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2017-11-27 05:17:19 百科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是学校在1945年创办初期的三个专业之一。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7个系,9个实验室和1个计算中心。现有本科专业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全院现有教职工148人,其中教授38人。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113人,其中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45人,硕士学位79人。目前学院共有学生283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153人。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403人,工程硕士160人,研究生课程班学生118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 创办时间:1945年成立的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
  • 主要奖项: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画”试点专业
  • 现任校长:任伟新

学院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院最初起源于1945年成立的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1970年安徽水利电力学院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併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1999年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套用数学力学系的力学学科部分合併,成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07年学院更名为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现设有7个系,9个实验室和1个计算中心;以及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科力学安徽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涵盖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工程力学博士学位授权;水利工程、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工程3个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力学、测绘工程6个本科专业;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是安徽省重点学科,以及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土木结构与材料安徽省省级实验室和工科力学安徽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画”试点专业。2013年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600余人,研究生近千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68人,教授35人,副教授6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62人,还聘请了王梦恕、杨永斌院士等30余名知名学者担任学院兼职教授。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讲师54人;有专任教师137人,其中博士学位62人,硕士学位67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

院系设定

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樑工程系、市政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建筑环境与技术工程系、测量工程系共7个系,9个实验室和1个计算中心,19个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人数168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77人,讲师42人;有专任教师137人,其中博士学位62人,硕士学位67人。

人才培养

本科生

土木工程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如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樑工程、道路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开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测量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施工、地基基础、桥樑工程、道路勘测设计、城市交通规划、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工程、工程结构抗震、建筑经济管理、土木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工程勘察等实践训练。
土木工程专业已通过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结构工程、工程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
学生毕业后可在城市规划、建设、市政、交通、铁路等部门从事房屋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樑工程、市政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的设计,以及房地产开发、工程造价管理、施工与监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本专业还具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等土木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结构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自然科学知识,较好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套用能力与水文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开设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水利工程、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水资源学、地下水文学、环境化学、水利法规 、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水文预报、水文测验、水资源规划与评价、水污染与水质分析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製图、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测量、水文认识、水文信息採集、水利工程、气象与天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40周。
本专业还具有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流体力学、水工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等水利类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
毕业后可就业于国土资源、水利、水资源、城建、环保、交通等部门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设计和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如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水文工程勘察设计院、环境监测单位专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如水利勘察设计研究院、电力设计研究院、煤炭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工程施工单位、中外合资企业、教育部门、部队等,也可在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研究生专业继续深造。
给水排水工程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和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开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测量学、工程製图、普通化学、微生物学、水力学、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课程,使学生获得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训练,具有从事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具有市政工程、水力学及流动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等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
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程设计单位、环保部门、工矿企业从事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建设电力必须先行。本专业培养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开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学、测量学、工程製图、工程水文学、工程经济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水利计算、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本专业具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工程力学博士学位、结构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
学生毕业后可在水利电力部门、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单位从事项目评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经营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现隶属于建筑与艺术学院)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建筑环境设计与设备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前身是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
主要开设工程力学、工程製图与CAD、电工与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自动控制原理、建筑环境学、测量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暖通空调等课程,使学生受到设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具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
学生毕业后可在土木建筑、机械製造等工程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建筑环境及暖通空调、燃气供应、建筑电气工程、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规划、设计、製造、施工、监理、物业管理等工作,以及相关设计院所和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解决土木、水利、机械、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化工等工程领域关键力学问题的一门学科。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试验综合能力的高级複合型人才。擅长套用计算机及其结构分析软体技术进行工程结构的设计、製造、分析和评估。
主要开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数学物理方法、计算方法、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计算力学、C++语言及程式设计、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结构分析软体、工程结构CAD、机械设计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结构抗震等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实习、计算机上机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具有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提供了条件。
学生毕业后可在土木、机械等工程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设计院所和高等学校从事工程设计、试验、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测绘工程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地面与卫星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图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地理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测绘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开设工程製图与CAD、测绘学概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原理及套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原理及套用、摄影测量与遥感(RS)、数字测图原理、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地图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数字图像处理、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地管理与开发、房地产评估与经营、城市规划原理、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城市防灾减灾、城市空间信息分析与可视化等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本学科于1985年拥有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
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和地方测绘主管部门从事基础测绘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并可在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硕士研究生

