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吴江区

2018-01-31 13:59:53 百科
吴江区

吴江区

吴江区,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苏州主城区。全区总面积1176.68平方千米,其中水面积2.6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2.70%(均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下辖1个街道、8个镇,户籍人口83.27万人,流动人口97.92万人。

公元909年,吴江建县;1992年,吴江撤县建市;2012年10月,吴江撤市设区,为苏州市吴江区。吴江地处江南水乡,河湖水系发达,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吴江属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吴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形成了蚕桑丝绸文化、水乡古镇文化、千年运河文化、莼鲈诗词文化、国学文化和江村富民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拥有140多位着名历史人物,较杰出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爱国诗人柳亚子,社会学家费孝通等。

2017年,吴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8.98亿元,同比增长7.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17元,同比增长8.9%。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吴江区
  • 外文名称:Wujiang District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 下辖地区:1个街道、8个镇(2017年)
  • 政府驻地:松陵街道开平路1000号
  • 电话区号:0512
  • 邮政区码:215200
  • 地理位置:江苏省东南部
  • 面积:1176.68平方千米
  • 人口:83.27万人(2017年)
  • 方言: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吴江话
  •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 着名景点:同里镇、静思园、师俭堂、慈云禅寺等
  • 车牌代码:苏E、苏U

历史沿革

新石器中晚期,吴江就有人类活动。
吴江之地古属吴,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由拳县(三国吴改称嘉兴)。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吴江之地南属嘉兴,北隶吴县。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隶属苏州。从建县到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苏州先后更名为中吴军、平江军、苏州、平江府、平江路,吴江县一直隶属之。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吴江县升为中州,属平江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平江路更名为隆平府,十七年(公元1357年)复称平江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更名为苏州府,吴江州隶属关係未变更。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吴江州仍改为县,隶属不变。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分吴江县偏西地置震泽县,偏东地仍为吴江县,吴江、震泽两县均隶属苏州府。鹹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占吴江、震泽两县,两县均隶属太平天国苏福省。期间,盛泽曾划归绣水县。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清军攻下太平天国苏福省,吴江、震泽两县仍同隶属苏州府。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吴江、震泽两县于九月廿五日(公曆11月15日)同时“光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吴江县隶属江苏省都督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6月,改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5月,江苏省政府成立,吴江县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江苏省设13个行政督察区,吴江县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苏州)所辖。是年12月,吴江县属无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无锡区改称第二区,吴江县仍属之。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1月18日,日军侵占吴江县城。吴江县政府迁离县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7月1日,日伪成立吴江县公署。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伪吴江县公署解体,吴江县政府迁回县城,吴江县的隶属关係不变。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4月29日,吴江县城解放。5月5日吴江县全境解放,吴江县隶属苏南行政公署苏州行政分区。
1953年1月1日,吴江县隶属苏州专员公署。
1968年3月26日苏州专区成立苏州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4月13日改称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改为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江县随属之。
1983年1月18日,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江县属苏州市领导。
1992年2月17日,民政部批覆撤销吴江县设立吴江市。5月4日,吴江举行撤县设市成立大会。
2012年10月29日,吴江撤市设区,为苏州市吴江区。
吴江区吴江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6年1月,吴江共设松陵、盛泽、同里、震泽、黎里、平望、芦墟7个镇和八坼、菀坪、屯村、莘塔、北厍、金家坝、梅堰、盛泽、坛丘、南麻、八都、横扇、七都、庙港、铜罗、青云、桃源17个乡。
1987年1月16日,北厍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88年8月11日,八坼、铜罗、梅堰、桃源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88年12月22日,盛泽乡与盛泽镇合併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2年9月26日,横扇、南麻、屯村、庙港、七都、八都6个乡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4年2月3日,坛丘、莘塔、金家坝、青云、菀坪撤乡设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全市共辖23个镇。
2000年7月12日,撤销八坼镇,将其原辖区域併入松陵镇;撤销坛丘镇,将其原辖区域併入盛泽镇。区划调整后,吴江市所辖镇由原来的23个调整为21个。
2001年10月11日,将同里镇与屯村镇合併,原屯村镇辖区併入同里镇;将芦墟镇与莘塔镇合併,原莘塔镇辖区併入芦墟镇;将桃源镇与青云镇合併,原青云镇辖区併入桃源镇。区划调整后,吴江市所辖镇由原来的21个调整为18个。
2003年12月18日,将盛泽、南麻两镇合併成立新盛泽镇,将横扇、菀坪两镇合併成立新横扇镇,将七都、庙港两镇合併成立新七都镇,将震泽、八都两镇合併成立新震泽镇,将桃源、铜罗两镇合併成立新桃源镇,将芦墟、金家坝两镇合併成立新芦墟镇,将黎里、北厍两镇合併成立新黎里镇,将平望、梅堰两镇合併成立新平望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吴江市所辖镇由原来的18个调整为10个,即松陵镇、同里镇、盛泽镇、横扇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芦墟镇、黎里镇、平望镇。
2006年10月,芦墟与黎里两镇合併,成立汾湖镇,与“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区镇合一。
2011年12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撤销吴江市横扇镇,将原横扇镇行政区域併入松陵镇;将松陵镇的奥林清华、水乡、新园、苏河4个居委会和长安、芦荡、捕捞、联团、高新、吴模、梅里7个村委会区域划出,设立吴江市滨湖街道。
2012年8月,“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3年5月,汾湖镇更名为黎里镇。11月,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同里镇正式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
2018年10月,经江苏省政府同意,撤销吴江区滨湖街道、松陵镇,设立松陵街道、江陵街道、横扇街道。
退思园退思园

