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是合肥工业大学的二级学院。学院始于1945年的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当时设定採矿科、地质科;1987年,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成立;2001年9月,建立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5个系,开办6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个;拥有教职员工105人,专任教师86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创办时间:1945年
- 类别:二级学院
- 类型:理工
- 主管部门:合肥工业大学
- 现任领导:院长:周涛发
党委书记:李强 - 本科专业:6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 院系设定: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岩土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地理信息科学系、生态环境系(宣城校区)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屯溪路193号
历史沿革
1945年,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设定採矿科、地质科。
1954年,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合肥矿业学院,先后设立地建系、地质系。
1958年,学校改制为教育部直属的合肥工业大学,当时的地质系先后设定了放射性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金属非金属地质和煤田地质等6个专业,后煤田专业与採矿专业合併为矿冶系。
1972年,地质系的煤田专业教师支持淮南煤炭学院组建地质系;保留地质普查与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及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三个本科专业。
1987年,因设立环境工程专业而改称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原地质专业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分别调整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2000年,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增设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2001年9月,在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基础上成立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1年,学院重新增设地质学本科专业。
2014年,学院在宣城校区设定环境工程本科专业。
2015年,学院增设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2018年,学院在宣城校区成立生态环境系。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5个系,开办6个本科专业。
系 | 专业 | 学制 | 授予学位 |
---|---|---|---|
资源科学与工程系 | 资源勘查工程 | 四年 | 工学 |
地质学 | 四年 | 理学 | |
岩土工程系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环境工程 | 四年 | 工学 |
地理信息科学系 | 地理信息科学 | 四年 | 理学 |
生态环境系(宣城校区) | 环境工程 | 四年 | 工学 |
学科建设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个、安徽省重点学科3个,地质学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九。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资源探测与信息、环境地质学、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功能材料、环境化学及过程污染控制、环境生态与污染修复、环境法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理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环境工程、地质工程
安徽省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环境工程
师资力量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教职员工105人,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44人(含兼职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36人;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特聘(含外籍)教授5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黄山学者3人。
双聘院士 | 常印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永飞(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陈斌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 | 陈斌、袁峰 |
全国优秀教师 | 宋传中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宋传中) |
安徽省教学名师 | 宋传中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安徽省生态教育示範基地1个,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项目类别 | 项目名录 |
---|---|
国家特色专业 | 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 |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 | 资源勘查工程 |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资源勘查工程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构造地质学 |
安徽省生态教育示範基地 | 环境工程 |
- 教学合作
合肥工业大学与美国克拉克大学签订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2”本科教育合作计画,学生在攻读完大一、大二课程,并经选拔考试合格后,可进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继续大三、三四课程学习,成绩合格者均可获得教育部认可的合肥工业大学和克拉克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
- 硬体设施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有实验室63个,拥有各种大、中、小型仪器,其中单价3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有21台(件),分别是电子探针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气态準分子雷射剥蚀系统、偏光未经冷热台、偏光显微镜及包囊体、偏光显微镜、多接收电感耦合电浆质谱仪、ICPMS洗净实验室、高密度电法仪、探地雷达、雷射烧蚀进样系统、雷射瞬态吸收光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测汞仪、低本底井型高纯锗γ能谱仪、真三轴页岩水力压裂模拟试验系统、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高盐废水处理实验装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中小型仪器有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原子吸收仪、差热综合分析仪、小型线上气体质谱仪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联合联合实验室1个、校级研究所(研究中心)11个。学院形成了成矿流体系统与成岩成矿作用、断裂构造与大陆动力学、造山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沉积学与盆地分析、成岩成矿地球化学、资源探测与信息、纳米矿物学与矿物材料、深部岩体力学、地下水动力学、环境地质灾害与防治、环境系统仿真与污染控制等主要研究方向。
平台类型 | 平台名称 |
---|---|
