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东山(1902年12月29日—1955年2月23日),原名史匡韶,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原籍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中国内地导演、编剧。
1925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杨花恨》。1928年,执导剧情电影《奇女子》。1932年,与蔡楚生等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共赴国难》。1937年,执导剧情电影《青年进行曲》。1939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好丈夫》上映。1945年,自编自导战争电影《还我故乡》。1947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上映。1951年,与吕班联合执导剧情电影《新儿女英雄传》,他凭藉该片获得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2月23日,史东山自杀,不幸逝世,终年53岁。1957年,由其编写的电影理论作品《论电影的镜头组接》出版。1999年,史东山获得“世纪杯”优秀导演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史东山
- 别名:史匡韶(原名)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 出生日期:1902年12月29日
- 逝世日期:1955年2月23日
- 职业:导演、编剧
- 主要成就: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导演奖
- 代表作品:杨花恨、青年进行曲、八千里路云和月、新儿女英雄传
- 原籍: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
早年经历
史东山,原名匡韶,出生在一个热爱文艺的知识分子家庭,因喜爱离家很近的一座山(此山名为东山),故更名为史东山。匡韶自幼受到家庭的薰陶,热爱绘画和音乐,不幸的是父亲英年早逝,这让身为长子的他被迫涉外养家,曾经当过很长时间的电报局报务员,然而对于艺术的热爱却从未放弃过。1919年,史东山跨出了江南小镇,足迹辗转于北平、天津等地。1921年,19岁的他最终放弃了稳定的报务员工作,加入了由好朋友但杜宇开办的上海影戏公司,担任布景师一职。
演艺经历
1925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杨花恨》。1926年,执导由谢云卿、周文珠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儿孙福》;同年,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同居之爱》上映。1927年,自编自导武侠古装电影《王氏四侠》,该片由王元龙、王雪厂、王英之、王乃东联合主演;同年,执导剧情电影《美人计(上下集)》。
1928年,执导由杨耐梅主演的剧情电影《奇女子》。1929年,执导由陈玉梅、高占非、陶雅云联袂主演的剧情电影《荒唐将军》;同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双雄斗剑》上映。
1930年,史东山进入联华影业公司。1931年,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银汉双星》上映;同年,执导剧情电影《恆娘》;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与蔡楚生等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共赴国难》;同年,执导由陈燕燕、郑君里搭档主演的爱情电影《奋斗》。1933年2月9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会议选出史东山等31人为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10月4日,史东山秘密来到上海参加世界反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193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女人》上映。1935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人之初》,该片讲述了北平小资产阶级张荣根的坎坷经历。1936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长恨歌》上映;同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狂欢之夜》,该片根据俄国果戈里的剧本《钦差大臣》改编。
1937年,执导由胡萍、施超、童月娟联合主演的剧情电影《青年进行曲》;7月30日,中国电影界工作人协会成立,史东山等39人当选为常务委员,并在该协会上成立了中国电影界救亡协会(后改名为中国电影界救亡委员会);8月4日,上海电影编剧导演人协会成立,史东山等9人当选为理事。
1938年,执导战争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该片讲述了九·一八事变时,被日本人毁了家的青年刘山带着一家老小到处逃难的故事。1939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好丈夫》上映。1941年,执导以“长沙大捷”为题材的剧情电影《胜利进行曲》。
1945年,自编自导由张翼、陶金、钱千里联袂主演的战争电影《还我故乡》。1946年8月,文华影业公司成立。史东山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以战前“联华公司同人”的名义,组成了联华影艺社,并租借原联华公司徐家汇厂址作为该社的摄影场。
