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19-07-25 03:51:35 百科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是同济大学的二级学院。

学院前身为1914年11月创立的同济医工学堂土木科,1997年9月同济大学成立土木工程学院。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桥樑工程系、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和水利工程系5个系所,设有5个本科专业,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教职工403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外文名: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 创办时间:1997年9月
  • 类别: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同济大学
  • 现任领导:顾祥林(现任院长)
    陈世鸣(现任书记)
  • 专职院士:4(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
    1(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
  • 本科专业:5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 院系设定: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桥樑工程系、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和水利工程系5个系所
  •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发展历史

系科初创

1914年11月,日本攻占青岛,取代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青岛德华高等学堂)被迫停办,该校教师德士烈、白德林等及43名学生转来上海德人开设的同济医工学堂,学堂于年秋为转来的30名土木科学生在工科内增设土木科,成为同济土木系科的开端。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民国时期

1930年,国立同济大学成立工学院,土木科改为土木工程系。
1932年,学校成立高等测量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抗战八年,学校六次迁校。一迁上海市区,二迁浙江金华,三迁江西赣州,四迁广西八步,五迁云南昆明,六迁四川李庄。
1946年,学校复员返沪,工学院落住在其美路(今四平路)一个中学校内(今校本部)。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快速发展

1952年,学校院系调整后,前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11所院校的土木建筑系科併入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成为以土木建筑学科为主的学校,设立了结构系、铁路公路系、上下水道系、测量系等五个土木建筑学科的系。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历史沿革脉络图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历史沿革脉络图
1958年,学校结构系更名为建筑工程系。
1960年,学校有关各系改称建筑工程系、路桥系、勘测系,同时学校设立工程结构研究所。
1985年,学校建立地下工程系。
1980年,学校建筑工程系扩大为土建结构工程系,1982年改为结构工程系。
1987年,学校建立结构工程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桥樑工程系和结构工程研究所。
1996年,原上海建材学院、上海城市建设学院的建筑工程系併入建筑工程系。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史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史馆
1997年,学校建立土木工程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桥樑工程系、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结构工程与防灾结构所。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挂靠土木工程学院。
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土木学院建筑工程专业併入。
2006年,学校建立水利工程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研究室划出地下系,併入水利工程系。
2007年,学校土木工程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2010年,学校开始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画。
2012年,学校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划出土木工程学院,成立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定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桥樑工程系、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和水利工程系5个系所,设有5个本科专业。
系所设定
建筑工程系
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桥樑工程系
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
水利工程系
---
资料来源:
专业设定
土木工程
地质工程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工科试验班(土木类)
工程(土木)-法学(创新实验区)
---
资料来源:

师资力量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40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6人,上海市级教学团队2个,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在校研究生指导教师219人、正高级职称126人、副高级职称109人。
院士一览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卢耀如、沈祖炎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Herbert A.Mang
教学名师
国家级教学名师:沈祖炎上海高校教学名师 :陈以一、李国强、顾祥林、朱慈勉、李镜培、朱合华
国家千人计画:黄文锐、崔玉军
国家千人计画短期:Herbert Mang、朱建文
教育部长江奖励计画特聘教授:李杰、孙利民、顾明、吕西林、朱合华、黄宏伟、薛伟辰
教育部长江奖励计画青年学者:冯世进
教育部长江奖励计画讲座教授:付公康、赵晓林、PolD.Spanos、韩杰、席云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顾明、李杰、薛松涛、吕西林、李国强、黄茂松、蒋明镜、肖建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赵林、冯世进、周颖、陈永贵
国家青年千人计画:黄晓东、尹振宇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黄宏伟、黄茂松、朱乐东、刘国彬、肖建庄、彭芳乐、孙智、陈建兵、丁文其、王志亮、薛伟辰、程进、黄雨、陈隽、蔡永昌、冯世进、张伟平、赵林
教学团队
类别名称负责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
钢结构教学团队
陈以一
上海市级教学团队
钢结构教学团队
陈以一
混凝土结构教学团队
顾祥林
资料来源:

教学建设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双语示範课程1门,国家级网路精品课程5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11门。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专业名称立项时间
土木工程
2012
地质工程
2013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2013
资料来源:
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名称立项时间
地质工程
2009
资料来源:
精品课程
类别课程名称
国家级精品课程
钢结构基本原理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土木工程施工
结构力学
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
建筑结构抗震
地下建筑结构
测量学
桥樑工程
国家级双语示範课程
地下水动力学
---
---
国家级网路精品课程
钢结构基本原理
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结构抗震
工程造价管理
高层建筑施工
---
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计算结构力学与套用软体
建筑幕墙结构
土木工程施工
钢结构基本原理
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
结构力学
地下建筑结构
工程地质学
测量学
基础工程设计原理
土力学
---
资料来源:
部分国家级教学成果列表
教学成果名称时间获奖名称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1997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钢结构》
1997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1年12月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运作
2001年12月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05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
2009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钢结构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
2009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2009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资料来源:

