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ju,形声。从口从丩。正当读今言钩,俗作勾。本义:弯曲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句
- 外文名:sentence
- 拼音:gōu或jù
- 部首:口
- 部外笔画:2
- 总笔画:5
- 五笔86&98:QKD
- 郑码:RYJ
- 统一:U+53E5
释义一
词目:句

拼音:gōu
<动>
同本义 [bend]
句,曲也。——《说文》。段注:“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
越子为左右句卒。——《左传·哀公十七年》
句兵欲无弹。——《考工记·庐人》
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考工记·弓人》
履句履者知地。——《庄子·田子方》。李注:“方也。”
句者毕出。——《礼记·月令》
古之人衣上有冒而句领者。——《尚书大传》
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
草木出土时,弯的叫句,直的叫萌。又如:句爪(钩形的尖爪);句枉(曲枝);句曲(弯曲);句倨(弯曲);句圜(屈曲连环)。
勾销 [strike]。如:句抹(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句除(删除;删改)
查考 [examine]。如:句校(查考校核);句考(查考);句稽(查考;核算)
搜取;捕捉 [catch]。如:句押(拘捕扣押);句追(拘捕查究);句剥(搜刮)
逗引;纠结 [seduce]。如:句引(引诱);句结(暗中串通结合)
勾画 [delineate]
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释义二
句
gōu
<连>
如果——表示假设 [if]
吾句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马王堆汉墓帛书》
句
释义三
gōu
<名>
指草木初生拳状的幼芽 [tender bud]。如:句萌(草木初生的嫩芽、幼苗)
钩子。后作“钩” [hook]。如:句绳(钩绳)
古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旁的短边 [the shorter leg of a right triangle]
——人名用字
句芒:西方大帝少皞裔子,东方大帝太皞之臣,春神,鸟身方脸,着白衣,乘两条龙。《说文》:句,曲也,像一个刚刚萌芽出土的小嫩芽,头是勾着的。(注:草木出土时,弯的叫句,直的叫萌。)“芒”: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毛茸茸的细毛刺。
另见jù
释义四
句
jv
<名>
会意。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从口,从两条不连线的曲线,而两条不连线的曲线的意思是思路不连线、转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因此合起来的意思是说的话从此转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本义:说的话从此转到另外一件事情上。
语句;诗句[sentence]
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周伯琦曰:“语绝为句。”——《诗·关雎》疏。按,取稽留可钩之意,曲画以识之者也。说文瞿下曰:读如章句之句,则后汉时已转其音如今言屦。
驴上得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所得诗句。
书诗四句。——宋·王安石《伤仲永》
蒙蒙之句。——宋·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句式(句子的结构形式);句语(语句,言辞);句投(句逗。即句读);句度(同句读)
中国汉代行大礼时,由九宾中地位最低的士依次向上传话,与“胪”相反 [message sent from bottom to top in a ceremony]
大行设九宾,胪、句传。——《汉书》
释义五
句
jù
<量>
用于言语的计量。如:句把(一两句,指很少的话);两句诗。
用于时间的计量。表示点时,相当于“点”;表示时段时,相当于“个”(钟头) [o'clock]
这时已经有六句钟了。——蒋光慈《弟兄夜话》
另见gōu
句读,句逗。
jùdòu,jùdòu
[periods and commas]∶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
习其句读。——唐·韩愈《师说》
句读之不知。
[sentences and phrases]∶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句法
jùfǎ
[syntax]
语法的一部分,它根据被研究语言的固定用法论述表语、修饰语和其他词的关係。
句子的结构方式;表示其在句子中相互关係的词形式的排列。
句号
jùhào
[full stop;period] 用来标示陈述句的结束的标点符号——中文用“。”,外文用“.”
