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华大学(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NTHU),校名全称“国立清华大学”,简称“清大”或清华大学(台湾),为中国顶尖级研究型大学之一,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欧商校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
台湾清华大学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大学部。对日抗战期间,西迁至云南昆明,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共内战后,清华大学被分成两个,北京的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而台湾当局则于1955年于台湾省新竹市让清华大学复校,复校之初首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恢复大学部。
台湾清华大学在200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第163名,台湾第2名。截至2016年11月,台湾清华大学共设有理、工、原子科学、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及科技管理等10个学院。在台已造就英才超过五万人,校友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中央研究院”院士12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国立清华大学
- 英文名: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简称:清大,NTHU
-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创办时间:1911年
- 所属地区:中国台湾省新竹市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综合类
- 学校属性:台湾顶尖级研究型大学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 主要院系:理学院、工学院、原子科学院、电机资讯学院、生命科学院、科技管理学院
- 现任校长:贺陈弘
- 知名校友:李远哲、史维、马维英等
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渊源自清末的“清华学堂”,可分为北京清华(1911-1937;1946-1948)、西南联大(1937-1946)、新竹清华(1956-)等三个时期。
北京清华时期(1911-1937;1946-1948)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清末驻美公使梁诚的努力之下,美国同意退回庚子赔款的溢收款项。
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遂利用此预算,考选留美学生,成立了“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宣统三年(1911年),游美学务处决定扩大肄业馆的规模职掌,因馆址位于清华园,而将之更名为“清华学堂” 并开始招生,于1911年4月29日(宣统三年四月初一日)正式开学,是为清华校庆日之由来。
民国元年(1912年)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课,10月更名为“清华学校”,仍为留美预备学校性质。
民国3年(1914年),梁啓超先生来校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学校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採为校训。
民国14年(1925年)5月,清华学校大学部成立。成立国学研究所。
民国17年(1928年)8月,“清华学校”正式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罗家伦担任首任清华大学校长,而后继任者为吴南轩,但时间皆不长。此时清华学生会提出清华校长的理想人格标準:一、无党派色彩;二、学识渊博;三、人格高尚;四、确能发展清华;五、声望素着。
民国18年(1929年),正式成立研究院,分文、理、法三部;大学部第一届学生亦于是年毕业。
民国20年(1931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反覆斟酌物色,终于正式任命梅贻琦为清华大学校长,梅校长获得清华师生的充分支持,也开启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
民国21年(1932年),增办工学院。
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
民国26年(1937年),因抗战爆发,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任命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三校长为临大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共理校务。
民国27年(1938年),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民国35年(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三校分别复员,特在昆明立碑以纪念三校在抗战八年中的艰苦合作;同年秋,清华大学复员北平,并增设农学院。
民国36年(1947年),国共内战爆发,梅校长一直续任至1948年12月,迫于时局搭机南迁,辗转赴美执掌清华基金相关事宜。
新竹清华时期(1956-)
