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全,男,1964年生,江苏大丰人,法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审计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专家,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首席专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吴汉全
- 出生地:江苏大丰
- 出生日期:1964年
- 职业:南京审计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近200万字;出版有《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48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概论(1919—1949)》(132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132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高一涵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研究》(20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45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现代着名人物专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等专着,合着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1919——1949)经济学卷》、《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教学文集》、《中国共产党通史》(多卷本)、《中国现代社会史》(上下卷)等,主编有《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专升本教材《政治》等书近10部。2009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
工作情况
198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999年9月考入北京师範大学,师从着名的中共党史专家张静如先生,攻读中共党史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0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
2003年10月,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2004年1月,被聘为教授。
2005年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点,为全国首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6个硕士点之一。
2008年9月,被南京审计学院作为学术带头人引进,任南京审计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主持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
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为徐州师範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点的创建者和负责人,研究成果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和《史学月刊》、《社会科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主持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
2.中共党史:师从中共党史大家张静如从事中共党史研究,为徐州师範大学中共党史硕士点主要创建者之一,并担任中共党史硕士点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权威期刊和《江海学刊》等核心期刊,参着多卷本《中国共产党通史》,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并获国家图书奖。
3 .李大钊研究:自1987年即开始李大钊研究工作,博士学位论文为《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受到学术界好评。发表李大钊研究论文近100篇,出版有《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等李大钊研究专着。
4.政治思想研究:以李大钊研究为突破口,涉及到近现代思想史领域,对毛泽东、刘少奇、瞿秋白、高一涵、陈独秀、梁漱溟、张君劢等近现代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也进行过专题研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出版了《高一涵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研究》等思想史专着。
5.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在《政治学研究》发表《邓初民<新政治学大纲>的学术贡献》(《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1期),主持2009年教育部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出版130万字3卷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近代留学史研究:发表《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晚晴时期的留学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留学生与晚晴社会变迁》。主持《留学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建立》等课题,出版有45万字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等留学史专着。
7.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研究。发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论文,参与《中国现代社会史》(上下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的修订工作,出版《中国当代社会史(1956—1966)》(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社会史专着。
8.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在《史学月刊》、《史学史研究》、《江海学刊》等刊物,发表《历史事实:史学家构建过去的图景》、《李大钊与历史哲学理论》、《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何炳松与中国现代的新史学潮流》、《论霍布斯鲍姆的史学思想》等论文。
承担课题
主持《李大钊早期思想与中外文化》、《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留学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1919—194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等省、教育部、国家课题10多项。2012年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首席专家。
社会反响
参着的《中国共产党通史》着作(多卷本)2004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李大钊研究成果《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着作2006年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专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概论(1919—1949)》(3卷本)2012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2月获第六届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介绍,被人大複印资料《毛泽东思想》、《美学》、《社会学》、《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专题全文转载20多篇,被其他学者徵引,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为中国政治学大家邓初民的名着《新政治学大纲》一书新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撰写导读性文章。
就李大钊案、陈独秀案有关问题,接受凤凰卫视採访。
主要论文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
2. 《张静如先生与李大钊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3.1;
3.《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3.3;
4. 《中共党史研究理论的创新》,《党的文献》2003.1;
5.《邓初民<新政治学大纲>(1940年)的学术贡献》,《政治学研究》2009.3;
6.《近10年李大钊研究的进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近代史研究》2006.3;
7.《<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政治学研究》2010. 1;
8.《近10年<新民主主义论>研究综述》,《党的文献》2009.2;
9.《政治学视野中公信力概念研究》,《政治学研究》2012.1;
10.《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
11.《李大钊与五四现代化地位的形成》,《江淮论坛》2001.2;
12.《李大钊与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央社会主义学报》2001.7—8;
13.《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与民国初年的中国政治》,《南京师範大学学报》2002.1;
14.《李大钊学术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甘肃社会科学》2002.3;
15.《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四川师範大学学报》2002.4;
16.《李大钊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努力》,《烟台大学学报》2002.2;
17.《李大钊的政党思想与中国政治变迁》,《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5;
18.《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河南师範大学学报》2002.4;
19.《<努力周报>时期高一涵政治思想研究》,《安徽史学》2003.2;
20.《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观念的更新》,《江西社会科学》2003.6。
21.《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建》,《西南师範大学学报》2003.2;
22.《1927年初李大钊的外交活动》,《河北师範大学学报》2003.1;
23.《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李大钊对历史哲学相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诠释》,《江海学刊》2004.2.
24.《历史事实:史学家对过去建构的图景》,《史学月刊》2005.2.
25.《论行政裁量权的性质、特徵及其制》,《理论导刊》2005.1
26.《<每周评论>时期高一涵政治思想研究》,《安徽史学》2005.3;
27.《陈独秀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安徽史学》2006.3.
28. 《高一涵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安徽史学》2007.6.
