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与工程学院前身是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系,始建于1958年,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我国材料、机械等行业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3个2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2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材料工程”工程硕士点,是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始建于:1958年
- 前身: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系
- 教职工:100人
学院介绍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系。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发展成为我国结构材料和新型材料领域教学、科学研究和套用开发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複合材料、数位化材料成形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个材料科学与工 程 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複合材料、数位化材料成形等5个工学硕士学位点以及1个材料工程工程硕士学位点、 也是高等学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 。其中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6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4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35人,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55人,留学人员30多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近50人,具有硕士学历的占有95%以上。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学院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画3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安徽优秀科技青年、江淮十大杰出青年、省级以上模範优秀教师共20余人。有4名教授担任国家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有在校本科生2100余人,硕士研究生350余人,工程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研究生50余人。本科生毕业一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学院拥有“教育部铜合金及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业铜合金及成形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有色金属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粉末冶金重点实验室”、“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学院近5年来获奖成果8项,其中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五年累计年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 SCI 、 EI 收录论文470余篇。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瑞士、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着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友好合作互访关係,学院先后有20余名教师、研究生赴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和攻读学位。学院近年来先后聘请近20名国内外着名学者任我院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邀请4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院讲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秉承 “ 厚德、笃学、崇实、尚新 ” 的校风,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为把学院早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而努力奋进。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4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35人,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55人,留学人员30多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近50人,具有硕士学历的占有95%以上。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学院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画3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安徽优秀科技青年、江淮十大杰出青年、省级以上模範优秀教师共20余人。有4名教授担任国家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有在校本科生2100余人,硕士研究生350余人,工程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研究生50余人。
本科教学工作
学院现设有“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五个本科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成形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製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涵盖了金属液态成形、塑性成形、连线成形、塑胶成型、模具设计与製造等多种专业领域,是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机械、电子、计算机套用和控制技术等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
本专业培养体系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力学、工程製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形原理、材料成形测试技术、CAD/CAM基础等。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在机械、汽车、电子、通讯、化工、交通、冶金、航空航天、能源、建筑、轻工等相当广的行业和领域中从事相关的产品结构设计、製造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在高性能金属材料、功能材料、複合材料、纳米材料、陶瓷材料等新材料的设计、合成製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质量控制、材料表面工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备从事新材料研究基础的高级研究人才。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培养具有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设计、合成製备、结构与性能、生产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涉及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材料设计、製备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及新材料等领域,以新型高性能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纳米器件及新能源材料的设计、研製与套用研究为主要特色。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工艺学、粉体工程、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物理性能等,强调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部门从事新型特种陶瓷、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及製品的科研、生产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教学及相关管理方面的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在粉体材料的设计、合成製备、结构与性能、生产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各种粉体材料的材料设计、製备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及新材料等领域,以新型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它新型粉体工程材料的设计、研製与套用研究为主要特色。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粉体製备与测试、粉体加工技术、粉末冶金原理、粉末冶金材料、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等,强调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部门从事粉末冶金、特种陶瓷及其它新材料及製品的科研、生产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教学及相关管理方面的工作,还可在金属材料、材料加工等领域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加工製备、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工艺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和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010年“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该专业涉及与新能源相关的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及器件的设计、製备技术与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套用等领域,以採用粉末原料,通过先进的製备技术生产各种高性能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特种电工电子材料、航天航空材料,并进行套用开发研究为主要特色。 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固体物理学、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合成与製备、新能源器件工艺原理、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工艺、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燃料电池原理与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等,强调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研究生教育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介绍
1. 学科、专业代码: 080503 获得授权时间: 1990 年
2. 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隶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本学科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基地,确立了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造就了一批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本学科师资队伍中现有博士生导师 5 人,教授 8 人,副教授 10 人,教师中有近三分之一具有博士学位。近 3 年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 6 项、省部级科研攻关与科研基金项目近 20 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100 多名。
3. 研究方向
a .模具强度和模具 CAD/CAM ;
b .精密塑性成型新技术新工艺;
c .液态合金及凝固组织的结构与性能;
d .新型材料製备及其液态成型原理与工艺;
e .先进材料连线技术及其数值模拟 .