1955年,梅校长奉召抵台,筹备设定清华大学研究院事宜,择订于新竹建校。由于台湾同美国签订了“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协定”,考虑到建立原子炉所需的沉重经费,遂让有清华基金为后盾的清华大学在台建校,成为台湾原子科学研究的先驱。同年12月,行政院组成“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
1956年1月1日,清华大学正式于台北成立筹备处,聘陈可忠为主任,正式展开筹备工作,迈出清华大学在台建校的第一步。清华原先计画在台北南港和新竹两地间择一建校。但南港腹地较小,且当时新竹县长朱盛泣积极争取,因此清华决定在新竹赤土崎建校。起初由中国石油公司提拨约40公顷(42甲)原属日本海军燃料厂的土地,但在原子炉开工后,校地已感不足,便由新竹县长朱盛泣同意再拨约33公顷(34甲)土地,加上清华自身向周边民家收购者,此时校地共约78公顷。同年7月,原子科学研究所成立,招考第一届研究生。
1956年,学校开始招生,因校舍尚未完工,故暂于台湾大学上课,至此清华大学校务在台正式运行。
1957年,清华大学的办公大楼、教职员宿舍、学生宿舍相继完工,学生从台北返回新竹上课。
学校自1955年开始原子炉的兴建工作,至1961年落成。原子炉的土木工程由校友华泰建筑师张昌华设计,装置工程由清华自行设计施工。机件装置时,由中国石油公司、台湾电力公司、台湾铝业公司分别派员操作,并得经济部联合工业研究所之协助。
1962年5月19日,梅校长病逝于台大医院后,清华校务暂由陈可忠教务长代理。夏,学校鑒于数学之重要与日俱增,国内大专学校数学师资至为缺乏,为培植数学研究人材,充实大专数学师资,并加强原子科学研究之数学课程,增设数学研究所。1963年春,数学研究所招考第一届研究生。
1965年,学校设定数学、核工、物理、化学系所,清华的教学组织有了长足发展。
1967年,设立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1968年,原子科学研究所化学组,亦以成立物理研究所同样情形成立化学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同年清华图书馆(红楼)启用,随后体育馆、大礼堂与新校门等相继落成。
1969年,原子科学研究所核工组改设为原子核工程研究所。
1972年,增设套用化学研究所、套用物理研究所、套用数学研究所、材料科学工程学系、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业化学系、动力机械工程学系。
1974年,增设分子生物研究所、工业工程学系及化学研究所博士班,均开始招生,并将原有所系分设三学院,即理学院、工学院及原子科学院。新竹清华已从早期仅有原子科学所的规模,扩展成为理工大学。同年6月徐校长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校长至1975年由张明哲校长继任。
1976年,增设电机电力工程系,电子计算机中心成立。
1977年,增设电机电力工程研究所(于六十八学年度起更名电机工程研究所,电机工程学系),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及辐射生物研究所。
1978年,增设高分子研究所。
1979年,工业化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均于当年招生。
1980年,增设工业工程研究所,大学部增设中国语文学系;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业化学系更名为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学系。新竹清华从此由理工大学迈向综合大学之路。
1981年,增设动力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工程、原子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核子工程学系自七十年度开始招生。8月,张校长调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本校校长由毛高文先生继任;10月,研究发展委员会成立。
1981年,学校首创长期发展委员会并制订五年发展计画,展开有系统的校园规划。隔年为鼓励教学与学术研究,设立杰出教学奖与杰出研究奖。
1982年,数学所增设博士班,大学部增设外国语文学系。
1983年3月,开始规划行政业务电脑化作业系统;8月,物理研究所、套用物理研究所合併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套用化学研究合併为化学研究所;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电机工程研究所增设博士班;为配合推动国防科技发展之基本需要,与中山科学院合作成立自强科学研究中心;9月,开始设定辅系;年底,为推动跨院所系的教学与研究,成立校内各研究中心,次年又相继成立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及科仪中心。
1984年,增设人文社会学院、经济学系、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班;化学工程研究所与高分子研究所合併为化学工程研究所;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材料科学中心。
1985年5月,视听中心成立;8月,增设历史研究所硕士班及工业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分子生物研究所更名为生命科学研究所,原子核工程研究所更名为核子工程研究所。
1986年8月,套用数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原子科学研究所取消保健物理与放射化学分组以及增设语言学研究所硕士班,动机、电机两系成立双班;9月,开始实施双学位制。
1987年8月,刘兆玄继任学校校长,同时增设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班及原子科学研究所博士班。