区划详情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下辖1个街道、8个镇,包括:滨湖街道、松陵镇、同里镇、黎里镇、平望镇、盛泽镇、震泽镇、七都镇、桃源镇,区人民政府驻滨湖街道。
截至2018年10月,吴江区下辖3个街道、7个镇,包括:松陵街道、江陵街道、横扇街道、同里镇、黎里镇、平望镇、盛泽镇、震泽镇、七都镇、桃源镇,区人民政府驻松陵街道开平路100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吴江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西临太湖,北靠苏州市吴中区,东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毗邻,东北与崑山市接壤,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交界。地理座标介于北纬30°45′36″~31°13′41″,东经120°21′04″~120°53′59″,全区总面积1176.68平方千米(不包括东太湖水域约85平方千米),东西宽52.67千米,南北长52.07千米。
吴江区

地质

吴江区地处太湖——钱塘褶皱带,是扬子古陆的一部分,境内原有构造几乎全部沉陷,均为第四系地层复盖,据钻探资料,下优基岩主要有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等地层。在新构造作用下,沉积较厚的第四纪鬆散层,最大厚度为220.8米(芦墟镇),一般厚度150米~200米,由于受地形地貌和基底构造影响,具有东北厚西南薄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地质环境较为简单。境内均为粘性土与砂性土交替堆积的疏鬆土层,深度在50米以上普遍分布着软土层。软土地质在境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松陵、平望、盛泽等地的软土厚度大于3米,其余地区断续分布,厚度小于3米。
吴江区境内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过度开採地下水,诱发地面沉降。根据境内不同时期的水準高程测量数据,2003年形成以盛泽为中心的沉降漏斗,累计地面沉降566毫米,面积46.67平方千米,沉降速率每年大于20毫米。松陵、平望、黎里、桃源等地区地面沉降300毫米~400毫米,面积291.57平方千米,沉降速率每年15毫米~20毫米。震泽、青云、八都地面沉降200毫米~300毫米,面积349.65平方千米,沉降速率每年10毫米~15毫米。其余地区地面沉降小于200毫米,面积485.69平方千米,沉降速率每年小于10毫米。
区域地质条件比较稳定,历史上虽发生多起地震,但震级低,破坏性小,地震震中分布于湖苏断裂两侧及北西向系列断层附近。据地质和卫星资料,吴江区地下隐伏两组断裂带,即:湖州—苏州断裂:位于菱湖、湖州东、吴江、苏州、支塘一线,呈北东30°~40°方向展布;南浔—芦墟断裂:在善琏、南浔、震泽、黎里、芦墟、松江、川沙一线,大体上保持东西方向。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区划烈度区划图1990》和江苏省地震局资料,吴江地区地震动值加速度为0.05克,相应地震烈度为VI度区。