1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力学与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坚实的力学基础理论及有关工程套用的专业知识;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及编写计算程式;毕业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以及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a. 非线性振动与控制
b. 工程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
c. 多体系统动力学
d. 振动噪声、冲击测试与控制
导师:盛宏玉、牛忠荣、刘一华、王左辉、周焕林、高玉华、陈剑、刘焜、解挺教授;柳兆涛、李昊、胡宗军副教授
2、固体力学专业
本专业研究工程中所提出的力学问题,覆盖基础研究和工程套用研究。固体力学与结构材料、机械、土木、交通、航天、航空、能源等多个学科和专业密切相关,侧重于在上述领域的工程套用研究,例如大跨桥樑结构、机械和汽车工业、建筑结构、道路结构、飞行器结构、水利工程。
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的、较为深厚的力学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工程结构问题,完成工程结构中的力学建模、分析、计算、实验和设计等工作,具有坚实的工程结构的分析、设计、製造和修补的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工程单位、製造业、设计单位、科研院所和兵器研製部门等的力学分析、结构设计、科技开发、软体系统开发和套用工作,也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a. 工程结构数值分析与计算机辅助工程
b. 工程结构疲劳断裂与车辆力学分析
c. 複合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
d. 工程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
e. 工程结构实验技术及套用
f. 工程力学动态模拟
导师:牛忠荣、刘一华、盛宏玉、王左辉、李和平、周焕林教授; 鲁付俊教授级高工(兼) ;高玉华、巫绪涛、李昊、吴枝根、孟益平、胡宗军副教授
3、流体力学专业
流体力学主要研究流体本身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以及流体和固体界壁间有相对运动时的相互作用和流动的规律。水和空气是流体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以牛顿运动定律和质量守恆定律为基础,并涉及热力学、电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流体力学的研究範围从最初的水力学扩展到河流动力学、海岸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地下水动力学、流体传热学、空气动力学、交通运输学等等。流体力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又具有很强和直接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套用的背景,在工业、农业、军事、交通运输、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医学、海洋学、气象学等方面有重要的套用价值。
我院工程力学系教学严谨,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条件优越,教学效果优良。已经开设了计算流体力学、高等流体力学、多相流理论、河流泥沙动力学等流体力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王军、陶月赞、沈致和、徐得潜、谭炳卿等教授,叶少有、王慧、董满生、魏松等副教授,在流体力学学科工程水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河冰水力学、地下水渗流模拟与控制等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很多纵横向课题,发表了大量的科研学术论文。
主要研究方向:
a. 工程水力学
b. 计算流体力学
c. 河冰水力学
d. 地下水渗流模拟与控制
e. 岩土体中水-热运移模拟与控制
导师:王军、陶月赞、沈致和教授;董满生副教授
4、工程力学专业
本专业研究工程中所提出的力学问题,建立工程结构分析的力学模型以及工程科学中的数值分析方法,将力学与工程结合起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工程力学专业主要以土木工程为背景,从中提炼并解决工程力学问题,服务于土木工程教学与科研,培养高层次的套用力学人才。本专业主要以工程结构稳定与振动、智慧型结构计算理论与方法、工程结构振动控制、工程结构非线性静动力分析与工程结构抗震研究为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
a. 工程结构分析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
b. 工程结构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c. 大跨度桥樑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d. 桥樑结构健康检测与加固
e. 大跨度桥樑施工过程的仿真分析
f. 複合材料结构力学及其在工程中的套用
导师:王建国、完海鹰、方诗圣、王左辉教授;王慧、何沛祥、柳兆涛、董满生副教授
5、岩土工程专业
本专业主要研究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矿业工程、国防与人防工程等众多工程领域内涉及地面及地下岩土介质的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有:岩石与土基本力学特性、边坡加固与深基坑支护、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基础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地基处理、岩土动力学及工程减灾、环境岩土工程与岩土工程数值方法等。
主要研究方向:
a. 岩土力学与数值方法;
b. 高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与加固技术;
c. 地下结构计算理论;
d. 基础工程及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e.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
f. 特殊土的工程性质及地基处理
导师:朱大勇、王国体、钱德玲、臧德胜、汪明武、黄铭、王国强、葛晓光教授; 杨成斌教授级高工;李凡副教授;汪鹏程博士
