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创建于1980 年10 月,是我校最早创建的系部之一。现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交通工程和土木工程(2+3)五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600余人;教职员工46 人,其中教授4 人,副教授14 人、博士10 人,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达90%以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
- 创建于:1980年10月
- 前身:合肥联合大学建筑工程系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实验室优势:门类基本齐全,设备先进
- 学制:四年和五年
- 地址:合肥市经济开发区锦绣大道99号
系部概况
建筑工程系下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交通工程和实验技术5 个教研室和土木工程管理研究所、建筑物理与节能研究所(中德共建),承担着全系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及校内外建筑工程设计、工程谘询和相关科研项目。系实验中心拥有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土力学、建筑结构、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建筑物理、建筑模型、建筑电气与设备、结构工程数字仿真技术、建筑学创新、交通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管理等15 个实验室,实验室固定资产约1600 万元,设备先进,其中许多设备是从德国进口。

建筑工程系在办学过程中围绕素质教育,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遵循“地方性、套用型、国际化” 的办学定位,秉承“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校训,坚持以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为中心,逐步建立起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一体,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套用型人才,建筑工程系与合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合肥市建筑业协会以及多家大型建筑企业合作办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毕业生实习基地,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
在30 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建筑工程系始终强调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毕业生凭着扎实的基本功、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干精神赢得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截至2012 年底共培养了毕业生5000 余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大型建筑规划设计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的骨干力量,就业率连续多年名列学院前列。2005 年以来,有200 多人分别考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华侨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当年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
国际交流
根据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1985 年3 月签订的友好协定,建筑工程系作为与德国套用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系,与下州有关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係,双方每年都有多名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交流,以及学习进修。2006 年,建筑工程系按照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套用科学大学的合作办学协定,开设了土木工程(2+3)专业, 实现了中德合作培养本科生的目标,已有近60 名学生赴德攻读学士、硕士学位。
为了加强校企参与建筑节能减排的科研和技术转化工作,在安徽省建设厅、合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院联合我省和合肥市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套用科学与艺术大学、德国生态商务网(Econet-China)、德国企业外墙外保温质量联盟(ETICS)等单位共同创建了“安徽建筑节能技术平台”,旨在我省建筑节能领域为中国-欧洲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技术合作平台,为我省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现任领导
部门 | 人员 |
党总支书记 | 章刚义 |
党总支副书记 | 王雪冰 |
党总支委员会 | 章义刚、王雪冰、陈长冰、安静波、胡晓军、张劲松、刘金龙 |
团总支副书记 | 符琳 |
系主任 | 胡晓军 |
副主任 | 陈长冰 |
教学办公室 | 谢雪胜、吴俣、丁蕾 |
教学工作委员会 | 胡晓军、章义刚、陈长冰、王雪冰、安静波、祝磊、张劲松、 陶峰、刘金龙、王青、刘明银 |
学术学位委员会 | 胡晓军、陈长冰、安静波、汪洋、江卫国、刘金龙、刘惠芳 |
教学督查组 | 胡晓军、吕晓棠、刘惠芳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王多慈、韩道友、金丽、符琳、秦蕊 |
土木工程教研室 | 主任:祝磊副主任:马翠玲 |
工程管理教研室 | 主任:张劲松副主任:王艳丽 |
建筑学教研室 | 主任:陶峰 副主任:丁娜 |
交通工程教研室 | 主任:刘金龙 副主任:韩振峰 |
实验中心 | 主任:王青 |
实验技术教研室 | 主任:刘明银 |
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将掌握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和工程施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能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和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以及本专业必需的测绘、製图、实验测试、计算机套用、文献检索和外语等工作能力。毕业生可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审计等专业性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建筑科研院所从事建筑科研等工作,也可在建设单位的基建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画法几何与工程製图、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AUTO CAD、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砌体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路基路面工程、道桥工程概论、桥樑工程、道路勘察设计、工程水文水利计算,水电站及水泵站、PKPM结构设计软体等。
工程管理专业
本专业为德国合作共建专业 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工程法律、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套用和外语等基本知识,具备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经营和一定的外语能力,能够从事建筑企业生产与经营、工程项目管理与谘询、工程项目投资管理、工程造价编制及审计、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建设工程监理等工作的複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筑企业、工程建设监理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工程谘询企业等单位,以及在政府部门、教育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主要课程
管理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测量、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工程项目管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建设法规、工程契约管理、工程项目融资与保险、财务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建设监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估价等。
交通工程专业
交通工程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交通工程系统规划、设计与控制等方面知识,具有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建设与施工、交通工程设计等方面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到交通运输部门、城市轨道运营管理部门、交通工程运营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勘察设计院及施工企业从事交通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相关工作,以及在教育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测量、工程图学、交通规划、系统工程、道路交通控制技术、轨道交通、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交通项目评价、道路工程监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樑工程、工程造价、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建筑学专业
本专业为与德国合作共建专业
建筑学专业(本科)
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以掌握建筑学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着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未来建筑师,以及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複合型高级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建筑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主要课程
建筑製图与阴影透视、素描、色彩、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景观园林、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报考本专业的考生,要求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
