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定玉,笔名鸿飞,陋雨斋斋主。1962年7月生,安徽省芜湖人,常居北京。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宣传部主任,中国山水画协会宣传部主任、专职画家,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香港文联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市场报艺术顾问,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芜湖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安徽芜湖中山书画院(执行)院长,芜湖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吴定玉
- 别名:笔名鸿飞,陋雨斋斋主
- 出生地:安徽省芜湖
- 出生日期:1962年7月
人物简介
1989年—1994年,于安徽省黄山书画院学习中国画山水专业;2010年6月,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山水高研班;2011年7月,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山水高研班范扬工作室。
曾在《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市场报》、《神州诗书画报》、《中国国家画院师生优秀作品集》、《中国政协》、《东方水墨》、《国画大家》、《品牌文化》等多家报刊、画集发表作品。
出版作品有《吴定玉山水画集》、《定玉写生中国画专辑》、《吴定玉写生山水画集》、《吴定玉写生画集》(2008---2013)、《盛世丹青——中国书画吴定玉山水作品》(单行本)等。
主要学术活动
1979年9月,从事美术教育至今
1989年-1993年,在安徽黄山书画院学习中国画山水专业,
1991年4月,国画作品《珩弋风光》参加黄山书画院第8届师生作品展。
1992年6月,国画作品《渡口山村》赴日本姬路展出,并被收藏。
1992年9月,国画作品《寒江独钓》参展“科技杯”国际首展,并选登在《地方科技》杂誌92.9期封二上。
1992年11月,国画作品《黄山烟云》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併入画册。
1992年11月,国画作品《皖南山村》经“天马杯”国际大赛评审会审定由吉林省图书馆收藏。
1993年3月,国画作品《小桥流水》入选国际“和平杯”书画大赛展。
1993年4月,国画作品《黄山云烟》入选中国书画联谊赴日展,在日本姬路、神户展出并被收藏。
1994年,与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梁华中老师赴泾县、黄山、渔梁等地写生、国画作品《踏歌古岸》入选中国茶文化龙都香茗书画展,画家名字入选收藏作品名人录。
1994年,国画作品《黄山烟云》入选北京2000年奥林匹克第一届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展。
1998年4月,国画山水作品二件被政协芜湖县委员会收藏。
1998年10月,国画作品《黄山情》入选98年安徽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1999年10月,国画作品《黄山云烟》参加芜湖县庆祝建国50周年民众书画展。
2000年12月,国画《和平山水》等四幅作品入选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博览会作品展。
2001年9月,国画山水作品《皖南秋色》参加建国五十二周年,华星书画展。
2002年8月,国画扇面作品参加芜湖书画院市美协中国画研究会举办的国画扇面邀请展。
2003年11月,国画山水作品《秋泉》参加南陵县迎春美展。
2003年12月,国画作品《秋韵》,参加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安徽选评作品展示会展。
2004年3月,国画山水作品三件参加芜湖书画院迎春邀请展。
2004年4月,国画作品《雨霁》参加安徽省芜湖书画研究会成立首届作品展。
2004年4月,国画作品参加芜湖县诗书画学会成立1周年展。
2004年5月,国画作品《日破云涛万里红》,参加中华当代优秀书画艺术精品展。
国画作品《黄山日出》,参加芜湖市建国55周年美术作品庆芜湖县展。
2004年9月,国画作品《九龙腾云弄大海》参加“新百杯”大型美术书法摄影展览。
2004年10月,国画作品《秋韵》参加芜湖县总工会书画摄影展。2004年10月,国画《徽乡秋语》、《黄山之水天外来》参加新世纪首届安徽美术作品大展。併入选芜湖日报、芜湖文艺杂誌、省展画集。
2004年,国画作品《春山滴翠》、《春风又绿弋江畔》发表于安徽省党的建设杂誌,国画作品《日破云涛万里红》发表于《江淮晨报》,国画作品《陶辛水韵》、《大好河山》发表于芜湖日报,国画《水韵闲云》、《黄山之水天外来》、《黄山云起时》入选多本画集。