1988年,成立艺术中心;8月,增设统计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硕士班,同时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更名为资讯科学研究所。
1989年,将共同科目改为通识教育中心,树立台湾通识教育之典範,是为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创举;8月,增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统计学研究所博士班及辐射生物研究所博士班。
1991年,新竹市政府徵收十八尖山南面约15.6公顷土地为学校用地,并在次年以16亿余元购置为新校地,亦即仙宫校地。
1992年7月,学校增设生命科学院。
1994年,“教育部”修正通过的《大学法》中,正式规定国立大学校长由遴选产生,同年沉君山校长当选清华第一任遴选校长。
1995年,学校成立跨领域共通课程的学院级组织─共同教育委员会,将通识中心、体育室、军训室、艺术中心等纳入其中(2015年更名为清华学院)。
1998年成立电机资讯学院。2000年成立科技管理学院,至此清华八大学院之主要规模遂告完成。
2000年台湾积体电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挹注新台币1亿5千万元,予清华大学兴建“台积馆”;2001年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捐赠新台币3亿元,予清华大学兴建“学习资源中心-旺宏馆”,继而2008年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捐赠新台币2亿2千万元,予清华兴建教学大楼“台达馆”。
2006年,清华获“教育部”“迈向顶尖大学计画”新台币10亿元补助,其后并成为补助款增长幅度最大的学校。先后执掌校印的陈文村及陈力俊校长,遂以此笔经费之挹注,启动清华迈向卓越的新纪元。2006年为缩小城乡差距,率先招收偏远地区学生的“繁星计画”。
2008年,首创清华住宿学院,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互助合作的能力。
2010年,完成学生成绩改为等级制,同年11月,完成贯穿南北校园管线系统的共同管道。李伟德校友个人捐赠新台币1亿5千万元,协助兴建“绿色低碳能源教学研究大楼”。
2011年4月24日,学校庆祝创校100周年暨在台建校55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出席大会并致辞。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吴敦义、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等各界人士参加了校庆大会。
2013年,获颁“行政院”省品质奖,为台湾岛内大学首次获奖者。
2014年,作家王默人先生捐赠350万美元,以孳息设立“王默人周安仪文学讲座”,为清华获赠来自人文领域的最大笔捐款。11月,集结企业及校友赞助所成清华永续基金(2013年10月成立)启动投资计画,为学校首次运用捐款投资股市,以所得孳息挹注校务所需。
2016年10月15日,台湾清华大学与新竹教育大学的合併案获台当局“行政院”及““教育部””审核同意;11月1日台湾清华大学与新竹教育大学正式合併,原竹大附小也更名为清华大学附小。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17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科研机构主要有:
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 奈微与材料科技中心 |
生物医学科技研发中心(实验动物房) | 电脑与通讯科技研发中心 |
国家理论科学研究中心(物理组) | 积体电路设计技术研发中心 |
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 光电研究中心 |
清大/工研院联合研发中心 |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 |
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 脑科学研究中心 |
贵重仪器使用中心 | 人文社会研究中心 |
科学仪器中心 | 基础科学研究中心 |
亚洲政策中心 | 物理研究推动中心 |
(参考资料)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图书馆总数 | 馆数 | 总馆 | 所 | 1 | 4 |
分馆 | 所 | 3 |
实体馆藏 | 图书 | 中日文图书 | 册 | 588,518 | 1935391 |
西文图书 | 369,137 | ||||
视听资料 | 视听资料 | 件 | 87,234 | ||
微缩资料 | 微缩资料 | 件 | 566,607 | ||
地图 | 地图 | 幅 | 932 | ||
期刊合订本 | 中日文期刊合订本 | 册 | 89,187 | ||
西文期刊合订本 | 233,776 | ||||
馆藏期刊 | 中日文期刊 | 种 | 5,829 | 11685 | |
西文期刊 | 5,856 | ||||
现期期刊 | 中日文现期期刊 | 种 | 1,422 | 2285 | |
西文现期期刊 | 829 | ||||
现刊报纸 | 中西文报纸 | 种 | 34 | ||
电子馆藏 | 电子书 | 电子书 | 种 | 2,264,154 | 2386743 |
全文电子期刊 | 全文电子期刊 | 种 | 122,164 | ||
电子资料库 | 电子资料库 | 种 | 425 | ||
馆藏总量 | 册件种 | 4336104 |
(截至2016年6月)
学术期刊
《清华学报》
