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9日,德国将5颗“放大镜”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中的第一颗送入太空,到2008年7月22日5颗卫星全部发射完毕。先进的间谍卫星填补了欧洲在雷达成像侦察卫星领域的空白。
合成孔径雷达—放大镜项目包括5颗小型卫星(重770千克,功耗250W),分部在3个高度500千米的轨道面上。系统生命周期为10年,5颗卫星的製造、发射契约于2001年售于13个欧洲公司组成的工业联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合成孔径雷达-放大镜卫星
- 外文名:SAR-Lupe
- 发射时间:2006年12月19日
- 发射完毕:2008年7月22日
- 发射国家:德国
- 重量:770千克
研发历程
在自2006年起的10年使用期内。任何时候在轨道上都应保持至少有2颗卫星在工作。布莱梅轨道高技术公司承诺.即使轨道上仅有最低限度的2颗卫星,军事用户也会在发出成像指令后36小时以内接收到图像数据。而且这些图像都是在12小时以内获取的。轨道上有2颗卫星就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之所以要发射5颗卫星主要是为预防卫星在轨道上发生故障。

第一颗“合成孔径雷达一放大镜”将在2006年用一枚俄罗斯“宇宙” 火箭发射(1枚“轰鸣”火箭用作备份),其余4颗卫星除用这两种火箭外,还可能会使“第聂伯”火箭来发射,并将在2007年全部发射入轨,届时这些卫星将为德国军队提供为期10年的全天候、高解析度的图像能力。以前,德国所需的侦察数据主要来自于美国的卫星。“合成孔径雷达一放大镜”将首次为德国提供独立自主的全球範围、全天候、昼夜天基军用侦察能力。
德国还将与法国分享“合成孔径雷达一放大镜”卫星图像。作为回报,法国也将允许德国使用由其“太阳神”2光学成像侦察卫星所提供的图像。两国已就建造地面站一事签订了契约。以使双方都能够接收对方侦察卫星的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一放大镜”卫星的数据也将是德国对欧洲卫星侦察系统作出的贡献。德国愿意将“合成孔径雷达一放大镜”卫星数据提供给欧盟军事参谋机构和欧盟卫星中心,即设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郊外托雷洪的图像分析设施。
性能参数
德国发射5颗“合成孔径雷达一放大镜”小型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它们将运行在3个高约5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覆盖80度N~80度S之间的地球表面,每天获取30幅以上图像。

每颗“合成孔径雷达一放大镜”卫星重量为770千克.本体外形尺寸4米×3米×2米,设计寿命10年。卫星靠太阳能电池帆板供电,平均功耗约250瓦。为了进行轨道控制。“合成孔径雷达一放大镜”卫星装有肼推力器。星上存储器可存储10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数据。 该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由阿尔卡特宇航公司研製。因为公司曾参与过“欧洲遥感卫星”和加拿大“雷达卫星”上雷达的研製工作,有着丰富的雷达有效载荷研製经验。
工作原理
卫星通过X波段加密数据传输线路下传图像数据.通过S波段和卫星间链路接收地面站上传的加密指令数据。对于用户的高优先权成像申请,最快可在成像申请提出后约10小时交付图像。所有的优先成像申请有95%将在17小时之内得到满足。
“合成孔径雷达一放大镜”上装备了星间通信链路。以加快成像指令从一颗卫星向另一颗卫星的传递速度,缩短图像获取的延迟时间。例如,地面控制人员可将成像指令发给处在地面站视线範围内的一颗卫星,该卫星会通过星间无线电通信链路将这一指令直接传递给处在德国军方想要对那里成像的另一地方上空的卫星。德国国防军将利用这些卫星上的星间通信链路,来确保终端用户能够在成像指令发出后11小时内接收到卫星对全球任一地点拍摄的图像数据。
其主控地面站将设在波恩附近的盖尔斯多夫。此外,该系统还将利用世界各地的其它地面中心,位于瑞典的基律纳地面站便是其中之一。
有效载荷
有效载荷为X频段合成孔径雷达,中心频率9.65GHz。天线为固定安装的抛物面天线,由萨博-爱立信公司研製,採用前端偏置馈源设计,尺寸3.3m×2.7m。卫星有两种成像模式;聚束模式和条带模式,能提供解析度为0.5m的图像。
系统基于最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能够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图像,提供X波段图像,解析度不到1米。阿尔卡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负责设计和开发感测器电子部件,处理和控制子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