2005年5月,国画作品《雨霁》赴日本高知展出併入画集。
2005年8月,国画作品《桃潭秋色》赴镇江展出。
2005年9月,国画作品《徽乡秋语》赴合肥展出併入画集。
2005年10月,国画作品《皖南秋色》赴泾县展出。
2006年,《中国收藏》书画杂誌专版介绍个人简介与国画作品,并刊登评论文章;国画山水作品《陈村一角》入选芜湖市首届美术书法双年展及市政协展等。
2007年,国画作品《九龙饮春》参加第二届安徽省美术大展。
2008年4月,随中国国家画院山水创作室主任范扬老师赴皖南、江西写生,面授15天。国画作品《神兵天降汶川》参加芜湖市第二届双年展和县展皆入画集。国画作品《珩琅塔影》、《陶辛水韵》参加芜湖画家画芜湖作品展併入画集。
2008年4月,随中国国家画院山水创作室主任范扬老师赴皖南、江西写生,面授15天。国画作品《神兵天降汶川》参加芜湖市第二届双年展和县展皆入画集。国画作品《珩琅塔影》、《陶辛水韵》参加芜湖画家画芜湖作品展併入画集。
2009年元月,国画作品《古镇西河》参加安徽省“皖山徽水”系列组画创作活动,并被安徽省文史研究馆收藏。
2009年7月,创作国画作品《陶辛水韵》入选“水墨安徽”文化工程。
39.2009年8月,国画作品《皖南英魂》入选第三届安徽省美术大展国画展,出版《吴定玉山水画集》。
2010年4月,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高研班。
2010年9月,被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录取。国画作品《紫气东来》参加芜湖市双年展、山东曲阜展、芜湖中国画大展,创作了小品一百系列与吴定玉百扇等三百余幅国画作品,五次赴京郊等地写生。
2011年,加入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并任全国分院管理部主任;赴婺源、云蒙山、泰山、蒲洼、陕西秦岭、京郊佛子庄、十渡等地写生并进行创作笔会,作品曾入选《书画研究》、《大观》、《名人的足迹》、《中国国家画院师生优秀作品集》、《中国国家画院教学文献》、《文化底蕴。中国山水画艺术法国展》作品集、《中国书画报》等系列杂誌与画集。《林泉高致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山东济南展作品集》两件作品参加丹东《绿江雅集》作品展并接受丹东媒体採访,四件国画作品参加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第二届高研班师生作品展,《陶辛水韵》参加水墨安徽画展等。
2012年2月,《定玉写生》吴定玉中国画专辑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两件国画山水作品参加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建院一周年《山水家园》第二回中国山水名家邀请展;4月参加中国山水名家画扬州赴扬州写生与巡展活动,5月赴宁夏石嘴山贺兰山写生、巡展、笔会交流活动,7月赴青海採风写生与书画交流,8月出版《吴定玉写生山水画集》,美术市场报、中国美术市场报专版介绍,国画作品《九华雪韵》入围“美丽家园·魅力新疆”第七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8月4日在江苏徐州雁南艺术会馆成功举办:“吴定玉写生山水画展”,8月赴甘肃庆阳採风与书画交流活动。9月两件作品参加“山水家园—第三回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邀请展,10月国画作品《九华雪霁》参加安徽省第四届美术大展併入围“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赴九华山採风写生,中国美术市场报专版报导。
2013年元月,国画作品被北京阳光国际会议中心收藏陈列,併入选“宋庄书画名家陈列做评集”;2013年元月,盛世丹青-中华书画--吴定玉山水作品单行本与合集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国画作品9幅参加“翰墨见扬州”展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2013年2月,赴江苏省南京、徐州进行笔会交流活动。
2013年3月,“翰墨见扬州”展览在江苏扬州美术馆举办,国画作品9幅入展併入画集与中国美术市场报专版报导。
2013年4月,与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第八届学员赴河北省迁安写生;福建广播电视报盛世收藏栏目专版介绍;中国美术市场报封底两个版面专版报导。
2013年5月,美术收藏报整板报导。
2013年6月,美丽中国,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吴定玉纪念珍藏邮册由中国国际集邮网出版发行。
2013年8月,国画作品5件入选“山水家园,人文鸿山”-----中国山水名家学术邀请展在江苏省无锡中华赏石园展出,併入画集。
2013年8月上半月,入选《中国美术市场报》封面人物,3个整版报导。
2013年9月,神州书画报通版介绍国画山水作品。
