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吉林大学地质学院

2018-01-24 14:43:20 百科
吉林大学地质学院

吉林大学地质学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部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东北地质学院。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及东北工学院物理系一部分合併,成立东北地质学院。1958年,东北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吉林大学地质学院
  • :吉林省
  • 气候类型:四季分明
  • 国家:中国
  • 所属地区:朝阳区

基本内容

校园简介:原长春地质学院创建60年纪念活动的主题思想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示成就、凝聚人心、整合资源,促进地学学科又好又快发展,并将“秉承长院传统,再造地学辉煌”作为此次纪念活动的主题。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部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东北地质学院。1951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建立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任校长。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及东北工学院物理系一部分合併,成立东北地质学院。1958年,东北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2000年长春科技大学与吉林大学合校,成立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部。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喻德渊、俞建章、业治铮、董申保、张寿常、吴磊伯、郭鸿俊、马振图,胡袆同;着名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经福谦;物理学家余瑞璜;水文地质学家刘国昌等建校之初就来校任教。

发展建设

吉林大学地学部经几十年的发展建设,至2000年合校时已基本上形成了由单科性院校向文理渗透、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工管兼备的综合性院校的过渡。至2011年止,培养本、硕、博以及博士后等各层次毕业生930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有翟裕生、薛禹群、刘嘉麒、康玉柱、滕吉文、徐世浙、何继善、林学钰等8人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张贻侠、马志红、宫辉力等8位校友被选为外籍院士;有范士凯等8人被评为全国勘查大师;有徐绍史、王涛、孟宪来等近三十位校友走上了副部及以上领导岗位;有李建保等十余位毕业生在各高校任党政负责人;有近三十位校友被选为长江学者、千人计画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奚青等校友成长为着名作家,匡得鳌等校友成长为着名国画家,邵成玺等校友成长为着名书法家。李华梅校友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陈宜元校友参与和主持了东方红一号、二号,实践一号等卫星的研製并担任了资源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赵军也是我校校友。
吉林大学地学部向来坚持教学、科研两个中心,一直把科研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努力解决国计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曾经参加过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大庆油田会战、我国十大钢都建设、云南大旱找水、万米深钻的研製、松花江污染的治理、主持了全国第一轮油页岩及油砂资源评价等。另外,从50年代在辽宁宽甸发现硼矿,到60年代发明了航空核子旋进磁力仪,再到70年代以俞建章教授的名字命名了建章珊瑚,直至80年代的中国变质地质图的绘製完成、90年代的满—绥地学断面的全面验收。所有这些,浸透着几代学人勤奋的努力、逆境的拼搏、艰辛的汗水和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的良知。
吉林大学地学部下设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五大学院以及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综合矿产信息预测研究所,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所。

师资力量

现有人员总数636人,其中有教授(研究员)175人,副教授(研究员)127人,中级职称人员116人;教师中有院士一人,双聘院士3人,俄罗斯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画”专家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拥有“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公共管理’、‘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7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构造地质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2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拥有34个硕士学科授权点;开设18个本科专业;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研工作

合校后,地学部科研工作在既有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科研项目集中在解决重特大国计民生问题以及高精尖领域,科研手段愈发先进,先后建成了包括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複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地下空间探测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油页岩及其共生矿产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3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逐年攀升,2011年,地学部年科研到款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的3.677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科研成果丰硕,2000年至2011年间,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及以上等级奖励的达53项。详见附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