学制:二年至二年半。 规定总学分: 28--32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16 学分。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至少2-3 门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材料学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介绍
1. 学科、专业代码: 080502 获得授权时间: 1986
2. 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特色、覆盖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尤其是前沿领域的专业学科。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 7 人,教授13 人,副教授 8 人。近年来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攻关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几十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几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成为培养材料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3. 研究方向
a .複合材料
b .粉体及陶瓷材料
c .材料表面工程
d .功能材料
e .材料组织与性能
f .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
g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
学制:二年至二年半。 规定总学分: 28--32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16 学分。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至少
2-3 门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介绍
1. 学科代码 : 080503 获得授权时间: 2003 年
2 .学科、专业简介 :
本学科隶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学科覆盖面宽的专业特色,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 12 人,博士生导师 6 人。本学科重视科学研究,根据 2003 年底的统计,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 55 项,承担科研经费 547.5 万元,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的科技奖励 12 项。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博士点基金 2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 12 项。目前在读的博士生 20 人,硕士生 90 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是博士点联合申报单位,具有共同培养本学科博士生的责任和义务。
3 .研究方向:
a. 现代模具设计理论与方法
b. 特种精密塑性成形理论及工艺 / 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c. 新型材料製备及液态成型理论
d. 陶瓷材料连线技术
e. 纳米材料製备及其性能研究
f. 焊接结构工程可靠性
学习年限 :三年(在职四年)。规定总学分不少于 17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10 学分。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博连续研究生培养介绍
1 .学科代码: 080503 获得授权时间: 2003 年
2 .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隶属于材料科学于工程一级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学科覆盖面宽的专业特色,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 12 人,博士生导师 6 人。本学科重视科学研究,根据 2003 年底的统计,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 55 项,承担科研经费 547.5 万元,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的科技奖励 8 项。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博士点基金 2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2 项。目前在读的博士生 20 人,硕士生 90 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是博士点联合申报单位,具有共同培养本学科博士生的责任和义务。
3 .研究方向:
a. 现代模具设计理论与方法
b. 特种精密塑性成形理论及工艺 / 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c. 新型材料製备及液态成型理论
d. 陶瓷材料连线技术
d. 纳米材料製备及其性能研究
e. 焊接结构工程可靠性
学习年限: 四至五年。规定总学分不少于 38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23 学分。跨学科录取的硕博连读研究生需要补修 2 门以上
该学科本科段主干课程,列入培养计画,但不计学分
科学研究工作
学院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有50%以上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教研、教改项目的研究,主持、参加校级以上教研课题2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 10余项。学院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突出,《材料成形原理》为省级精品课程,《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和《工程材料》为校级精品课程。近3年获校级以上教学奖励近10项,其中“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研究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教师专业分布、职称和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已形成若干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一批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打造科研创新团队已初见成效。拥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层次人选,江淮十大杰出青年,安徽省优秀科技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安徽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教师等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力量,有4位教授被遴选为教育部4个专业“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彰显示出强劲的学科发展潜力和科研学术水平。近5年来,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5人项,授权专利7项,出版专着及教材8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26篇,其中SCI、EI收录241篇。目前学院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等52项,市级及企业委託横向课题37项,在研科研经费953万元。此外,有部分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学院以技术参股合肥工业大学複合材料公司及安徽鑫科材料股份公司(上证所已上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
(1)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 (2)现代模具设计理论和方法
(3)材料强韧化与摩擦磨损 (4)液态金属结构及成型技术