2013年10月赴安徽南陵、九华山採风笔会活动;5张6尺整张国画作品参加山东淄博市大红门美术馆展览,《美术报》专版介绍。之后赴山东临沂沂蒙山写生笔会十天。
2013年11月,当代山水名家,吴定玉纪念珍藏邮册由中国国际集邮网出版;
两幅国画山水作品参加“当代中国名家作品邀请展及学术研讨会” ,在江苏省无锡市东方美术馆举行;并赴皖南採风一周。
2014年4月,《吴定玉写生画集》(2008---2013)精装与简装本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20个印张320P;
2014年4月,国画作品《六盘山下》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塞上明珠·美丽宁夏——第八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国画作品《东方之珠》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重温经典”娄东(太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在宋文治美术馆展出并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国画作品《金陵新貌》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金陵文脉2014年全国中国画展;
国画作品《金陵新貌》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4年10,月国画作品《佑江河畔》、《卧龙冬雨》、《周祖圣地》、《十度人家》由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广东分院主办的走进顺德。山水家园,中国山水画作品邀请展中展出国画作品《异域风情》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吴定玉作品《桥头相会》入选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乌兹别克斯坦艺术科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对外友谊、文化和教育协会理事会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建交22周年艺术交流展》活动;
2015年5月,国画作品《又见扬州》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纪念扬州2500周年城庆——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5年5月,国画作品《石岛新姿》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作品展;
2015年7月,国画作品《音乐之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5年7月,国画作品《皖南雨烟》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梦·黄山魂”全国山水画(中国画)作品展
2015年7月,国画作品《林荫路边有溪流》、《琴岛相望》参加乡情墨韵合肥之友北京书画院回乡汇报展;
2015年7月,创作扬州系列横幅72幅尺寸统一(70cmx180cm)
2015年,3件国画作品参加行走.交流第二届安徽美术年庆典活动,在合肥、马鞍山、芜湖、蚌埠、安庆、淮北等地巡迴展出。
2016年,作品《东方之珠系列之二》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6年,作品《又见石岛休渔时》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逐梦·威海卫”2016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6年8月,赴内蒙古乌兰巴托、鄂尔多斯、响沙湾、準噶尔‘锡林格勒盟等地写生,创作内蒙古系列23件作品;
丙申春与中国美术市场报社长一行在华东、泾县、宣城、杭州、桐庐、富春江、绍兴、会稽山、上海金山渔村、苏州、常州、扬州挂牌採风。创作华东系列作品33件。
2017年7月,赴湖南湘西,崀山,八角寨、上堡古国、侗寨、凤凰古城採风写生交流活动,创作丙申秋湘西行系列作品50件
2017年,作品《休渔海域》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叶浅予诞辰110周年“潇洒桐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5月,赴湖南湘西,邵阳洞口、洪江古城、芙蓉镇、挪溪瑶寨、张家界等地採风写生,回京后创作无需初夏又见湘西系列作品40件。
作品欣赏
温润明快 大朴不雕
对于吴定玉的山水画作品,绘画大师龙瑞先生曾送他两个字的评价:“温润”。范杨先生也有两字的嘉许:“明快”。“温润”与“明快”,构成了吴定玉山水画最鲜明的艺术风格。