29.《李大钊与五四运动的现代化地位》,《江海学刊》2001.3;
30.《李大钊与中国古代史研究》,《史学月刊》2002.5;
31.《论霍布斯鲍姆的史学思想》,《史学史研究》2006.3;
32 .《陈独秀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安徽史学》2009.2;
33..《李大钊与历史哲学理论》,《史学史研究》2002.2;
34.《早期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与外国学术思想》,《社会科学研究》2002.2;
35.《论李大钊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河北学刊》2001.3;
37.《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的历史经验》,《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6;
38.《试论中共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3;
40.《政治学视域下的政党纯洁性建设路径探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2;
41.《纪念李大钊诞辰115周年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3;
42.《论行政裁决社会公信力的提升》,《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3;
43.《孤星社.铸魂学社.中国少年劳动党:关于中国少年劳动党历史的梳理》,《西南师範大学学报》2006.1;
44.《近10年毛泽东人口思想研究综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2;
45.《论抗战时期中共社会公信力的提升》,《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3;
46.《调查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3;
47.《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徐州师範学院学报》1988.4;
48.《李大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论述》,《广西大学学报》1990.5;
49.《早期李大钊自由观初探》,《社会科学》(沪)1991.7;
50.《试论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四川师範大学学报》1992.1;
51.《论穆勒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湖北师範学院学报》1992.4;
52.《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松辽学刊》1993.4;
53.《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张君劢与柏格森哲学》,《湖北师範学院学报》1993.4;
54.《托尔斯泰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学术交流》1993.6;
55.《早期李大钊对进步党研究系认识过程》,《松辽学刊》1994.4;
56.《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新儒学哲学与柏格森哲学》,《松辽学刊》1995.4;
57.《西方近代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宁夏大学学报》1998.2;
58.《建国初期刘少奇从严治党思想探析》,《安庆师範学院学报》1998.3;
59.《毛泽东早期个性特徵研究》,《松辽学刊》1998.3;
60.《早期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徐州师範大学学报》1998.4;
61.《1912-1920年间李大钊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首都师範大学学报》1998.6;
62.《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河南师範大学学报》1998.6;
63.《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宁夏大学学报》1999.4;
64.《留学日本与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发展》,《徐州师範大学学报》2000.4;
65.《刘少奇与创新精神》,《北京党史》2000.6;
66.《<共进>署名TC、SC两文是否李大钊佚文》,《北京党史》2001.2;
67.《20世纪80年代张静如建构中共党史学的努力》,《湖湘论坛》2003.1;
68.《早期李大钊的政党政治观初探》,《宁夏大学学报》2001.3;
69.《早期李大钊对启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条件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2001.4;
70.《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徐州师範大学学报》2001.4;
71.《李大钊与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7-8;
72.《李大钊与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7;
73.《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历史缘由的社会解读》,《徐州师範大学学报》2006.2;
74.《契约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湖北师範学院学报》2006.1;
75.《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缘由的社会解读》,《徐州师範大学学报》2011.3;
76.《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现代化》,《徐州师範大学学报》2004.4;
77.《晚晴时期的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学术的起源》,《徐州师範大学学报》2003.4;
78.《留学生与晚晴社会变迁》,《徐州师範大学学报》2003.1;
79.《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理论视野》2009.2;
80.《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本解读》,《理论视野》2011.4;
主要着作
1. 学术专着《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48万字),独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该书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中共“十六大”献礼图书计画。
2.《中国共产党通史》,参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该书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3.《中国现代社会史》(上下卷66万字),参着,湖南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4.全国专升本教材《政治》(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79万8千字,主编(本人撰写25万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5.《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30万字),主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6.《毛泽东思想概论》(25万字),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1919—1949)经济学卷》(34万字),专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版。
8.《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合着),40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概论(1919-1949)》(独着,3卷本),132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132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注:“外二种”之一为《李大钊研究史》,“外二种”之二为《李大钊研究文选》)
11. 《高一涵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研究》,20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2. 《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45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3. 《中国现代人物专题研究》,60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文集》,58万字,合着,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公共管理研究与教学文集》,40万字,合着,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学术影响
1.《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被《北京党史》2002.2陈静等的《2001年北京现代史研究综述》文章重点介绍。
2.《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与民国初年的中国政治》,《新华文摘》2002.2摘载。
3.《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建》,人大複印资料《美学》2003.5全文转载。
4.《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人大複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3.11全文转载。
5.《李大钊的政党思想与中国政治变迁》,人大複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3.3全文转载。文章主要观点,被河南大学翁有为教授的《2002年中国现代史若干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章重点介绍。
6.《中共党史研究理论的创新》,人大複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3.5全文转载。
7.《留学生与晚清社会变迁》,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2摘载。
8.2003年1月在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学术见解,被《北京党史》2003.2重点介绍。
9.参着的《中国共产党通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10.《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李大钊对历史哲学相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诠释》,人大複印资料《历史学》2004.7全文转载。
11.《晚清时期的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学术的起源》,人大複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4收入“论点摘编”。
12.所着《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一书,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李方祥、北京师範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係学院储文静的文章有所介绍。
13.《历史事实:史学家建构过去的图景》,被人大複印资料《历史学》2005.7全文转载。
14.《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努力》,被人大複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006.3全文转载。
15.《近10年毛泽东人口思想研究综述》,人大複印资料《人口与计画生育》2006.10全文转载。
16.《陈独秀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被人大複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8全文转载。
17.《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大複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10全文转载,此文又被《新华文摘》2006.2摘要。
18.学术专着《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2006年获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
19. 《论抗战时期中共社会公信力的提升》,人大複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7.10全文转载。
20.《<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人大複印资料2010.4《毛泽东思想》全文转载。
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几个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2011.6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