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可以触摸的民国:现实政治

2019-03-05 21:45:03 百科
可以触摸的民国:现实政治

可以触摸的民国:现实政治

《现实政治》内容简介:新文化运动中,以傅斯年为主任编辑的《新潮》,是仅次于《新青年》的重要刊物。胡适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一文中断言:“《新潮》杂誌,在内容和见解方面,都比他们的先生们办的《新青年》还成熟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见解也成熟得多。”钩稽《新潮》和《新青年》等民国杂誌中的文章并结集出版,可以光扬青年傅斯年“对于殊样社会的态度,”照见其贯穿一生的“见善若惊,疾恶如雠”的独立、自由之精神。

基本介绍

  • 书名:可以触摸的民国:现实政治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224101348
  • 作者:傅斯年
  •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 页数:236页
  • 开本:1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现实政治》是对傅斯年非学术之作的精编本,从他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当时代社会现象的评论等角度可以对这位中国文化重镇别具一格的思想人士有深入的了解。
他见证民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文人的政治面貌和精神思想。痛陈积存千年之流弊,洞察现实政治之壸奥。

作者简介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曾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是中国现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创办并长期主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着述颇丰,着有《东北史纲》《性命古训辨证》等。

图书目录

人生问题发端
去兵
万恶之原(一)
心气薄弱之中国人
中国文艺界之病根
社会——民众
社会的信条
破坏
自知与终身之事业
一段疯话
随感录(四则)
新生活是大家都有一份的
《新潮》之回顾与前瞻
中国狗和中国人
欧游途中随感录
青年的两件事业
美感与人生
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
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
教育崩溃之原因
陈独秀案
多言的政府
中国人做人的机会到了!
“不懂得日本的情形”!?
现实政治今天和一九一四
青年失业问题
政府与提倡道德
“中日亲善”??!!
论学校读经
中学军训感言
闲谈历史教科书
一夕杂感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
公务员的苛捐杂税
政治之机构化
汪贼与倭寇——一个心理的分解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护士职业与女子生活理想
盛世危言
天朝——洋奴——万邦协和
“五四”二十五年
现实政治
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
漫谈办学
论豪门资本之必须刬除
几个教育的理想

序言

现实政治“人类的要求是自由与平等”
——概谈傅斯年的政治思想

1928年,33岁的史学家傅斯年出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宣言建筑“科学的东方学正统”,讲究“一份材料出一份货,没有材料不出货”,成为“史料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留给人的强烈印象是:冷静、笃实、深沉。
然而,在社会政治演进的轨迹中,我们还能看到另一个傅斯年——高标理想、关注现实,激情洋溢地参与社会改造,热切表达政治主张;在新文化运动的声声鼙鼓中,高举大旗冲锋陷阵,与北大同学创办《新潮》杂誌,并确定“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作为杂誌的“原素”。特别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当天,傅斯年担任学生游行队伍总指挥,俨然征战沙场的一员猛将。
这,源于一代知识分子在深刻变局中的强烈的家国情怀,对现实的切肤体察和对民族未来的高度责任感。在一篇谈及陈独秀及《新青年》的文章中,傅斯年说道:“那时候的志士虽也知道中国的问题并不简单,然而总看见希望在前面,希望且寄託正在青年身上,在能以天所付给之体力智力为基础,西洋近代文明之贡献为工具,以刷洗这千年的瑕秽。”而在一篇《随感录》中,傅斯年在评价中国的文人时也表露心迹:“‘哀民生之多艰’的文学家——这是我对于未来中国所要求的!”
在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下,傅斯年表现出强烈的自由主义思想和经济平等观念。
傅斯年自己就曾说过,他是自由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融合。“我平生的理想国,是社会主义与自由并发达的国土,有社会主义而无自由,我住不下去;有自由而无社会主义,我也不要住。所以我极其希望英美能做成一个新榜样,即自由与社会主义相融合。”(《评英国大选》)
在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之际,傅斯年撰文对罗斯福推行的新自由主义进行了热情讚颂,并进一步明确表达了他理想中的自由平等思想。“人类的要求是自由与平等,而促成这两件事者是物质的和精神的进步。……没有经济的平等,其他的平等是假的,自由也每不是真的。但是,如果只问平等,不管自由,那种平等久而久之也要演出新型的不平等来。……利用物质的进步和精神的进步,以促成人类之自由平等,这是新自由主义的使命。”(《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
在傅斯年的政治思想中,有一点不得不提及,那就是对“人”的主体性和人生价值的关切和崇扬。如何处理“名教”与“自然”二者的关係,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人情自然”成为傅斯年向旧道德、旧观念和旧秩序标靶射出的一支力箭,成为他“一新民物”理想的重要支点。在傅斯年向封建制度所下的战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体察到他对“人道主义”价值的崇尚和对“人情自然”的深邃观照。
在《社会的信条》中,傅斯年一展史学家所长,不动声色拈出的一则史料,令观者对“名教”的残酷性触目惊心:

(福建)延平一带地方,未婚妇女,死了定婚的丈夫,便要寻死,这种风气李氏最盛。李氏是那里巨族,出了个所谓名臣名儒的李光地。这位名臣名儒立了条家法,凡是未婚女子(已订婚),死了丈夫,须要殉节。若是不肯,别人当助她死,好求旌典。

他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上的信条,总当出于人情之自然。”“我们总要做人,不要做‘戕贼杞柳而成的桮棬’;总要从心内的判断,自然的性质,不要从社会的强压力。我们必须建设合理性的新信条,同时破除不适时的旧信条。”
可以说,政治情怀上,傅斯年是热情高蹈的理想主义者。在《一段疯话》中,他汪洋自肆地抒怀:“文化的进步,都由于有若干狂人,不问能不能,不管大家愿不愿,一个人去辟不经人迹的路。最初大家笑他,厌他,恨他,一会儿便要惊怪他,佩服他,终结还是爱他,像神明一般的待他。所以我敢决然断定,疯子是乌托邦的发明家,未来社会的製造者。”“中国现在的世界里,是沉闷寂灭到极点了。其原因确是疯子太少。疯子能改换社会。”
傅斯年非特是理想主义者,他还是务实冷静的现实主义者。他在《现实政治》一文中明确表示,要“认识现实,把握现实,操纵现实”,并对嘲讽了那些秉持“主观主义、直觉主义、一元主义、寺院主义”的人们。
1944年,恰逢五四运动25周年。傅斯年从现实出发,以冷静的笔调撰文,对中国传统及五四运动狂飙突进的得失,给予客观而务实的评价:“‘五四’在当时本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的运动,自然也不是一个全无计画的运动……这个情形明显的表现于其整个运动的成就上,所以消极方面的成就比积极方面的多。”他又说道:“恢复民族的固有道德诚为必要,这是不容怀疑的。然而涤荡传统的瑕秽,亦为必要,这也是不容怀疑的,假如我们必须头上肩上背上拖着一个四千年的垃圾箱,我们如何还有气力做一个抗敌劳动的近代国民?如何还有精神去对西洋文明‘迎头赶上去’?”(《“五四”二十五年》)
在傅斯年看来,一场五四运动根本不足以彻底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的面貌,他寄希望于社会个体的自我要求,寄希望于青年“无中生有的去替中国造有组织的社会”。傅斯年写道,“社会是个人造成的,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小社会。所以改造社会的方法,第一步是改造自己。”“所谓造有组织的社会,一面是‘养成社会的责任心’,一面是‘个人间的粘结性’,养成对于公众的情义与见识与担当。”(《青年的两件事业》)
要说明的是,在傅斯年政治思想的相关论述中,不单涉及带有根本性的宏大命题,还有许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局势,如教育改革、青年失业、女子生活、日本侵华战争等问题的臧否评骘。应该说,傅斯年的政治思想是一个丰富的、多元的、开放的体系,需要读者多方体会。

贾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