“温润”与“明快”体现的是大朴不雕的自然之美。“走近自然,融入自然,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而后上升到道法自然那样一种境界。”吴定玉的此番感受异常深刻。中国的绘画艺术一向专注于自然。写山写水,为自然山川造像,山水画作中常蕴含着画家放眼风物、寄託自我、况味人生的多层意味。无论古今,人们都认同一个道理,就是大自然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在吴定玉眼中,“写生不是写那个纯粹的物象,也不是写那个纯粹的自我,是物我交融后激发出来的那个艺术境界,使每一笔形、每一块色都触碰到激动与活跃起来的那个兴奋点;是一个带有天赋秉性的生命体,在大自然的美的驱动下高度发挥全然释放的过程” 。
范扬点评吴定玉画作

吴定玉自言:“创新是传统的母亲,没有过去的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传统,传统不仅能传得下去,而且能统得起来。”吴定玉“温润”与“明快”的绘画风格亦从传统和创新中来。绘画创作是人类内在精神和深层心理的外化,是传播画家思想的手段。“艺术家要用独特绘画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山水画的创新,应秉承精于传统、勇于创新的宗旨。”因此,在吴定玉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出创新的影子,而且还能充分感受到他厚重的传统绘画修养。
吴定玉“温润”与“明快”的绘画风格同时从气韵和变化中来。山水画最讲究气韵。画中的气韵,是由画家的生命意识散发出来的。如果没有生命意识的观照,那幺画家画的山水必无气韵。“观摹一件作品,我们不应仅仅看作者在画面上画了什幺,或写了什幺,而应该透过表面看本质。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向观者传递一些作品以外的信息。所以说,好的作品是作者与观者共同完成的。”此言可谓精闢。除了传递气韵,画家创作的永恆课题是变化——艺术手法的变化、笔墨技法的变化,以及立意构思、置阵布势、疏密聚散、枯湿浓淡的变化等。但这些变化不是刻意求新,而是画家厚积薄发的结果。画家虽然不是思想家,但不能是没有思想的画家;画作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却不能是缺乏文学底蕴的画作。画中的每一笔都是用心灵、用心血去酝酿的。
为艺之道,也是为人之道。吴定玉“温润”与“明快”的绘画风格,一如其为人。画学即人学,画品即人品。历代画家在推重学养、技艺的同时,也特别推重人品。只有人品高尚,才能使作品脱去俗气、火气、匠气,达到温润明快、大朴不雕的境界。吴定玉自言:“山水画家只有远离功利、淡泊从容,心与大自然贴得近些,离这个喧嚣的社会远些,才能在艺术上将笔墨延伸到更远处。”
玉琢定成其器 文/艾国
闻如是,一时山水画创作院与九三学社诸丹青众,复有丹东仕族二十余人俱,饭食讫,于鸭绿江船艇中依栏而坐,茶盏之间,顺流而上,随睹高丽。
尔时有持册者问曰:当何观画?对曰:赏画之本,先明準绳,如无準绳品之无益,亦无品处。当知画为心迹,心有沉浮宽狭,明暗清浊,张弛静躁,优者以蒙养为功以守清明之识,显于觉悟,劣者以发露为能以泄己欲之业,流转烦恼。心行之迹显于绢纸为书为画,心画同源,如知此理,画之优劣立判,品格自断矣。时持册者示册问曰:实于此画论之。曰:观画者如品其人,人有二相,一者表相,二者内相,画亦如是,如近人有名家分内美外美者。又古曰“六法”,其气韵生动者即说内相,余五法表外相。然外相易识,内相不易识,唯饱学多闻方可正辨。如世长者阅历自深,行人至前,举足一二,已知七分,亦如小儿于母前,思行无藏,猕猴于世尊前,行迹毕露。故画之于目,首感其气,以定品性,次观表相,而明所缘。古论书画气息有分五种:山林气、书卷气、庙堂气、江湖气、市井气。吾人细分言表多类,如贵气、文气、霸气、妩媚气、纵横气、浊气、邪气,我于近 日更见妖气者,其所绘之山故作奇形怪状之态,又以黑墨烘托,谨似西游取经途中所遇灵怪之域也。此册为江南吴定玉所绘,画有“四贵”,品之当明。首感气息,现量之有朴实之气行于笔墨物相之间,怀素抱朴,溯真庸和,已入鉴赏。如陌人行至,神形应心方为细观,若不应者己疾避走。当世涂画恐伤心目者牛毛之数,不入鉴赏者多矣。次而观之,用笔用墨无故作之状,所行之笔发自于心,流于腕底,纯以感受为之,无时世描绘之流弊,亦无修饰之浮华,其用墨亦复如是。再观状物之态,源于生活,守于平常,无挑身弄姿故作新奇巧取眼目,树木山石不经粉饰,求于异果,亦如君子开怀坦蕩,任由凭说。综其气韵,远离“奇技淫巧”四弊,纯以朴素为之。子语“朴素,天下未能与之争美。”清管同:“昔者,圣王之世,服饰有定製,而作奇技淫巧者有诛。”玉兄虽未尽脱世气,然挚朴素于当世画者之中,已不多见矣,此为一贵。
问曰:此贵当为首要?对曰:以气韵为要,如人品格,善者众于亲和,又如凶气歹意之人近至,违恐避之不疾,何反以其身着饰相品论焉!画之于目亦当如此,气息已恶,虽描以金银,应当远避,恐于伤眼矣。此亦“六法”中气韵为首之因也。
细品定玉之作,以线取物,烘染为次,己守基业。线缘于笔,笔缘于心,用笔之迹为绘者性识之印,行之各各相异,无由摹仿,为善为真。笔为画本,亦是别于西洋之绳。荆浩《笔法记》中早有论述,笔在墨先,以此为重。又笔之行处墨以生焉,如影随形,滴水成润。 又有古论,泼墨者无关心迹,不入品鉴,泼彩者去之更甚矣。观“五四”之后,胜于当世,吾辈多以泼墨泼彩烘染或纹理之效为能,熟不知此等末技人皆可作,与自心之迹无关,本末倒置矣。定玉画中之山石土垒,林木草苇,行舟桥篱,人物屋宇旨以笔线塑之,并直表心感,不失画本,此其二贵也。