地形地貌

吴江境内无山,是一片大小湖泊众多、碟形洼地广布的平原。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在3.2~4米(吴淞高程,下同),最高处5.5米,极低处1米以下,大多数农田田面高程处于汛期高水位以下,普遍修建河堤以防水侵,称为圩田。
吴江属太湖沼泽平原区,分为两种类型,西北部太湖沿岸为湖滨圩田平原,其余地区为湖蕩平原。湖滨圩田平原面积198.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16.9%,主要分布在临太湖的松陵、横扇、七都等镇,田面高程2.2~3.5米,河道密度大,呈向太湖的格线状分布;区内湖蕩平原面积978.2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83.1%,田面高程3.2~4米。

气候

吴江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1151.3毫米,平均气温16.3℃,无霜期221天。

水文

吴江区内河渠纵横交叉,湖荡星罗棋布,河湖交织相通,组成密如蛛网的水道系统,既有利于船运与灌溉,又有利于调节水位。全区50亩以上的湖泊蕩漾351个,除太湖外,较大的湖泊有元荡、长漾、北麻漾等。湖荡一般多呈圆形或长圆形,水深2米~3米,湖岸平齐,湖底平坦硬实。主要河道有江南运河、太浦河、頔塘、烂溪塘等。
太湖水位一般比境内其他河、湖高。吴溇站多年平均水位比平望站高0.28米,丰水年汛水位相差更大,一般平均水位相差0.4米以上,如1987年、1991年、1999年平均水位分别相差0.47米、0.43米、0.46米。枯水年乾旱季节有时太湖水位极低,出现河水倒流入湖的现象。
吴江区吴江区

土壤

吴江区境内土壤大部分属沼泽土起源,受不同水系的影响,形成以壤质为主,沙壤、粘质为辅,壤、沙、粘交叉沉积、混合澱积和间隔出现的母质组合。在太湖沿岸塘边,流速较快的上水处,沙粒先沉积,形成通气排水良好的黄泥土和小粉土类土壤,到湖心圩心,水速减缓,粘粒沉积,形成青紫泥和白土类土壤。由于水土成因的不同,境内的土壤分布基本为“东壤、西沙、北黄、南青、中间杂”。

植被

吴江境内的自然植被以湿地植被为主,旱地自然植被除荒芜土地的野草外,少见其他天然植物。湿地植被包括沼泽和水生植被。60年代围湖造田,境内大量小型湖泊被改造成粮田或鱼池,东太湖有近万亩水面和沼泽被改造成鱼池,自然植被急剧减少。90年代后,东太湖围网养蟹迅速发展,占全湖总植被面积25.6%的沼泽植物菰群丛及其占40%的微齿眼子菜群丛被大量清除,外来种伊乐藻和无根植物金鱼藻分布面积达湖区的90%。
吴江境内的人工植被主要为人工栽培植物群落,包括农田植被、蔬菜、果桑园植被、人工造林、苗圃植被、城市绿化等。栽培的植物组成和结构比较单调,主要为粮油作物。80年代前,粮油作物栽培面积最高达90万亩左右,以后逐年减少,到2005年末仅为30万亩;其次为林业用地,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过渡性植被,林地和苗圃面积25.5万亩;果树和桑园植被有6万亩;蔬菜植被有3万多亩;城市绿地、公园等植被2万多亩。
东太湖及附近湖泊沼泽植被中,有水生植物33科54属75种。其中沉水植物17种,分布面积最大,主要类型有竹叶眼子菜+苦草+菹草群丛、微齿眼子菜+菹草群丛等;浮叶植物12种,主要类型有菰菜+金银莲花—菹草+伊乐藻群丛、菰菜—微齿眼子菜+菹草群丛;漂浮植物9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37种,主要类型有芦苇群丛、菰群丛,并伴生野菱、伊乐藻、菹草、菰菜、槐叶萍等。东太湖42.8%的湖面成为沼泽,39.5%的湖区正在向沼泽演变,无沼泽的湖区仅占湖区面积的17.7%,上述自然植被数量越来越少;芦苇群丛基本消失;一些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和不耐污染的种类如水车前、水蕨等几乎绝迹。

自然灾害

吴江区的自然灾害,以水灾、风灾为甚,旱灾较少。由于受全球性气温回升的影响,近100年来,冬季严寒天气见少,春季的“倒春寒”天气见多,对夏熟农作物危害较大。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吴江区水面积2.67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2.7%,拥有一类空气二类水质的东太湖岸线近50千米。
截至2000年的45年资料统计,吴江区平均降水量1121毫米,平均径流係数0.296,平均径流深332.1毫米,平均径流量3.72亿立方米,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39亿立方米。
根据《2015年苏州市水资源公报》,吴江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3.84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不重複量为0.37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12亿立方米。2015年入境水量11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66.8亿立方米。本地及过境水资源量丰沛,能够满足区域用水量的需求。

