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君山白毫

2019-11-14 06:15:44 百科
君山白毫

君山白毫

君山白毫产于福建省福鼎市政和县山区,因色白如银、形状似针而得名,具有外形美观、芽肥茸厚、汤色碧清、香味清淡的特点,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君山白毫芽头肥壮,遍坡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所产,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君山白毫
  • 外文名:君山白毫
  • 特点::全由芽头製成
  • 湿度约为:80%

品质特徵

特点:全由芽头製成,茶身满布毫毛,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久置而其味不变。沖泡时可从明亮的杏黄色茶汤中看到根根银针直立向上,几番飞舞之后,团聚一起立于杯底。

产地介绍

君山又名洞庭山,岛上土壤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年降雨量为134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较大,三月至九月间的相对湿度约为80%,气候非常湿润。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瀰漫,岛上树木丛生,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山地遍布茶园。

历史由来

君山白毫,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製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命名为君山白毫。其针状成品茶,长三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沖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也使人情趣横生。茶在杯中沖泡,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
君山白毫,按制茶种类分,属白茶类。它与宋代《大观茶论》中记述的白茶,以银线水芽为原料製成的“龙团胜雪”饼茶和现代的凌云白毫、君山银针等茶不同,它们的原料先经蒸、炒杀青,属绿茶或黄茶类。  现代白茶类的创製始于君山白毫。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如果说这是关于古代白茶的记述,则现代白茶堪称是古老而又年轻之茶品。

採摘技术

其採制要求很高,比如採摘茶叶的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10天内,还规定了9种情况下不能採摘,即雨天、风霜天、虫伤、细瘦、弯曲、空心、茶芽开口、茶芽发紫、不合尺寸等。
採制时选凉爽晴天,将鲜针薄摊于萎凋帘,置于日光下曝晒,待含水率达10-20%时,摊于焙笼上(烘心盘用薄纸垫衬,以防芽毫灼伤变黄),用文火(40-50℃)烘至足乾。君山白毫亦称“南路银针”,鲜针摊于水筛上,置于通风场所,晾至含水率20-30%时,移至烈日下晒乾。晴天也可先晒后风乾。毛茶经拣剔好为精茶,复火后趁热装箱。
採制君山白毫的茶树,每年秋冬要加强肥培管理以培育壮芽。翌年採制以春茶头一、二轮的顶芽品质最佳,到三、四轮后多系倒芽,较瘦小。台刈更新后萌发的第一轮春芽特别肥壮,是製造优质君山白毫的理想原料。夏秋茶茶芽瘦小,不合君山白毫原料的要求,一般不採制。
君山白毫的採摘十分细緻,要求极其严格,规定雨天不採,露水未乾不採,细瘦芽不採,紫色芽头不採,风伤芽不採,人为损伤芽不採,虫伤芽不採,开心芽不採,空心芽不採,病态芽不採,号称十不採。只採肥壮的单芽头,如果採回一芽一、二叶的新梢,则只摘取芽心,俗称之为抽针(即将一荛一、二叶上的芽掐下,抽出作银针的原料,剩下的茎叶作其它花色的白茶或其它茶)。

製作工艺

採下的茶芽,要求及时送回厂加工。君山白毫的製法特殊,工艺简单。製作过程中,不炒不揉,只分萎凋和烘焙两道工序,其中主要是萎疝和晾乾,使茶芽自然缓慢的变化,形成白茶特殊的品质风格。具体製法是:採回的茶芽,薄薄地摊在竹製有孔的筛上,置微弱的阳光下萎凋、摊晒至七、八成乾,再移到烈日下晒至足乾。也有在微弱阳光下萎凋二小时,再进行室内萎凋至八、九成乾,再用文火烘焙至足乾。还有直接在太阳下曝晒至八、九成乾,再用文火烘焙至足填。在萎凋、晾乾过程中,要根据茶芽的失水程度进行调节,工序虽简单,要正确掌握亦很易,特别是要制出好茶,比其它茶类更为困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