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安徽省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联合实验室 | 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立体探测实验室 |
校级研究所(研究中心) |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
合肥工业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 | |
合肥工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 |
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所 | |
合肥工业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
合肥工业大学地理信息大数据研究所 | |
合肥工业大学空间信息智慧型分析与套用研究所 | |
合肥工业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所 | |
合肥工业大学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工程研究所 | |
合肥工业大学页岩水力压裂及油气运移开发利用研究所 | |
合肥工业大学矿床成因与勘查技术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覆盖率85%;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1项,承担其他主要纵向项目(经费>50万)51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获奖14项,成功申请发明专利83项。
项目名称 | 来源类别 | 经费 |
---|---|---|
长江中下游、钦杭成矿带典型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时空演化 | 国家重点研发计画项目课题 | 720 |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控矿机制 | 国家重点研发计画项目课题 | 581 |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浅部地质演变规律与动力学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项目 | 750 |
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与动力学机制集成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项目 | 300 |
铁氧化物、硫酸盐矿物与厌氧微生物互动作用及环境效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90 |
西北天山富F高分异花岗岩的成因及其与铜钨多金属成矿的关係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353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硅卡岩型铜金矿床和玢岩型铁矿床的成矿系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 300 |
环巴尔喀什-西準葛尔成矿带矿产资源预测与靶区评价 |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课题 | 180 |
河道生态需水量测算与蓝藻高附加值资源化研究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 | 380 |
华北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控矿机制 | 国家重点研发计画项目专题 | 83 |
海水环境中仪器表面无机盐结晶行为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画项目专题 | 10 |
中国中东部燕山期硷性岩/钾长花岗岩时空分布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成因联繫 | 国家重点研发计画项目专题 | 130 |
下扬子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时空分布与成矿属性 | 国家重点研发计画项目专题 | 60 |
南陵-宣城矿集区三维成矿预测(3000米以浅) | 国家重点研发计画项目专题 | 122 |
南陵-宣城矿集区构造格架及演化 | 国家重点研发计画项目专题 | 122 |
南陵-宣城矿集区典型矿床及时空演化 | 国家重点研发计画项目专题 | 108 |
辽东青城子矿集区铅锌矿成矿规律 | 国家重点研发计画项目专题 | 25 |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生物与非生物燃料电池原位修复技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45 |
东秦岭北部造山过程中的不同变形作用和转换关係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55 |
煅烧黄铁矿结构演化及其净化水中硝酸盐、磷的作用和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57 |
四川盆地二叠纪地下生物礁的地球物理信息特徵及其地质解译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59 |
郯庐断裂带南端造山期变形格局、演化规律与形成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57 |
新疆东天山地区含自然铜矿化的玄武岩与基性-超基性岩中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因联繫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 |
安徽金寨沙坪沟斑岩钼矿床硷交代岩及其对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8 |
重金属污染土的工程性质变异机理与固化修复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6 |
典型颗粒物表面活性氮物质NOY的光化学反应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58 |
庐枞盆地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铁氧化物-铜-金(铀)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0 |
煤系地下水硫酸盐还原菌生态及还原性水—岩体系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65 |
泥河铁矿床中硬石膏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铁成矿作用的制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4 |
潜流带污染物释放-地下水渗流补给耦合作用下小河流溶质迁移转化规律及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59 |
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幔源-岩浆二氧化碳气源体与气源断裂系耦合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4 |
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成因与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8 |
徐淮弧构造变形规律对华北与华南板块汇聚过程的指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1 |
扬子北缘中二叠世碳酸盐斜坡精细研究及其环境回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0 |
中国黄土中铁氧化物形成和演化:纳米矿物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4 |
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精细过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03 |
大别造山带宿松变质杂岩变质条件及构造归属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4 |
基岩裂隙水非达西流条件下非费克运移试验与模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5 |
秦岭伏牛山构造带的变形作用与构造过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5 |
皖南中生代两期花岗岩成因及深部过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91 |