又问:泼墨泼彩或纹理者何与己心无关?曰:此有二理,一为泼墨泼彩之迹不随笔触,任凭其痕,虽曰自然却失人趣,人趣即失则不为我驭,心痕相断便失真心,徒观无心之迹则必为假为末。又做纹理者与板刻形状者,心执物象或纹理,为其所囿,或滞住己意,或无笔触,自感无抒,身心俱失,亦为假为末。故执于外者虽悦于效果或形物逼真,而常显板刻如同死物,己意无从发矣。故画于“写意”,前人之诀也!玉兄旨于用线,从点至面,每每感而为之,绘事多载持而以恆,盖甚知笔线可直溯心源,受之以诀也。当为贵。
自古习画之法,首承前人笔墨,“传移摹写”,近以自然为师,“外师造化”,后归清逸神畅,“中得心源”。各家偏依相异而成己貌,涉之深浅而成优劣。历代名家,身践心行,或有隐居山间崖穴者,或有终日坐于山巅者,或有散尽家财避于溪谷者,或有终生往来黄山白岳者,或有辞官归于田间者,或有身在仕宦心隐竹林者,此等大家境遇不同终归林泉而入造化,书卷不同终怀渊学而存逸心。故绘事者必俱三要,一者身处林泉,二者书卷蒙养,三者澄怀清逸。近人多失三要,失此三者必生诸劣,或数人珍宝,唯以前人各家五官分别成我面貌。或无慧眼,妄习下品以为高枝,或盲目随潮,积游长久而成枯竭,或闭门造山,刻作描修空成形式,或求感官刺激,喜作浓墨奇巧艳粉巨製,冲击眼目。
定玉兄生于江南农乡,儿时玩耍于松柏峻石之间,担行于田园马头墙之际,日出即务,日落则读,岁深以积,熟知身边众物因缘如数家珍,又流作于诸业,劳以筋骨,苦以心智,现虽居于京都,仍心思神往青竹卧石之上,故多年仍痴走于大自然之间,囊中画笔游历而记。或记黄山、或记九华、或记白岳、或记天门、或记太白、或记雁荡、或记武夷、或记峨眉、或记青城、或记秦岭王顺、或记三清玉岭、或记苍岩、或记乐山、或记泰山、或记水乡朱家角、或记苏州园林、或记烟花扬州、或记京郊各地、或记随处农宅院落,以此而蓄山林清逸之气,旨师造化。又常学于院府,师诸名家,兼习古帖黄卷,以养心源。同道之间,常行谦恭,求教强处,虚心含纳。半千曾言:“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画中树木至为关要,优劣功力常以树木为尺。玉兄对树情有独钟,卷中林木充盈,远中近景茂密荫实,四枝分形无古之程式,亦无符号所化,点叶亦依对景之状取之意相,皆出自然无有夸浮。有左右逢源枝繁叶茂,有一边独秀三三俩俩,有状如虬龙个介相视,有顶生烟霞下露圈点,复有主枝三数而拔,复有支干从容长曲,复有繁叶唯临顶冠,复有枝叶拥抱腰间,复有枝干忽生粗细,复有枝条于中数展,复有丫杈叶被二三,复有同宗嫁接异叶,复有异木不知名状。玉兄画中,树木川石、河池泉井、船桥屋篱皆自然而来,安住真写,毫无巧取,直溯本源,渐成己貌,无拼接庸腐程式,更无妄造,位置经营亦复如是。此依造化之功,亦为山林蒙养之果。“三要”者入其二,如前所说。此第三可贵之处也。
又有问曰:绘事必备三要乎?我观世人,或具其一,或具其二。答曰:若画简分三品,上品者皆俱诸要,以成三足鼎立,得其二者如成双足,堪行远路,中品得止。得一者如截一肢,必不涉途。国画乃为心画,亦为心法,古曰:“天人合一”,然合一者即非彼岸,合一而觉方为究竟,所谓“澄怀观道”矣。道德为画之终极,亦是西画之失,我所胜彼之处。“五四”之后,渐渐遗失,鲜于言表,故知“三要”中“澄怀清逸”者寡,知而能行者无几矣!何出大师乎?玉兄及我等亦当勉之。
又问:我观当世写生者众,定玉别于何处?曰:写生之意各别,有意在素材,有意在习画,有参合己意而成创作,定玉偏于后者,写生创作容一,如前人容临摹创作为一,因其本无疆界也。又长于山林,工于田园,所遇川林,如逢世亲,故其画中长存鲜活,生活之息浓郁,如前所说。当世绘山水者多有长于都市,或平原田间,心中无山水之相,亦无林泉蒙养,为补空虚,于数日窜于山荫,执笔施记,名为写生,归而意撰号为己创,实为勉强矣。又定玉旨于用线,少积皴擦,笔行感受,直取物象,不失国画之貌。当世学者,常取描摹,不明笔质,失于本法,又囿于物象,堆墨于纸上,故非西洋之风景即晋地煤山矣。不同之处概此。
绘事之功有二路,一者重承于前人而出,二者重于写生中出,承袭古人者易堕程式,脱于程式恐于笔墨之戏,皆入前人巢穴。古曰:“外师造化”,此为不移之法,古今众家重传统或造化已成就者皆不离此。现画者之中身入自然有浅有深,定玉兄当属深者,如前广说,为重写生出者。故其所向定正,所行定远矣,为又一可贵之处。至此“四贵”已述,原由已论也。
有曰:吾观玉兄之册面貌不扬,个性也不扬也。对曰:面貌不扬者乃朴素所致,如观其人谦逊中合无盛气凌人之感,应为殊胜之处。个性者泊来之品,实以发泄己欲为能,虽易引世人眼目,然于澄怀清逸尽失,离道渐远,故入下品。我域上品者乃尽脱个性,拂拭习气,澄怀无我,以“修心观道”为任,智者当知。
问曰:玉兄“四贵”尽知,缘由已详,尚待进者何处?曰:绘事首归路正,若有偏失,积习无益!足旅正轨,后须渐养,养则克果。若强于书写,附之节奏,并于整体关係之间合诸规律,自然玉琢定成其器,独成一家矣。
我与玉兄相识多年,常携笔墨同入林泉,竹间茶酌,青灯手谈,若聊其人格名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赏其画卷名为“如子已生王侯之家,虽未儿立已在群臣之上”!玉者亦然,虽琢之未竟,而己在众石之上矣!