6、结构工程专业
本学科主要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以及高层配筋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以及结构的主动、被动控制和抗震加固设计。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能力谱分析方法(Capacity Spectrum Methods)和推覆分析方法(Push-over Analysis)的改进研究。在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结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结构拟动力试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高性能和再生混凝土技术、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地位。
主要研究方向:
a. 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及套用;
b. 钢结构与空间结构理论及套用;
c. 结构动力分析及抗震抗风;
d. 工程建设管理;
e. 土木工程材料及结构加固改造;
导师:叶献国、柳炳康、完海鹰、牛忠荣、盛宏玉、钱德玲、詹炳根、周安、陈道政、周焕林教授;徐勤教授级高工;黄慎江、孙昌玲、肖亚明、高玉华、关群、何沛祥、吴春萍、沈冯强、扈惠敏、齐明超、陈丽华、王辉副教授;王静峰副研究员;王章虎、鹿中山、孙洁高级工程师;种迅博士
7、市政工程专业
市政工程专业主要从事给排水工程经济运行及最佳化设计﹑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筑给排水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城市系统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本专业培养给排水工程﹑建筑消防科学与技术、环境模拟与CAD、矿山给排水工程与技术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a.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与技术;
b. 建筑消防科学与技术;
c. 环境模拟与CAD;
导师:陶月赞、徐得潜、王军、沈致和教授;祝健、袁守军、苏馈足副教授;胡真虎副研究员
8、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
本学科以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流体力学为基础,针对暖通空调系统及设备、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燃气输配、建筑热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培养人工环境及能源利用研究与控制领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主要研究方向:
a. 暖通空调系统及设备;
b. 建筑节能技术;
导师:沈致和教授;祝健、贾莉莉副教授
9、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服务于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桥樑工程、採矿工程、环境工程和交通及航运工程等。本专业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抗风和防爆,工程结构隔、减震与震动控制,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鉴定加固,岩土工程灾害诊断与防治,城市综合防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a. 工程结构与抗震、抗风和防爆;
b. 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
c.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鉴定加固;
d. 岩土工程灾害诊断及防治;
e. 城市综合防灾;
导师:柳炳康、叶献国、朱大勇、完海鹰、钱德玲、盛宏玉、高 飞、汪明武、刘一华、詹炳根、周 安、陈道政教授;黄慎江、肖亚明、孙昌玲、李凡、李昊、耿淑伟副教授
10、桥樑与隧道工程专业
桥樑与隧道工程学科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桥樑结构设计理论和工程建设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及工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主要开展桥樑结构设计理论、组合结构桥樑的研究开发和套用以及隧道工程的设计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桥樑与隧道工程建设输送高级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a. 城市道路与桥樑;
b. 道路桥樑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理;
c. 现代桥樑结构设计理论、桥樑施工控制技术与桥樑信息技术套用;
d. 桥樑结构健康监测与加固技术;
e. 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导师:王建国、朱大勇、王国体、汪明武、方诗圣、臧德胜、周安教授;杨成斌教授级高工;蔡敏教授(兼);殷永高、孙敦华教授级高工(兼);叶少有、汪莲、胡成、何沛祥、李凡、杨树萍、扈惠敏、巫绪涛副教授
11、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水文学及水资源硕士专业培养水资源系统工程﹑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保护﹑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水旱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的、较为深厚的水文与水资源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水问题,完成水问题中的专业建模、分析、计算、实验、规划和设计等工作,具有坚实的水文水资源分析、设计、规划和管理的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水利工程单位、水利设计院、水利科研院所等的水文水资源系统分析、设计、规划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a. 水资源系统工程;
b. 水电站经济运行与动能经济;
c. 水环境系统工程;