土地资源

1986年,吴江区土地总面积1765015.9亩,其中耕地1022580.6亩,园地70503亩,林地3721.9亩,城乡居民点用地111327.4亩,工矿用地11501.4亩,交通用地81072.9亩,水域面积439456亩(不包括东太湖面积,下同),特殊用地6327.9亩,未利用地18524.8亩。
2005年,吴江区耕地580322.4亩,园地179022.6亩,林地8883.2亩,其他农用地241334.0亩,居民点和工矿用地257375.4亩,交通用地51349.9亩,水利设施用地8618.2亩,其他用地491467.9亩,未利用地11110.2亩。

生物资源

吴江区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较多,仅养殖的鱼类就有40多种,存有古树名木123棵。
吴江区东太湖及附近湖泊沼泽植被中,有水生植物33科54属75种。其中沉水植物17种,分布面积最大,主要类型有竹叶眼子菜+苦草+菹草群丛、微齿眼子菜+菹草群丛等;浮叶植物12种,主要类型有菰菜+金银莲花—菹草+伊乐藻群丛、菰菜—微齿眼子菜+菹草群丛;漂浮植物9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37种,主要类型有芦苇群丛、菰群丛,并伴生野菱、伊乐藻、菹草、菰菜、槐叶萍等。
吴江区水产资源主要有太湖大闸蟹、太湖银鱼、太湖白虾、太湖白鱼、南美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塘鳢鱼、加州鲈鱼、鳜鱼、甲鱼等。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户籍总户数为261375户,总人口为832739人,比2016年末增加8221人。其中男性409638人,女性423101人,男女性别比为96.82:100。全年出生人口9612人,出生率为11.6‰,死亡人口6636人,死亡率8.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全区非农业人口666169人。截至2017年末,全区流动人口总数为979205人。
吴江区吴江区

经济

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双轮驱动”,吴江形成了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电缆和装备製造四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食品四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4+4+1”产业体系。
2017年,吴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8.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6年同期增长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41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超过2万美元。
2017年,吴江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51.1:46.4,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4%,比2016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完成製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7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5%;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9.3%。
2017年,吴江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52亿元,增长11.1%,其中税收收入161.01亿元,增长11.1%,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7.7%。
2017年,吴江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1.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1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43.67亿元,增长5.7%,其中工业投资243.26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37.73亿元,下降2.8%。全年共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90.98亿元,占工业投资的78.5%。完成新兴产业投资126.4亿元,增长0.3%。
2017年,吴江区完成民间投资434.95亿元,增长10.7%;国有集体经济投资156.95亿元,下降8.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89.6亿元,下降23.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3.8%,比上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
2017年,吴江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17元,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30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54元,增长8.4%。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929元,增长7.4%,高出苏州大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一产业

2017年,吴江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83亿元,同比增长2.5%。
2017年,吴江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03亿元,增长2.6%。全年粮食总产量 16.01万吨,其中夏粮3.67万吨,秋粮12.34万吨;蔬菜产量31.92万吨,均与2016年基本持平;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89万吨,下降2.8%;禽蛋总产量5236吨,下降45.8%。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共有设施农业面积4.81千公顷,设施渔业面积6.36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1.38万千瓦;全年农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约1.3亿元,共新增园区面积1.3万亩,农业园区总面积达16.95万亩,农业园区化率达30.3%;全区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3.8%,农业园区物联网技术覆盖率达83.8%,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破2亿元。

第二产业

2017年,吴江区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15.06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858.84亿元,同比增长6.7%。
工业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苏南地区快速崛起的乡镇工业形成了有名的“苏南模式”,吴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7年,吴江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7.98亿元,增长9.8%;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4301.79亿元,增长14.7%;工业用电量238.12亿度,增长10.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丝绸纺织、电子资讯、光电缆、装备製造四大主导产业分别实现产值971.65亿元、888.71亿元、370.7亿元和619.53亿元,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4.9%。製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764.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017年,吴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82.09亿元,增长9.8%;实现利税总额248.18亿元,增长10.5%;利润总额187.33亿元,增长15.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20家,超50亿元企业10家,超100亿元企业3家。
建筑业
2017年,吴江区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43家(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8.45亿元,下降9.7%,其中,建筑工程产值91.7亿元,下降7.9%;安装工程产值4.7亿元,下降24.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6.52亿元,增长10.1%。

