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是现代文学家王亚平于1943年创作的一首新诗。全诗共四节,每节两行。此诗前两节描写向日葵的特性;第三节为全诗的主旨,诗人把向日葵与战士相比,由此引出战士的性格,寄託自己的情怀;第四节仍然是表现向日葵的性格,同时暗含战士们与之相似的个性。此诗不足百字,然而意蕴丰厚,时代气息浓厚,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启迪。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向日葵
- 作品体裁:新诗
- 作者:王亚平
- 作品出处:《王亚平诗选》
- 创作时间:1943年
诗歌原文
向日葵
金黄的、庄严的向日葵,
把花朵朝着太阳开放。
----
太阳把多光的羽箭,投射到
她明静而柔美的花冠。
----
她有战士的崇高品德,
她嘲笑睡倒在黑暗中的小草。
----
夜里,风雨打落她的花瓣,
早晨,她依然朝着太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43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苦、最激烈的阶段。有些人精神崩渍了,消沉下去,以至被黑暗吞噬;然而,真正的战士却敢于冲破黑暗的牢笼,嚮往光明的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抛洒热血。这首诗即作者为了歌唱与向日葵有相似特点的民族保卫者、光明追求者而作。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之作。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向日葵的讴歌抒发了自己与之相应的情感,同时,又赋予向日葵战士般的崇高品德,从而扩展了作品的容量,也显得含蓄深刻。
全诗共四节,每节两行。前两节描写向日葵的特性,她颜色金黄,神态庄严,每天都追随着太阳;太阳也把光线“投射到她明静而柔美的花冠”上,给她以生命的恩泽,给她以温暖的爱抚。这里暗示了一个道理:只有嚮往光明,才是生命的坦途。诗的第三节为全诗的主旨,诗人把向日葵与战士相比,由此引出战士的性格,寄託自己的情怀。在这里,诗中的“太阳”已完全变成了光明的化身,变成了人心所向的事物的代名词。“她嘲笑睡倒在黑暗中的小草”一行具有弹性,蕴含“双层意”:一方面,它是向日葵的个性的流露;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战士的坚强个性。1943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最激烈的时候,然而,真正的战士却敢于冲破黑暗的牢笼,嚮往光明的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抛洒热血。诗人所歌唱的就是这种与向日葵有相似特点的民族保卫者,光明追求者。第四节仍然是表现向日葵的性格,同时暗含战士们与之相似的个性。不少抗日战士,曾在黑暗中遭受曲折与苦难,但是,他们的追求一如既往,毫无畏惧,黎明到来之际,“依然朝着太阳”。表现出战士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渝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用向日葵来暗示战士的性格。明里不脱离物象,暗里却处处与战士的性格扣合。因而使作品较有情味,既可得之于象内,又可求之于象外。
名家点评
诗歌评论家蒋登科:诗人用向日葵来暗示战士的性格,以情动人,含蓄深刻。他不单纯地把诗作为宣传的工具,而是用诗的方式歌唱生活,为光荣的中华儿女树碑立传。诗人遵循了诗歌艺术所特有的规律,具有较高的诗的自觉性。(《新诗鉴赏辞典》)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金双、杨泉良:诗人以“向日葵”来暗示战士的性格,以情为主,含蓄深刻。他不单纯地把诗作为宣传的工具,而是自觉遵循艺术规律,用诗的方式歌唱生活,为光荣的中华儿女谱写颂歌,真正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和谐的统一。(《现代名家四季诗歌》)
湖北省杂文协会会员陈中复:不足百字,然而意蕴丰厚,时代气息浓厚,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启迪。值得称道的是,诗人紧紧抓住向日葵“向阳”的特点,运用转换联想法赋予它战士的崇高品质。这样写,使向日葵形象生动,极具感召力。又灵活运用对比联想法,将向日葵与“睡在黑暗中的花草”作了鲜明对比,写了她对它们的态度——嘲笑。又以她受了各种打击摧残之后,仍然矢志不移的表现(夜里,风雨打落她的瓣,早晨,她依然朝着太阳)等方方面面,来表现向日葵的崇高品质。(《作文能力大讲练国中联想想像能力》)
作者简介
王亚平(1905年~1983年),原名王福全,号减之,河北威县人。曾就学于邢台河北省立第四师範学校。1932年参加中国诗歌会。1934年到青岛筹稿《诗歌新辑》、《现代诗歌》。1935年创办《诗歌季刊》。1936年到日本留学,1937年回国后,创办《高射炮》。建国后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处处长、北京市文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