尔时大众,闻说品鉴,如饮杯中茶味,涓涓自浸。时持册者欲重宣鑒要而说偈言:
两院诸画众,品茶浿江上,
有持定玉册,而问于慧者。
品画有二相,先心明準绳,
优者悟真性,发露即为劣。
画前如人至,气韵首为先,
次观余五法,优劣当断明。
定玉有四贵,首贵在朴素,
朴素于画中,尤亲善于众,
画若藏歹意,疾走应护目。
次贵线应心,无矫柔造作,
无泼墨泼彩,刻求于染托,
又如制纹理,而不繫心迹。
三贵游林泉,心安于造化,
弃程式巧取,状物不妄施。
绘事重三要,玉者入其二,
三者如鼎立,两者涉远途,
知画为心迹,终以觉悟圆。
四贵登正船,入流无偏失,
资粮以蒙养,毕竟至彼岸,
亦如琢玉玦,定而成其器。
时诸大众,闻说偈要,皆大欢喜,相携至岸,作礼而退。
尔时有持册者问曰:当何观画?对曰:赏画之本,先明準绳,如无準绳品之无益,亦无品处。当知画为心迹,心有沉浮宽狭,明暗清浊,张弛静躁,优者以蒙养为功以守清明之识,显于觉悟,劣者以发露为能以泄己欲之业,流转烦恼。心行之迹显于绢纸为书为画,心画同源,如知此理,画之优劣立判,品格自断矣。时持册者示册问曰:实于此画论之。曰:观画者如品其人,人有二相,一者表相,二者内相,画亦如是,如近人有名家分内美外美者。又古曰“六法”,其气韵生动者即说内相,余五法表外相。然外相易识,内相不易识,唯饱学多闻方可正辨。如世长者阅历自深,行人至前,举足一二,已知七分,亦如小儿于母前,思行无藏,猕猴于世尊前,行迹毕露。故画之于目,首感其气,以定品性,次观表相,而明所缘。古论书画气息有分五种:山林气、书卷气、庙堂气、江湖气、市井气。吾人细分言表多类,如贵气、文气、霸气、妩媚气、纵横气、浊气、邪气,我于近 日更见妖气者,其所绘之山故作奇形怪状之态,又以黑墨烘托,谨似西游取经途中所遇灵怪之域也。此册为江南吴定玉所绘,画有“四贵”,品之当明。首感气息,现量之有朴实之气行于笔墨物相之间,怀素抱朴,溯真庸和,已入鉴赏。如陌人行至,神形应心方为细观,若不应者己疾避走。当世涂画恐伤心目者牛毛之数,不入鉴赏者多矣。次而观之,用笔用墨无故作之状,所行之笔发自于心,流于腕底,纯以感受为之,无时世描绘之流弊,亦无修饰之浮华,其用墨亦复如是。再观状物之态,源于生活,守于平常,无挑身弄姿故作新奇巧取眼目,树木山石不经粉饰,求于异果,亦如君子开怀坦蕩,任由凭说。综其气韵,远离“奇技淫巧”四弊,纯以朴素为之。子语“朴素,天下未能与之争美。”清管同:“昔者,圣王之世,服饰有定製,而作奇技淫巧者有诛。”玉兄虽未尽脱世气,然挚朴素于当世画者之中,已不多见矣,此为一贵。
问曰:此贵当为首要?对曰:以气韵为要,如人品格,善者众于亲和,又如凶气歹意之人近至,违恐避之不疾,何反以其身着饰相品论焉!画之于目亦当如此,气息已恶,虽描以金银,应当远避,恐于伤眼矣。此亦“六法”中气韵为首之因也。
细品定玉之作,以线取物,烘染为次,己守基业。线缘于笔,笔缘于心,用笔之迹为绘者性识之印,行之各各相异,无由摹仿,为善为真。笔为画本,亦是别于西洋之绳。荆浩《笔法记》中早有论述,笔在墨先,以此为重。又笔之行处墨以生焉,如影随形,滴水成润。 又有古论,泼墨者无关心迹,不入品鉴,泼彩者去之更甚矣。观“五四”之后,胜于当世,吾辈多以泼墨泼彩烘染或纹理之效为能,熟不知此等末技人皆可作,与自心之迹无关,本末倒置矣。定玉画中之山石土垒,林木草苇,行舟桥篱,人物屋宇旨以笔线塑之,并直表心感,不失画本,此其二贵也。
又问:泼墨泼彩或纹理者何与己心无关?曰:此有二理,一为泼墨泼彩之迹不随笔触,任凭其痕,虽曰自然却失人趣,人趣即失则不为我驭,心痕相断便失真心,徒观无心之迹则必为假为末。又做纹理者与板刻形状者,心执物象或纹理,为其所囿,或滞住己意,或无笔触,自感无抒,身心俱失,亦为假为末。故执于外者虽悦于效果或形物逼真,而常显板刻如同死物,己意无从发矣。故画于“写意”,前人之诀也!玉兄旨于用线,从点至面,每每感而为之,绘事多载持而以恆,盖甚知笔线可直溯心源,受之以诀也。当为贵。