《清华学报》最早发行于1924年,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及人文学科领域,后转型为纯汉学期刊,以刊登文史哲论文为主。作者早期有胡适、杨联陞、萧公权、吴大猷、赵元任、傅汉思、蒋硕杰、唐君毅、钱穆、梅祖麟…等,晚近亦有王士元、郑锦全、李方桂、李壬癸、李亦园、萧启庆、黄一农、龚煌城、王德威、孙康宜等海内外重量级学者。学报发行曾因战乱因素中断,1955年清大在台湾复校后,旋即在1956年6月由清华学报社重新发行新1卷1期,成为由校友所支持发行之刊物。当时社址设在台北市中华路,美国集稿处在康州的 New Haven。其时每期售价为新台币80元,美金2元。自1987年起转由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负责编辑及发行,2002年起再转至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学报为一国际性期刊,内容刊载有关中国人文学及社会科学之纯学术性论文,且有严谨的评审制度,因此屡获教育部、国科会之奖励、补助。
科研指标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1月,台湾清华大学期刊论文数量统计:
项目年度 | SCI期刊论文 | SSCI期刊论文 | EI期刊论文(Journal Article) | A&HCI期刊论文 | 总计 |
2015 | 1661 | 100 | 1622 | 19 | 3402 |
2014 | 1796 | 92 | 1209 | 15 | 3112 |
2013 | 1717 | 86 | 1176 | 14 | 2993 |
2012 | 1694 | 85 | 1113 | 12 | 2904 |
2011 | 1696 | 67 | 1156 | 13 | 2932 |
2010 | 1522 | 76 | 1003 | 15 | 2616 |
2009 | 1508 | 66 | 1109 | 9 | 2692 |
2008 | 1442 | 72 | 1009 | 23 | 2546 |
2007 | 1416 | 47 | 1017 | 13 | 2493 |
2006 | 1384 | 34 | 992 | 0 | 2410 |
2005 | 1114 | 24 | 706 | 6 | 1850 |
(参考资料来源)
2017年1月 | 清华大学张祯元教授、博士班卜书伟研究团队跨领域合作,为中风患者开发穿戴式机器人手掌/指复健辅具 |
2016年9月 | 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焦传金教授与杨璨伊同学研究发现,乌贼有数感,能够分辨2比1大,5比4大,且数量愈多时,它计算所需的时间就愈久,证实乌贼真的会算术。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
2016年8月 | 化学系黄暄益教授荣获全球前300名材料科学优秀研究学者 |
2016年6月 | 赖品光老师“胞外泌体研究”登Science期刊 |
2016年5月 | 2016年5月19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作了专题报导“多元金属合成的更强更韧更延合金”,认可叶均蔚教授为创造出高熵合金的第一人 |
2016年6月 | 吕世源与博士李冠廷领导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利用光触媒快速净化有机污水,并同时产生酒精”的全新系统,夺下“中油新能源创意竞赛”冠军,发明已成功申请专利 |
2016年6月 | 由中研院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邱子珍研究员主导与生物资讯与结构生物研究所的刘姿吟助理教授、生医工程与环境科学系王福年副教授和政治大学套用物理所蔡尚岳副教授所组成的跨领域团队,首次利用林口长庚医院分子转译影像中心的磁振造影仪(7T-MRI)所产生的核磁共振频谱,“看见”植物模式生物—阿拉伯芥幼苗中细胞质和液泡中的无机磷含量 |
2016年3月 | 陈福荣教授和美国劳伦兹国家实验室电子显微镜中心Christian Kisielowski教授及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Dirk Van Dyck教授在共同发表的Nature Communication 文章中,合作利用低剂量的电子显微术,在不破坏纳米材料的条件下,重构出奈米颗粒电子全息像 |
2016年1月 | 科研团队研发神奇海绵 入选Google“射月计画” |
2016年1月 | 洪在明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折断一支竹筷子或是一把意大利麵所发出的声音,竟然符合这三条定律,或许能作为往后地震研究的一项参考。该发现也在1月刊登于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通讯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参考资料)
科研经费
2006年 | ||
项目 | 资本门 | 经常门 |
1.遴聘教师 | 0.50 | 0.30 |
2.激励性薪级制度 | 0.30 | |
3.职技人员(含博士后研究员) | 0.30 | |
4.拔尖计画 | 1.55 | 0.66 |
2007年 | ||
1.补助新进教师、新团队 | 0.19 | 0.01 |
2.激励性薪级制度 | 0.60 | |
3.拔尖计画与增能计画 | 1.807 | 0.6930 |
4.外部合作研发 | ||
荣总台湾联大合作计画配合款 | 0.0036 | 0.0564 |
工研院合作计画配合款 | 0.12 | 0.08 |
长庚医院合作计画配合款 | 0.016 | 0.084 |
5.职技人员(含博士后研究员) | 0.67958 |
年份 | 企业资助研发经费 | 学校总研发经费 | 企业资助研发经费比例 |
2008年度 | 179,063 | 2,119,806 | 8.4% |
2009年度 | 179,036 | 2,619,360 | 6.8% |
2010年度 | 112,503 | 2,092,883 | 5.4 |
(截至2011年7月6日)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17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台湾清华大学共设有理、工、原子科学、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及科技管理9个学院。
