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司徒(官职名)

2017-10-06 15:27:04 百科
司徒(官职名)

司徒(官职名)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汉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汉朝置尚书郎4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司徒
  • 属性:官职名
  • 官位:正一品
  • 出处: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

官职简介

《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北周依《周礼》置六官,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汉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为大司徒。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僕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史记·五帝本纪》:“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后汉书·百民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掌人民事……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七年,去‘大’。”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
晋以相国、丞相与八公为诸公官。《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隋唐时期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其职到隋朝改为民部。唐朝为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尚书。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改户部为度支;《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度支尚书为司元太常伯;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复为户部尚书。宋、元、明、清沿而未改。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实征等会计统计工作。其日常工作有为移民垦荒,招抚安置流民,以鱼鳞图册、黄册为根据,抑制豪民兼併;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草地养马放牧;以电种召佃尽地利;对多年积欠赔累可根据情况给予蠲免;根据各省收支情况,调剂余缺;差役的减轻免复;对灾区贫老的抚恤救济,对有功人的赏赐;权量市籴,评估物价;徵收山泽坡池、关市、坑冶之税;赡军输,督漕运,赡及转输屯种,开中以实边,和百官俸禄支给;定期编造户口册籍,调整户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减变化;对隐匿户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为及时给予制止、纠正。

历代司徒

上古

周朝

  • 季孙氏
  • 皇父充石、鳞矔、华喜、边卬、皇怀
  • 子孔
  • 辕颇

汉朝

  • 西汉
  • 孔光 前1
  • 马宫 前1-5
  • 平晏 6-9
  • 新朝
  • 王寻 9-23
  • 张邯 23
  • 更始
  • 刘縯 23
  • 刘赐 23
  • 东汉
  • 邓禹 25-27
  • 伏湛 27-29
  • 侯霸 29-37
  • 韩歆 37-39
  • 欧阳歙 39
  • 戴涉 40-44
  • 蔡茂 44-47
  • 玉况 47-51(前为大司徒)
  • 冯勤 51-56
  • 李訢 56-60
  • 郭丹 60-61
  • 范迁 61-65
  • 虞延 65-71
  • 邢穆 71-73
  • 王敏 73-74
  • 鲍昱 74-79
  • 桓虞 79-87
  • 袁安 87-92
  • 丁鸿 92-94
  • 刘方 94-97
  • 吕盖 97-101
  • 鲁恭 102-104
  • 张酺 104
  • 徐防 104-106
  • 梁鲔 106-107
  • 鲁恭 107-109
  • 夏勤 109-116
  • 刘恺 116-121
  • 杨震 121-123
  • 刘熹 123-125
  • 李郃 125-126
  • 朱伥 126-127
  • 许敬 127-129
  • 刘崎 130-134
  • 黄尚 134-138
  • 刘寿 138-142
  • 胡广 142-146
  • 赵戒 146-147
  • 袁汤 147-149
  • 张歆 149-151
  • 吴雄 151-153
  • 黄琼 153-154
  • 尹颂 154-157
  • 韩縯 157-159
  • 祝恬 159-160
  • 盛允 160-161
  • 种暠 161-163
  • 许栩 163-166
  • 胡广 166-168
  • 刘宠 168-169
  • 许训 169-171
  • 桥玄 171
  • 许栩 171-173
  • 袁隗 173-176
  • 杨赐 176-178
  • 袁滂 178-179
  • 刘郃 179
  • 杨赐 180-181
  • 陈耽 181-182
  • 袁隗 182-185
  • 崔烈 185-187
  • 许相 187-188
  • 丁宫 188-189
  • 黄琬 189-190
  • 杨彪 190
  • 王允 190-192
  • 赵谦 192
  • 淳于嘉 192-194
  • 赵温 194-208

三国

  • 蜀汉
  • 许靖 221-222
  • 曹魏
  • 华歆 220-226
  • 王朗 226-228
  • 董昭 230-236
  • 陈矫 237
  • 韩暨 238
  • 卫臻 239-248
  • 高柔 248-256
  • 郑沖 256-263
  • 钟会 264
  • 何曾 264-265
  • 司马望 265
  • 孙吴
  • 丁密 268-273
  • 何植 279-280

