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力”是青岛对有可供人出入的垂直井口并带有圆形或方形盖(儿)的污水、雨水、自来水、电缆、煤气等地下管道的坑道的地方特称,来源于德语Gully。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古力
- 外文名:drain well
- 作用:地下管道的坑道的地方特称
- 来源:来源于德语Gully。
“古力”是青岛特有的称谓,意思是指有可供人出入的垂直井口并带有圆形或方形盖(儿)的污水、雨水、自来水、电缆、煤气等地下管道的坑道。由于青岛曾经是德国的殖民地,而德国人在青岛建设了非常完善的地下排污工程,因此德语对下水道井(Gully)的称呼就直接音译成了这种青岛独有的方言。有专家认为应该使用“轱哩”更为準确和书面化,但“古力”的用法在青岛已经相当普遍,可以随手写出,已成为民俗化的专门辞彙。
由“古力”派生出来的相关地方辞彙:
(1)古力盖(儿):特指经常在马路上见到的地下雨水、污水、自来水、电缆、煤气等管道的井盖。
(2)投古力:指疏通下水道,这个词在“城市牛皮癣”——小广告中非常常见。“投”也是青岛方言,可能是“捅”或“通”的意思,例如“投一投”(捅一捅)、“哈口酒投投”(喝口酒通通喉咙)。
(3)古力井:指下水道井。
近年来青岛又出现了一个与古力相关的民俗,就是在结婚时会用粉红色的纸张将新人步行经过的古力盖遮盖起来,对于这种民俗的解释有几种,一是说井盖代表不吉利,老人会告诉小孩要避开井盖走,或跨过去,不要踩着井盖,以避晦气,因此结婚这种大事更是万事图吉利,所以井盖用红纸盖上,一方面避晦气,另一方面也是预防新人踩上,如果即使踩上也认为不是井盖;另一种说法是说井下都有龙王爷,龙王爷脾气不好,得罪他老人家,运气就会被冲掉,结婚大喜事时,满院子人走来走去的,怕得罪了龙王爷,就在井盖上贴一块红纸,表示尊敬,龙王爷就不会怪罪了;另外也是为了结婚讨彩头。
这种习俗可能是因为旧时井盖设计可能缺乏科学性,下面没有足够的支撑,当踩到一边时,盖子就会翻转,导致人落到井里,而现在的古力盖一般都有了防翻转设计,但形成习惯了,因此老人依然会教小孩子不要踩井盖。如果古力盖质量不够可靠,汽车压上时还会有翻转的可能性。
由于举行婚礼者在婚礼后很少清理贴在古力盖上的红纸,几天后破碎的红纸随风飘散,显得很不美观,因此这种新兴习俗也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希望婚礼举行者能在适当时候做好环境的主动清理工作。
近年来,青岛在一些古力盖上开始加入一些艺术元素,例如设计製作具有地标宣传性质的彩色古力盖,还有一些个人自行在古力盖上作画,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艺术化的古力盖让人在匆忙枯燥的行路中获得了一丝温馨的感受,婚礼时也可以不用红纸将古力盖贴上了。
带有地标特徵的艺术化古力盖成为新的风尚

要注意的是“古力”这个词在青岛的使用还是有很严格的含义的,这一概念必须有四个条件:一是竖井,二是带有可供人出入的井口,三是应该带盖的井,四是市政工程性质。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例如带盖的水井就不叫古力,在垂直坎边出现的下水道出口不会叫古力,路沿雨水流入的人进不去的栅栏口不叫古力(栅栏挡板叫“雨篦子”)。
青岛的公共地下管网是全国最发达的,所以青岛道路上的古力盖就非常多。曾经有一个外地来青办事的汽车司机,说过这样一桩趣事。他说,当他第一次开车来青的时候,就发现了那幺多的古力盖。结果等他再回去的时候,就一路数起了古力盖。据他那次统计,仅出一趟青岛市,就会遇到四百多个古力盖。青岛古力盖的使用,至今已有上百年了。
在青岛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力盖在天主教堂附近还有一些,都是圆形的,上面铸有不少德文。青岛的雨水、污水排水管道铺设于德占时期的1898年10月至1905年,全部为地下暗渠。首批铺设的下水管道约有3200米。至德占前的1914年,全市市区雨水管道为29.97公里、污水管道为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为9.28公里。德国人还在市区设立了四个排水泵站,对地下的雨污水进行处理。这是青岛首次铺设的大规模地下管网工程。随着青岛的市区扩大,新增的地下排水管道已四通八达,非往日可比。
2012年7月21日,北京由于遭受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导致大量道路被淹,死亡79人[7·21北京特大暴雨],让人们再次意识到青岛德建下水道的优势。其实青岛在建国后也修建了大量与其他城市类似的低成本下水道,城市的排水系统难以应付突发强降雨气候,2011年7月2日青岛市区降雨量182.5mm,很多道路也一片汪洋,雨势渐停后,老城区只用了10分钟左右就将雨水排净。青岛图书馆老馆长鲁海说:“老城区下完雨,地面就乾乾净净的,这正是德国造排水系统遗留的财富。”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城市规划的完善,青岛新建城区重新开始关注大型地下工程的建设,如青岛高新区的下水道和地下管网的建设规模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做到100年不开挖。