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君子善言

2018-07-29 15:43:17 百科

君子善言

《君子善言》选自《荀子·非相》,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君子自己是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这是君子的美德,是其不同于腐儒的地方。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君子善言》
  • 创作年代:战国末年
  • 作品出处:《荀子·非相》
  • 文学体裁:古文
  • 作者:荀况

作品原文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①言,重于②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③;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④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⑤终身不免埤污⑥庸俗。故《易》曰:“括囊⑦,无咎⑧无誉。”腐儒之谓⑨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以:用,把。
  2. 于:①得到 ②比。
  3. 黼黻(fǔ fú)文章:指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
  4. 鄙夫:鄙陋的小人。
  5. 是以:因此。
  6. 埤(pí)污:指操行鄙劣。
  7. 括囊:结扎袋口,比喻缄口不言。
  8. 咎:责怪。
  9. 谓:说的是。

白话译文

凡是人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是这样。所以君子把善言赠送给别人,觉得比赠送金石珠玉还要贵重;把善言拿给别人看,觉得比让人观看礼服上的彩色花纹还要华美;把善言讲给别人听,觉得比让人听钟鼓琴瑟还要快乐。所以君子对于善言的宣传永不厌倦。鄙陋的小人与此相反,他们只注重实惠,而不顾及文采,因此一辈子也免不了卑陋庸俗。所以《周易》说:“就像扎住了口的袋子,既没有责怪,也没有讚誉。”说的就是这种迂腐的儒生。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着的贡献。
《荀子》是战国末年着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着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