队,为支援莱城和萨摩亚攻击作战的神威,五州丸,最上川丸护航。
1942年4月10日,胧号离开第五航空战队,成为横须贺镇守府警备驱逐舰,之后以横须贺为据点在近海巡逻。另外还为横须贺至大凑,马公警备府运输船队护航。
1942年10月11日,胧和初春奉命运输弹药至阿留申的基斯卡岛,由横须贺出港,1942年10月17日在基斯卡东北被美B-26轰炸机击中,舵受损,且引爆了运输的弹药,被炸沉。

1929年10月25日在藤永田造船厂动工,1930年11月7日下水,1931年7月31日竣工。
竣工次年发生一二八事变,此舰编入以神通号轻巡洋舰为旗舰的第二水雷战队,参加了2月的上海登入作战。
1935年“第四舰队事件”中,此舰也因巨浪而受损,舰尾部分发生歪斜,龟裂。该事件暴露了吹雪级的强度问题。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曙号参加了吴淞登入作战,杭州湾登入作战,法属中南半岛行动,直到1941年12月8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潮,涟,曙编入第七驱逐队,编入第一航空战队,护航赤城,加贺,但其实际上并未参与直接作战。潮,涟执行炮击中途岛任务,此舰编入柱岛的主力部队,担任联合舰队司令官率领的第一战队长门,陆奥唯一护航舰,有记录表明其曾在小笠原群岛父岛行动。
1941年12月26日至1942年1月27日,曙号和第二航空战队苍龙,飞龙临时编入南方部队,协助攻略安汶。1月28日,隶属于荷属东印度群岛参加望加锡,帝汶攻击作战。3月1日泗水海战中,和友舰共同击沉英国重巡洋舰“埃克塞特”号和驱逐舰“遭遇”号。
1942年4月10日日本海军重改编制,此舰编入第十战队,隶属于机动部队参加了5月的珊瑚海海战。在6月的MI作战中,此舰隶属于北方部队,编在以航空母舰龙骧,隼鹰为核心的第二机动部队,从事阿留申攻击作战。8月,护航云鹰,大鹰航空母舰运送飞机在日本本土,塞班岛,特鲁克,拉包尔之间行动。
1944年4月,曙号再次编入北方部队,担任千岛,北海道方面船队护航任务。6月参加马里亚纳海战,8月25日,在训练中被鱼雷误击而受损。10月的雷伊泰湾海战时,其隶属于志摩舰队,在西村舰队全军覆没后,其为严重受损的最上号重巡洋舰护航,航向科隆湾。不过在途中最上再次遭到美机轰炸,起火燃烧,已经没有挽救的希望,最后不得不放弃,曙号收容舰员后将其击沉。
1944年11月13日,曙停泊于马尼拉湾时美国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其在马尼拉湾被美舰载机炸沉,当时除了曙,秋霜,初春,冲波及轻巡洋舰木曾也被击沉。

1930年2月21日在舞鹤工作部动工,1931年6月6日下水,1932年5月19日竣工。
1937年7月7日,侵华战争爆发,28日由涟,狭雾,晓组成的第十驱逐队从横须贺警备战队编入新成立的第四水雷战队,隶属于第二舰队,参加了华中,华南作战。此外还参加了1937年8月23日的吴淞登入作战,11月5日的杭州湾登入作战,1938年10月12日的大亚湾登入作战。自1940年4月15日编入曙,胧,潮所属的第一水雷战队第七驱逐队,1941年1月至3月从事法属中南半岛示威作战。
此次作战是为了解决泰国和法属中南半岛的纷争而採取的示威行动,主要以第七战队4艘重巡洋舰,第二航空战队的苍龙,飞龙,第一水雷战队的阿武隈和该队的16艘驱逐舰(分为4个驱逐队)为中心,以中国台湾高雄港,海南三亚港为基地的行动。
同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时此舰和潮为给油船“尻矢”护航,担任炮击中途岛任务。1942年1月编入荷属东印度群岛攻击部队,2月参加帝汶岛,安汶岛攻击作战。2月27日泗水海战时,此舰实施了鱼雷攻击,但被对手击中受损。同年4月编入第十战队,在5月的MO作战中隶属于莫尔兹比攻击作战部队,参加了珊瑚海海战。又在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配给北方部队第二机动部队,参加了阿图岛攻击作战。8月以后,此舰转战所罗门海域,参加了瓜岛增援运输作战。此外又担任大鹰,云鹰等改装航空母舰的护航任务。往返于内地,塞班岛,拉包尔之间。
1943年4月11日,此舰在特鲁克岛春岛海面触礁,右舷推进器受损,在日本本土实施修理后,再次返回南中国海前线,8月17日参加了第一次维拉拉维拉岛海战。
1944年1月14日被编入东北方面舰队所属的第一水雷战队,在帛琉群岛东南被美潜艇“大青花鱼”号(USS Albacore SS-218)击沉,全员战死。

