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扁柏(学名:Chamaecyparis obtusa (Sieb. et Zucc.) Endl. var. formosana (Hayata) Rehd.)是柏科,扁柏属日本扁柏的变种,属乔木类植物,高可达40米,树冠尖塔形;树皮淡红褐色,枝条平展,红褐色,小枝上面之叶露出部分菱形, 绿色,叶片斜三角状卵形,球果圆球形,熟时红褐色;种子扁,倒卵圆形,两侧边缘有窄翅,红褐色,微有光泽。
中国的特有树种,分布于中国台湾中央山脉北部及中部太平山、三星山、八仙山、阿里山等地海拔1300-2800米、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多、相对湿度大、富腐殖质的黄壤、灰棕壤及黄棕壤土上。在分布带的上段组成大面积单纯林,下段与红桧混生成林。
台湾扁柏是台湾最主要的森林树种,木材蓄积量大,占台湾木材生产的第一位,也是台湾最主要的造林树种。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台湾扁柏
- 界:植物界
- 门:裸子植物门
- 纲:松杉纲
- 目:松杉目
- 科:柏科
- 亚科:柏木亚科
- 属:扁柏属
- 种:日本扁柏
- 变种:台湾扁柏
形态特徵
乔木,高达40米,胸径达3米;树冠尖塔形;树皮淡红褐色,较平滑,裂成薄条片脱落;枝条平展,红褐色,枝皮裂成鳞状薄片脱落。鳞形叶较薄,先端钝尖,小枝上面之叶露出部分菱形, 长1-1.2毫米,绿色,小枝下面之叶被白粉,乾时变红褐色或褐色,侧面之叶斜三角状卵形,长1-2毫米,先端微内弯。
球果圆球形,径10-11毫米,熟时红褐色;种鳞4-5对,顶部为不规则五角形,表面皱缩,有不规则的沟纹,中央微凹,有凸起的三角状小尖头;种子扁,倒卵圆形,两侧边缘有窄翅,稀具三棱,棱上有窄翅,红褐色,微有光泽,连翅长3-3.5毫米,宽2-3毫米。
生长环境
为我国的特有树种,产于台湾中央山脉北部及中部太平山、三星山、八仙山、阿里山等地海拔1300-2800米、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多、相对湿度大、富腐殖质的黄壤、灰棕壤及黄棕壤土上。在分布带的上段组成大面积单纯林,下段与红桧混生成林。
分布範围
主要分布于于台湾。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栽培技术
不同造林季节、造林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台湾扁柏在福建省邵武市的适宜造林季节为1~3月份,此时降水渐多,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均较大,造林成活率高,苗木根系恢复快,有利于地径、树高生长。其中,以1月份为最佳造林季节;11月份造林成活率低,地径、苗高生长较1~3月份造林的慢。
台湾扁柏最适宜造林密度为1600株/hm,其单位面积蓄积和单位面积乾生物量2个最重要的林分生产能力指标,均较造林密度为1100株/hm的林分大。造林密度为2500株/hm的林分,虽然树高生长、单位面积乾生物量较造林密度为1600株/hm的林分大一些,但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且由于个体间竞争激烈,自然整枝提前,树冠窄小,群体内分化严重,不利于林分生长。造林密度为1100株/hm的林分,林分郁闭度低,生产能力明显不如其它2种造林密度的林分。
台湾扁柏材质好,色泽美丽,纹理细密且少开裂,为优良的建筑、造船、家具用材,同时,抗性强,耐低温,抗雪压,抗强风,抗冰冻,病虫害少,是优良的风景林树种和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台湾扁柏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是福建闽北山地绿化美化的可选树种。本文通过对比试验,对台湾扁柏不同造林季节的造林成活率、苗木地径、苗高,不同造林密度下林分的胸径、树高、单位面积蓄积、单位面积乾生物量等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台湾扁柏在邵武市适宜的造林季节和造林密度,为当地台湾扁柏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的后期表现,以及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海拔高度对造林密度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主要价值
为台湾最主要的森林树种,过去森林面积宽广,木材蓄积量大,占台湾木材生产的第一位,也是台湾最主要的造林树种。边材淡红黄色,心材淡黄褐色,有光泽,有香气,材质坚韧,耐久用,比重0.54供建筑、桥樑、造船、车辆、电桿、家具、器具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