乌兰二郎洞-关角山增生杂岩中混合岩成因与韧性剪下作用关係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5 |
南岭燕山期複式花岗岩体中补体的成因及其与钨锡多金属成矿的关係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7 |
採矿驱动下华北型煤田多层地下水系统水动力-水化学演化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0 |
华北板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沉积时限和古构造属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0 |
基于硷渣的重金属污染土固化机理与套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5 |
硫酸盐还原菌直接作用分解磁铁矿的机制及环境和磁学效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5 |
酸性矿山排水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以马鞍山向山尾矿库上垃圾填埋场为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5 |
天然针铁矿负载镍催化裂解焦油性能和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03 |
铜陵地区岩浆演化与铜金成矿:单矿物原位元素和同位素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3 |
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5 |
长江中下游宁镇地区早白垩世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0 |
菱铁矿厌氧微生物氧化界面过程、动力学及其脱氮除磷作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63 |
安徽青阳高家塝-狮金山钨钼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系统和成矿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92 |
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新太古代基底的构造样式及其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20 |
郯庐断裂带北段的起源型式、时间与动力学背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06 |
巢湖流域源头溪流氮磷滞留机制及实验操纵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4 |
大别造山带北淮阳单元的变形历史与构造属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19 |
考虑基本变数互相关性及自相关性的非饱和土地基基础可靠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9 |
秦岭陶湾群变质变形对洛南-栾川断裂带构造活动的回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6 |
热处理富凹凸棒石白云岩去除与固定水中重金属的作用和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9 |
铁氧化物促进短链脂肪酸互营氧化产生甲烷的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9 |
铜陵矿集区褐铁矿资源纳米矿物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98 |
政和-大埔断裂带基性-超基性岩记录的华夏板块大地构造演化信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7 |
氧化石墨烯/聚氨酯泡沫基活性複合材料高效吸附放射性核素的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30 |
合肥地区重金属污染膨胀土性能演变与改性土劣化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0 |
基于再生循环的锰氧化物SCR脱硝环境矿物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5 |
罗河玢岩型铁矿床中Ti的超常富集-迁移机制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62 |
铜陵地区胶状黄铁矿矿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0 |
皖南中生代基性岩: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3 |
新疆西準噶尔地区阔尔真阔腊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66 |
脆-韧性转换带的变形规律及转换过程与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1 |
海龙的演化:生物多样性、谱系发育及生物地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0 |
裂隙网路地下水选择流动机理实验与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65 |
锰替代菱铁矿热分解产物结构及脱硝活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69 |
热活化黄铁矿与铜离子反应表面钝化的控制因素与作用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68 |
下扬子北缘新元古代岩石成因与大地构造背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4 |
凹山酸水库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作用下的铁还原过程与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5 |
皖南地区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系地层格架、沉积序列研究及其对构造演化模型的约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57 |
庐枞早白垩世火山岩锆石U-Pb和Hf、O同位素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14 |
钙质结核土细观结构定量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 |
胞外聚合物在SRB分解硫酸盐矿物中的作用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5 |
高温热处理凹凸棒石结构、表面性质演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5 |
基于複杂网路的流域地貌形态空间模式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3 |
华南晚泥盆世微生物礁丘对生物事件和环境变化的指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5 |
磷酸根离子和钴离子与针铁矿表面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5 |
锰结核氨浸渣脱硫剂净化高温气体中硫化氢作用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5 |
中国中东部含矿与不含矿高镁埃达克质岩源区及氧逸度特徵对比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14 |
新疆北天山黄山东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亏损机制及其找矿意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5 |
新疆东天山白山钼矿床富铼的成因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4 |
玢岩铁矿三维成矿预测中矿床空间定位模型的建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2 |
黄铁矿快速热分解产物的微结构特徵及化学反应活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7 |
基于动态知识规则的多金属矿床储量估算边界智慧型圈定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4 |
替位铝对针铁矿氢还原产物纳米铁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7 |
晚全新世西沙海鸟营养级变化对重金属传输效率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7 |