d. 水旱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
e.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经济分析;
导师:金菊良、陶月赞、徐得潜、王军、汪家权教授;谭炳卿教授级高工;李兴旺教授(兼);张礼兵副教授
12、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
本专业以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为基础,培养工程水力学﹑冰水力学、环境与生态水力学、渗流模拟与控制、暖通空调系统中的水力学问题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a. 河流模拟
b. 给水管网最佳化
c. 给水排水系统中的水流问题
d. 地下水渗流模拟与控制
导师:王 军、陶月赞、沈致和、徐得潜教授;虞邦义教授级高工(兼);祝健副教授
13、水工结构专业
本专业主要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及其他水工程领域内建设物与构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过程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培养从事水工结构设计、科研与教学的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内容有:水工结构应力变形与稳定分析,土石坝与堤防工程、混凝土重力坝、高拱坝、水工水力学、水工模型试验、水工隧洞与地下厂房、水工钢结构、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水工建筑物病害治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等。
主要研究方向:
a. 重力坝及高拱坝稳定与变形分析;
b. 土石坝稳定、变形与渗流分析;
c. 水工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d. 水工结构加固与检测;
导师:朱大勇、王国体、黄铭教授;叶少有、王慧、汪莲、魏松副教授;汪哲荪高工
14、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水利水电规划利用与管理﹑水利水电系统工程、水电站及水工结构、水利水电工程除险加固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在水利水电系统工程﹑工程水力学及水利水电工程除险加固﹑抽水蓄能电站经济运行及经济效益分析等研究领域具国内先进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
a. 水利水能资源规划与水利经济;
b. 水利水电系统工程;
c.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理;
d. 工程水力学;
e. 生态水利;
f. 水利水电工程除险加固;
导师:徐得潜、陶月赞、金菊良、王军教授;叶少有、汪莲、王慧副教授
15、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隶属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主要培养精密工程测量与现代误差理论、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测绘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套用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为国家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测绘专业高级人才。
本专业招生主要面向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套用与技术及土建、水利、土地资源与环境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运载工具导航、遥感技术套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套用、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的技术工作;并可在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a.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测绘技术;
b.精密工程测量与现代误差理论;
c. 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套用;
导师:高飞教授;胡小华、张迁教授级高工(兼);李晓莉、吴兆福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1、工程力学专业
本专业研究工程中所提出的力学问题,建立工程结构分析的力学模型和数值分析方法,将力学与工程结合起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要研究领域为: 高层建筑结构,大跨度桥樑结构,智慧型材料结构计算理论和方法,工程结构与基础相互作用分析,工程科学中的数值方法,工程结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振动与故障诊断,工程断裂、疲劳与可靠性分析,结构分析软体与CAE,工程水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
a.智慧型结构计算理论和方法;
b.大跨度桥樑计算理论与方法;
c.工程结构分析与CAE;
d.结构疲劳断裂与损伤研究;
e.工程水力学;
f.界面及断裂力学;
导师:王建国教授、牛忠荣教授、刘一华教授、朱大勇教授、陶月赞教授、金菊良教授、梁醒培教授(兼)
2、结构工程专业
本专业主要从事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大跨空间结构性能、预应力结构性能及设计软体、工程结构易损性分析及可靠性鉴定、大跨度桥樑结构、工程结构与基础相互作用分析、智慧型结构与主动控制、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工程渗流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a.工程结构计算理论与方法;
b.建筑结构设计理论与防震减灾;
c.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套用;
d.岩土工程结构计算理论
e.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
f.工程渗流控制;
导师:
王梦恕院士(兼)、王建国教授、叶献国教授、柳炳康教授、朱大勇教授、牛忠荣教授、吴永发教授、钱德玲教授、程桦教授(兼)、徐建教授级高工(兼)、王录民教授(兼)