1929年12月24日在浦贺船渠动工,1930年11月17日下水,1931年11月14日竣工。
1933年9月26日,因三陆海峡大暴风雨造成的“第四舰队事件”中,潮号也被激浪弄翻,船体歪斜,龟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隶属于机动部队,和友舰涟号随着补油船尻矢号派遣至中途岛担任炮击任务。次年年初编入荷属东印度群岛攻击部队,,参加了帝汶,安汶岛攻击作战,1942年2月27日在泗水海战中,与友舰一起获得战果。4月,编入第十战队,隶属机动部队,参加了5月7日的珊瑚海海战,又于6月的中途岛,阿留申等攻击作战中分配给北方部队的第二机动部队,紧接着又参加了阿图岛攻击作战。之后转战所罗门海域,从事瓜岛增援运输作战,期间护航云鹰,大鹰来往于日本本土,塞班岛,特鲁克,拉包尔。
1943年4月1日,潮,涟,曙编成第七驱逐队,隶属于联合舰队。1944年1月1日,编入东北方面舰队第一水雷战队,在日本本土,内南洋方面从事船队护航任务。1月12日,在塔拉瓦岛卸载物资时遭受美军炮击受损。1944年4月,以大凑为基地,从事千岛,北海道方面船队护航任务。参加了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和10月的雷伊泰湾海战。雷伊泰湾海战中,此舰隶属于志摩舰队参加了苏里高海峡作战。当时其负责护航受损的轻巡洋舰阿武隈号,在躲避时遭到美军空袭,阿武隈被击沉,潮救起其乘员撤退。
之后此舰从事奥尔莫克运输作战,1944年11月13日在马尼拉湾被美舰载机重创,12月7日紧急修理完毕后拖回本土基地,由于主机受损一直停泊于横须贺未修复,在无法航行情况下迎接战争结束。此前的1944年11月25日,仅剩的两艘吹雪级驱逐舰潮,响在负伤状态下以最后的第七驱逐队身份,和霞编入第二舰队第二水雷战队。1948年解体,吹雪级驱逐舰消失于历史的舞台。

1930年2月17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动工,1932年5月7日下水,1932年11月30日竣工。
侵华战争时,1937年7月28日此舰编入新成立的的第四水雷战队,之后参加了吴淞登入作战,杭州湾登入作战,也曾参与1941年1月至3月的法属中南半岛示威行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晓和响均隶属于南方部队,与金刚,高雄,爱宕担任南方作战支援任务。1941年末开始编入荷属东印度群岛攻击部队,参加了1942年1月的万鸦老攻击作战和2月的爪哇攻击作战。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阿留申群岛攻击作战(MI作战)时,其担任北方部队基斯卡岛攻击作战部队,完成任务后,在该方面负责反潜警戒任务。之后9月护航瑞凤往返卡维恩,10月转战所罗门海域,从事瓜岛增援作战。期间,曾在运输途中与美军舰队交战,轻微受损。
1942年11月第三次所罗门海战时,晓号担任比睿,雾岛的护航任务,突入隆加角锚地,在12日夜至13日凌晨夜战中奋战后被击沉。此次夜战,日本损失比睿号战列舰(严重破损,无法航行而自沉),驱逐舰“晓”“夕立”,美国则损失巡洋舰“亚特兰大”“朱诺”和4艘驱逐舰,司令丹尼尔.卡拉汉(Daniel Judson Callaghan)海军少将阵亡。