学院 | 下属系(所) | |
理学院 | 数学系 | 天文研究所 |
物理学系 | 统计学研究所 | |
化学系 | ||
工学院 | 动力机械工程学系 | 化学工程学系 |
材料科学工程学系 | 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 | |
纳米工程与微系统研究所 |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
生命科学院 | 生命科学系 | 医学科学系 |
生物科技研究所 | 分子医学研究所 | |
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 | 生物资讯与结构生物研究所 | |
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 | ||
电机资讯学院 | 资讯工程学系 | 电机工程学系 |
通讯工程研究所 | 资讯系统与套用研究所 | |
电子工程研究所 | ||
人文社会学院 | 中国文学系 | 外国语文学系 |
历史研究所 | 语言学研究所 | |
人类学研究所 | 社会学研究所 | |
哲学研究所 | 台湾文学研究所 | |
原子科学院 | 工程与系统科学系 | 生医工程与环境科学系 |
核子工程与科学研究所 | ||
科技管理学院 | 计量财务金融学系 | 经济学系 |
科技管理研究所 | 科技法律研究所 | |
服务科学研究所 | ||
竹师教育学院 | 特殊教育学系 | 体育学系 |
台湾语言研究与教学研究所 | 环境与文化资源学系 | |
学习科学与科技研究所 | 幼儿教育学系 | |
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 | 数理教育研究所 | |
英语教学系 | 教育与学习科技学系 | |
艺术学院 | 艺术与设计学系 | 音乐学系 |
(参考资料)
师资队伍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教职人员情况:
人员类别 | 男 | 女 | 小计(人) |
教师(含教官9人) | 482 | 148 | 630 |
研究人员 | 3 | 0 | 3 |
职技人员(含稀少性科技人员19人) | 65 | 127 | 192 |
驻警 | 19 | 1 | 20 |
研究人员 (含客座科技人才149人、专题计画博士后研究83人、与计画约聘研究员0人与约聘研究人员7人) | 188 | 51 | 239 |
校约用人员(行政支援人力) | 115 | 350 | 465 |
专题计画约用人员 | 149 | 354 | 503 |
约聘教师(含特聘研究讲座5人) | 16 | 12 | 28 |
技工工友 | 44 | 21 | 65 |
兼任教师 | 158 | 124 | 282 |
合计 | 1239 | 1188 | 2427 |
()
第4届 | 梅贻琦 | 物理系教授;清华校长(1956-1962) |
第13届 | 徐贤修 | 数学系教授;清华校长(1970-1975) |
第14届 | 阎振兴 | 清华教授;清华校长(1969-1970) |
第15届 | 李亦园 | 人类所教授;人社院院长(1984-1990) |
第16届 | 黄秉乾 | 生科系教授 |
第18届 | 徐遐生 | 清华校长(2002-2006) |
第18届 | 杨振忠 | 分生所所长(1973-1985);分生所教授;生科系荣誉讲座教授 |
第22届 | 吴茂昆 | 物理系教授 |
第23届 | 刘炯朗 | 资工系教授;清华校长(1998-2002) |
第23届 | 萧启庆 | 历史所教授 |
第24届 | 朱国瑞 | 物理系教授 |
第26届 | 黄一农 | 历史所教授 |
第26届 | 陈力俊 | 材料系教授;清华校长(2010-2014) |
第28届 | 张石麟 | 物理系教授 |
第30届 | 江安世 | 生科院教授 |
第30届 | 臧振华 | 人类所合聘教授 |
(参考资料)
优势学科
据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台湾清华大学共有13个学科挤进全球前200名。其中,电机学科排名全球第40,机械、化工、材料、资讯、化学、统计与作业研究、语言学排名介于51至100,现代语言、生物科学、数学、物理与天文排名介于101至150,商管排名介于151至200。根据2018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法学(科法所)介于151至200间。
学科 | 排名 |
电子和电气工程 | =40 |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 | 51-100 |
化学工程 | 51-100 |
生物工程 | 101-150 |
(参考资料)
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硕士在职专班 | 台湾研究教师在职进修硕士学位班 |
亚际文化研究国际硕士学位学程(台湾联合大学系统) | 经营管理硕士在职专班(MBA) |
高阶经营管理硕士在职专班(EMBA) | 国际专业管理硕士班(IMBA) |
公共政策与管理硕士在职专班(MPM) | 财务金融硕士在职专班(MFB) |
跨院国际博士班学位学程 | 跨院国际硕士班学位学程 |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培养模式
台湾“教育部”推动顶尖大学计画,清华每位学生平均获得全台湾各大学学生中最高额补助。清华过去已有许多教育规画,如多元、跨领域学程,通识课程设计,大一不分系双专长计画、繁星计画、国际志工、国际交流学习等计画。在长年思考改进大学部教育,并参考世界着名学府措施后,大学部教育改进工作小组针对教育目标以及校园生活、共同必修课、通识教育作全面性检讨,已提出整体性改进方案。
国际化培养
学校配合校园国际化之目标,积极推动国际学程,外籍学生招生、国际学生交换及就学辅导,截至2015年底,国际学生由125增至157人,增长25% ,达全校人数15%,英语授课数增长15%。并成立国际事务中心,统合国际化相关事务。建置国际学生活动中心,提供国际学生活动及华语文上课之场所,加强对国际学生之服务。