句子
jùzi
[sentence]∶词和词组由句法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这个句子真长。
[sarcastic comments]∶冷言冷语
说上去非但不听,而且还要受他们的句子。——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句子成分
jùzǐchéngfèn
[sentence element]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释义六
句
jù
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子。~法。
(~读)
量词,用于语言:三~话不离本行(h俷g )。d耻 )〕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郑码:RYJ,U:53E5,GBK:BEE4
笔画数:5,部首:口,笔顺编号:35251
sentence
释义七
句
gōu
ㄍㄡˉ
〔高~骊〕古国名,容易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
郑码:RYJ,U:53E5,GBK:BEE4
五笔输入:qkd
笔画数:5,部首:口,笔顺编号:35251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九遇切《集韵》《韵会》俱遇切,𠀤音屦。《玉篇》止也,言语章句也。《类篇》词绝也。《诗·关雎疏》句古谓之言。秦汉以来,众儒各为训诂,乃有句称。句必联字,而言句者,局也。聮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
又偻句,地名,龟所出也。《左传·昭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宝龟偻句。
又《礼·乐记》句中钩。《疏》谓大屈也。言音声大屈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钩也。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句兵欲无弹。《注》句兵,戈戟属。《释文》句,俱具反。
又音钩。
又《史记·叔孙通传》胪句。《注》上传语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
又高句骊,辽东国名,汉为县。《前汉·地理志》元菟郡高句骊。
又句容,县名。《地理志》丹阳郡句容县。
又《广韵》古𠋫切《集韵》《韵会》《正韵》居𠋫切,𠀤音遘。《广韵》句当。《宋史·曹彬传》江南句当公事回。
又姓。《华阳国志》王平,句扶,张翼,廖化𠀤为将。时人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又《类篇》拘也。
又与彀同。《诗·大雅》敦弓旣句。《释文》句,说文作彀。张弓曰彀。
又《唐韵》《集韵》古侯切《韵会》《正韵》居侯切,𠀤音沟。俗作勾。《说文》曲也。《礼·月令》句者毕出。《左传·哀十七年》越子为左右句卒。《注》钩伍相着,别为左右屯。《前汉·赵充国传》入鲜水北句廉上。《注》句廉,渭水岸曲而有廉稜也。
又《集韵》亦作区。《礼·乐记》区萌达。《注》屈生曰区。《释文》区音勾,古侯反。
又句芒,春神。《礼·月令》其神句芒。
又句龙,社神。《左传·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又句绎,邾地。《春秋·哀二年》盟于句绎。
又句渎,齐地。《左传·襄十九年》执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前汉·地理志》济隂郡,句阳县。《注》左传句渎之丘也。
又寃句、句章,𠀤县名。《前汉·地理志》会稽郡句章县,济隂郡寃句县。《注》师古曰,句音钩。
又句吴。《史记·吴世家》自号句吴。《注》吴言句者,发声也。犹言于越耳。
又《五音集韵》亦姓。《史记·仲尼弟子传》句井疆。《注》正义曰:句作钓。
又《广韵》其俱切《集韵》权俱切,𠀤音衢。须句,地名。《春秋·文七年》公伐邾,取须句。《音义》句,其俱反。
又句町,县名。《前汉·地理志》牂牁郡句町县。《注》师古曰,音劬挺。
又《字彙补》与絇同。履头饰也。《周礼·天官·屦人》靑句。《注》句当为絇。《前汉·王莽传》句履。《注》师古曰,其形岐头。
又《集韵》恭于切,音俱。本作拘。或作佝,𢳉止也。
又《史记·孝文纪》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军句注。《注》应劭曰,山险名也。索隐曰,句音俱。包恺音钩。
又与矩同,方也。《庄子·田子方》履句履者知地形。《陆德明·音义》句音矩。徐云:其俱反。李云:方也。
又古有切,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从口𠃚(丩)声。
又偻句,地名,龟所出也。《左传·昭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宝龟偻句。
又《礼·乐记》句中钩。《疏》谓大屈也。言音声大屈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钩也。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句兵欲无弹。《注》句兵,戈戟属。《释文》句,俱具反。
又音钩。
又《史记·叔孙通传》胪句。《注》上传语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
又高句骊,辽东国名,汉为县。《前汉·地理志》元菟郡高句骊。
又句容,县名。《地理志》丹阳郡句容县。
又《广韵》古𠋫切《集韵》《韵会》《正韵》居𠋫切,𠀤音遘。《广韵》句当。《宋史·曹彬传》江南句当公事回。
又姓。《华阳国志》王平,句扶,张翼,廖化𠀤为将。时人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又《类篇》拘也。
又与彀同。《诗·大雅》敦弓旣句。《释文》句,说文作彀。张弓曰彀。
又《唐韵》《集韵》古侯切《韵会》《正韵》居侯切,𠀤音沟。俗作勾。《说文》曲也。《礼·月令》句者毕出。《左传·哀十七年》越子为左右句卒。《注》钩伍相着,别为左右屯。《前汉·赵充国传》入鲜水北句廉上。《注》句廉,渭水岸曲而有廉稜也。
又《集韵》亦作区。《礼·乐记》区萌达。《注》屈生曰区。《释文》区音勾,古侯反。
又句芒,春神。《礼·月令》其神句芒。
又句龙,社神。《左传·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又句绎,邾地。《春秋·哀二年》盟于句绎。
又句渎,齐地。《左传·襄十九年》执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前汉·地理志》济隂郡,句阳县。《注》左传句渎之丘也。
又寃句、句章,𠀤县名。《前汉·地理志》会稽郡句章县,济隂郡寃句县。《注》师古曰,句音钩。
又句吴。《史记·吴世家》自号句吴。《注》吴言句者,发声也。犹言于越耳。
又《五音集韵》亦姓。《史记·仲尼弟子传》句井疆。《注》正义曰:句作钓。
又《广韵》其俱切《集韵》权俱切,𠀤音衢。须句,地名。《春秋·文七年》公伐邾,取须句。《音义》句,其俱反。
又句町,县名。《前汉·地理志》牂牁郡句町县。《注》师古曰,音劬挺。
又《字彙补》与絇同。履头饰也。《周礼·天官·屦人》靑句。《注》句当为絇。《前汉·王莽传》句履。《注》师古曰,其形岐头。
又《集韵》恭于切,音俱。本作拘。或作佝,𢳉止也。
又《史记·孝文纪》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军句注。《注》应劭曰,山险名也。索隐曰,句音俱。包恺音钩。
又与矩同,方也。《庄子·田子方》履句履者知地形。《陆德明·音义》句音矩。徐云:其俱反。李云:方也。
又古有切,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从口𠃚(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