(5)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 (6)特种精密塑性成形及变形模拟组织
(7)表面物理与表面化学 (8)粉体材料成形与结构性能
(9)金属基及陶瓷基複合材料
实验教学工作
实验中心是对原学院所属实验室进行集中管理,实行统一规划、设备、人员资源实现共享。现有设备台数1190台套,固定资产达2800余万元。主要本科教学仪器已更新。其中具有:日立公司H800透射电镜,德国蔡司公司MM-6金相显微镜,1000吨多向成形液压机、英国马尔文公司雷射粉末粒度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比表面和孔径分布仪、电火花形成机 、 真空磁控+离子束溅射膜机、真空烧结炉、真空熔炼炉,消失模铸造成形机组与金相多媒体系统等大型精密测教学仪器设备。
中心现承担本科60门课程,90个实验项目,实验学时数396学时,涉及专业9个,学生人数13340人。实验中心对全部教学实验实行任课教师预约制开放。同时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及教师科研提供仪器设备使用及测试、加工工作。实验中心各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保证了教学与科研正常进行工作。
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级别 | 项目类型 | 项目种类 |
1 | 硫属化合物纳米结构与共轭聚合物的杂化体异质结及其光伏特性的研究 | 蒋阳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 | 空天条件下二硫化钼-银-石墨複合材料的电摩擦磨损机理研究 | 凤仪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3 | 钼粉烧结材料等通道转角挤扭成形机理研究 | 李萍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4 | 基于BMGs电子传输与阻尼特性及其温度行为探索玻璃形成能力 | 祖方遒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5 | 高空环境下铜-MoS2纳米管複合材料的电摩擦磨损机理研究 | 凤仪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6 | 硷金属铌酸盐基压电陶瓷的相组成、织构工艺和力电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 左如忠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 | 一维纳米TiO2 /云母(凹凸棒石)複合结构的製备及性能研究 | 吴玉程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 | 有序海胆状纳米结构设计合成及结构调製光电化学性能机理研究 | 陈翌庆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9 | 基于硫属化合物量子点的新型光伏器件及其能量转换特性的研究 | 蒋阳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0 | Pt/(CdS-CdSe)共修饰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製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 吕珺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1 | Ce基非晶金属塑胶过冷液体及平衡液体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 张博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2 | 基于高压扭转法的多尺寸SiCp/铝基複合材料强韧化机理研究 | 薛克敏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3 | 基于晶体塑性的钛合金形变-相变耦合机理及模拟研究 | 李萍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4 | 精密铜管短流程高效製备加工技术的研究 | 李先芬 | 国家级 | 套用研究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计画) |
15 | 先进核燃料循环技术模式研究 | 凤仪 | 国家级 | 套用研究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计画) |
16 | 中国低活化钢(CLAM)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 李合琴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 |
17 | 人工纳米生物机器的基本构件-人工纳米结构的製备与修饰 | 蒋阳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 |
18 | 导体多道次缩径成形过程数值模拟及辊轮质量问题分析 | 薛克敏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 |
19 | 微波铁氧体材料的研製 | 吴玉程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 |
20 | 面向电浆材料和器件的电浆辐照实验及无损检测 | 吴玉程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 |
21 | 铝合金粘塑性行为的多尺度研究 | 陈忠家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
22 | 载流子掺杂改性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线阵列的研製 | 贾沖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
23 | 用以解决交流LED闪光和眩光问题的新型萤光材料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 陈雷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
24 | 雷射-电弧複合焊热循环致高强铝合金接头软化的机理研究 | 吴圣川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
25 | 高应变率下TiAl金属间化合物变形机理和韧脆转变行为的研究 | 昝祥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
26 | 基于一维TiO2複合纳米阵列的生物感测器构造及机制研究 | 徐光青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
27 | 金属粉末高速压制过程粉末体变形与摩擦行为研究 | 王德广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
28 | 硅锗异质结纳米线中杂质和缺陷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周如龙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
29 | 单晶碳化硅纳米管的结构及物理性质的研究 | 周如龙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专项基金项目 |
30 | 多元非贵金属氮化物及氮氧化物催化剂的製备及性能研究 | 姚卫棠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专项基金项目 |
31 | 背压等径角挤扭钼粉固结成形工艺及机理研究 | 李萍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
32 | 基于改性TiO2纳米管阵列的感测器件的构造研究 | 吴玉程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 |
33 | 辐照环境下Cu(Ag)-MoS2纳米管複合材料电摩擦磨损机理研究 | 凤仪 | 国家级 | 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 |
科研获奖
序号 | 奖励名称 | 获奖项目名称 | 完成人 | 获奖 年度 | 获奖等级 |
1 |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 | 液态物质新物理现象-温度诱导非连续液夜结构转变的态探索 | 祖方遒 | 2009 | 二等 |
2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无铅高性能铜基自润滑複合材料 | 吴玉程 | 2009 | 二等 |
3 |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 高速铁路扣件系统开发 | 苏勇 | 2010 | 二等 |
4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液态金属关键问题研究 | 祖方遒 | 2009 | 二等 |