第三产业

2017年,吴江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0.09亿元,同比增长8.5%。
国内贸易
2017年,吴江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17亿元,增长8.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40.43亿元,增长8.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6.74亿元,增长8.6%。分地区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52.7亿元,增长8.3%;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4.47亿元,增长8.8%。
对外贸易
2017年,吴江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14.61亿美元,增长1.5%。其中,出口额145.88亿美元,增长4.1%;进口额68.73亿美元,下降3.4%。实现一般贸易出口额57.29亿美元,增长8.7%,占出口总额的39.3%,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看,对传统市场出口复甦,对美国出口增长16.8%,对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地的出口均保持一定的增长。与新兴市场贸易中,对东协出口增长4.4%,对非洲出口增长12.6%。
房地产业
2017年,吴江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89.3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房地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2.5%。全区商品房施工面积1608万平方米,下降0.7%,其中新开工面积381万平方米,下降8.8%;全年房屋竣工面积179万平方米,下降15.4%;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93万平方米,下降16.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436.37亿元,下降1.1%。
旅游业
2017年,吴江区实现旅游总收入258.71亿元,增长1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0.48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257.1万人次,增长8.4%;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次3.04万人,增长9.8%。
金融业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辖内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2633.24亿元,比2017年初增加241.84亿元,增长10.1%,本外币贷款余额2508.96亿元,比2017年初增加171.66亿元,增长7.3%;人民币存款余额2475.88亿元,比2017年初增加266.12亿元,增长12.0%,人民币贷款余额2408.92亿元,比2017年初增加188.92亿元,增长8.5%。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共有保险机构39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8 家,人寿保险公司18家,保险代理公司3家。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44.22亿元,增长13.3%。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7.22亿元,增长11.6%;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7亿元,增长14.4% 。赔付支出和其他各类给付总计12.79亿元,增长3.2%。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共有证券营业部8家,证券登记开户数有116265户,全年实现证券交易额1944.23亿元(仅东吴证券提供)。
邮政电信
2017年,吴江区实现邮政业务收入2.53亿元,增长10.5%。实现电信业务收入21.72亿元,下降3.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6.56万户,本年减少2.04万户;行动电话用户199.52万户,本年新增9.47万户;网际网路用户101.43万户。

交通运输

综述

吴江区境内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318国道、太浦河、沪苏浙高速公路(吴江段)横穿东西。
吴江区距离上海虹桥国际机场80公里,距京沪铁路苏州站22公里,与上海洋山港和苏州太仓港的距离分别为190公里和105公里,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把吴江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联成一体,人员和货物运输十分方便。

公路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等级公路里程23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8.32公里,一级公路250.59公里。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650.38万人,货物运输量2719.37万吨。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35.01万辆,当年净增48987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1.30万辆,净增42525辆。
吴江客运站吴江客运站
截至2005年末,吴江区有客运站26个,其中二级站3个,三级站5个,四级站18个。另设招呼站点141个(不包括城市公交和盛泽镇村公交招呼站)。

航运

吴江区是水网地区,水上交通自古称便。晋凿东西向的頔塘,隋沟通南北向的江南运河,两河在吴江境内成丁字形交叉,烂溪(形成年代不详)是又一条南北向水道,1970年东西向的太浦河通航。吴江县是江浙沪皖毗邻地区的水运走廊。境内河岸低,淤泥层浅,沿岸处处可停船装卸。直至80年代,大宗物资如粮食、煤炭、钢铁、建筑材料等仍以水运为主。全县干线航道总长117.94公里,机动船通航里程338.16公里。
1993年航道普查定级,吴江区境内航道里程445公里,航道密度每平方公里0.38公里。有等级航道10条,等外级航道31条。其中京杭大运河、太浦河、长湖申线、苏嘉线(江南老运河)、苏申外港线5条干线航道,以平望为中心,形成水运网路。2005年,区内41条航道上共有桥樑231座,其中10条等级航道有桥樑77座,31条等外级航道有桥樑154座。此外,全区航道共有闸13座,船(套)闸11座,节制闸2座,均由水利部门所建。
吴江水运吴江水运
2005年末,吴江区有内河港口装卸码头188个,其中松陵36个,盛泽30个,平望26个,芦墟15个,黎里19个,同里6个,震泽16个,横扇8个,桃源15个,七都17个。