晋朝

  • 司马望 265-267
  • 荀顗 267-268
  • 石苞 268-273
  • 何曾 273-278
  • 李胤 278-282
  • 山涛 282-283
  • 魏舒 283-286
  • 石鑒 286-290
  • 王浑 290-297
  • 王戎 297-300
  • 何劭 300-301
  • 司马肜 301-302
  • 王戎 302-305
  • 温羡 306-307
  • 王衍 307-309
  • 司马越 309-311
  • 傅祗 311-312
  • 梁芬 313-316
  • 荀组 317-322
  • 王导 323-338
  • 司马岳 339-342
  • 蔡谟 342-350
  • 司马昱 352-366
  • 谢安 377
  • 司马道子 380,383-399
  • 王谧 403-407
  • 司马德文 399-402,408-418

十六国

  • 成汉
李云 王达 何点 王瓌
  • 后赵
裴宪 石韬 申钟
  • 冉魏
郎闿 刘茂
  • 前燕
慕容评
  • 后燕
慕容德 慕容元
  • 南燕
慕容钟 鞠仲 慕容惠
  • 前秦
王永 苻同成 苻广
赫连定
  • 后凉
吕弘

南北朝

刘义真 徐羡之 王弘 刘义康 刘义恭 刘义宣 刘子鸾 刘子尚 刘休仁 袁粲 刘燮
褚渊 萧子良 萧子卿 萧锵 萧宝义
谢朏 萧伟 萧宏 萧纶 萧绎 王僧辩 陆法和 萧勃 陈霸先
陈顼 陈叔英
  • 北魏
长孙嵩 长孙翰 崔浩 古弼 陆丽 刘尼 拓跋目辰 拓跋丕 陈建 元他 尉元 冯诞 元勰 元详 元嘉 高肇 元怿 元怀 胡国珍 元澄 元继 崔光 萧综 皇甫度 杨椿 元徽 李延实 萧赞 长孙稚 元彧 尔朱彦伯 元亶
  • 东魏
高盛 高昂 孙腾 高隆之 娄昭 侯景 韩轨 彭乐
  • 北齐
潘相乐 尉粲 高湛 段韶 尉标 高归彦 娄睿 斛律光 高润 韩祖念 高俨 高绰 高孝珩 高延宗 高阿那肱 高普 赵彦深 斛律阿列罗
  • 西魏
斛斯椿 元赞 万俟洛 李叔仁 王盟 高仲密 元欣 李弼
  • 北周
李弼 侯莫陈崇 杨荐 宇文贵 宇文直 宇文亮 长孙览 于翼 宇文椿 王谊

隋朝

  • 杨素 606

唐朝

  • 李世民 621-626
  • 李元吉 626
  • 长孙无忌 642-649
  • 李元景 649-653
  • 李元礼 653-672
  • 李元轨 683-685
  • 李元名 689-690
  • 李旦 702-703
  • 武攸暨 705
  • 李宪 713
  • 李成义 713-724
  • 李浚 732-738
  • 李业 733-734
  • 李琮 736-752
  • 郭子仪 757-764
  • 李抱玉 764-765
  • 郭子仪 768-779
  • 李正己 779-781
  • 李晟 784-787
  • 马燧 787-795
  • 李抱真 793
  • 杜佑 806-812
  • 韩弘 815-822
  • 李光颜 824-826
  • 乌重胤 827
  • 王智兴 828-829
  • 裴度 830-839
  • 李德裕 843-844
  • 白敏中 852-861
  • 令狐綯 859-860
  • 李悰 862-863
  • 李紘 864-872
  • 王铎 872-873,877-879,881-883
  • 韦保衡 873
  • 郑畋 883
  • 萧遘 885-887
  • 韦昭度 887-888,893
  • 孔纬 889
  • 杜让能 889-892
  • 徐彦若 898-899
  • 崔胤 903-904

五代十国

韩建 毛文锡 赵光逢 周庠 郭承丰(检校) 李铎 李景通 朱洪实 王令谋 宋齐丘 冯道 杨沂丰 李守贞 窦贞固 李建勛 范质 李从善

辽朝

划设

金朝

徒单恭 张通古

元朝

  • 绛曲坚赞

明朝

  • 丘吉嘉称(大司徒仁波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