岩石圈地幔富集改造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鲁西中生代镁铁质岩的地球化学制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5 |
中国西南地区中三叠世混鱼龙类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8 |
地震和重力数据联契约束下的苏鲁皖地区壳幔结构反演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5 |
秦岭商丹缝合带俯冲期构造变形的精细解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4 |
昂仁-萨嘎地区雅鲁藏布缝合带晚白垩世深水沉积与海沟盆地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 |
非均质多孔介质渗透係数尺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 |
辽宁青城子铅锌多金属矿田叠加成矿信息的精细厘定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 |
南岭燕山期骑田岭複式岩体钨、锡成矿差异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2 |
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大理岩及其包裹榴辉岩的Mg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4 |
三维成矿预测不确定性传播及度量研究—以宁芜盆地钟姑矿田为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3 |
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内同构造岩脉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 | 20 |
介质阻挡放电与凹凸棒石/γ-Fe2O3纳米材料协同催化降解水体中抗生素类污染物的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 | 12 |
基岩裂隙水与污染物(溶解态)非线性运移机制及升尺度模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 | 20 |
张八岭隆起变质属性及年代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 | 20 |
基于功能化多孔矿物材料的VOCs吸附净化技术研究及套用 |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子课题 | 50 |
準噶尔盆地晚古生代构造格架与演化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子课题 | 100 |
南淝河子流域点源生态绿地系统结构的最佳化及系统模拟研究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子课题 | 75 |
矿物增强有机废物厌氧转化的基础研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专题 | 70 |
河北省邯邢式硅卡岩富铁矿成矿机制研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专题 | 50 |
富铁矿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综合研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专题 | 40 |
庐枞盆地中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Fe-Cu-Au-U-P成矿系统研究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博士点基金项目 | 6 |
晶格替位铝对针铁矿高温还原产物结构、化学活性的影响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博士点基金项目 | 12 |
秦岭伏牛山构造带变质变形作用的精细研究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博士点基金项目 | 12 |
嗜酸氧化亚铁硫桿菌胞外聚合物在黄铁矿生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新教师基金项目 | 4 |
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锆石Ce异常:成岩成矿制约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新教师基金项目 | 4 |
生物成因磁铁矿转化过程中的砷释放特徵研究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新教师基金项目 | 4 |
华南泥盆纪钙质微生物与骨骼生物相互关係的研究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新教师基金项目 | 4 |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等级 | 获奖时间 |
---|---|---|
基于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研究的煤矿安全高效开採实践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3 |
重磁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安徽省中深部找矿中的套用 | 安徽省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3 |
基于乾法活化的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开发与套用 | 国家发明二等奖 | 2014 |
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套用 | 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5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隆-凹”成矿作用 | 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5 |
罗平生物群综合研究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 2015 |
高承压强渗流鬆散含水层下安全开採防治水关键技术研究及套用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 2015 |
安徽庐枞地区深部找矿理论与方法 | 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6 |
宁芜盆地南段钟姑铁矿田深部立体地质填图及找矿预测 | 安徽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6 |
大别山东段深部探测与找矿突破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6 |
“玢岩型铁(硫)矿”深部勘查技术与找矿示範研究”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6 |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多金属成矿 | 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6 |
后碰撞过程壳幔物质交换与成矿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 2016 |
基于进化理论与智慧型搜寻的地下水优 化模型及其套用 | 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7 |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院徽
院徽呈绿色,中间的图案寓意着青山绿水,寓意着资源与环境。外环内上半部写有学院的全称,下半部写有学院的英文简称。

精神文化
资环文化:阳光、勤奋、和谐、创新
阳光:指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一种顾全大局的心态。
勤奋:是发展本源,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把本领学到手,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勤奋,也是资环人对自我的一种约束。
和谐:代表了资环学院的发展环境,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也是目的,凝心聚力,引领前沿。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院长 | 周涛发 |
党委书记 | 李强 |
副院长 | 彭书传 |
袁峰 | |
丁俊祥 | |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 顾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