合作交流
1995年12月,沉君山校长率团访问北京清华大学,签定“海峡两岸清华大学交流合作备忘录”。2001年2月,更加强推动两岸学术合作,除与北京清华签订多项合作契约外,也与北大、复旦、苏州、兰州大学合办“莙政学者”交换学生计画。在台湾也与交通大学、中央大学及阳明大学于2002年试办共组“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并于2008年1月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成立,结合四校之教学研究资源,发挥互补性。
学校声誉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6):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3位(仅次于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5):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2位(仅次于北京清华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4):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2位(仅次于北京清华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3):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3位(仅次于北京清华大学、国立台湾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2):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3位(仅次于北京清华大学、国立台湾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1):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4位(仅次于北京清华大学、国立台湾大学、香港大学)。
QS世界大学排名(2015/16):世界第155位,亚洲第33位,两岸四地第14位,台湾第2位。
QS世界大学排名(2014/15):世界第167位,亚洲第33位,两岸四地第14位,台湾第2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世界大学排名(2014-2015):世界第251-275位,亚洲第34位,两岸四地第11位,台湾第2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2013-2014):世界第251-275位,亚洲第38位,台湾第3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2012-2013):世界第226-250位,亚洲第27位,台湾第2位。
USNews 2017世界大学工科排行: 世界第69位,台湾第3位。
2018年中国百强大学排名第三。
文化传统
校训
台湾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缘民国三年冬,梁啓超先生来校演讲,讲题为《君子》,即以此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并把此二卦辞作了如下的诠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顺风而后帆,登岸无日矣。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然无所芥蒂,望之俨然,此所以为厚也,此所以为君子也。
接着,梁先生又引申勉励清华学生说,“清华学子,荟中西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之鸿儒,集四方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这次演讲以后,学校即以此八字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久流传。
校旗
校旗与校色,在英文本为一辞(Color),意即以一定颜色制定的,代表学校的旗帜,绶带,徽章等。
校旗

大陆易手前清华一直以紫,白二色作为自己的(Color),是否经过学校正式决议,目前尚未查知,但在最早的英文校歌上(1916年以前)即已有了这样的句子:O Tsing Hua, fair Tsing Hua, college bright, May we be loyal to the purple and the white。当时的中文译文是:噫清华,嘻清华,吾校岿巍,美哉吾校旗,愿日增汝之光辉。
早在民国6年(1917)年以前,学校曾把白色的“自强不息”校徽,印製在紫色的质地上作为校旗,在各种庆典上悬挂,而在一般埸合,特别是印刷品上,则恆以长三角形紫白二色参半,印以中英文校名的旗帜为多用。早年,校友们都把忠诚于自己校旗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并讴歌讚颂。
新竹清华的校旗,用了传统的紫白二色,紫色为底,中间为英文字母TH所组成的图案,中间有一“清”字,像个展翅的鸟,上有“国立清华大学”字样。
校歌
由来:
清华建校之初,即制定了自己的校歌。第一首校歌词皆由外籍女教师Miss Kathorine E. Seelye所作,词为英文,题名“Tsing Hua College Song”但词谱均不出色,兹举其第一段的中文译词如下:
同学少年肝胆相亲,荟萃一堂豪爽;我歌于斯汝其和予,斯校一时无雨。广播令闻,舣立荣名,群雄莫与争衡,谓予不信,请君来临,会当赞和同声。同声,同声,会当赞和同声。
后来出现的“清华优胜歌”(Cheer for old Tsing Hua)则是很受师生欢迎的佳作,但不宜作为校歌。歌词为: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Tsing Hua must win.