5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自催化VLS生长合成一维纳米材料及机理研究 | 陈翌庆 | 2008 | 二等 |
6 |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 滚筒洗衣机内筒、外壳成形柔性生产装备 | 李先芬 | 2008 | 二等 |
7 |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 中重载柴油机高热稳定性铝合金活塞关键技术开发 | 苏勇 | 2011 | 二等 |
8 |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 材料表面化学沉积合金及微/纳米颗粒複合涂层的研究 | 吴玉程 | 2008 | 三等 |
9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双料複合真空成型模具 | 李先芬 | 2010 | 三等 |
10 |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 高性能汽车制动鼓的研製与开发 | 陈翌庆 | 2007 | 三等 |
11 |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 数控折弯中的S形折弯、气动双压边及加凸补偿技术 | 刘全坤 | 2011 | 三等 |
历史沿革
1945~1946年 新组建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设立机械工程系
1946~1947年 更名为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保留机械工程系
1947~1950年 学校升格,更名为省立工业专科学校,保留机械工程系
1950~1951年 迁址淮南市更名为淮南工业专科学校,保留机械工程系
1951~1955年 更名为中国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同年更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保留机械工程系
1955~1958年 学校迁址合肥市,更名合肥矿业学院,保留机械工程系
1958~1969年 学校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并保留机械工程系
1969~1977年 安徽工学院、安徽水电学院併入合肥工业大学,保留机械工程系
1977~1982年 安徽工学院脱离合肥工业大学单独办学,学校仍保留机械工程系
1982~1988年 学校将机械工程系分离并成立了金属材料与成型技术系
1988~1997年 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97~1998年 学校与原安徽工学院合併,将两校的材料系进行合併, 组建成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98年 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验室概况
材料学院实验测试中心是对学院所属实验室进行集中管理,实行统一规划、设备资源及人员资源实现共享。 实验中心各实验室主要分布在材料楼、材料成型实验室及铸造实验室, 现有实验场地13600平方米。
实验中心下设:金属材料工程实验室(含电镜室)、材料成形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材料物理实验室及计算机房。中心现有专职教学实验人员 17 人,具有副高 7人,中职 8 人,其中博士 1 人(在读),硕士 5 人 ,94% 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素质高。
实验中心现有设备台数2000余台套, 教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5000万元。 主要本科教学仪器已更新,同时具有大型精密测试仪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式力学性能试验机、大型金相显微镜、雷射粒度分析仪、比表面积测定仪、真空热压烧结炉、气压烧结炉、热导静压机、FJL-500超高真空磁控、离子束溅射複合镀膜机、综合热分析仪、1000KN多向成形液压机、电边花离频焊火加工工具机、直读光谱机、扭压複合载入成形试验机、真空熔炼炉、半导体性能测试系统和高温、室温力学性能测试仪、模拟光源、电化学工作站。
实验中心现承担本科 37 门课程, 91 个实验项目,实验学时数 396 学时,涉及专业 9 个,学生人数 13340 人。实验中心对全部教学实验实行任课教师预约制开放。同时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及教师科研提供仪器设备使用及测试、加工工作。对上述人员实验中心各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保证了教学与科研正常进行工作。
近几年实验建设中新进一批较先进仪器、开出了水平较高的综合实验项目,如金相多媒体系统、粉体性能测试、材料先进成形与加工、表面薄膜材料製备等。目前,实验中心在材料结构、组织分析、材料力学、物理化学性能测试、粉体性能、高性能材料製备、先进材料成形与加工方法及材料失效分析方面有较齐全、先进的设备和高水平的实验队伍,在教学、科研及对外服务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在硬体建设同时,实验中心注重软体方面建设,建立健全校、中心、实验室三级实验室、设备管理及实验人员考核等规章制度共 50 条,使制度明确、层层落实,有利于保证实验室日常管理和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推动实验中心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学科建设
学科学位建设与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点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複合材料、数位化材料成形
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铜合金及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业铜合金及成形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有色金属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粉末冶金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结构调製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硕士点授予权: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複合材料 数位化材料成形
工程硕士授予领域:
材料工程
高级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科研发展
科研方向
学院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强调基础研究与套用开发相结合,注重面向生产的套用技术研究。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複合材料、数位化材料成形等领域已形成若干稳定的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学院先后承担包括国家863计画、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画、教育部重大研究计画、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省部级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科研项目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近5年来,学院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0余篇;编写并出版教材、专着11部;。
主要领域:
1、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结构与物性、新型无机功能材料、材料合成与製备化学、粉末冶金过程理论与技术、有色合金材料与固体微结构分析、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
2、材料学
高性能金属材料、耐磨材料、金属基複合材料、材料表面工程、粉体与陶瓷材料、功能材料、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
3、材料加工工程
塑性成形及,模具CAD、精密塑性成形及数值模拟、人工智慧在塑性成形中的套用、液态合金及非晶型材料、先进材料製备及其性能、材料焊接及其数值模拟、材料先进成形技术、材料工程中的计算机控制技术。
4、複合材料
陶瓷基複合材料、金属基複合材料、纳米複合材料、有机无机杂化光伏材料、新型能源材料。
5、数位化材料成形
模具数位化技术 材料成形过程模拟 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