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兰,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 (Thunb.)Baker的全草或根。各地广泛栽培,供作观赏。具有化痰止咳,散瘀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痰热咳嗽,跌打损伤,骨折,痈肿,痔疮,烧伤。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吊兰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百合目
- 科:百合科
- 属:吊兰属
- 种:吊兰
- 分布区域:各地广泛栽培,供作观赏
- 採收时间:全年均可
- 用量:6-15g;外用适量
- 毒性:无毒
别名
挂兰、葡萄兰、钓兰、树蕉瓜、浙鹳兰、兰草、倒吊兰、土洋参、八叶兰、丛毛吊兰
入药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甘、微苦,性凉。
功效
化痰止咳,散瘀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
痰热咳嗽,跌打损伤,骨折,痈肿,痔疮,烧伤。
相关配伍
1、治咳嗽:鲜吊兰15-30g,枇杷叶9-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2、治骨折(复位后,小夹板固定):鲜(树蕉瓜)捣烂敷患处。(《文山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洗净鲜用。
形态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而肥厚,呈纺锤状。叶自根际丛生,多数;叶细长而尖,绿色或有黄色条纹,长10-30cm,宽l-2cm,向两端稍变狭。花葶比叶长,有时长达50cm,常变为匍枝,近顶部有叶束或生幼小植株;花小,白色,常2-4朵簇生,排成疏散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梗关节位于中部至上部;花被叶状,裂片6枚;雄蕊6;稍短于花被片,花葯开裂后常捲曲;子房无柄,3室,花柱线形。蒴果三角状扁球形,每室具种子3-5颗。花期5月,果期8月。
生长环境
各地广泛栽培,供作观赏。原产非洲南部。
性状鉴别
鬚根圆柱状纺锤形,上有短根茎。完整叶片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0-30cm,直径宽1-2cm,顶端渐尖,基部抱茎;色深绿,有的具黄色纵条纹或边缘为黄色;质较坚硬。有的尚具花葶及花序。气微,味淡。
相关论述
《福建药物志》:“清热止咳,消肿止痛。主治咳嗽,跌打损伤,痈、疔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