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台状火山

2019-02-19 21:57:08 百科
台状火山

台状火山

台状火山即熔岩高原或熔岩台地(lava plateau),喷发较缓而喷发地点多处,或为线状喷发,或为面状喷发。

组成的熔岩属基性者如玄武岩,黏性小,故易于流动,而喷发前地形起伏本来就不大,台状火山的地势平坦而範围广阔,实由于此。

印度的德乾高原(Deccan Plateau)、美国西北部的哥伦比亚高原(Columbia Plateau)及我国的蒙古高原部份地区均属之,熔岩厚度可达一千公尺以上。台状火山多成于第三纪前后,今已饱受侵蚀而变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台状火山
  • 外文名:pedionite
  • 又称:熔岩高原或熔岩台地
  • 分类依据:根据不同的形态分类
  • 特点:地势平坦而範围广阔
  • 所属学科:地理学

简介

台状火山地貌平坦开阔,这是裂隙式火山喷发方式下形成的熔岩地貌。岩浆沿着地壳中的巨大裂隙不断上涌,以巨大的能量喷出地表,在流动的过程,覆盖流经地区的地面,形成广阔的台状火山。远望一片平地、结构单一的地貌似乎毫无观赏价值。然而走进台地,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翻转、涡旋、沸腾的形成均在凝结中留在地表,丰富的造型任人想像。有的侵蚀后突兀地表,形成方形山,如南京郊区的方山。
火山岩浆活动与地震同是地壳板块运动的表现,主要分布在地壳板块的边界地带。板块边界地带是地壳的破碎地带,这里地下断层非常发育,称为地壳薄弱带。因此板块边界带是地壳深处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岩浆释放能量的首选地带,岩浆沿着岩层中的垂直裂隙上涌、喷发、堆积。当能量释放后,火山处于休眠状态,待能量再次蓄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重複上述的过程,火山锥与台状火山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堆积而成的。

分类

火山指因火山作用在地表上形成的山。依其活动情形可分为正在活动的活火山(active volcano);人类史上有喷发纪录而现没有活动的休火山(dormant volcano);及史上无喷发纪录的死火山(extinct volcano)。
由于熔岩性质及喷发类型各地不一,以致火山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大体可分为台状,盾状、钟状、塔状,锥状、臼状火山等几类型。前四者山体大部或全部由熔岩所构成,亦称块状火山(massive volcano),后二者由熔岩和碎层物相叠而成,总称成层火山(stratifiedvolcano),皆是广义者。其他还有一些特殊的。

盾状火山

盾状火山是第三世纪火山活动活跃时,由于高温流动性大的熔岩多量溢出漫流而成的火山,其与台状火山不同的是,为形式上属于中心喷发。故基部广大,顶部低平。与基底面积相比,高度不大,倾斜缓,普通在10°以下,不成尖锥状,以冰岛的火山最为典型,但也不乏高大者,如夏威夷的莫纳洛亚火山(Mauna Loa)即高达四千公尺以上。构成盾状火山的熔岩,一般仍以基性熔岩如玄武岩为主,故又称玄武岩穹地,现今多为休火山,活动者少。盾状火山,顶上常有火口,但非如锥状火山的火口主由喷发而成,却是熔岩流出后陷落者,称为下陷火口(crater pit)。

锥状火山

世界火山以此种形态出现的最多,如日本的富士山,我国东北的白头山,广东的七星山和观音山等均是。每为熔岩流及碎层物的累层所构成,火山体下部常有集块岩(agglomerate);但也有纯为碎屑物所构成者,是为喷石锥。至于熔岩的分布,黏性大者常堆积在顶部而黏性小者漫流至山麓裙带(piano);碎屑物的分布适得其反,黏性大者爆发激烈,方能远抛至山麓堆积;黏性小者,爆发轻微,只能抛在火山口附近。锥状火山之坡度各处不一,以富士山为例,则顶32~34°,腹25~26°,麓17~18°,故属凹坡而呈锥状。火山锥顶部通常有火口(crater),但面积不大,为最后一次喷发所决定,与火山体积的大小无直接关係。火山活动停止后,火口下方的喷溢道中的熔岩易凝固成熔岩柱,称为火山颈(volcanic neck)。盾状火山顶部形成的锥状火山,可称为盾锥火山(Aspikonide)。

钟状火山

数目次于锥状火山。构成岩石为较酸性的熔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等,準基性熔岩如温度低、黏性大者,也可构成钟状火山。由于熔岩黏性大,故流动性小,最易形成小型的块状熔岩穹丘,即钟状火山,通常比高仅一百至三百公尺,无火口,表面具流理构造(flow structure),结晶列的构造,与山体表面大致平行。钟状火山常系一种寄生火山(parasitic volcano),发育于大火山侧面。如纱帽山即为七星山的钟状寄生火山。

塔状火山

火山颈在地壳内部凝固后,于喷发复活时,被岩浆向上推出地表,或黏性特大的熔岩直接向外喷发急促凝结而成的火山体,为塔状火山。一般言,钟状火山喷出量稍多,凝固较迟而上部扁平,塔状火山喷出量少,形成远比基部为高的火山塔(volcanic spine)。最着名的塔状火山为西印度群岛中马梯尼克岛(Martinique)的佩丽峰,此峰于1902年形成,在一次喷发中向上挤出凡二百余公尺。

臼状火山

属于此类的火山为数不多,为经过猛烈爆发性喷出者,故此构成的岩石黏性极大,多半是酸性岩,喷出物以碎屑物为主,熔岩流极少,甚或完全没有。火山呈低圆锥形,与高度相比火口直径显得特大,内部成层状有规则,易被误认为水中沉积物,故臼状火山也称火山碎层岩丘。

锅状火山

通常称为平火口或爆裂火口。是经短期活动的间歇蒸气爆发下造成的特殊火山口,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洼地。一般不伴显着喷出物的堆积,但偶而也有岩石层片堆于火山四周成堆,只有火口底部却常为堆积物所埋,成皿状,并可积水成湖,称平火口湖(maarlake)。学者有认为平火口为火山衰颓期即火山末统产物,也有认为是未完成火山喷出而成,另称火山胚种(Vulkanoembryone)。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