自古习画之法,首承前人笔墨,“传移摹写”,近以自然为师,“外师造化”,后归清逸神畅,“中得心源”。各家偏依相异而成己貌,涉之深浅而成优劣。历代名家,身践心行,或有隐居山间崖穴者,或有终日坐于山巅者,或有散尽家财避于溪谷者,或有终生往来黄山白岳者,或有辞官归于田间者,或有身在仕宦心隐竹林者,此等大家境遇不同终归林泉而入造化,书卷不同终怀渊学而存逸心。故绘事者必俱三要,一者身处林泉,二者书卷蒙养,三者澄怀清逸。近人多失三要,失此三者必生诸劣,或数人珍宝,唯以前人各家五官分别成我面貌。或无慧眼,妄习下品以为高枝,或盲目随潮,积游长久而成枯竭,或闭门造山,刻作描修空成形式,或求感官刺激,喜作浓墨奇巧艳粉巨製,冲击眼目。
定玉兄生于江南农乡,儿时玩耍于松柏峻石之间,担行于田园马头墙之际,日出即务,日落则读,岁深以积,熟知身边众物因缘如数家珍,又流作于诸业,劳以筋骨,苦以心智,现虽居于京都,仍心思神往青竹卧石之上,故多年仍痴走于大自然之间,囊中画笔游历而记。或记黄山、或记九华、或记白岳、或记天门、或记太白、或记雁荡、或记武夷、或记峨眉、或记青城、或记秦岭王顺、或记三清玉岭、或记苍岩、或记乐山、或记泰山、或记水乡朱家角、或记苏州园林、或记烟花扬州、或记京郊各地、或记随处农宅院落,以此而蓄山林清逸之气,旨师造化。又常学于院府,师诸名家,兼习古帖黄卷,以养心源。同道之间,常行谦恭,求教强处,虚心含纳。半千曾言:“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画中树木至为关要,优劣功力常以树木为尺。玉兄对树情有独钟,卷中林木充盈,远中近景茂密荫实,四枝分形无古之程式,亦无符号所化,点叶亦依对景之状取之意相,皆出自然无有夸浮。有左右逢源枝繁叶茂,有一边独秀三三俩俩,有状如虬龙个介相视,有顶生烟霞下露圈点,复有主枝三数而拔,复有支干从容长曲,复有繁叶唯临顶冠,复有枝叶拥抱腰间,复有枝干忽生粗细,复有枝条于中数展,复有丫杈叶被二三,复有同宗嫁接异叶,复有异木不知名状。玉兄画中,树木川石、河池泉井、船桥屋篱皆自然而来,安住真写,毫无巧取,直溯本源,渐成己貌,无拼接庸腐程式,更无妄造,位置经营亦复如是。此依造化之功,亦为山林蒙养之果。“三要”者入其二,如前所说。此第三可贵之处也。
又有问曰:绘事必备三要乎?我观世人,或具其一,或具其二。答曰:若画简分三品,上品者皆俱诸要,以成三足鼎立,得其二者如成双足,堪行远路,中品得止。得一者如截一肢,必不涉途。国画乃为心画,亦为心法,古曰:“天人合一”,然合一者即非彼岸,合一而觉方为究竟,所谓“澄怀观道”矣。道德为画之终极,亦是西画之失,我所胜彼之处。“五四”之后,渐渐遗失,鲜于言表,故知“三要”中“澄怀清逸”者寡,知而能行者无几矣!何出大师乎?玉兄及我等亦当勉之。
又问:我观当世写生者众,定玉别于何处?曰:写生之意各别,有意在素材,有意在习画,有参合己意而成创作,定玉偏于后者,写生创作容一,如前人容临摹创作为一,因其本无疆界也。又长于山林,工于田园,所遇川林,如逢世亲,故其画中长存鲜活,生活之息浓郁,如前所说。当世绘山水者多有长于都市,或平原田间,心中无山水之相,亦无林泉蒙养,为补空虚,于数日窜于山荫,执笔施记,名为写生,归而意撰号为己创,实为勉强矣。又定玉旨于用线,少积皴擦,笔行感受,直取物象,不失国画之貌。当世学者,常取描摹,不明笔质,失于本法,又囿于物象,堆墨于纸上,故非西洋之风景即晋地煤山矣。不同之处概此。
绘事之功有二路,一者重承于前人而出,二者重于写生中出,承袭古人者易堕程式,脱于程式恐于笔墨之戏,皆入前人巢穴。古曰:“外师造化”,此为不移之法,古今众家重传统或造化已成就者皆不离此。现画者之中身入自然有浅有深,定玉兄当属深者,如前广说,为重写生出者。故其所向定正,所行定远矣,为又一可贵之处。至此“四贵”已述,原由已论也。
有曰:吾观玉兄之册面貌不扬,个性也不扬也。对曰:面貌不扬者乃朴素所致,如观其人谦逊中合无盛气凌人之感,应为殊胜之处。个性者泊来之品,实以发泄己欲为能,虽易引世人眼目,然于澄怀清逸尽失,离道渐远,故入下品。我域上品者乃尽脱个性,拂拭习气,澄怀无我,以“修心观道”为任,智者当知。
问曰:玉兄“四贵”尽知,缘由已详,尚待进者何处?曰:绘事首归路正,若有偏失,积习无益!足旅正轨,后须渐养,养则克果。若强于书写,附之节奏,并于整体关係之间合诸规律,自然玉琢定成其器,独成一家矣。