公共运输

2017年4月15日,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正式开通试运营。4号线及支线长52.8公里,设站38座,是南北向交通疏导兼城市引导型骨干线路。
禹迹桥禹迹桥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拥有各类各级学校196所,其中幼稚园(含分园)97所、国小5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级中学31所、普通高中9所、普通中专2所、普通高等学校1所。全区在校中小学生总数139381人,其中国小在校学生为9083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为42655人、普通中专在校学生数5891人。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100%;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100%;新市民子女积分入学申请4676件,实际準入4238名,实际準入率90.6%;高中段毛入学率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3.15%。2017年普通高考共录取3220人,录取率97.63%,其中本科录取2684人。
吴江中学新校区吴江中学新校区

科学技术

2017年,吴江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9家,累计3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4.47亿元,增长7.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3%。全年新认定省民营科技型企业243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91个。全年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全年新增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3家、省级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各类人才总量27.4万人,其中技能人才总量24.4万人。2017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842人、高技能人才4106人,新增重点产业紧缺人才702人、省“双创博士”5人。新增第十三批国家“千人计画”1人,省“双创计画”6人,苏州“姑苏人才计画”7人。
2017年,吴江区专利申请量11456件,其中发明专利3989件;专利授权量5492件,其中发明专利1111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76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拥有文化馆1个,镇文化站8个。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拥有区级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230.5万册,电子图书藏量300.3万册。博物馆2个,档案馆2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数3.67万卷。电影放映单位13家,影院观众达278.6万人次。有线电视用户33.0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吴江图书馆吴江图书馆

体育事业

2017年,吴江区新建镇级游泳池1座、多功能运动场2片、笼式球场12片、健身步道60公里、全民健身路径60套。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4平方米。继续推进100%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举办巡迴科学健身讲座20场,完成国民体质监测6000人,体质达标率预计为95.2%。先后承办东太湖国际皮划艇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15项。成功申办2018年第十七届世界青年桥牌团体锦标赛。同里天元赛获评江苏省精品体育旅游赛事。全年累计获国家、省、市竞技性赛事72金64银52铜。体彩销售态势喜人,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首次突破4亿元,达43398万元,增长35%。

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20个,比2016年末增加1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个;截至2017年末,吴江区卫生机构床位数592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199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665人、注册护士2906人,分别比2016年增长5.5%和6.5%。
吴江区公共卫生中心吴江区公共卫生中心

社会保障

2017年,吴江区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117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82%的低位运行。实现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862人。吴江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9%。提供创业政策扶持927人,支持成功创业1898人。
2017年,吴江区城乡低保标準提高到875元/月。全年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5.38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9.9万人次。截至2017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8.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1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6.5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5.99万人。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总体安全稳定。

历史文化

文物古蹟

1986年、1997年和2005年,吴江分3批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共56处。2000年,同里镇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吴江市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
名称
地点
朝代
级别
退思园
同里镇
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俭堂
震泽镇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亚子故居
黎里镇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塔
震泽镇
南宋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蚕祠
盛泽镇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耕乐堂
同里镇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丽则女学校址
同里镇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庙桥
七都镇
南宋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思本桥
同里镇
南宋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
简介
级别
入选时间
芦墟山歌
中国古老的民歌种类,始于明,盛于清,分布于原芦墟镇和环分湖四周的乡镇以及沪浙毗邻地区乡村,分布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06年
同里宣卷
吴方言区民间宣卷的一个分支,清同光年间即已盛行,以古镇同里为传播圆心,流传于吴江各乡镇。
第二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09年
铜罗黄酒酿造技艺
铜罗黄酒以清爽型为主要特色,生产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玉米和水,辅助原料有制曲用的小麦、麸皮等。
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
2011年
(参考资料来源:) 