教研成果

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学院教师共承担科研课题635项,科研经费达14135.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纵向总经费2163.9万元,横向总经费11971.7万元。
年份
纵向立项
横向立项
项目总数
纵横向项目总经费
(万元)
项目数
经费
项目数
经费
(万元)
(万元)
2007年
19
289.8
59
668.9
78
958.7
2008年
26
217.8
55
927.5
81
1145.3
2009年
44
437.7
87
3592.9
131
4030.6
2010年
47
600.5
129
4204.3
176
4804.8
2011年
31
618.1
138
2578.1
169
3196.2
总计
167
2163.9
468
11971.7
635
14135.6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经费
(万元)
立项时间
主持人
1
硷硅活性混凝土的界面特徵及其与ASR的关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7
2006
詹炳根
2
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与能量分析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培育项目)
50
2007
叶献国
3
液化侧向流动下桩基抗震性能的动态离心模型试验及数值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9
2007
汪明武
4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广义熵智慧型综合分析理论与套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5
2007
金菊良
5
不同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对比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1
2007
钱德玲
6
边坡临界滑动场理论与工程套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8
2007
朱大勇
7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2
2007
柳炳康
8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项目
10
2007
王静峰
9
强震作用下边坡破裂、变形、失稳与运动过程的研究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项目
16
2007
朱大勇
10
半刚性钢管混凝土框架樑柱端板连线节点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20
2008
王静峰
11
SBR反应器中絮体与颗粒污泥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与数学描述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21
2008
苏馈足
12
端板型钢管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滞回性能及破坏机理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项目
3
2008
王静峰
13
新型端板式钢管混凝土框架节点的火灾行为与设计方法研究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项目
5
2008
王静峰
14
城市化地区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和调控技术研究与示範
国家有关部门科技项目
213
2008
高飞
15
清洁能源需求预测及其政策措施影响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专项基金项目
8
2008
金菊良
16
热力与水力条件耦合的河流冰塞数值模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1
2009
王军
17
库水周期作用下库岸边坡软岩损伤演化及破坏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1
2009
姚华彦
18
半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20
2009
种迅
19
处理废弃物和废水的高效厌氧反应器的监测、模拟和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10
2009
胡真虎
20
基于临界滑动场法的地基承载力计算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博士点基金
6
2009
朱大勇
21
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集成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21
2009
徐得潜
22
我国不同分区湖泊营养物基準制定技术方法研究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55
2009
金菊良
23
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智慧型诊断评价与调控理论和套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7
2010
金菊良
24
考虑空间效应的地基承载力理论与试验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9
2010
朱大勇
25
养殖废水中洛克沙胂在厌氧生物反应器中的降解和转化行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8
2010
胡真虎
26
不适定边界条件反演问题的正则化算法及其套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0
2010
周焕林
28
滑坡运动过程研究和灾害评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9
2011
朱大勇
29
大尺度土木结构振动分散化智慧型控制理论与试验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2
2011
王建国
30
可液化场地微型斜桩地震回响特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8
2011
汪明武
31
新型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破坏机理和抗震设计对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0
2011
王静峰
32
基于流域分散式水文模拟的湖泊乾旱特徵水位计算及套用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25
2011
周玉良
33
Fe(III)对奶牛粪便厌氧消化过程中雌激素去除的强化作用及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25
2011
袁守军
34
晶片封装结构热力性能边界元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26
2011
程长征
35
水饱和混凝土含损伤动态本构关係与水下混凝土爆破破坏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
26
2011
姚华彦
近五年学院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教学成果获奖7项,多媒体课件、教材、讲课比赛获奖14项。
科研获奖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人
获奖名称
时间
1
多高层建筑地震反应消能与控制
叶献国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6
2
沥青路面工程质量过程控制的研究
扈惠敏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8
3
三维边坡极限平衡分析理论与工程套用
朱大勇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8
4
大直经(扩底)灌注桩的承载性状研究及其工程套用
杨成斌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8
5
深基坑支护与变形控制关键技术
朱大勇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9
6
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与套用
杨成斌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9
7
新型组合结构关键技术及其在大跨径工程中的套用
周 安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
8
大跨度薄壁箱形钢桁架桥的製作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王静峰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09
9
60m直径无中心支撑、有侧限网壳结构屋面水泥熟料库关键技术套用
完海鹰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09
10
大跨度曲线空间管桁架混合结构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和套用
王静峰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0
11
高边墩预应力坞式闸室关键技术研究
李 凡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0
12
有机废弃物的厌氧生物定向转化机制
胡真虎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1
13
资源与环境管理複杂系统建模方法及其套用
金菊良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1
14
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安全性评价和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套用
完海鹰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
15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关键技术与套用
叶献国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
16
无背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
王建国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1
17
水中爆炸对沉管隧道和水中浅埋隧道的影响研究
朱大勇
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11
教学成果获奖
序号
项目名称
获奖人
获奖名称
时间
1
扬长避短,继承创新—基础力学的自主型多媒体网路教学
王左辉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
2
扩大金工实习内涵全面提高金工实习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高玉华
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
3
非测绘专业测量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高 飞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
4
工程力学动态模拟
王左辉
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8
5
水处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陈 慧
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8
6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柳炳康
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
7
基础力学的“兴趣研习拓展”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左辉
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
多媒体课件、教材、讲课比赛获奖
序号
项目名称
获奖人
获奖名称
时间
1
《房屋建筑学》多媒体课件
贾莉莉
安徽省教学软体二等奖
2004
2
《测量学》多媒体课件
李晓莉
安徽省教学软体二等奖
2004
3
《现代普通测量学》教材
王侬、高飞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
2005
4
材料力学课程
巫绪涛
全国基础力学讲课竞赛一等奖
2006
5
理论力学课程
程长征
全国基础力学讲课竞赛二等奖
2006
6
《结构力学》多媒体课件
关群、朱亚林
全国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课件二等奖
2007
7
《水力学》多媒体课件
方达宪
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多媒体教学软体一等奖
2008
8
材料力学课程
柳兆涛
全国基础力学讲课竞赛一等奖
2008
9
理论力学课程
周焕林
全国基础力学讲课竞赛二等奖
2008
10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
吴兆福
全国测绘学科讲课竞赛二等奖
2008
11
《建筑测量学教程》教材
李晓莉等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二等奖
2009
12
《测量学实验与实习》教材
李晓莉等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三等奖
2009
13
《结构动力学》教材
盛宏玉
华东地区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9
14
《路基路面工程》教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