学制:2+3年
授予学位:国内工学学士 德国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习借鉴德国套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 融合了东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 发挥中、德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和工程施工的基础知识。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和房地产管理等行业的工作。
实施方案
本专业是根据合肥学院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赫尔兹明登——格廷根套用科学大学的合作办学协定开设的专业,实行“2+3”双文凭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在我院完成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达到德国套用科学大学要求的入学条件后,可赴德国希尔德斯海姆——赫尔兹明登——格廷根套用科学大学选择土木工程、建筑学、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工程、建筑管理和建筑设备工程等专业中的一个专业攻读学士学位完成第二阶段的学习。修完两校教学计画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双方院校颁发的学历证书,符合双方院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可授予双方学士学位。
本专业以德语为第一外语。德语必须达到德国希尔德海姆—赫尔兹明登—格廷根套用科技大学学位授予条件的要求。
主要课程
国内部分即第一阶段:高等数学、德语语法、德语听力与口语、德语精读与写作、专业德语、英语、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画法几何、建筑製图与CAD、体育、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等。
第二阶段的课程为德方院校规定的课程(完全学分制)
科研机构
合肥学院建筑物理与节能研究所
合肥学院建筑物理与节能研究所是我院与德国沃芬比特BBS建筑物理研究所合作共同建设的,主要围绕我国低碳经济和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主题,针对我省及合肥市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领域的需求,积极探索开展低碳城市和建筑工程领域的相关科研工作,建立学校与政府、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密切联繫,为合肥市大建设服务。同时,藉助我院对外合作广泛的优势,建立国际合作的渠道,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探讨我省及合肥市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途径,为推进我省及合肥市建筑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德国沃芬比特BBS建筑物理研究所联合安徽省住建厅、合肥市建委、合肥学院,以及众多中国--德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于上海2010年世博会期间,在上海德国中心建造了一栋展示建筑节能技术的“创新展亭”。

业务领域:
1、 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与评价;
2、 地源热泵检测;
3、 建筑环境模拟;
4、 绿色建筑评价。
安徽建筑节能技术平台
“安徽省建筑节能技术平台”是由安徽省建设厅、合肥市政府和合肥学院共同创立,邀请安徽省及合肥市相关科研院所和德国高校及部分企业等单位参加,旨在为中国-欧洲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研究、交流与合作构建的一个技术合作平台组织。

建筑业及其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效应,对全球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着。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
“安徽省建筑节能技术平台”致力于学习和借鉴德国及欧洲建筑节能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积极开展与德国大学和欧洲企业在建筑节能领域的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研究和开发适合我省及合肥市气候区特点的建筑节能新技术和高效建筑节能材料,改进和提高我省建筑物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水平,为我省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和社会提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筑产品作出应有的贡献。
安徽省建筑节能技术平台成员单位:
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合肥市政府
合肥学院
合肥市建设委员会
安徽建工集团
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合肥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恆集团
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套用科学与艺术大学(HAWK)
德国建筑物理和建筑构造研究所(BBS)
德中生态商务平台(Econet - China)
外墙外保温质量联盟(ETICS)
土木工程管理研究所简介
土木工程管理研究成立于2007年7月。研究所现有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6人,讲师、工程师5人。
主要研究与谘询内容
(1)工程项目管理,包括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策划;项目投资管理、工程造价谘询、项目採购与契约管理、工程监理、招投标、项目风险管理、已建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
(2)房地产,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物业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政策。
(3)建筑工程技术,包括工程设计谘询、施工技术谘询、建筑材料、工程质量事故处理。
(4)绿色建筑,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绿色建材技术、绿色施工技术与管理等。
(5)建筑企业管理。
科研项目
2012年院外项目
序号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备注(项目编号) |
1 | 陶峰 | 青少年实践基地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 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一般 | KJ2012Z341 |
2 | 张劲松 | 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土地增值潜力研究 | 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一般 | SK2012B400 |
3 | 刘金龙 | 考虑温度效应的两淮煤矿井筒破裂机理研究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1208085QE89 |
4 | 陶峰 | 安徽淮河地区传统建筑信息化复原设计研究 | 省教育厅青年计画 | 2012SQRL173 |
2011年院外项目
序号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备注(项目编号) |
1 | 江卫国 | 中国小校舍抗震加固及抗震性能研究 | 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 | KJ2011A244 |
2 | 吴延枝 | 膨胀土边坡稳定与防护技术研究 | 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 | KJ2011Z320 |
3 | 王多慈 | 合肥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问题研究 | 合肥市哲社规划项目 | HFSK11-12D69 |
4 | 张洵 |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与交往环境设计研究 | 省教育厅青年计画 | 2011SQRL135 |
5 | 汪洋 | 外墙外保温套用研究和外墙加气混凝土自保温性能研究 | 安徽住建厅科技项目 | 2011YF-01 |
6 | 胡毅 | 地域节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安徽住建厅科技项目 | 2011YF-30 |
7 | 张洵 | 基于合肥市大建设中的城市街道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 | 安徽住建厅科技项目 | 2011YF-37 |
8 | 夏勇 | EPS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抗裂、防潮及耐久性套用技术研究 | 安徽住建厅国际合作科技项目 | 2011GJ -01 |
9 | 陶峰 | 安徽沿淮河地区传统建筑信息化复原关键技术研究 | 安徽住建厅科技项目 | 2011YF-49 |
10 | 陶峰 | 安徽沿淮河地区传统建筑信息化复原技术系统研究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2011-R3-31 |
11 | 夏勇 | EPS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含湿条件下保温性能及耐久性套用技术研究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2011-H-16 |
2010年院外项目
序号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备注(项目编号) |
1 | 安静波 | 拉-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统一设计方法研究 | 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 | KJ2010A291 |
2 | 陈长冰 | 大型筒仓结构力学机理研究 | 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 | KJ2010A294 |
3 | 刘惠芳 | 城市住宅区可持续水景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 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一般 | KJ2010B178 |
4 | 刘金龙 | 承压水体上基坑开控安全技术研究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2010-K3-7 |
5 | 王多慈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AHSKF09-10D90 |
科研成果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2000年以来发表的教科研论文
一、教研论文
⒈刘金龙,任小琴. 土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⑴: 90~92.
