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云豹(拉丁学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us),属于台湾特有亚种的猫科动物,也是台湾岛上最大型的野生动物之一。云豹全身淡灰褐色,身体两侧约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这也是它之所以叫云豹的原因。而身体两侧的深色的云纹正是很好的伪装。因此,它们在丛林里生活,很不容易被人发现。1972年,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与栖息地被破坏,台湾云豹再未见蹤迹,2013年4月,台湾学者宣布,其可能已经灭绝。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台湾云豹
- 拉丁学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us
- 别称:云豹台湾亚种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哺乳纲
- 亚纲:真兽亚纲
- 目:食肉目
- 亚目:裂脚亚目
- 科:猫科
- 亚科:豹亚科
- 属:云豹属
- 种:云豹
- 亚种:台湾云豹
- 分布区域:台湾东部和南部山区
- 灭绝时间:1972年
动物简介
台湾云豹比金钱豹小很多,一般体长0.8-1.2米,尾0.7-0.9米,重约20公斤,它身上的花纹非常明显,毛色基本是茶色兼灰黄色,头部和四肢有黑色斑点和条纹.身体两侧有大片云块状斑纹,非常漂亮.台湾云豹属于夜行性树栖动物.它白天躲在树上睡觉或隐身于枝叶间,夜晚才出来活动,觅食,很少在地上行走。
台湾云豹是爬树能手,爬树时,它那又长又粗的尾巴可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身上的斑纹在树上是很好的保护色.台湾云豹生性胆小,怯懦怕人,因为在野外很难见到。
外型特徵
台湾云豹又名乌云豹、荷叶豹、龟纹豹,它主要栖息在亚热带茂密的丛林中,还有沼泽地区。身长60~100厘米;尾长50~90厘米,几与头胭等长,与豹尾长度相差无几;重量16~23公斤。全身黄褐色;额头至肩部有数条黑色纵带,颈侧及体侧具有大块云黑斑。身上斑点每只各异,颈部斑点细长,腹部两侧大斑向后,围轮廓深厚而向前者淡细,中间部面积大,并杂以粽黄及少许黑毛,远望如朵云故名云豹。四腿处斑点往下逐渐缩小,尾部上下均有斑点。
台湾云豹

云豹全身淡灰褐色,身体两侧约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这也是它之所以叫云豹的原因。而身体两侧的深色的云纹正是很好的伪装。因此,它们在丛林里生活,很不容易被人发现。清代《福建通志》描述台湾云豹为“色黄而间以黑色”。
生活习性
云豹是晨昏活动频繁而偏夜行性的动物,常单独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或断崖的岩石下面,到夜晚才现身伏击行径上的动物。但它并非完全是树栖性,也常在地上行走或是扑追动物。可能的栖地为原始或次生阔叶林、混合林或针叶林。
其是肉食性动物,会捕食树上的猴子、松鼠及鸟类等中小动物,亦会潜伏于树上,俟羌、鹿等猎物自下面经过时飞扑而下咬其颈部致死而食。爬树时,它那又长又粗的尾巴可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身上的斑纹在树上是很好的保护色.台湾云豹生性胆小,怯懦怕人,所以在野外很难见到。由于它的攀附技术非同寻常,常以一种优雅又惊险的动作捕食动物,比如它能以后腿攀住树木像荡鞦韆般摇晃,偷袭由地面走的鹿和野猪。它的手爪宽厚、有力,拍打猎物异常管用,而犬齿特别长,用来撕碎到口的食物。
台湾云豹

生长繁殖
台湾云豹作为云豹的亚种,其生长繁殖方式具有云豹的一般特徵,推测可能是种独居的动物。 雌云豹在怀孕85~93天之后,每胎可以产下2~4只幼豹。与许多其它的猫科动物相同,幼豹出生时眼睛没有张开,完全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幼豹出生时的色斑完全是深色的,而不是深色的外环。幼豹约在出生10天内会张开眼睛,在五周内会变得很活跃,大约到10个月大时开始独自生活。云豹约在2岁时发展到性成熟,雌云豹每年可以怀胎一次。豢养的云豹可以活到17岁,野外的云豹约可以活11岁。
台湾云豹

分布範围
台湾云豹曾经分布在台湾东部和南部山区,有记录以来只有玉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及玉山国家公园的梓仙溪地区,分别在1990年及1996年有发现疑似云豹足迹的纪录。
台湾云豹

