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始建于1980年,是学校最早建设的工科系之一,也是与德国套用科学大学开展教学合作的重点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现有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3)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为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专业,在校生近1470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 在校生:约1470人
- 所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
- 隶属:合肥学院
- 创办时间:1980年
- 地址: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锦绣大道99号
硬体设施
系部下设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实验技术、基础五个教研室和“智慧型感知”研究所及“现代电子控制与检测”协同创新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拥有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系统仿真、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PLC、电气控制、运动控制、检测与仪表、过程控制、数位讯号处理、电子测量、DSP技术、Atmel AVR微处理器、CPLD、高频电路、通信原理、图像处理、微波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20个专业实验室及GE.Fanuc自动化系统套用实训中心、通信工程实训中心、PCB製版与检测中心、SMT工程实训中心,设备仪器总价值约3000万元;此外,建有合肥学院-惠而浦(中国)、合肥学院-合肥安达两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及20多个院级实践教育基地。这些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能充分满足电路系统、信息处理、智慧型控制、电气控制、过程控制、无线通信、网路通信等专业方向教学、科研工作需要。
师资力量
我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敬业爱岗、勇于钻研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目前全系教职员工52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教授、副教授17人,博士13人,省级教坛新秀3人,省教学名师1人;此外,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7人,引进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我系重视科研工作,突出教科研的先导地位,教科研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承担省、厅级教科研项目多项和省级精品课程1项,以及一大批院级教科研项目;同时在国家级核心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更有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此外还有大量省级论文发表。
办学宗旨
我系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办学宗旨,把地方性、套用型、国际化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积极调整学科专业设定和课程设定。借鉴德国套用科学大学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画,积极开展九学期制试点,加强和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工作,改进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2005年以来,在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慧型车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信息类实践创新作品评选、安徽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一系列专业竞赛中,获国际级奖1项,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20项,华东及省级奖共259项。这些专业竞赛激发了学生的专业热情,对学生套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更加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006年我系将率先实行大类招生。新生进校后,一、二年级按专业大类进行教学,进入大三学习前,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本人志愿、在校学习成绩(大学一、二年级)及入学成绩,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具体的专业的选择,再分专业完成三、四年级的专业学习。大类培养模式使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科学、合理,专业思想也更稳定,有利于学生成才和就业。既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化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就业。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生命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我系工作永恆的主题。我系积极围绕人才需求调研,探索套用型人才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深得用人好评,连续多年就业率均为100%。历年来我系有几十名学生分别考取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等多所全国着名高校研究生。
专业设定
通信工程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创新意识、在通信工程领域内获得专业训练的工程套用型人才,以适应国家加速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通信网路和电子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信息检测、传输、交换、处理及控制的基本技能,能在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开发、运营以及能跟蹤专业领域内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在信息产业部门、国防工业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通信、电子信息技术套用和管理等工作的“套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到德国和韩国的高等院校攻读学位。
主要课程:工程套用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电子技术基础系列、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原理、资讯理论基础、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光传输原理与技术、数据通信与交换技术等相关专业方向模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各模组的实验、各类实训及综合性实践环节、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系统地、扎实地掌握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研究、开发与套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快速跟蹤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和新技术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在校四年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地学习,完成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开发与套用的基本训练,具有扎实地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掌握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现代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动态及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优秀在校生可到德国、韩国高等院校攻读学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率论、複变函数、英语、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信号与系统、自动化控制理论、单片微机原理及套用、计算机软体基础、通信原理、EDA、数位讯号处理、图像处理技术、资料库原理及套用、C++、Internet等。
