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同治(清穆宗年号)

2019-05-25 11:02:57 百科
同治(清穆宗年号)

同治(清穆宗年号)

同治是清朝第十位、清军入关后第八位皇帝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对应年份为同治元年(1862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前后共13年。

同治帝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和清文宗鹹丰帝之子,在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等人发动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太后採纳了大学士周祖培的奏议,废止原八位顾命大臣拟定的“祺祥”年号,改用“同治”年号。“同治”,表示两宫太后临朝同治之意或者说两宫太后与众大臣共理朝政之意(同治也有同于顺治之意)。慈禧太后一听十分高兴,特颁谕旨,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并命停铸“祺祥”钱,改铸“同治”钱币。

关于清朝同治皇帝的内容,详看条目同治帝。本条目只介绍年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同治
  • 外文名:Tongzhi
  • 类别:年号
  • 使用时间:公元1862年至1874年
  • 在位帝王:爱新觉罗·载淳
  • 所属朝代:清朝
  • 主要事件: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 父亲:鹹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 注音:ㄊㄨㄥˊ ㄓˋ
  • 前任:鹹丰皇帝
  • 后任:光绪皇帝

在位皇帝

同治帝载淳的即位是清朝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鹹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载淳是他的长子,次子出生之后未命名就夭折了(同治帝即位后追封为悯郡王),所以载淳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帝即位时,只有六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满八位大臣专权,联合东宫慈安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在护送鹹丰帝梓宫回京之际,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先行到达,採纳恭亲王建议,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废除八名顾命大臣所拟定的年号“祺祥”,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同治

年号纪年

年号
公元纪元
乾支纪元
庙号
同治元年
1862年
壬戌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二年
1863年
癸亥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三年
1864年
甲子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四年
1865年
乙丑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五年
1866年
丙寅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六年
1867年
丁卯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七年
1868年
戊辰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八年
1869年
己巳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九年
1870年
庚午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十年
1871年
辛未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十一年
1872年
壬申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十二年
1873年
癸酉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十三年
1874年
甲戌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人物年表

鹹丰六年(1856年),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出生。鹹丰十一年(1861年),鹹丰帝驾崩后由年仅六岁的载淳继位,依照鹹丰帝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九月,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等被奕訢与慈禧太后夺权。 同治三年六月,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同治四年,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捻军所杀。同治六年,东捻军被平定。 同治七年,西捻军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 同治十一年,册立皇后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 同治十二年,亲政,同年陕甘回民起义及云南回乱大致平定。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驾崩,享年十九岁。
同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