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枇杷(学名:Eriobotrya deflexa (Hemsl.) Nakai)是蔷薇科,枇杷属常绿乔木,高可达12米;小枝粗壮,棕灰色,叶片集生小枝顶端,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先端短尾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微向外卷,上面光亮,叶片下面隆起;叶柄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均密生棕色绒毛;苞片和小苞片披针形,外面有绒毛;萼筒杯状,萼片三角卵形,花瓣白色,圆形或倒卵形,子房无毛。果实近球形,种子卵形或长椭圆形,5-6月开花,6-8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广东、台湾。越南南部也有分布。生于山坡及山谷阔叶杂木林中,海拔1000-1800米。果实味甘美,含水分多,有治癒热病之效。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台湾枇杷
- 拉丁学名:Eriobotrya deflexa (Hemsl.) Nakai
- 别称:野枇杷、大叶春花木、枇杷山枇杷、夏粥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蔷薇目
- 亚目:蔷薇亚目
- 科:蔷薇科
- 亚科:苹果亚科
- 属:枇杷属
- 种:台湾枇杷
- 命名者及年代:(Hemsl.) Nakai, 1918
形态特徵
常绿乔木,高5-12米;小枝粗壮,棕灰色,幼时密生棕色绒毛,以后脱落近无毛。

叶片集生小枝顶端,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长10-19厘米,宽3-7厘米,先端短尾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微向外卷,具疏生不规则内弯粗钝锯齿,上面光亮,初两面有短绒毛,不久脱落无毛,侧脉10-12对,弯达齿端,在叶片下面隆起;叶柄长2-4厘米,无毛。
圆锥花序顶生,长6-8厘米,直径10-12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均密生棕色绒毛;花梗长6-12毫米;苞片和小苞片披针形,长4-6毫米,外面有绒毛;花直径15-18毫米;萼筒杯状,直径6-7毫米,外面密生棕色绒毛;萼片三角卵形,长约2毫米,外面有棕色绒毛,内面无毛;花瓣白色,圆形或倒卵形,直径7-9毫米,先端微缺至深裂,无毛;雄蕊20,长约为花瓣的一半;花柱3-5,在中部合生,并有柔毛,子房无毛。
果实近球形,直径1.2-2厘米,黄红色,无毛;种子1-2,卵形或长椭圆形,长8-15毫米。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长环境
枇杷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气候和肥水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稍耐寒,不耐严寒,生长缓慢,平均温度12-15以上,冬季不低-5℃,花期,幼果期不低于0℃的地区,都能生长良好。
分布範围
分布于中国中国广东、台湾。越南南部也有分布。生于山坡及山谷阔叶杂木林中,海拔1000-1800米。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主要价值
枇杷的经济价值,包括其食用价值、药用价值以及其他利用价值等。批把果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止咳、润肺、利尿、健胃、清热的功效,对肝胆疾病也有一定疗效,枇杷的果实、花、叶、树皮、根皆可入药,是极佳的中药材。

枇杷用途广泛,除果实鲜食外,枇杷果肉可供做糖水罐头、蜜饯、果脯、果汁、果胶、果露、果酱、果膏、果酒等产品枇杷种子可以酿酒及提炼酒精木材坚韧,质硬等,可供製作木梳、木梳、手杖、木榔头、木棒用材枇杷花做花茶枇杷叶可以製成茶叶,也可入药製成做枇杷露、枇杷叶膏、枇杷叶沖剂,枇杷核做果仁。枇杷树也常植于庭园、公园,作为绿化用树。
主要变型
台湾枇杷恆春变型
叶片倒卵长圆形,长7-14厘米,宽3-6厘米。
分布于中国台湾。生于低海拔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恆春。
台湾枇杷武葳山变型
叶片长圆披针形,长9-14厘米,宽1.5-2.5厘米。
分布于中国台湾。生于阔叶林中,海拔2100米。模式标本采自恆春武葳山。
近种区别
台湾枇杷和大花枇杷极为近似,唯后者叶片锯齿较浅而锐,不如该种叶片锯齿粗钝;花序外有稀疏短柔毛,而非密生棕色绒毛,花朵较大,可以区别。
植物文化
中国枇杷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原始社会和西汉时期,食用和美味品尝,以及初步树和果实观赏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初期的食用和观赏、品尝,主要是开始药用功能研究利用等成熟阶段—唐宋时期,无论是枇杷书画和诗作还是药用功能开发利用都进入了空前鼎盛的时期继承和发展阶段—明清时期至今。文化相关历史资料诗词、书画、歌曲。枇杷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树、叶、花、果实的颜色、大小、药用价值、历史轶事趣闻等相关的诗词歌赋、书画描述记录,其中主要以枇杷药用和外形、食用等的诗词歌赋为枇杷文化主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