方言

苏州市吴江区地处江南腹地太湖流域,其方言属正宗的吴语方言。
据《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吴语共分六片,其中太湖片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太湖片又分东中西三小片,吴江区属中部的苏嘉湖小片。
吴语-吴江话吴语-吴江话
根据调查,全吴江区可以分为北、中、西南三片:北片包括松陵、同里、平望、黎里,这一片内部差别较小,特别是松陵与同里,地理上接近,方言也接近。平望、黎里与前二者在地理上一定距离,方言也有一定差别,但不很大。最重要的特点,次清声母字的声调跟浊声母字走,这四点都一样。他们的方言应是吴江方言的主体;中片包括芦墟、盛泽,芦墟和盛泽虽然不相邻,但都跟浙江嘉兴、嘉善为邻,受到后者的影响;西南片包括震泽、桃源、七都、横扇,这一片跟以松陵为代表的吴江话差别要大一些,跟浙江桐乡、湖州交界,与其有共同之处。
此外,菀坪属方言岛,多数居民都来自外地,说的是官话,跟本地吴语没有直接关係。

风景名胜

名称
简介
图片
同里镇
同里镇建于宋代,位于太湖边、运河旁,四周为五湖环抱,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同里镇是江苏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退思园坐落在同里镇中偏东北,建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退思园退思园
师俭堂
师俭堂位于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震泽镇宝塔街西端(旧坊名仁里坊)。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占地27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50余间。原三面临水,一面临街。它以宝塔街为界,分路南路北两部分,为一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等于一体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师俭堂街中建宅、宅内含街,是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地方特色的建筑。
师俭堂师俭堂
先蚕祠
先蚕祠坐落在盛泽镇五龙路口,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当地丝绸业公建。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政府斥资数百万元对该祠进行了修缮,于1999年秋天正式对外开放。先蚕祠以前是祭祀蚕丝业祖师的公祠,江南一带很早以前就传说着是黄帝的妻子嫘祖从天庭取来了蚕种和桑苗,从此,人间便有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所以,民间又称嫘祖为蚕花娘子,先蚕祠也被盛泽人称为“蚕花殿”。
先蚕祠先蚕祠
慈云禅寺
慈云禅寺创建于宋鹹淳(公元1265-1274年)年间。明正统中(1436-1449年)重建,旧名广济寺。自明万曆至汪康熙、乾隆、道光历朝多次增建殿宇堂轩,成为吴江市(县)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
慈云塔慈云塔
黎里镇
黎里镇位于吴江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镇为一河两街,两岸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建筑的二层楼房,铺麵店堂毗连相接。古镇又一特色是其驳岸全部用介稽石垒筑而成。黎里还是着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的家乡,其故居现为柳亚子先生纪念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亚子纪念馆柳亚子纪念馆
(参考资料来源:)

地方特产

名称
简介
图片
吴江鲈鱼
吴江鲈鱼,即“松江鲈鱼”或“吴淞鲈鱼”,特指鲈鳜。鲈鳜,状如鳜,和桂鱼相仿,身体较长,小的六七寸模样,大的尺余,最大的从头至尾近三尺;有四个鳃,口大而鳞细,白底黑斑。鲈鳜肥美鲜嫩,味道独特。
吴江鲈鱼吴江鲈鱼
吴江三道茶
吴江三道茶,是主要流行于吴江西南部震泽、七都、桃源等地农村的传统土特产品。
吴江三道茶吴江三道茶
汾湖紫须蟹
汾湖紫须蟹因两须色紫得名。紫须蟹味甘香而不腥,蟹壳独薄而青。每只平均重约100克,最大的重达350克。
汾湖紫须蟹汾湖紫须蟹
吴江香青菜
香青菜又叫“绣花筋”,是苏州地方传统特色蔬菜品种,主要种植在沿太湖及太湖西南岸,以震泽、七都、横扇等地为主。
吴江香青菜吴江香青菜
(参考资料来源:)

着名人物

自春秋起至明清的二千多年间,吴江区涌现了一批着名的历史人物。据资料反映,属吴江籍或长期生活在吴江的历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较为着名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汉词赋家严忌、严助父子,西晋文学家张翰,南朝梁陈间文学训诂学家、画家顾野王,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宋代进士谢景初、谢涛,明代诗文家史鉴、沈颢、园林建筑师计成,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文学家吴兆骞、词曲家徐曦、医学家徐大椿等。到了近代,又诞育了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诗人柳亚子,革命烈士张应春,国学大师金松岑,文学家范烟桥等一批杰出人物。

荣誉称号

2017年10月,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17年12月,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
2018年9月,入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位列第19名。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2018年10月,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