我与玉兄相识多年,常携笔墨同入林泉,竹间茶酌,青灯手谈,若聊其人格名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赏其画卷名为“如子已生王侯之家,虽未儿立已在群臣之上”!玉者亦然,虽琢之未竟,而己在众石之上矣!
尔时大众,闻说品鉴,如饮杯中茶味,涓涓自浸。时持册者欲重宣鑒要而说偈言:
两院诸画众,品茶浿江上,
有持定玉册,而问于慧者。
品画有二相,先心明準绳,
优者悟真性,发露即为劣。
画前如人至,气韵首为先,
次观余五法,优劣当断明。
定玉有四贵,首贵在朴素,
朴素于画中,尤亲善于众,
画若藏歹意,疾走应护目。
次贵线应心,无矫柔造作,
无泼墨泼彩,刻求于染托,
又如制纹理,而不繫心迹。
三贵游林泉,心安于造化,
弃程式巧取,状物不妄施。
绘事重三要,玉者入其二,
三者如鼎立,两者涉远途,
知画为心迹,终以觉悟圆。
四贵登正船,入流无偏失,
资粮以蒙养,毕竟至彼岸,
亦如琢玉玦,定而成其器。
时诸大众,闻说偈要,皆大欢喜,相携至岸,作礼而退。
艾国壬辰正月十五写于京西不染斋
慈善活动
《大爱丹青》献给“最美教师”
张丽莉老师在危难时刻用自己血肉之躯挺身而出彰显了师者大爱, “最美教师”张丽莉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连日来,不但龙江大地爱心涌动,北京人也被丽莉的义举所感动。情系丽莉,北京中国山水画院创作院的七位着名画家,近 日应黑龙江日报美术馆之约,连夜创作了一幅主题巨幅长卷:《大爱丹青》,这是七位北京画家从千里之外集体送给最美教师张丽莉的一份深情大爱与祝福。

几天前,在北京,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的画家吴定玉、艾国、刘文哲、李杜、闫景阳、何海燕、朱英利连夜创作了一幅8尺整纸的《大爱丹青》山水画作品。画家们用画笔,用丹青,表达了他们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
《大爱丹青》的创作结束后,吴定玉又倾情捐出两幅珍藏已久的作品,艾国也捐出了四幅自己的珍品;刘文哲捐了两幅作品,李杜也拿出了一幅自己的山水画作品,闫景阳捐献了四幅佳作。
经过数天的紧张筹备,25日14时,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跨地域的大型义卖展《大爱丹青中国画名家救助张丽莉义卖展》将出炉,届时,冰城人不但可以在家门口观赏艺术力作,还可从《大爱丹青》的巍峨画面上感知画家们的爱心。
“善行天下”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救助贫困儿童慈善拍卖会
2012年7月,吴定玉参与了由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主办的“善行天下—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救助贫困儿童作品展暨慈善拍卖会”。
该活动旨在为广大书画家搭建通往慈善救助的桥樑。拍卖会上所拍得的善款,将主要用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开展《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免费体检公益项目》。
本次拍卖会作品徵集历时近半年,徵集到包含国画、油画、书法在内的拍品共一千余件。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国书画家的充分肯定和支持,着名艺术家何家英,冯远,肖锋,喻继高,冯其庸,霍春阳,方骏,贾浩义,于志学,苗重安,陈丹青、张登堂、傅二石,王家新,言恭达等千位画家老师为活动提供了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