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本土剧”全称为“台湾本土电视连续剧”,又称“台湾乡土剧、台语(台湾闽南语)剧”等,是台湾电视连续剧的一个种类,也是对所有以非国语(台湾地区的“国语”)对白电视剧的泛称,少部分为国语对白播出(如:台湾电视剧《光阴的故事》)。“台湾本土剧”早期在台湾被称为“台湾乡土剧”,现多以“台湾本土剧”称之,指在台湾本土拍摄、製作、故事场景发生在台湾的长寿剧,播出时间多半在周一至周五晚间的八点档连续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台湾本土剧
- 别名:台湾乡土剧,台语剧
- 语种:台湾国语,闽南语,客家话
- 类别:电视剧
- 代表作品:再见阿郎、天地有情、意难忘等
名词介绍
台湾闽南语电视连续剧
早年并不流行此种分类,普遍都以“台语(台湾闽南语)连续剧”来称呼,主要时段只限于晚间新闻之前7:00至7:30的时段(早期台语剧以中视之作品居多),全剧都以台语(少数是以客语为主)发音,多半以描述穷困的市井小民们求生存或乡下人家富有人情味相互扶持的故事为主。不过由于当时台湾“国民党”当局实行语言政策所造成的不平等,使得此种类型电视剧不受电视台高层重视,而对其所拨入的製作费用有限导致电视剧水平较低,也间接地让闽南语电视剧日益渐增地遭受歧视。直至1990年代初,由华视所拍摄的《爱》首先挑战八点档的藩篱,开启数十年来台湾电视史的语言禁忌,收视率大受好评,渐而影响其它台也开始拍摄闽南语或闽南语/国语(台湾地区“国语”)双声类型的戏剧题材。后来更由于台湾第四家无线电视台——民视的成立和有线电视频道的普及化(主要为三立台湾台与慈济大爱电视的台语剧作品),台湾电视圈生态大为扭转。
进入2000年代,闽南语连续剧在民视、三立等台摄製的多部卖座剧带动下,创造一种以当代家庭或企业的複杂纠纷为骨干,加入部分黑社会情结,强调洒狗血内容的剧种,在台湾大众文化中引起风潮,民视无线台、三立台湾台八点档连续剧收视率长年居戏剧类之冠。代表作包括三立的台湾三部曲:《台湾阿诚》、《台湾霹雳火》、《台湾龙捲风》等以及民视的人生三部曲:《爱》、《娘家》、《夜市人生》等。
国语(台湾地区“国语”)本土电视连续剧
电视台也制播了不少以国语为主要语言的乡土剧,主要是讲述早期眷村在地生活的感人故事。例如《再见,忠贞二村》与《光阴的故事》等都因引起广大观众共鸣、收视率不俗与製作精细而广受好评。
播出情况
台湾的闽南籍人口是台湾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台湾闽南语为对白的本土剧十分受欢迎,在台湾地区的收视率通常较高;由于台湾与闽南地区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近,部分台湾本土剧在闽南地区也十分受欢迎;此外,台湾本土剧也受到部分海外华人(多数为“闽南籍华人”)的追捧,台湾的本土剧也被海外电视台引进,如:马来西亚最大电视节目供应商Astro,在旗下的Astro欢喜台播出了多部台湾本土剧。在台湾,常见的播出本土剧的电视台有民视、三立电视台,本土剧的主要收视人群是中、老年群体。
影视恶评
本土剧的製作期短,製作仓促。通常都是今天拍摄,明天播出,因此电视剧的水平较低,难以被肯定。台湾的民视、三立等电视台,为使电视剧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延长本土剧每集播出的时间,并有意延长集数,常常造成台湾人所称的“歹戏拖棚”的问题。由于“边拍边播”的制播模式,不少本土剧在播出初期,剧情较为精彩,但是通常一部电视剧在电视台準备好的一、二十集播出后,由于已拍完集数的不足及每日播出时数较长(含广告通常一集在2小时40分钟以上),造成随后的集数製作过程仓促,从而使电视剧质量下降。而早期的闽南语本土剧,播出时间均在一小时之内。随着竞争的激烈,本土剧被延长到二个小时甚至更长,使得“歹戏拖棚”的现象越趋严重。
剧集引进
虽然台湾本土剧在台湾饱受争议和批评,但此类型的电视剧通常是台湾地区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其中许多部台湾本土剧也都被台湾以外的电视台引进。例如: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曾引进《世间路》、《再见阿郎》、《意难忘》、《天地有情》等多部台湾本土剧,马来西亚Astro、香港亚洲电视(ATV)等电视台也同样引进过《意难忘》。
在台湾收视率较高的本土剧:《飞龙在天》、《意难忘》、《爱》、《天下父母心》、《夜市人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