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史学求索

2019-03-22 02:15:49 百科
史学求索

史学求索

《史学求索》是2009年0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荣渠。本书收录罗荣渠先生《现代化新论》和《美洲史论》以外有关史学理论、世界历史和中外关係史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论文,从中可以了解到他对相关重大历史课题的长期探索历程。

基本介绍

  • 书名:《史学求索》
  • 作者:罗荣渠
  • ISBN:9787100059305
  • 定价:38.00 元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09年02月
  • 开本:16开

图书前言

《史学求索》收录罗荣渠先生《现代化新伦》和《美洲史论》以外有关史学理论、世界历史和中外关係史第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论文,反映了作者一生治学的深度和广度,从中可以了解到他对相关重大历史课题的长期探索历程。此外,收入作者谈“五四运动”、精神文化建设、书法艺术和论述古今人物的一些文章,酌收其访观感,展现了一个人文学者的宽广胸怀和审美情趣。我出生在一个充满忧患与动荡的时代。出生那年(1927)正是中国大革命的危急关头。满10岁那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20岁(1947)那年解放战争打响。30岁(1957)赶上反右斗争。40岁(1967)正好是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进入高潮。50岁那年(1977)“文革”宣告“正式结束”,形势才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是说,过了大半辈子,我才有可能真正安下心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历史背景,才能理解作为一个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所经历的艰辛心路历程。
我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代是在中国的名牌学校里学习的。国中在成都县中,高中在成都树德中学,都是第一流的中学。老师的教学质量很高,特别在文史方面给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对我后来的志趣发生了很大影响。我爱读课外书籍,进大学以前,已经浏览了胡适、钱穆、萧一山、冯友兰、朱光潜、罗素等人的着作,有志于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1945年,我非常幸运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入昆明西南联大,一年后学校复员,转入北京大学史学系。这对我的一生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第一次呼吸到民主自由的学术空气,聆听到学术大师们的讲课。在学术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中西交通史专家向达先生。我的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但我并没有完全因袭洋汉学的老路,而是重视理论的引导与对历史发展的巨观把握。
史学求索史学求索
大学毕业那年,平津战役拉开战幕。在兵临城下的形势下,北大的50周年校庆也未能很好庆祝。胡适校长等人离校南下。1949年初,北大学生在东交民巷敲锣打鼓,迎接解放军入城。当时哪里还有心思写毕业论文。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匆匆进入了毕业生学习团,很快我就走上了革命工作岗位——北京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在那里一乾就是7年,当时并未对抛弃专业感到可惜。因为听说是“已经坐上了新民主主义的火车”,心里甚是兴奋。
到1956年,一度出现了某种新形势。当时响起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于是我才想起了自己的专业,想回北大念中国近代史的“副博士”研究生。结果却是调回历史系当世界现代史教员。在解放以前,我国的西洋史研究的底子很薄,完全受英美的影响。我的西洋史根底也很差。但我有一个特点,喜欢博览群书,动脑筋,钻研不捨。自己一边学,一边教。我先后讲授过世界现代史、世界近代史、拉丁美洲史、美国史、殖民主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中共党史等通史或专题课。涉猎的面很广,杂七杂八,但也打下了宽广的基础,使我最后走上了开拓巨观历史研究的道路。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教学与研究是在自我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受到苏联的教条主义很大影响。一直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新路线才给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我很幸运,在80年代初就获得机会跨出国门,睁眼看世界。我刻了一方图章:“求知识于世界”。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我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历史系做了一年半的访问学者,并利用机会到各地访问,探寻美国兴盛发达的历史活力之所在。美利坚人在短短两百年时间中在北美荒原上建立了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国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89年我又第二次出国,在英国萨塞……

