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版《台湾通史》)

2017-09-09 22:17:15 百科
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版《台湾通史》)

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版《台湾通史》)

《台湾通史》为有关台湾历史的一部通史着作,是历史学家连横一生最重要的着作,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由其创办的台湾通史社分上、中、下3册在台湾出版,全书分为纪4篇、志24篇、传60篇,共88篇36卷,约有60万字,另附表目101项,记叙了台湾起自隋代终于1895年因《马关条约》被迫割让的历史,尽录上下千年台湾之事,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有关台湾的史书。

连横十三岁时,其父连永昌购买一部余文仪《重修台湾府志》给他说: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史。基于先人家教启蒙与台湾为日本所占的双重动机,自1908年至1918年着手撰写《台湾通史》,体裁仿效司马迁《史记》体例而成,起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终于割让(1895年)。这是台湾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台湾通史名称的着作。不过连横对于台湾民主国的记载,最初以独立纪撰写,后又改为过渡纪以避免争议。

基本介绍

  • 书名:台湾通史
  • 作者:连横
  • ISBN:9787100074636
  • 类别:历史,通史
  • 页数:817页
  • 定价:69元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32
  • 纸张:胶版纸
  • 出版地:北京
  • 语种:简体中文
  • 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着丛书

图书简介

《台湾通史》先后在台湾和大陆至少印行过十几种版本。但最初销售成绩并不理想,抗战胜利后,商务印书馆首次在大陆印行该书,才有较大印量。《台湾通史》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很高的社会价值,是一部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史着,同时也极富学术价值,其中其记载的一些其他史书上不易见到的史料,至今仍为人们所喜欢引用。2013年10月22日《〈台湾通史〉第一版影印本》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出版座谈会,连横嫡孙、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台湾通史》第一版影印本的出版题词:翰墨书香,文化桥樑,两岸共赏,互和融合。

图书目录

上册目录
自序
凡例
卷一 开闢纪(起隋大业元年终于明永曆十五年)
卷二 建国纪(起明永曆十五年终于三十七年)
卷三 经营纪(起清康熙二十二年终于光绪二十年)
卷四 独立纪(起清光绪二十一年终于是年九月)
卷五 疆域志
卷六 职官志
卷七 户役志
卷八 田赋志
卷九 度支志
卷十 典礼志
卷十一 教育志
卷十二 刑法志
卷十三 军备志
卷十四 外交志
卷十五 抚垦志
卷十六 城池志
下册目录
卷十七 关征志
卷十八 榷卖志
卷十九 邮传志
卷二十 粮运志
卷二十一 乡治志
卷二十二 宗教志
卷二十三 风俗志
卷二十四 艺文志
卷二十五 商务志
卷二十六 工艺志
卷二十七 农业志
卷二十八 虞衡志
卷二十九 列传
颜思齐、郑芝龙
宁靖王
诸臣
诸老
陈永华
林圯、林凤
刘国轩
卷三十 列传二
施琅
吴球、刘却
朱一贵
欧阳凯
蓝廷珍
杨文魁、殷化行、阮蔡文、王郡
卷三十一 列传三
王世杰
吴凤
施世榜、杨志申、吴洛、张振万
林成祖、胡焯猷、张必荣、郭元汾
台东拓殖
吴福生、黄教
林爽文
孙景燧
福康安
杨廷理
郑其仁、李安善
陈周全、高夔
卷三十二 列传四
海寇
王得禄
谢金銮、郑兼才
吴沙
姜秀銮、周邦正
许尚、杨良斌
姚莹、徐宗斡
张丙
方振声
李石、林恭
郑勒先
郭光侯、施九缎
卷三十三 列传五
戴潮春
林文察
丁曰健
林奠国
林占梅
罗冠英、陈澄清
沈葆桢
袁闻柝
刘铭传
刘墩
林平侯
卷三十四 列传六
(一)循吏
(二)流寓
(三)乡贤
(四)文苑
卷三十五 列传七
(一)孝义
(二)勇士
(三)货殖
(四)列女
卷三十六 列传八
邱逢甲
吴汤兴、徐骧、姜绍祖、林崑冈
吴彭年
唐景崧、刘永福
后序
连雅堂先生家传
连横先生学术年表
连横与《台湾通史》

作品评价

下村宏:分类有法,矧又气象雄浑,笔力遒健,论断古今,吾几不能测其才之所至,盖近世巨观也。
杨云萍:连横运用材料有所局限,有抄袭他人作品的弊端。对史料的处理不够严谨,部分记载甚或出于自己的创作。地名与人物的错误层出。初版有两任台湾总督明石元二郎和田健治郎的亲笔题辞,使部分人士怀疑有媚日之政治立场。
翁佳音:《台湾通史》几乎每页都有错。但在日本统治并鼓吹同化之时,台湾通史的出版,的确发挥了维护台湾历史主体性的作用。《台湾通史序文》被编入台湾高中国文教材。从近代史学的观点言,《台湾通史》未臻完善,例如《台湾通史·吴凤传》中的吴凤事迹已经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错误。
邓孔昭:指出《台湾通史》误谬达六百余处。邓孔昭提到《台湾通史》所载蒋元枢与怪僧月事乃抄自《清朝野史大观》一书。连横甚至杜撰〈朱一贵起事檄〉。
吴密察:〈与荷兰守将书〉同样也是连横杜撰,因之前从无明清文献有此文,与荷兰所藏书信也不同。
陈昭瑛:连横是改写江日升《台湾外记》所记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改成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而且康熙前,中国人也从未将台湾视为中国领土。
《台湾通史》误把台湾地名由来说为埋冤,认为埋冤本来是纪录先民艰辛开垦的情状,后来因为名字不吉利,而改成跟台湾闽南语发音一样的台湾。但事实上,台湾一词早在明朝泰昌元年(1620年)就首次出现于公文上,明末何乔远所着之《镜山全集》中,也出现台湾这个名称。 而大量移民形成埋冤之地,却发生在清领初期,所以台湾通史的说法并不正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