1947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上映,该影片以抗敌演剧队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的生活为依据,通过江玲玉、高礼彬这两个爱国青年曆尽艰苦,服务抗战和周家荣利用抗战发财的鲜明对比,从一个侧面概括了战时和战后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生活的真实。1948年,执导以战后知识妇女的悲剧命运为题材的剧情电影《新闺怨》,该片由白杨、卫禹平共同主演。
1949年2月,上海崑仑影片公司购置了《武训传》的摄製权,史东山是组织者之一;同年,史东山从香港回到北平,相继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文章《关于今后一个时期内电影的主题和工作的要点》、《目前电影艺术的作法》以及在《大公报》上发表了文章《中国电影的方向》,就新中国电影的服务对象、表现对象(也就是题材範围)、表现形式以及其艺术样式和手法提出他的看法;5月,与蔡楚生等人来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文化艺术界代表大会。
1951年,与吕班联合执导剧情电影《新儿女英雄传》,影片根据袁静、孔厥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冀中白洋淀地区,老百姓们在共产党员黑老蔡的号召下组织起了抗日自卫队雁翎队的故事,他凭藉该片获得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1954年,出版电影理论作品《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同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由其编写的电影理论作品《论电影的镜头组接》出版。1999年,史东山获得“世纪杯”优秀导演奖。
个人生活
家庭
史东山的妻子是华旦妮,大女是史大同,小女是史大里。1929年3月3日,华旦妮生下儿子史大千。1985年4月7日,儿子史大千逝世。
逝世
1955年2月23日,史东山自杀,不幸逝世,终年53岁。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51年 | 《新儿女英雄传》 | 电影 |
1948年 | 《新闺怨》 | 电影 |
1947年 | 《八千里路云和月》 | 电影 |
1945年 | 《还我故乡》 | 电影 |
1940年 | 《胜利进行曲》 | 电影 |
1939年 | 《好丈夫》 | 电影 |
1938年 | 《保卫我们的土地》 | 电影 |
1937年 | 《青年进行曲》 | 电影 |
1936年 | 《长恨歌》 | 电影 |
1936年 | 《狂欢之夜》 | 电影 |
1935年 | 《人之初》 | 电影 |
1934年 | 《女人》 | 电影 |
1932年 | 《奋斗》 | 电影 |
1932年 | 《共赴国难》 | 电影 |
1931年 | 《银汉双星》 | 电影 |
1931年 | 《恆娘》 | 电影 |
1929年 | 《双雄斗剑》 | 电影 |
1929年 | 《荒唐将军》 | 电影 |
1928年 | 《奇女子》 | 电影 |
1927年 | 《美人计 上下集》 | 电影 |
1927年 | 《王氏四侠》 | 电影 |
1926年 | 《同居之爱》 | 电影 |
1926年 | 《儿孙福》 | 电影 |
1925年 | 《杨花恨》 | 电影 |
编剧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51年 | 《新儿女英雄传》 | 电影 |
1948年 | 《新闺怨》 | 电影 |
1947年 | 《八千里路云和月》 | 电影 |
1945年 | 《还我故乡》 | 电影 |
1940年 | 《胜利进行曲》 | 电影 |
1939年 | 《好丈夫》 | 电影 |
1938年 | 《保卫我们的土地》 | 电影 |
1936年 | 《长恨歌》 | 电影 |
1936年 | 《狂欢之夜》 | 电影 |
1935年 | 《人之初》 | 电影 |
1934年 | 《女人》 | 电影 |
1932年 | 《奋斗》 | 电影 |
1932年 | 《共赴国难》 | 电影 |
1927年 | 《王氏四侠》 | 电影 |
1926年 | 《同居之爱》 | 电影 |
1925年 | 《杨花恨》 | 电影 |
文学作品
时间 | 名称 |
---|---|
1957年 | 《论电影的镜头组接》 |
1954年 | 《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 |
参演电影
- 1925重返故乡
- 1925小公子饰 胡山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99 | ---- | “世纪杯”优秀导演奖 | ---- | 获奖 |
1951 | 第6届 |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导演奖 | 《新儿女英雄传》 | 获奖 |
人物评价
在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充分展示了史东山高超的技术水準和艺术才华。在影片中,长镜头的写实风格,蒙太奇的艺术表现力在他手上发挥得淋漓尽致,镜头的连线如行云流水,整个作品磅礴,大气,又不乏细腻、深婉。同时作品并没有因其半纪实的风格而影响了其艺术表现力,相反,精彩的电影语言和饱满的人物形象塑造(海宁新闻网评)。同时,他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网易评)。在艺术探索中,他还把写实与写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通过主观和客观的虚实结合在主题上开掘深刻的社会问题。而在题材的选取上,较多聚焦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体现出中国式的艺术情趣,此外,对于女性题材的复杳呈现也是史东山从未改变的航向(西南大学李群评)。
后世纪念
2014年6月18日下午,王小康代表其母亲史大同,向史东山故居捐赠了史东山1957年文化部优秀电影作品二等奖章和夏衍纪念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