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是一个形容词、成语,别称“吴侬娇语”、“吴侬细语”,形容“吴人讲话轻清柔美”这个现象。
字面意思:吴侬——吴人。软语/娇语/细语——细软柔美的语音(细软柔美的讲话方式)
“吴侬软语”一般用来形容苏州一带的方言,苏州话、上海话等方言比较软糯婉转,故有“吴侬软语”之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吴侬软语
- 别称:吴侬细语、吴侬娇语
- 词性:形容词、成语
- 释义:吴人讲话轻清柔美
- 近义词:柔声细语
解释
吴
相传商代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亶父喜欢季历,但是按照制度,必须传位于嫡长子。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当时荆蛮人居多的江东,并随乡入俗。汉·曹操《善哉行》:“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髮文身。”
当时的江东人有个习俗,就是喜欢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江东人,建立春秋姬姓诸侯国吴国。“吴”字本义是大口向天呼喊,象徵先秦吴地子民的彪悍狂放之气,“吴”字的吴语读音是ng或ngu,苏州音ɦou,发音保留呼喊之风。
侬
侬作人解,“侬”是古吴语中“人”字的音译,形容操吴方言的人语音清和优雅。李白《横江词》有诗句“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相当于“人道横江好,人道横江恶”。今上海、宁波等地,侬代表“你”,其他地方是“乃”“尔”“你”等。现代吴语中,典型意义上的吴人(北吴)的“人”字读音已经不发成“侬”了,浙南一带的“人”保留古江东音“侬”。
软
平上去入、清浊对立、尖团分化,吴语保留了较多古汉语因素,使得吴语比较流畅自然,谓之“软”。但因有“入声”的短促刚劲有力,“浊音”的声带振动之强,吴语绝非软语。当然,“软”还可以理解为女子讲来具有独特的柔美灵秀之风,男子讲来颇具儒雅倜傥之气。
语
吴语(Wu Chinese)是区别于国语(Standard Mandarin)的一门语言,国内及国际上均有立项,是苏南、浙江、上海等地人的母语,使用人口超过英国或法国人口,为汉语族中的吴语。国语的主干是汉语族官话方言中的北京官话。
吴语一词常见于唐诗宋词等古代文献中,如《全唐诗》第218卷第14首《遣兴五首·贺公雅吴语》。吴语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吴语区开始推行国语,学校禁止说方言、媒体限制用方言,吴语区年轻人都能说好国语,现在江南地区一些小孩已经不大会讲方言,情况不好。保护家乡话,保护华夏多元文化将成为重点。
典故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们叫来侍酒的,都是南班子的人,一时燕语莺声,尽都是吴侬软语。”
郑振铎《苏州讚歌》:“‘吴侬软语’的苏州人民,看起来好像很温和,但往往是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形容词
吴侬软语一般是用来形容吴语中苏州话的辞彙。苏州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苏沪嘉小片吴语口音在吴语地区内部相对而言比较儒雅婉转,所以有“吴侬软语”之称。吴侬软语通常指代苏州腔,有时也用来描述上海腔。而宁波等地吴语,则是比较硬的,一般不用“吴侬软语”来形容。

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语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如无锡话、嘉兴话、绍兴话、宁波话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一种方言好听与否主要取决于语调、语速、节奏、发音以及辞彙等方面。吴语与湘语(指老湘语)是汉语七大方言语系中形成最早的方言,因此吴语至今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吴语的一大特点在于保留了全部的浊音声母,具有七种到八种声调,留了入声。在听觉上,一种方言如果语速过快,抑扬顿挫过强,我们往往称这种话“太硬”; 但如果语速过慢,缺乏明显的抑扬顿挫,我们往往称这种话“太侉”。 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这种发音方式有些低吟浅唱的感觉。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江浙话,通行于今上海、苏南、浙江等地。
国际语系及语言代码:
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
ISO 639-1:zh
ISO 639-2:chi(B)zho(T)
ISO/DIS 639-3:w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