自动化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知识、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与自动化专业方向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技术套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能够在嵌入式套用、工业自动化、电气套用等方面从事自动化系统或产品的分析、设计、运行、维护、改进、管理或行销等工作的套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且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技术负责人或行销骨干。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工程套用数学、电子技术基础系列、机械工程基础、计算机技术系列、控制理论与仿真、计算机控制技术、控制工程与仿真、感测器与检测技术、微处理器技术、功率变换技术、电机与控制系统和电气套用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嵌入式套用技术等专业方向模组等。实践环节包括各课程模组实验、金工实习、电工电子综合实训、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根据国家对高素质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将本专业毕业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前沿理论,具有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适应在现代团队环境下领导或参与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製造、套用开发与生产的工程与套用型技术人才,且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技术负责人或行销骨干。
主要课程:工程套用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电子技术基础系列、计算机技术系列、信号与系统、电磁学基础、通信基础系列、电子工程、信号处理技术和信号检测等专业方向模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各类模组的实验、各类实训及综合性实践环节、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
学术交流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研究型的科技人才,更需要培养出与世界发展趋势相符的工程套用型人才,为了进一步落实地方性、套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借鉴德国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关心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与德国Anhalt套用科技大学于2007年2月签署了合作办学的协定,决定共同招收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採用“2+3”的培养模式即完成在国内的两年学习后进入德国Anhalt套用科技大学学习3年,并于2007年开始招生。经过中德双方教学层面的多次沟通,在院领导和教师努力下,首届学生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共有26名学生通过了德方组织的考试,获得了首肯,其中13名学生成绩优异,获得了“2+2”学习的资格,该级学生中已先后分两批共25人已前往德国学习,他们将在德国Anhalt套用科技大学完成第二阶段的学习(继续学习剩余课程)。在启程前往德国留学时,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2+3”项目负责人受电子系领导和院有关部门委託,分别于7月15日和10月8日在北京国际机场为他们送行,叮嘱他们在到达德国后要继续努力学习,遵守德国法律,搞好团结,注意安全,保持和国内老师的联繫。(有事情大家要商量着做),同学们表示牢记老师的嘱託,绝不辜负学院和领导的期望,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院的关怀。
学术成果
1 | 电子系 | 顾涓涓 | MNR FID Signal Enhancement via the Oversampled Gabor Transform using the Gaussian Synthesis Window | Proceedings of The 47th IEEE International Midwest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Hiroshima July 26, 2004 | EI收录 | |
2 | 电子系 | 黄 慧 | Effects of Mn doping on the superconductivity in La2-xSrxCuo4 | Physica C | SCI收录 | |
3 | 电子系 | 李 祎 | 基于RED的接纳控制算法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第5期 | 国家级 | |
4 | 电子系 | 李祎 | XTRAS与多媒体环境的融合 |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第3期 | 国家级 | |
5 | 电子系 | 胡云龙 | 单片机红外遥控键盘系统 |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第一期 | 省级 | |
6 | 电子系 | 王敬生 | 基于Modbus的冷柜製冷温度控制系统 |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第四期 | 省级 | |
7 | 电子系 | 王敬生 | 基于Profibus现场汇流排冰柜製冷电性能集成测试系统 |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第四期 | 省级 | |
8 | 电子系 | 张林 | IP电话在电力调度通信网中的套用 | 电力系统通信2005第一期 | 省级 | |
9 | 电子系 | 周宏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 |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第一期 | 省级 | |
10 | 电子系 | 代启化 | 运用软体模拟仿真单片机实验的探讨 |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第二期 | 省级 | |
11 | 电子系 | 李秀娟 | 基于组态软体的交通信号控制 |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第二期 | 省级 | |
12 | 电子系 | 李 祎 | COM的实现和套用 |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第三期 | 省级 | |
13 | 电子系 | 张林 | Synchronous Control Research of TDI-CCD Camera Dynamic Imaging. | ICEMI’ 2005,Vol.6,pp.586-589 | (ISTP收录) 检索未到 | |
14 | 电子系 | 张林 | Synchronous Error Analysis for TDI-CCD Imaging System Based on MTF. | ISTM’2005,Vol.7,pp.6173-6176? | (ISTP收录) | |
15 | 电子系 | 张林 |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Positioning Way of Intersection Measurement System with Linear-CCD. | ISTM’ 2005,Vol.6,pp.5368-5372 | (ISTP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