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司寇(古代官名)

2017-09-14 19:48:00 百科
司寇(古代官名)

司寇(古代官名)

司寇是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名称。商即有之,为最高司法官;周有大司寇、小司寇之分。《周礼·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秦汉以廷尉代之。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别称,侍郎则称少司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司寇
  • 属性:古代官名
  • 设立时期:西周
  • 地位: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司寇

演变

西周初为朝廷大臣,武王时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左传·成公十一年》)。
成王时康叔封于卫,兼王室司寇(《左传·定公四年》)。
西周中期起位渐低,西周金文中未见有册命为专职司寇的大臣。
春秋时诸侯国沿用,宋有大司寇、少司寇、楚、陈、唐等国称为司败。其位低于司徒、司马、司空。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季孙谓臧武仲曰:“子为司寇,将盗是务去。”
战国时楚、韩等国沿用,韩国于县令下亦设司寇,见于韩国兵器的铭刻。

文献记载

据《尚书》、《左传》等文献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
周恭王、懿王时的铜器铭文中,已可见到有关司寇的记载。
据《左传》和铜器铭文所记,春秋时,周王室和鲁、宋、晋、齐、郑、卫、虞等国都置有司寇之官。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等。楚名司寇为司败,战国时不少国家仍名刑官为司寇。

刑徒称为司寇

云梦秦律中将有的刑徒称为司寇,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
春秋战国时,有的国家也称刑官为上、理或尉。
司隶校尉中国汉至魏 晋监督京 师和地方 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成帝元延四年(前9)曾省去,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
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1200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