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
You do your best,boys, we'll do the rest,boys.
Fight for the victory, Rha,Rha,Rha
当时译的中文是:
欢呼我清华,清华必胜。
再接再厉兮,无退有进。
君尽全力兮,予图未竟功,
同心同力争雄,攻,攻,攻!
在这以后,又曾出现过几首歌唱学校的歌曲,如“清华爱国歌”“清华进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但也均不适合于作校歌用。
民国12年,西曆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徵求校歌,当时在清华教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鸾翔先生(字巩安,汪健君先生的尊翁)以其佳作“西山苍苍”应徵,经校外名人审定膺选,又经本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张丽真女士配曲,赵元任氏编合唱,于是成为隽永流传,直深受历代师生欢迎的佳作,歌词共有三段,录之如: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餚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校花
往昔关于清华的校花流传有几种说法,但似乎都未正式定案。早期有紫荆、丁香之说,新竹清华则普遍认为梅花可代表清华精神。关于紫荆与丁香,据杨觉民教授所述,在来台建校前一般即“习惯把紫荆和丁香视为清华的校花,但未见诸典籍,可能只是一种约定俗成”。其由来推测有二:一是紫荆与丁香花色,与清华校旗、校色用色(紫白二色)相符;二是清华校园内种植许多紫荆及丁香,两者皆在春季盛开,正是清大校庆前后。1984年大陆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复9期中,34级陶瀛孙校友就曾为文建议,其中提到:“春天的清华园是极美的,到处是花,而以紫荆、丁香开得最盛。所以早就有人建议以紫荆或丁香为校花。1931年春,校庆即将到来,夏坚白学长建议以丁香为校花,丁香花紫白二色、盛开季节正是校庆、丁香花一簇簇群放,正象徵清华莘莘学子亲密相处,共发芬芳”,因此早在30年代就有以紫荆或丁香为校花的提议。
在中国古代,紫荆象徵着和睦、团结之意,典出东汉田氏三兄弟分家,院中紫荆遂落花枯萎的故事。西晋陆机曾说:“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唐代诗人李白叹道:“田氏仓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皆是在指此事。最后三兄弟因紫荆凋萎之兆幡然悔悟,决定和睦共处,紫荆花才又恢复繁荣景象。现今清交两校的梅竹赛,清华也多以紫荆为主题设计衣物,正彰显着紫荆所代表的团结精神。
北京清华校园内的紫荆属豆科紫荆属,花朵于春季四、五月先于叶开放,簇生于枝上,西方又称之为“红穗树”。而新竹清华校园中所见的洋紫荆、羊蹄甲,以及两者自然杂交而生的豔紫荆皆属苏木科羊蹄甲属,与北京清华的紫荆品种相异,花形也不同。
至于丁香花,属木犀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季开花,花期为四到六月。花为紫白二色,有所谓“紫丁香”与“白丁香”。花朵四瓣二蕊,集合成簇。由于花性怕热,无法适应新竹气候,在台湾亦只有高山地区能存活。
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为1923级校友,曾于住所发现一种灌木树丛,名为“番茉莉”,别称为“变色茉莉”。春天开花,开时呈蓝紫色,之后逐渐转为白色,在同一株上可呈现紫白二色花朵。孙校友欲献给母校作为礼物,在1989年亲自到校栽种以祝校庆,植于行政大楼后方“清华校门”两侧。有人觉得亦可以表校花。
新竹清华还有另一种代表花─梅花。2011年经“99学年度第4次校务会议”决议,新竹清华以梅花为校花。梅花成为清华的精神象徵,缘起于纪念两岸清华共同的大家长:梅贻琦校长。从北京清华、西南联大到新竹清华建校,梅贻琦校长半生皆与清华相系,奉献甚鉅,1962年梅校长病逝,本校便于校内兴建“梅园”为其墓园以兹纪念,内植梅花241株。每至一二月梅花盛开之际,园内游客络绎不绝,成为新竹清华着名校景。梅花不畏严寒与冰清玉洁的精神,使其成为清华精神的象徵。清华学子更于每年的梅竹赛前夕,固定在梅园举办祭梅仪式,以祈求比赛旗开得胜。
