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读书》选取《朱子语类》“读书法”两篇中的相关语段,共分为语义简短的132篇,每篇为朱子教育弟子如何读经典的“原话”,篇后附上白话文“译文”及译评作者结合《朱子读书法》介绍的学习方法,即“感悟”。《向学读书》是一本适合于中学生及学生家长阅读的学习方法论的经典。
基本介绍
- 书名:向《朱子读书法》学读书
- 类型:教育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0619685
- 作者:陈晓浒
-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 页数:185页
- 开本:32
- 品牌:凤凰出版社
内容简介
《向学读书》的特点之一是基本涵盖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常见问题,结合儒家经典及现代教育实践,总结出实用的读书(学习)法;特点之二是对朱子原话中不再适用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具体说明。
图书目录
前言
朱熹简介
正文
朱熹简介
正文
序言
我从教十二年,当班主任十年,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读书学习的方法上。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对学习方法缺乏详细的指导。家长在亲职教育中,也往往因为对学校教学要求的不了解和自身教育经验的缺乏,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做系统性的指导。朱子读书法是大儒朱熹根据自己读书求学的经验总结出来以指导他的学生,又经过近千年来一代代读书人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有效的。这样的学习方法,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向(朱子读书法>学读书》,希望能对广大家长和学生有所帮助,成为家长和学生的“学习操作手册”。
本书选取了《朱子语类》中的132篇读书法,名之为《朱子读书法》,其中每一篇都分成“原文”“译文”和“感悟”三部分。“原文”就是朱子的原话;“译文”是对“原文”的白话文翻译;“感悟”是由这一段读书法所引出的感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感悟”部分中,我把朱子介绍的读书方法和原则,结合当前学校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力求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提高课堂学习和自学的效率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複习的方法,有效的阅读使用课本和教辅书的方法,选择教辅书和课外辅导课程的方法,正确处理例题、练习题和错题的方法……基本可以涵盖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常见问题。
这些建议和解决方案,是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在实践过程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同时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家长阅读后,可以结合自己孩子的现状,给予有效的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效促进成绩进步。
当然,时隔千年,朱子读书法中的一些内容也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学校教育的需要,这是因为朱子在书中主要介绍的是阅读儒家经典的方法。作为儒学大师,朱子始终要求学生对经典的内容全盘接受,不鼓励学生对书上的道理有思考和质疑。这和我们现代教育的原则是有冲突的。我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到这个问题,在相关段落的感悟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
同时,朱子读书法是由朱子的不同弟子把朱子在不同环境下、对不同的人的教诲辑录起来的。所以常常出现对同一个问题的反覆阐述,有一些段落的内容基本相同。我在写作这些段落的感悟时,就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分别进行阐述,既避免了重複,也力求把问题说得更加全面而具体。
值得提出的,由于本人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在本书的编写中,难免有不足甚或错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在阅读使用中给予批评和指正。希望我的书能对您有所帮助。
陈晓浒
2013年8月
本书选取了《朱子语类》中的132篇读书法,名之为《朱子读书法》,其中每一篇都分成“原文”“译文”和“感悟”三部分。“原文”就是朱子的原话;“译文”是对“原文”的白话文翻译;“感悟”是由这一段读书法所引出的感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感悟”部分中,我把朱子介绍的读书方法和原则,结合当前学校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力求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提高课堂学习和自学的效率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複习的方法,有效的阅读使用课本和教辅书的方法,选择教辅书和课外辅导课程的方法,正确处理例题、练习题和错题的方法……基本可以涵盖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常见问题。
这些建议和解决方案,是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在实践过程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同时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家长阅读后,可以结合自己孩子的现状,给予有效的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效促进成绩进步。
当然,时隔千年,朱子读书法中的一些内容也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学校教育的需要,这是因为朱子在书中主要介绍的是阅读儒家经典的方法。作为儒学大师,朱子始终要求学生对经典的内容全盘接受,不鼓励学生对书上的道理有思考和质疑。这和我们现代教育的原则是有冲突的。我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到这个问题,在相关段落的感悟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
同时,朱子读书法是由朱子的不同弟子把朱子在不同环境下、对不同的人的教诲辑录起来的。所以常常出现对同一个问题的反覆阐述,有一些段落的内容基本相同。我在写作这些段落的感悟时,就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分别进行阐述,既避免了重複,也力求把问题说得更加全面而具体。
值得提出的,由于本人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在本书的编写中,难免有不足甚或错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在阅读使用中给予批评和指正。希望我的书能对您有所帮助。
陈晓浒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