图书后记

《史学求索》作为罗荣渠文集第三卷,共收文50篇,分列“史学理论”、“世界史”、“中国史、中外关係史”和“散论”四编。
“史学理论”部分收9篇文章。前面的3篇发表于1979—1980年间。其中,《必须完整準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和二战中有关问题的评价等为例,较早提出了史学界如何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完整準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着作的问题。《浅谈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略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与终极原因的内在联繫》重温马恩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系列论述,正本清源,区别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与“终极原因”,强调经济运动即“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归根到底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提出了现有世界史体系的改造问题。作者后来提出的以生产力为历史发展中轴的原理和“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以及关于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一系列探索,在这里已见端倪。
1985年前后,罗荣渠先生开始全力以赴进行与现代化有关的史学理论探讨与建设。本部分所收6篇文字显示了这一艰难探索的足迹和心路历程,提出并论述了开展史学理论的研究、重视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渗透和对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新成就的研究、发展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以及史学工作者应如何关心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如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等重要课题。以“一元多线发展观”为基础的现代化範式,是罗先生对中国的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贡献。本编最后一篇文章《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与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结合东亚现代化的史实,从5个方面对新发展观做了高度概括,思想更尖锐,观点更凝练,是反映作者晚年学术研究工作的一篇有代表性的重头文章。
“世界史”部分收文14篇,大体分属三个专题:
关于开创世界史研究新局面的探讨,包括作者作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制定国家“七五”社科发展规划所写的高校七五科研规划谘询报告(1985)世界史部分《积极推进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这些文章和报告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基础,关注国际上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系统地指出了国内世界史学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提出了要对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进行创造性探索。
第二个专题是拿破仑研究。作者曾计画系统研究拿破仑专政和拿破仑战争,后因专注于现代化研究而作罢。收入本书的两篇文章,对拿破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对学界长期争论的雾月政变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实际奠定了他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
第三个专题是二战史研究,写作的时间跨度达20余年,涉及战争的起源、性质、经验教训、中国战场的地位和日本右翼的新军国主义等重要问题。这也是作者辛勤着力的一个领域。近8万字的《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经由商务印书馆于1980年出版单行本,是一部面向广大客群的普及性历史读物。其中对一些问题的叙述,在后来作者依据新材料所写的专题论文中有所修正。《辉煌、苦难、艰辛的胜利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若于问题的再认识》一文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作,发表……

图书目录

罗荣渠自述(代前言)
第一编 史学理论
必须完整準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浅谈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关于世界通史教材体系的一个问题
略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与终极原因的内在联繫
我看史学的“理论热”
开拓现代化研究的新领域——评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
历史学要关心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伟大的变革时代必然会引起社会科学的变革
发展:跨世纪的挑战——近40年发展思潮述评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与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第二编 世界史
关于世界史的体系问题
“奴隶”、“苦力”的血泪史——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共同苦难
开创世界史研究的新局面
积极推进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世界史的新视野: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全球分裂》中译本序
关于殖民主义史研究问题的四点意见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拿破仑的论述——拿破仑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论拿破仑专政和法国资产阶级强化国家机器的历史教训
通向全面战争之路——略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若干问题
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
辉煌、苦难、艰辛的胜利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日本的战争忧思录——第二次世界大战五十周年访日观感
正视历史,反省战争,重新共建太平洋
面向未来安不忘危
第三编 中国史、中外关係史
参加十月革命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中国工人红军
关于中苏关係的一批新发现档案
怀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同志
研究辛亥革命要建立在学术基础上
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
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时代课题
季羡林、赵宝煦、罗荣渠谈中外文化交流
对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再思考
重新评价徐继畲的历史意义
第四编 散论
黑山观景
《堂吉诃德》与中国
旅美见闻杂记
也谈知识的“老化”与更新
发扬“五四”超越“五四”
“四为学会”五十周年感言
启蒙治学社会教育——漫谈图书馆
访大干先生故居“摩耶精舍”
台北故宫博物院巡礼
人文忧思的盛世危言
趋新浪潮与回归传统
略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特徵
一笔书争分寸功
编后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