“梅”成为清华的精神标誌,也与梅竹赛的推波助澜有关。1969年,清交两校举办跨校锦标赛,当时以清大前校长梅贻琦之“梅”为标誌,和交大前校长凌竹铭之“竹”相呼应,举办“梅竹赛”。自此,“梅”便成为清华重要的象徵图腾,广泛运用于清华纪念品、衣物的设计上,例如毕业纪念册,尤其是2003年以后,频频以“梅”的意象,作为封面构图和主标的灵感来源。
校呼
“嘶....砰,叭,清华,清华,清华。”这是清华大学运动场上啦啦队的呼声,也是校呼。
传统活动
梅竹赛,是位于新竹的两所“国立大学”——清华大学与交通大学于每年三月间所举办的校际比赛。1969年正式举办,在清交两校的学生活动上,占有极重要的份量。梅竹赛的缘起,当回溯至1961年代;清华与交大在台复校后,因两校校地位置相邻,且学生人数相近,而学生之背景与就读的科系性质亦相似,所以两校同学彼此之间在生活、课业与活动的往来就相当的频繁,因而不断的有联谊活动。
台湾清华大学领导

1966年,两校之间曾举办过技艺对抗赛。到了1968年,时任活动中心干事的钱锋学长终于获得课外活动组主任戈武先生及学校的允诺,开始筹备一个由清华及交大学生参与的大型竞技活动,以不让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之间的划船比赛专美于前。负责筹备的学长夜赴清华,与清华学长相谈甚欢,双方皆认为此项比赛对促进两校同学间情感交流、生活调剂、学艺及体育发展....等等,皆有脾益,因此达成共识,决定举办这项比赛。最后清华张致一教授从口袋拿出了一元硬币道:“出现梅花则称梅竹,出现一圆那面则称竹梅。”铜板落定,梅竹之名从此便正式确定。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
校长 | 贺陈弘 | 2014.2~迄今 |
副校长 | 陈信文 | 2016.08~迄今 |
副校长 | 信世昌 | 2016.08~迄今 |
副校长 | 周怀朴 | 2016.08~迄今 |
副校长 | 林圣芬 | 2016.08~迄今 |
历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
校长 | 梅贻琦 | 1956~1962 |
校长 | 陈可忠 | 1962~1969 |
校长 | 阎振兴 | 1969~1970 |
校长 | 徐贤修 | 1970~1975 |
校长 | 张明哲 | 1975~1981 |
校长 | 毛高文 | 1981~1987 |
校长 | 刘兆玄 | 1987~1993 |
校长 | 李家同 | 1993~1994 |
校长 | 沈君山 | 1994~1997 |
校长 | 陈信雄 | 1997~1998 |
校长 | 刘炯朗 | 1998~2002 |
校长 | 徐遐生 | 2002~2006 |
校长 | 陈文村 | 2006~2010 |
校长 | 陈力俊 | 2010~2014 |
(参考资料)
杰出校友
梁啓超:学者,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王国维:国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学术奠基人”、“新史学的开山”。
陈寅恪:语言学家、历史学家。
赵元任:语言学家。
朱自清:散文作家。
吴大猷:物理学家、前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夏鼐:考古学家。
华罗庚:数学家、教育家。
陈省身:微分几何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马约翰:体育家。
马维英:微软亚洲研究院网路搜寻和挖掘组高级研究员。
冯友兰:哲学与中国哲学史家。
孙立人:中国抗日名将。
俞国华:历任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长等职,为中华民国财经发展贡献卓着。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梁实秋:学者、作家。
史维:香港科技大学第四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