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淇,1982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现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证据法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证据法、法律职业和司法制度。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政法论坛》、《法制与社会发展》、《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法学评论》、《当代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二十一世纪》(香港)等期刊独立发表三十多篇论文,其中多篇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複印资料》等文摘转载。出版有《转型的逻辑:证据法的运行环境与内部结构》(专着)、《证据法的理论面孔》(专着)、《法律职业的危机与改革》(专着)、《反思证据:开拓性论着》(译着)、《证据理论:边沁与威格摩尔》(译着)、《证据法学反思》(译着)、《对抗制下的法律职业伦理》(译着)等多部着作。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董必武法学青年成果奖等多个学术奖项。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7个项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吴洪淇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福建省安溪县
- 出生日期:1982年
- 职业:教师
- 毕业院校:中国政法大学
- 代表作品:《证据法的理论面孔》《转型的逻辑:证据法的运行环境与内部结构》《法律职业的危机与改革》
教育与访学背景
纽约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17年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访问学者,2016年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证据法学专业,2010年
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博士项目,2009-2010年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法学理论专业,2007年
兰州理工大学法学学士,社会科学系,2003年
主要兼职
1、中国法学会《司法改革内刊》编辑;
2、《证据科学》杂誌编辑;
3、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理事;
4、上海交通大学法社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 );
5、中国政法大学语言与证据研究中心研究员(2014-);
承担项目情况
1、“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机制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项目批准编号:11CFX056,已结项;
2、“刑事错案中的科学证据研究”,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主持,项目批准号:18YZC820066,在研;
3、承担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司法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编号:17ZDA129)子项目“司法评估的方法论研究”,在研;
4、刑事案件的事实认定模式研究,2017年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项目编号:17FXC032,在研;
5、司法证明过程的机理与规制,2014年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主持,项目批准编号:201406,在研;
6、审判中心主义背景下的刑事证据排除规则研究,2016年校级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主持,项目编号:16ZFQ82010,已结项;
7、“证据排除规则的内部结构与运行环境”,2010年厦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主持,项目批准编号:ZK1006,已结项;
8、司法文明指数研究,2011计画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重大项目(张保生教授主持),担任项目执行主任
主要学术成果
(一)着作
1、《转型的逻辑:证据法的运行环境与内部结构》,独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2、《法律职业的危机与改革》,独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证据法的理论面孔》,独着,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4、《证据理论:边沁与威格摩尔》,吴洪淇、杜国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证据法学反思:跨学科的转型》,独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反思证据:开拓性论着》,吴洪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7、《对抗制下的法律职业伦理》,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二)主要论文
1、“刑事证据审查的基本制度结构”,独撰,《中国法学》(CSSCI),2017年第6期;
2、“刑事证据制度变革的基本逻辑”,独撰,《中外法学》(CSSCI),2018年第1期;
3、“律师职业伦理的评价样态与规制路径”,独撰,《政法论坛》(CSSCI),2018年第2期,人大複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8年第9期全文转载;
4、“印证的功能扩张与理论解析”,独撰,《当代法学》(CSSCI),2018年第3期;
5、“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变革与最佳化路径”, 独撰,《中国刑事法杂誌》(CSSCI),2018年第5期;
6、“非法言词证据的解释:利益格局与语词之争”,独撰,《法学家》(CSSCI),2016年第3期;
7、“证据法的理性传统与理论维度”,独撰,《法学评论》(CSSCI),2016年第5期;
8、“证据排除抑或证据把关: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的实证研究”,独撰,《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2016年第5期;
9、“边沁、威格摩尔与英美证据法的知识传统——以证据与证明的一般理论进路为核心的一个叙述”,《比较法研究》(CSSCI),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转载;
10、“城邦如何构建:变迁中国的法律职业解说”,《政法论坛》(CSSCI),2008年,第6期;
11、“美国律师职业危机:制度变迁与理论解说”,独撰,《环球法律评论》(CSSCI),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5期转载;
12、“阐释与理论:英美证据法研究传统的二元格局”,独撰,《华东政法大学学报》(CSSCI),2011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2期学术卡片转摘;
13、“律师职业伦理规範建设的回顾与前瞻”,独撰,《交大法学》(CSSCI扩展版),2018年第2期;
14、“徘徊在国家与市场之间的法律职业”,独撰,《二十一世纪》(香港),2017年第6期;
15、The Ecology of Organizational Growth: Chinese Law Firm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with Sida Liu,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美国社会学杂誌》)(SSCI), November 2016issue (vol. 122, no. 3);
16、“法律边疆地区的纠纷解决与职业系统”,刘思达、吴洪淇,《社会学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转载;《中国社会学》(第9卷)全文转载;
17、“证据法中的跨学科研究:挑战与回应”,独撰,《北大法律评论》(CSSCI),2016年,总17卷第一辑;
18、“司法改革转型期的失序困境及其克服”,独撰,《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7年第3期;
19、“刑事证据辩护的理论反思”,独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7年第1期;
20、“审判中心主义背景下的证据裁判原则反思”,独撰,《理论视野》(CSSCI),2015年第4期;
21、“法律人的职业化及其实现状况”,独撰,《证据科学》(CSSCI扩展),2015年第1期;中国法学会《司法改革内刊》2015年第二期全文转载;
22、“英美证据法的程式性解构”,独撰,《证据科学》(CSSCI扩展),2012年第5期;
23、“从经验到法则:经验在事实认定过程中的引入与规制”,独撰,《证据科学》(CSSCI扩展),2011年第2期;
24、“证据科学的走向:国际视野与中国语境”,《证据科学》,2009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6期转载;人大複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25、“职业自主性与律师行业定位的三重维度考察——以新律师法为核心对象”,《西部法律评论》,2008年第4期;人大複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26、“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式性建构与检视”,独撰,《证据学论坛》,第17卷,2012年;
(三)主要译文:
1、“什幺是证据法?”,《刑事法评论》(CSSCI),翻译,2015年第35卷;
2、“证据法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刑事法评论》(CSSCI),翻译,2013年第32卷;
3、“再次认真对待事实”,《法律方法》(CSSCI),翻译,2013年第13卷;
4、“现代证据法的兴起”,《证据科学》,翻译,2008年第1期;
5、“认真对待事实”,《法律方法》(CSSCI),翻译,2012年第12卷;
6、“微量物证的法律描述”,《证据科学》,翻译,2008年第4期;
7、“真相及其敌人”,《研究生法学》,翻译,2008年第23卷第5期
8、“美国律师事务所组织结构的变迁:1960-2000”,《律师文摘》,翻译,2008年第1辑;
9、“将律师与委託人的利益结合起来”,《私法》,翻译,第8辑第1卷(总第15卷);
10、“法律作为一门职业”,《律师文摘》,翻译,2006年第4辑;
(四)教材与合着
1、《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7》,张保生、张中、吴洪淇等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6》,张保生、张中、吴洪淇等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5》,张保生、张中、吴洪淇等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4》,张保生、张中、吴洪淇等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证据法学》,张保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014年第2版,撰写第二章;
6、《律师与公证制度》,王进喜主编,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014年第二版,撰写第一、第九章以及第六章部分。
获奖情况
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2012年度);
2、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中国法学会颁发);
3、第六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6年);
4、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
5、第五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17年)(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颁发);
6、第三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11年)(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颁发);
7、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
8、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0年);
9、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画”(2017年)
10、中国政法大学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年度青年奖(二等奖)(2018年)
11、第五届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