考古学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台湾卑南遗址当中,曾经发现过3件陪葬用的人兽形玦。在全世界的考古发掘中,这种人兽形玦只有在台湾出现过。而在人兽形玦上面,正可以找到类似云豹的图腾。
台湾云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学文献的记载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个踏上台湾的西方国家官员史温侯(Robert Swinhoe,当时在英国驻打狗领事馆工作)所记载下来的。在那一年,史温侯于英国的《伦敦动物学会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简写为PZS)》上,发表〈福尔摩沙岛上的哺乳动物(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台湾猕猴、台湾黑熊、台湾石虎、台湾云豹等哺乳动物,这也是这些动物第一次见诸于正式科学文献的纪录(Hall 1999)。然而,从1862年以来的140几年来,虽然台湾的原住民陆续一直有人宣称看到云豹,却从来没有研究者真正看过台湾云豹的活体、甚至是活体照片,因此也无法确定原住 民所看到的,就是台湾云豹(钟丽华 2004)。以台湾的动物园所豢养的云豹而言,有纪录可查的虽然有15只,但都不是台湾云豹,而是从别的国家进口的“苏门达腊亚种”或其他亚种。
截至2012年台湾唯一能见到的台湾云豹,是收藏于国立台湾博物馆内的一只标本,这是日治时期所遗留下来的。而台湾最后一笔野外云豹的资料,则是出现在1983年。当时东海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的研究员张万福,在一个原住民猎人的陷阱中发现了一只已死亡的幼豹(钟丽华 2004),因此,台湾云豹如果灭绝的话,时间也是在1983年。1987年2月,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请美国猫科专家罗宾维兹博士亲临台湾的大武山察视。罗宾维兹的结论是台湾尚有几处环境尚属完整、而和泰国云豹出没地区之栖息环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还存在着云豹(彭明敏文教基金会 1998)。
从2001年开始,为了对台湾云豹做更準确的纪录,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和农委会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开始分别在大武山、双鬼湖、南投县丹大、郡大山区及花莲县等山区,在600个以上的观察点装设了自动照相机,经长期自动照相,一直未拍到台湾云豹,进山区调查,也未见台湾云豹的排遗等蹤迹。
“灭绝”过程
台湾云豹在1940年以前尚有几千只左右,但由于台湾地区的人地发现云豹的皮毛美观大方,毛质柔软并富有光泽,是製作皮衣的上等原料,当时欧美的一些人也非常喜欢用云豹的皮毛做的皮衣。云豹的骨头也被人当做中药材。台湾云豹因此遭到了灭顶之灾,被大量捕杀,此时正是台湾现代工业社会迅猛发展的时期。森林被大量砍伐,云豹失去了家园,终日食不果腹,许多最终被饿死了,有些饥不择食的云豹是被一些放有毒药的家禽毒死的。
由于大量捕杀等原因,台湾云豹的数量越来越少了,儘管台湾地区政府在很早以前就对云豹加以保护,但仍有一些利慾薰心的不法分子屡屡盗捕云豹。到了60年代后期,有专家统计台湾野生云豹不足十只了。可是那些不法分子仍继续捕杀云豹。1972年最后一个台湾云豹倒在了不法分子黑洞洞的枪口之下,人们再未见过台湾云豹的身影。2013年4月,台湾学者宣布,台湾云豹可能已经灭绝。

相关新闻
拍不到!台湾云豹是否已灭绝成待解"谜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19:42中国新闻网

这只在桃园县饲养户所拍,是台湾云豹或进口云豹待查。(台湾《联合报》图)
中新网10月24日电“台湾云豹至今行蹤成谜!”台“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经长达5年调查,因为在各山区架设的红外线自动照相机,一直无法拍到台湾云豹,也找不到相关排遗等迹证,只好暂时把这种濒临绝种的野生动物去向,当成待解的“谜”。
据台湾《联合报》报导,台湾黑熊与台湾云豹都属大型食肉性野生动物,在台湾具指标性,其中台湾黑熊在玉山等地区,仍可见活跃,但台湾云豹从1985年最后1次发现纪录后,一直未再有相关发现文献,到底这种野生动物还有多少存活?成了亟待解开的谜题,特生中心动物组助理研究员刘建男从2003年起,持续展开调查。
刘建男说,台湾云豹系台湾特有亚种,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栖息地在海拔1000到2500公尺间的阔叶森林区,性喜在云雾区出没,因为调查区域甚大,他与屏东科技大学合作,屏科大负责大武山、双鬼湖等山区,他则负责南投县丹大、郡大山区及花莲县等山区。
他说,执行调查工作,配合引进大批的红外线自动照相机,经长期自动照相,照到不少野生动物,却一直未拍到台湾云豹,进山区调查,也未见台湾云豹的排遗等蹤迹,至今在山区的相关信息一片空白。
他曾到桃园县1户疑似台湾云豹饲户家观看,这只云豹外观与台湾云豹相似,到底是真的台湾云豹,还是进口动物,仍须进一步分析DNA等相关资料比对。
他说,屏科大执行调查多年来,也一直未拍到台湾云豹,到底台湾云豹是否已灭绝或是躲在深山中,尚待解开谜团。
2019年3月2日 中时报导
台东县南岛社区大学发展协会理事长高正治医师表示,去年6月阿塱壹部落(安朔部落)成立传统领域巡守队,有2名队员在巡守时,意外撞见正在捕猎山羊的台湾云豹。宣称看见台湾云豹的队员表示,见一只云豹在树上行走,并扑向山崖上的山羊猎捕,景象十分震撼;另一名队员表示,撞见云豹从行进中的机车前跑过,速度相当快,爬到树上就不见蹤影。对此,高正治表示,今年1月20日阿塱壹部落召开部落会议,站在部落自然主权的立场,决议由自己保护与调查云豹,禁绝外人入内狩猎,并要求林务局停止伐木等干扰,同时授权南岛社区大学发展协会发动募款支持。林务局台东林管处副处长黄群策表示,安朔部落发现台湾云豹一事,台东林管处非常重视,林务局的职责也是生态保育主管机关,而台湾云豹是近几10年来没有出现的迹象,这次能有如此具体的目击描述,林务局相当重视加,会积极来进一步确认。另外针对部落会议决定,黄群策表示,台东林管处尊重安朔部落会议决定,但要确定在地是否有台湾云豹的存在,需要精确的科学调查,林管处本于权责会积极洽询部落,进一步的来了解部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