⒉刘金龙. 以实验报告为切入点加强土力学实验教学效果[J]. 山西建筑,2009,35⑹: 217~218.
⒊李长花,刘金龙,肖华光.工程项目管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企业家天地,2009年第四期,总第361期,ISSN 1003-8434,CN43-1027/F
⒋江卫国. 工程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安徽建筑,2009,3:177-178,180.
⒌江卫国. 套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途径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範学院学报,2009,27⑸:73-75.
⒍胡晓军、吴延枝,《论本科土木专业3个教育阶段的跨越》合肥学院学报,2009年 5月第19卷第2期
⒎ 吴延枝、胡晓军《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8年第17卷第6期
二、科研论文
⒈孙爱琴《层合板壳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⒉孙爱琴《层合板壳振动控制LQR方法的理论推导》山西建筑2008年9月
⒊孙爱琴《複合材料层合板壳频率和振幅的一种解法》 工业建筑 09年增刊
⒋王青《水泥快速强度测试的实验验证》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4月第15卷 第2期
⒌王青《SBS卷材检测技术研究》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6卷 第1期
⒍王青《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下检测业转型的思考》安徽建筑2007年4月20日第2期
⒎王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散装水泥》散装水泥,2007年第3期
⒏王青《混凝土结构实体钢筋无损检测技术探讨》安徽建筑 2007年10月20日第5期
⒐王青《水泥强度快速检测中预养方案的试验研究》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一期总第20期
⒑刘金龙,夏勇. 路基体内最大侧向位移的位置[J]. 岩土工程技术,2006,20⑸: 252~255.
⒒刘金龙,夏勇. 关于“基于M-C準则的D-P系列準则在岩土工程中的套用研究”的讨论[J].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⑿: 2168~2169. (2007统计)
⒓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袁凡凡. 土工织物加固软土路基的机理分析[J]. 岩土力学,2007,28⑸: 1009~1014.
⒔刘金龙. 边坡稳定性及路堤变形与破坏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⑺: 1511~1511.
⒕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 测斜仪测量路基水平位移过程中的局限性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24⑸: 56~59.
⒖刘金龙,王吉利,夏 勇. 基于不同破坏準则的边坡稳定性有限元数值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⑽: 1357-1360.
⒗刘金龙,王吉利,梁昌望,夏勇. 库水位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模拟[J]. 水力发电,2007,33⑽: 41~44.
⒘刘金龙,朱建群,王吉利,夏 勇. 测斜仪在路基水平位移监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⑶: 71~75.
⒙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水位变化对非均质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 水电能源科学,2007,25⑹: 85~88.
⒚刘金龙,刘洁群,陈陆望. 倾斜软弱路基上路堤的变形特徵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⑹: 818~823.
⒛刘金龙,陈陆望. 变形参数对边坡安全係数的影响[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25⑴: 36~39.
21.刘金龙,陈陆望,刘洁群. 软土路基上路堤填筑方法的对比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⑵: 229~232.
22.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 挡土墙后填土面倾斜情况下土压力计算方法[J]. 人民长江,2008,39⑶: 78~80.
23.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简述[J]. 水电能源科学,2008,26⑴: 133~137.
24.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反压护道作用效果的对比分析[J]. 人民长江,2008,39⑹: 77~79.
25.J. L. Liu(刘金龙),J.Q. Liu,L. W. Chen.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embankment reinforced with geotextile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C]. Geosythetics in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Geosynthetics Asia 2008[A],Proceedings of the 4th Asia regional conference on geosynthetics in shanghai,China: SpringerPress,2008: 66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