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史学正

2018-04-14 09:16:22 百科
史学正

史学正

史学正, 男,博士,研究员,研究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年联邦德国李比希大学农学系,获博士学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史学正
  • 国籍:中国
  • 职业:研究员
  •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人物简介

1996.4~1997.5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进修,1995.12~至今任本所土壤资源与遥感套用(地理)室主任,
史学正
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1997.8~1999.10任所长助理,1997年特批晋升为研究员,1999.10~至今,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8~至今,任国际土壤学会财经委员会委员,2001年被聘为创新研究员,方向为土壤资源数位化管理。已发表论文和专着100余篇(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个,其中一个已授权。主要学术成就:首先初步揭示我国主要耕地土壤质量的时空分异规律。其次,提出建设中国“数字土壤”整体建设框架,并已完成了全国1:1400万到部分1:50万一系列的土壤资料库建设,这些资料库集空间与属性于一体,其中并可与国际上进行参比的中国1:100万土壤资料库最为齐全,这是中国目前最为完整土壤资料库,为全国或区域性的农业生产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第三,套用遥感数据初步揭示了苏南典型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规律,从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对土壤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的观点,提出城乡交错区是人为作用最强的地区,揭示了这一地区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第四,建立了我国亚热带不同类型土壤的可蚀性K值,这是土壤侵蚀研究的基础之一,也是侵蚀退化土壤防治和评价的基础。第五,在土壤资源研究中率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应该删除硅铝土纲。调整更名铁硅铝土纲, 建立淋溶土和雏形土纲, 缩小铁铝土纲範围的观点。第六,提出充分调用“土壤水库”是防洪减灾的治本之策的观点。目前在研课题:土壤质量时空分异研究(973项目);土壤数据集成及其信息系统(SISChina)建设(院创新前沿课题);陆地碳循环模拟的土壤参数空间化基準研究(院创新重大项目);城乡交错区土壤质量特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欧盟合作项目);华南土壤可蚀性及其预测研究(院创新方向性项目)。

个人经历

·1959.1出生于浙江嵊县。
·1982年初毕业于浙江大学。
·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9年在联邦德国获博士学位。
·1996-1997年赴美国开展合作工作。
·现为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长助理,土壤资源与遥感套用研究室主任。

研究经历

·土壤资源数位化管理。长期从事土壤资源与遥感信息以及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制定了建设中国土壤信息系统(SISChina)的整体框架,并已完成了全国1:1200万到1:100万等一系列的土壤资料库建设,建成了全国性土壤类型齐全、空间解析度高、数据量大、集成系统以及国际化程度好的中国土壤资料库。其次,针对我国土壤发生分类与国际上主流分类完全不一样,在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出现重重困难的现实,建立起不同可信度等级的各种土壤分类系统间的参比基準,这为国际土壤学界解决土壤参比难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2006年第1期在国际土壤学界着名的SSSA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杂誌刊出了他们有关土壤参比研究封面论文,这是中国土壤科学家的成果首次在该杂誌的封面上刊出,这表明参比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第三,通过东北黑土、华北潮土、太湖流域水稻土和南方红壤案例地区的研究,揭示了这些地区土壤肥力质量及其指标的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变规律、土壤健康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徵,以此阐明了中国土壤质量状况及肥力质量演变格局。第四,建立了我国亚热带不同类型土壤的可蚀性K值,这是土壤侵蚀研究的基础之一,也是侵蚀退化土壤防治和评价的基础。

学术交流

·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Tarleton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加拿大Toronto大学,德国的李比希大学和基尔大学,荷兰Alterra研究中心、瑞典农业大学和英国Wales大学等有良好的合作关係。
在研项目:
·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项目。
·欧盟合作项目等。

人才培养

·毕业研究生:博士8人,硕士12人。
·在读研究生:博士5人,硕士研究生4人;国外进修生1人。
·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赵永存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取得成果(奖励、专利、论文、论着):
·发表学术论文16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
·主编出版着作1本,参与中英文专着和编着5部。
·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个。
·作为骨干人员“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分别获2003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土壤质量演变与持续利用”获2005年江苏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获973项目先进个人,2005年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

社会任职

·国际土壤联合会财经委员会委员。
·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
·河南农业大学和安徽师範大学兼职教授。
·《土壤学报》、《土壤》、《水土保持通报》和《水土保持科学》等杂誌编委。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