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古意诗(萧衍诗)

2017-08-06 18:06:41 百科

古意诗(萧衍诗)

《古意诗 》是南朝文学家梁武帝萧衍创作的二言诗。诗题“古意”,与“拟古”、“效古”相似,多咏前代故事,以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古意诗,所咏地点、人物似与作者所在的南朝无涉,但却採用了以古喻今的手法,反映了南朝的一些现实。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古意诗 》
  • 创作年代:南朝梁
  • 文学体裁:古体诗
  • 作者:萧衍

作品原文

其一

飞鸟起离离,惊散忽差池,
嗷嘈绕树上,翩翩集寒枝,
既悲征役久,偏伤壠上儿。
寄言闺中妾,此心讵能知,
不见松萝上,叶落根不移。

其二

当春有一草,绿花复垂枝,
云是忘忧物,生在北堂陲,
飞飞双蛱蝶,低低两差池,
差池低复起,此芳性不移,
飞蝶双复只,此心人莫知。

作品赏析

第一首“飞鸟”二句错文见义:鸟在夜间忽然被惊散,参差飞起,忧伤哀痛。“嗷嘈”二句承接“惊散”来,写这些飞鸟无处安身,绕着树飞来飞去,哀号不已,最终聚栖于寒枝上。这四句一个层次,描写乌鸦被惊散的情状,字面意思比较明显,意境有些像魏武帝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独立看来,这四句以完整的意义层次渲染哀苦悲伤的情绪和氛围,为下文抒情的先声,可以作为诗的“引子”。诗人托物起兴。从全诗的结构看,也可以是实写。诗中抒情主人公忧伤不寐,终夜徘徊,望见飞鸟嗷嘈绕树,引起对自身处境和命运的深深叹息。或许他的几个兄弟或子女正如飞鸟一般被惊散,四处漂泊,处境不佳;或许他自己就如同这飞鸟,无处安身,被征来戍去。寒枝,比喻恶劣的境遇。
“既悲征役久,偏伤垄上儿”,是诗的情感中心,仿佛是说明飞鸟为什幺会中夜惊散,抒情主人公为什幺中夜不寐。这里既不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自我抉择的苦痛,亦不是静中惊动、孤高寂寞,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和命运之忧。中国古代征边战争频繁,且历时久远,受战争影响最深的是那些普通士兵,它们得不到安居乐业,有的战死沙场,无法回到乡关,而他们的妻子长守空房。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历史问题,亦是亟待历代帝王解决的现实问题。
“寄言闺中妾,此心讵能知”,作为千千万万征战者中的一员,他无力改变自古以来的局面,只有向闺中女子以及那些边战的牺牲者请求精神援助。“此心”,既包括上面的“悲”、“伤”之情,也包括下面的微诚。
“松上萝”,指女萝(又叫菟丝等),《诗经》上说:“莺与女萝,施松柏”。女萝缠绕依附于松柏,本是植物生长的自然现象。诗中借用来比喻坚定执着的爱情。他希望后方的女子能够为那些出死入生的战士们信守节操,始终不渝。这是他唯一的心愿,亦是唯一的精神安慰。这个要求儘管不很合乎情理,却是对战士心理的真实写照,故引人恻悯。
第二首这里的蝴蝶,已经见出了爱情的意味。这大概是萧衍作为皇帝,吃饱喝足,自然有闲情逸緻来欣赏花园中的蝴蝶,并由“花坞蝶双飞,柳堤鸟百舌”,联想到了佳人,而“不见佳人来”,徒然只有伤心费神。这已经联繫到爱情方面来了。而其“古意诗”中写蝴蝶,也写得分外传神:“飞飞双蛱蝶,低低两差池。”“飞蝶双复只,此心人莫知。”已经拟人化地写出心灵上的衷情了。这不啻于由此开启了后世以蝴蝶歌咏爱情的源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