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瑶琴、玉琴又称、丝桐和七弦琴,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古琴
- 外文名:Guqin
- 别名: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
- 发源地:中国
- 创始人:相传为伏羲、神农氏、帝舜等
- 代表琴师:伯牙 孔子 师旷 列子
乐具介绍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範围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徵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徵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徵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常见琴式
现今存见的历代古琴中,有伏羲、灵机、神农、连珠、仲尼、师旷、落霞、蕉叶等琴式,其中最常见的为仲尼、连珠、伏羲等。琴式的取名多来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或自然界的物象,每种名称都是一种象徵:
列子式
“仲尼式”的变体,明代着名的“潞王琴”,就是列子式。
凤嗉式
史载卫帅曹制琴:于顶上缀二圆,蝉长七尺九,弦作三十九引,定六十七调,以琴谒卫灵公。后归于凤凰山,每鼓琴有鹤集于山顶。
灵机式
汉代梁銮所创。史书记载梁銮作琴:于两额旁各生二寸,腰旁作峻形,有大声。常挟耕于霸陵,每耕罢鼓琴,有群鸟伏于地下,曲毕鸟散,耕者怪之。日习其弄,鸟集如初。
师旷式
又称“月琴式”,相传为中国古代的大音乐家师旷所制。师旷(前570年前后),字子野。春秋晋国杨邑(今山西洪洞师村)人。活跃于春秋晋国悼公、平公时期。师旷不仅音乐造诣高深,而且关心民生,以乐论政,具有高明的治国理念,后人尊之为“乐圣”。
师旷式琴体,在项腰间作圆月形,造型奇特,音韵如磬。
落霞式
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曰:“落霞乍续断,晚浪时回复。”想为古代文人观晚霞之变化万端,登发灵感,据此以造琴形。“落霞”亦是古代名琴之一,汉郭宪《洞冥记》中有句曰:握凤管之箫,抚落霞之琴。“落霞式”音色洪大,造型特点显着,琴侧为呈对称状的波状曲线。
连珠式
相传“连珠式”琴为隋逸士李疑所制,项腰各作三个连续半月形弯入。
蕉叶式
相传为明刘伯温所创製,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底仿蕉叶之茎,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圆润雅致。
宣和式
宣和(1119年 - 1125年)是宋徽宗的年号。徽宗在位期间曾主持多项重要艺术研究活动,嗜好琴,曾设“万琴堂”。“宣和式”琴,是徽宗宣和年间由其本人或官方主持创製的新形制。
关于琴式的记载
南宋田芝翁的《太古遗音》,是中国最早载有琴式的古籍。明初,袁均哲根据《太古遗音》所编的《太音大全集》中,收录了历代不同的琴式共38种。明代《风宣玄品》、《文会堂琴谱》、《古音正宗》等书,所录琴式增加至40余种。清初《五知斋琴谱》则达50余种。当代斫琴家亦有新创式样。
历代传世琴谱
琴-之-界 整理了目前有一百五十六部琴谱书籍。包括有谱的和只有资料记载的谱书。琴曲达一千多首。
部分谱书、撰刊者及撰刊年代如下
《碣石调幽兰》 | 丘明 | 762-779年 |
《琴史》 | 朱长文 | 1084年 |
《白石道人歌曲》 | 姜夔 | 1202年 |
《太古遗音琴谱》 | 田芝翁 | 年代不详 |
《事林广记》 | 陈元靓 | 泰定、至顺年间 |
《太和正音谱》 | 朱权( 臞仙) | 1398年 |
《永乐琴书集成》 | 明成祖 | 1408年 |
《神奇秘谱》 | 朱权 | 1425年 |
《五声琴谱》 | 懒仙 | 1457 |
《浙音释字琴谱》 | 龚经 | 1491年 |
《太音大全集》 | 袁均哲 | 正德年间 |
《谢琳太古遗音》 | 谢琳 | 1511 |
中国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讚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潇湘水云》
《神奇秘谱》 解题中说,作者“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其时元兵南下,文人相率南迁。郭沔定居湖南南部衡山附近。云水奔腾的景象,唤起他热爱祖国山河,感慨时势飘零,想望隐遁生活等複杂心情。此曲便应景而生。音乐利用散音按音应合与荡吟(即大幅度的吟音)等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云水掩映、烟波浩渺的艺术境界。现存曲谱多达50种。明代曲谱原为10段,清代发展为18段。
《醉渔唱晚》
《西麓堂琴统》中记述此曲为陆鲁望与皮日休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皮日休是晚唐诗人,曾写过具有人民性的《正乐府十首》等。到目前为止,世上流行的版本据说传自张孔山。《太音补遗》称此曲有张仲宗词中“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之意。《五知斋琴谱》中认为《醉渔唱晚》为后世隐流所作,亦古调也。与渔歌音同而调异。此曲实有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非尘埃奔走、粗心浮气所能领其趣也。“瓮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聆斯曲亦当作如是解。
《阳春白雪》
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独奏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甦,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歌词。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
汉末,着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平沙落雁》
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详。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广为流传,并有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寓鹄鸿之志的;也有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调基调静美,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
《渔樵问答》
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採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錶示问句,下降的曲调錶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