学科建设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1个。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土木工程
上海市重点学科:地质工程
  • 学位点设定
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硕士点及博士点设定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日期硕士学位授权日期
土木工程
岩土工程
1984.01
1981.11
结构工程
1981.11
1981.11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1984.01
1981.11
桥樑与隧道工程
1990.10
1986.07
土木工程施工
2003.12
2003.12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
2003.12
2003.12
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
2003.12
2003.12
风工程
2003.12
2003.12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
2003.07
1984.01
水利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
2001.01
水工结构工程
---
2001.01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
2003.07
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2003.07
资料来源:
  • 学科评估
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位居全国第1位,水利工程位居全国第17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位居全国第10位。

合作交流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包浩斯大学建筑学及城市规划学院、智利阿道夫·伊瓦涅斯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法国里昂套用科学学院等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交流,举办了土木工程交叉学科论坛等国际会议,参加了第三届同济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土木工程联合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开展了2016年土木工程学院台湾暑期夏令营活动、中法合作双文凭项目、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法国行等项目活动。
合作交流合作交流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省部级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育部创新团队1个。
省部级研究中心: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土木信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桥樑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城市软土地下空间与工程创新团队(朱合华)

科研成果

科研经费科研经费
2015年,学院获批项目数为47项,其中面上项目2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5项、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製项目1项。
2014年,学院获批项目数为48项,其中面上项目3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联合基金项目1项;桥樑工程系王君杰老师获得重点项目资助,地下建筑与工程系陈永贵老师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自然基金的资助总额达到3834万元。
2013年,学院获批项目数为42项,其中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专项基金项目1项;另外共获得面上项目2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0项。获自然基金的资助总额达到3370万元。自2011年-2013年内,年资助额度均超过了3000万元。
部分国家级科研获奖
时间项目名称获奖类别
2009年
高性能混凝土基础理论与工程套用
教育部二等奖
大跨,高墩桥樑抗震设计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新型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城市越江隧道结构的性能与安全控制技术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8年
现代多高层钢结构设计的若干基础理论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软土盾构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控制技术及其套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
预应力索桿结构理论分析和套用技术
教育部一等奖
东海大桥(外海超长桥樑)工程关键技术与套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地球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的不确定性原理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6年
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套用研究
国家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结构抗震防灾新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套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新型墙体材料用于钢结构建筑的关键理论与技术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D3S空间结构集成系统
教育部二等奖
地震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套用
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资料来源:
部分国家级科研项目
类别项目名称负责人
973
複杂环境
顾祥林
863
基于智慧型体的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格线模型与关键技术
陈鹏
863
结合地面地震观测数据多源时空遥感地震监测及灾害评估套用研究
童小华
863
地下河太空环境下基于影像和IMU的组合精密导航定位技术与套用
刘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强震作用下砂土液化引发地下结构动力灾变过程的精细化研究
周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膜结构风致灾变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
张其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岩土与基础工程
黄茂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强地震作用下超高层建筑损伤机理及破坏全过程研究
吕西林
资料来源: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建筑钢结构进展
《建筑钢结构进展》杂誌创办于1999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的建筑钢结构专业学术杂誌。2007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建筑科学类的核心期刊,2014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即第七版)之建筑科学类的核心期刊。为“2015-2016年度”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杂誌入编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IPD)。
建筑钢结构进展建筑钢结构进展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版)统计:《建筑钢结构进展》杂誌在2014年影响因子(JIF)的学科排序分别为:複合影响因子14/142、期刊综合影响因子9/142,排名均在前10%之内。
结构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公开发行的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期刊创办于1985年,栏目设定有设计方法研究、结构分析、抗震与抗风、地基基础、试验研究、结构加固与改建、工程施工和文献综述等。
结构工程师结构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CJFD)、CNK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CAJCED)、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CSTJ)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等多家资料库,网站全文收录。

文化传统

标识

  • 校徽
院徽院徽
院徽标誌的创意灵感来源于“匠人营国”,象徵广义的营造活动,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科门类简而言之即是“营造”——筑土为屋,架木为桥。标誌形式上借鉴中国古代的“关防”(印章的一种),代表“责任”和“权威”;“土木”二字与“城”内“建筑”巧妙融合。

文化活动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同济学生分会协会、同济无止桥、同济大学土木编译社、同济大学建筑结构试验技术协会、同济大学BIM菁英俱乐部、桥魂协会、同研社 、结构减灾学术社等研究性学术社团,举办了土木社团嘉年华、土木·建筑联合博思论坛、同济大学BIM高峰论坛、企业日、企业高层讲座、企业课程、I SEE YOU等文化活动。
学校活动学校活动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院党委书记
陈世鸣
副书记
张艳丽、罗烈
名誉院长
项海帆
院长
顾祥林
副院长
黄宏伟、李建中、赵宪忠、熊海贝
副书记
罗烈
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院长任职时间常委书记任职时间
项海帆
1997-1999
程鸿鑫
1997-1999
李永盛
1999-2002
楼梦麟
1999-2006
陈以一
2002-2006
朱合华
2006-2010.9
陈世鸣
2006-
资料来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