1930年2月21日在舞鹤工作部动工,1932年6月16日下水,1933年3月31日竣工。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响被派往中国大陆方面,从事吴淞登入作战,杭州湾登入作战。1941年1月至3月,参加法属中南半岛示威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舰编入第六驱逐队,隶属于南方部队,担任马来半岛,菲律宾方面全面作战任务。1942年1月,参加万鸦老作战,爪哇攻击战,支援菲律宾作战。
1942年6月,在中途岛,阿留申作战中,响号担任北方部队基斯卡岛攻击作战部队,并占领该岛。6月12日,此舰在基斯卡岛遭到美军空袭,舰首破损,龙骨折断,在友舰晓号护航下返回大凑。
响号在大凑,横须贺进行修理后,担任航空母舰大鹰的护航舰艇直到1943年4月。1943年5月,回归北方部队,从事千岛方面的船队护航任务。并参加了7月的基斯卡岛撤退作战。之后,响在内南洋主要担任航空母舰护航任务直到1944年5月,期间的1943年9月2日在内地从事训练时,被岛风鱼雷误击,所幸受损轻微。1944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战时,响号担任补给部队护航任务,8月以后从事日本本土至中国台湾的船队护航任务。9月6日,在高雄南方航行时触雷,一号炮塔后方的左舷部位大破损,舰首向前方下垂25度。在高雄,马公等地进行紧急修理后,返回横须贺进行正式修理。
1945年1月21日修理完成后,响号预定和大和一起参加4月的菊水特攻作战,但3月29日在周防滩触雷,发电机故障而无法航行,于是由初霜拖回吴港,在吴港修理后,5月26日回到舞鹤,7月1日前往新泻,担任日本海方面船队护航任务,直到战争结束。
1945年8月15日上午7时左右,响号用25毫米机关炮迎战美机,这是日本海军舰艇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一次开火。
战争结束后,此舰担任复员人员运输任务。1947年7月5日在纳霍德卡交给苏联,20世纪70年代作为靶舰被击沉。

1930年3月7日在浦贺船渠动工,1931年10月22日下水,1932年8月15日竣工。
1937年7月,随着侵华战争爆发,日本海军新成立了第四水雷战队,以轻巡洋舰木曾为旗舰,原为横须贺警备队的第六驱逐队雷,电,响号也编入第四水雷战队,在中国大陆方面行动,参加了吴淞登入作战,杭州湾登入作战。
1939年,当时在日本管辖下的马绍尔群岛,为了收集建造航空基地的资料,自6月22日起约两个月内,雷和友舰电,敷设舰沖岛被派往马洛埃拉普环礁进行调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雷,电两舰临时编入第二遣华舰队,参加了香港攻击作战。12月26日以后,两舰回归南方部队,和战列舰榛名,重巡洋舰摩耶编成东方支援队,参加西里伯斯,安汶等地攻击作战。1942年2月16日,参加了帝汶岛攻击作战,接着在3月1日的泗水海战时,和友军协同击沉了英国重巡洋舰“埃克塞特”号(HMS Exeter)及驱逐舰“遭遇”号(HMS Encounter)。
1942年6月中途岛作战时,雷号加入攻击阿留申的北方部队,编在第五舰队旗舰那智号主队,直接参加了阿图岛攻击作战。之后转战所罗门海域,参加了瓜岛运输作战,在1942年11月12日至13日的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被美军炮火击中受损。
1943年1月末,此舰在横须贺修理完毕后,编入北方部队,3月27日参加了阿图岛攻击作战。3月30日,因暴风雨天气影响在幌筵海峡和若叶号相撞,舰首受损。
1944年4月13日,雷号护航船队自塞班岛往沃莱艾环礁途中,在关岛西方被美军潜艇“鲻鱼”号击沉,全员战死。

1930年3月7日在藤永田造船厂动工,1932年2月25日下水,1932年11月15日竣工。
1934年6月29日,电号在济州岛南方演习,由于海上遍布浓雾,烟雾,在视线不良情况下高速前进的电和深雪发生撞击,深雪舰体发生断裂,电号则自前部炮塔的舰首部位丧失。不久后,深雪号沉没。电号原先由白雪号拖曳,后由轻巡洋舰那珂拖曳回佐世保。修复工程花了3个月在吴港进行。
1937年,电号编入第四水雷战队,参与了侵华战争,其与雷号一同行动。1939年6月也和雷号一起进行马绍尔群岛调查行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电隶属于第二遣华支队,从事香港方面攻击作战,接着转战南方,参加安汶岛,帝汶岛攻击作战。1942年6月,此舰加入阿留申攻击作战,编入第五舰队主力,占领阿图岛。之后从事运输任务。10月以后,护航航空母舰“飞鹰”号进入特鲁克岛,转战所罗门海域,并参加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直到12月末,均在东部纽几内亚从事运输作战。
1943年2月开始,此舰再次转战阿留申海域,参加了3月27日的阿图岛海战。5月至年底,均在横须贺至特鲁克从事护航任务。1944年1月至4月,担任海鹰,千代田航空母舰护航任务。
1944年5月14日,此舰从事马尼拉至达沃的船队护航任务,在西里伯斯海被美军潜艇“北梭鱼”号(Bonefish,SS-223)击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